分享

迷你博物馆,小有小的浩瀚

 fifizhao 2013-05-17

迷你博物馆,小有小的浩瀚

打字机博物馆

八音盒陈列馆里表情生动的人偶
 
筷箸民间博物馆里精美的刀筷
   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博物馆与陈列馆蓬勃绽放在街头巷尾。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几家相当迷你的专题馆,小空间里蕴藏着浩瀚,令人眼界大开。

    八音盒陈列馆:鼻烟壶都能成八音盒

    早就听闻,“藏”在东方艺术中心四楼的上海八音盒珍品陈列馆颇具文艺范儿,馆内珍藏着古董八音盒与西洋自动人偶两大主题的世界级精品200余件,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布置得精致优雅,使人如临童话世界。

    1796年,瑞士钟表匠安托·法布尔发明了八音盒。由他亲手制作的一只外形如皇冠状的八音盒,如今就静静地立于馆中铺着红丝绒的展台上,毫无悬念地成为镇馆之宝。

    八音盒制作工艺十分精密,其清澈透亮的音质带给人美妙的视听享受。交响乐八音盒(有鼓和铃等其他乐器配合)奏出的美妙音乐,简直让人感觉是在聆听一支乐队的现场版演奏会。

    随着讲解员的解说,鸟笼型、风琴型、圆筒型的八音盒世界在记者眼前徐徐铺陈开来,椅子、相册、鼻烟壶居然都能成为八音盒,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鸟笼型八音盒里的鸟居然是真的标本,据说当时在法国特别流行,制作一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陈列馆内的小舞台上,访客还能欣赏到古老自动人偶的精彩表演。这些人偶不仅外形栩栩如生,表演起来面部表情生动,动作自然优雅,虽经历了百年岁月仍可运作如常,令人啧啧称奇。最精彩的一组自动人偶当数“农夫和猪”、“小丑”和“魔术师”等。当工作人员上足发条,“农夫”便可抱着“小猪”转动起来,美妙的旋律随之传出。还有一位演奏竖琴的街头艺术家给人印象深刻,当他手弹竖琴时,头会转动,眼睛会眨,脚还会跟着节奏打拍子,在他旁边的月亮的眼睛也会眨动。最绝妙的是,当演奏家和身边的月亮对视时,月亮居然会吐出舌头,十分俏皮,天才创意有了现实技术的支撑,真的让人很愉悦。

    参观八音盒珍品陈列馆有一个窍门,每月第一个与第三个星期六,陈列馆全天半价对外开放。

    筷箸民间博物馆:每双筷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虹口区多伦路是一条颇具老上海情调的弹格路。 191号的门口,一块黑底金色的“筷箸民间博物馆”招牌倒也十分醒目,跨进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屋子,一下子便跨进了筷子的前世今生。

    “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 ”这是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笔下的《咏箸》诗,小小的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餐具,蕴含着许多民俗文化故事。

    84岁的蓝翔老人须发飞霜,这位筷箸民间博物馆的掌门人也被业内誉为“中国藏筷第一人”。老人的腿脚已不大灵便,和人交流也要戴上助听器,但只要一提起他收藏的筷子,老人顿时神采奕奕。

    与筷子结缘,时光得回放至蓝翔老人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当他将身上的衣服赠与朝鲜老妈妈取暖时,对方回赠的是几双铜勺铜筷;在一次战役结束后,一位排长在牺牲前送给他一双从家乡带来的骨筷作为纪念。回到国内,蓝翔对筷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式各样的筷子,至今他已经收集了古今中外950余种筷箸,多年来边收藏边研究,写下了《筷子古今谈》、《筷子的故事》等八本筷文化专著,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民俗学者。

    蓝翔告诉记者,过去亲戚朋友家里有人结婚,时兴送上各种各样的筷子,送筷子蕴含着让新婚夫妇“快生子女”的良好愿望。在民间,筷子有时还是筹划谋事、问卜吉凶的道具。

    据老人介绍,早在宋代生产的玉筷、铜筷等,其工艺已相当精湛,到了明清两代,筷子生产集历代之大成,如云南武定县烙画名匠武恬,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唐名家阎立本的《瀛州古八学士图》,其人物的须、眉、衣褶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如按尺寸分,有六寸半、七寸、八寸和九寸4种;依花色论,有人物山水、龙凤花鸟等;倘按材质区别,有象牙、竹木、玻璃、塑料等;形状上有圆、棱、粗、细、扁等;还有涂漆、涂金、雕刻、烫花等,筷子里的美学深着呢。

    老人创办的上海筷箸民间博物馆至今已走过25个年头了,藏品包括来自朝鲜、日本、泰国的竹、木、金属、玉石、牙骨等五大类筷箸1500多双,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家庭式迷你藏筷博物馆。“年龄”最大的是一双唐朝的鎏金筷,最具观赏性的是一位私营业主为博物馆特制的近2米加长版木筷,而老人自己最喜欢把玩的则是一把来自西藏的“刀筷”。刀筷将切肉用的小刀与吃饭夹菜用的象牙筷子同时镶嵌在由红珊瑚与绿松石缀点成的银色筷笼里,筷笼的附件中还包括摆放取火石的皮褡裢,堪称实用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将这双沉甸甸的筷子捧在手里,简直就是捧着一件艺术珍品。

    金、银、古铜、象牙、翠玉、奇石、名木制作的筷子荟萃一屋,令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大开眼界。去年,有一位日本藏家上门请蓝翔随便开价,准备将老人多年收藏的筷子“一锅端”收购。尽管老人现在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说:“这么多年,我只收不卖。筷子虽小,也是我们国家的发明,我这里每双筷子背后都有一个收藏故事,这是我多年的心血,出多少钱我也不卖。 ”

    打字机博物馆:最小的一台尺寸如同一本书的封面

    说起来还真挺牛的。坐落在徐汇区吴兴路一座小洋房里底层的“陆汉斌打字机博物馆”别看面积“迷你”,只有40多个平方米,但是却是全球第三家打字机博物馆,另外两家分别在英国伦敦与瑞士洛桑。

    打字机博物馆创办人陆汉斌1993年前往德国留学,他说当他第一次看见房东太太使用的打字机,便一见倾心。在此后旅居欧洲的20年中,陆汉斌在德国、捷克、西班牙、挪威等国的旧货和跳蚤市场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古董打字机,它们曾被精心地保存在陆汉斌在捷克的家中。将这些凝结着自己眼光的收藏品带回中国,在国内开设一个展示的窗口,是陆汉斌一直的心愿。在2010上海世博会那年,陆汉斌梦圆上海,终于将总重量达到上万斤的212台打字机连同其收藏的留声机、照相机、电影机、缝纫机、望远镜等一并运送回国,在吴兴路靠近衡山路的“黄金地段”开设了这座打字机博物馆。

    走进小小博物馆,一排排泛着岁月陈旧色泽的打字机如同整齐列队的士兵等待检阅:1895生产的阿德勒牌打字机是其中备受重视的“长者”;全世界最小的迷你型打字机尺寸如同一本书的封面,亦成为到访者的“必拍”品;折叠式打字机及盲人打字机在其他地方均难得一见……除此之外,还有主人陆汉斌所痴迷的打字机中的“贵族”:那是Remington、Royal、Underwood等欧美著名老字号在多个时期生产的打字机,古旧而精美,每一台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呢喃,沉淀着动人的记忆。

    问及这些“宝贝”都是从哪里淘来的,陆汉斌介绍说大多是他在欧洲各地的跳蚤市场里发现的。这些古董打字机在一些人眼里也许是废品,在跳蚤市场里的出售价也不是很高,不过在他眼里却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有时为了“淘”到某个知名品牌一款特定样式的打字机,他甚至可以坐飞机跑遍好几个国家的跳蚤市场。

    有人说,打字机是西方的“文房四宝”,随着科技发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泛着工业时代早期光芒的打字机,却在人类的生活场景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博物馆日里,如果你有兴趣去打字机博物馆逛逛,将有机会获得一种新鲜的体验——在古董打字机上“敲”一段当下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