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Volunteer)一称,按联合国的定义,是指“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为近邻乃至世界作出贡献的活动者”。这种贡献,包括时间的、体力的、技能的、物质的等等。依此定义,明代山阴人张陛应是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乃至“志愿者祖师”了。 崇祯十三年(1640),浙江山阴一带遭逢水灾,粮价暴涨,城乡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张陛毅然将家中两顷良田卖掉,筹款购买大米五百石(约合六七万斤),率领他的团队(以亲友为主)奔走于城乡之间,无偿赈济贫民,活人无数。事后他撰写了《救荒事宜》一书,总结十条救荒经验。此书跟先后刊印的一些同类书籍一起,成为人们救荒疗饥的宝贵指南。 读这本小册子,人们感动之余,也更深切地领会“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道理。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单有救人的热情和雄厚的财力,还远远不够;没有全面的规划、合理的安排以及细节的设计和坚持始终、一丝不苟的恭谨态度,好事也可能办成坏事。
我们今天的干部、群众中,应不乏富于热情、勇于承担的张陛式人物;然而其中多少人有张陛那样的头脑、眼光、能力、态度,则不得而知。我觉得有必要把这本小册子介绍给朋友们。 原文为文言,为便于阅读,我不揣浅陋,译为语体。翻译中,对一些枝蔓之词酌加删减。但愿能输其大义、传其精神,吾愿足矣。 以下是张陛《救荒事宜》译文。 崇祯十三年,淫雨不止,田野里积水很深,豆麦瓜蔬都被淹没。城乡人心惶惶、朝不虑夕;市场上米价腾贵,一斗米卖到四百文(相当于正常米价的四倍)!许多百姓每天只吃一餐饭;登高一望,许多烟筒都不再冒烟。 官府系念百姓,多方赈救。我乡缙绅也闻风而动,讨论并建议蠲赋、赈助等。如刘念台先生主张施粥,金楚畹、余武贞、祁世培诸先生主张平粜(荒年由政府或存粮大户将米粮平价卖给百姓叫平粜,粜,卖出粮食,音跳)。金先生还毅然带头捐资,平价卖米七百余石,百姓蒙其恩惠,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天。 我跟朋友私下议论,认为各位的意见都很好。不足之处是,施煮只能惠及乞丐、流民,对贫寒士人无所帮助。平粜只能惠及尚有余钱购粮的中等人家,不能帮助赤贫无钱者。那些饿得出不了门的还大有人在。
我于是设想捐资购米,根据户籍版图,挨门发给。凡是贫寒士人及孤儿寡母、老弱病残,闭门忍饥、孤独无告者,只要查得实情,就发粮赈济,分文不取。如此,跟诸位先生的措施相配合,整个救荒行动也就更完善了。 我跟信奉佛教的母亲商量此事,说我有薄田二顷,愿意卖掉,为母亲做福。母亲很高兴。我卖掉田产,又跟朋友商议,筹银若干,所筹资金大致可粜米五百余石。于是告知官府及缙绅,大家无不鼓励称赞。 不过我想,这些粮食就山阴一郡而言,不过是涓滴之数。但使用得当,也可使万人得五日之粮。倘若只为虚名,不求实效,这点粮食还不够仓鼠偷盗、饥鹰攫夺,再多何益? 于是我冥思苦想,想出十条恰当可行的对策,看似平淡无奇,却能保证在十天之内,让两县饥民能生火做饭,无一人吃不到母亲的米粮,并保证这些米粮无一粒不入饥民之口。让饥饿者能得一饱,让市场米价下跌十分之二,这样对策再平淡,也可称得上“奇策”了。 以下就是我的十条对策。 一、聚米法 京城固然米多,然一旦倡言抑制米价,米商便不肯再卖。北宋赵抃(谥清献)治理越州,遇到旱灾蝗灾,总是主动抬高米价,于是米商都运米到越州 来,这才是赈灾良法。黄震到抚州救荒,布告上写八个大字:“闭籴者籍,强籴者斩!”(有米不肯卖就抄他的家,谁强行买米就杀他的头。籴:买进粮食,音敌)于是米价顿降。谁由此观之,断断不可压低米价,这是畅通商路第一要义。我捐资购米时,有个掮客说:某商铺藏有大量米粮,只要拿官府的公文吓唬他,定能贱价买到。我却认为:既然是行善事,单单让一家店铺吃亏,于心何安?于是我当众发誓说:只求不要闭门拒买,我每石米愿比市价加银五分。于是米商纷纷来卖米,最终得一千余石,保障了赈济用米。 二、踏勘法 本以为按照“沿门册”、“十家牌”(应指保甲所统计的户籍册)挨门查看,就可以没有遗漏了。谁知穷街陋巷之中,棚屋不入册籍、百姓不在保甲的,多如蜂房蚁窝!因而,哪怕窄胡同里只有两三家破烂棚户,我也一定亲自到访。三弯九转,栉次鳞比,如同用蚌壳灰(作洗涤剂)洗头发,从根到稍,每根头发都要捋到发梢,结果发现保甲册子上十家记不上两三家。 当年郑刚中亲访饥民,每人发给一枚带押字的铜钱,告诉他们不要把押字擦掉。让他们第二天拿着铜钱到官家去,全部发给米粮,一郡中没有遗漏的穷人。如今仿效此种做法,携带盖印的纸札,呼唤邻里前来,仔细询问。凡是无米生火下锅的,称为“赤贫”;有点粮食勉强活命但存粮不多的,以及人口多、家累重的,称之为“次贫”。
赤贫者按斗发给,次贫者按升发给。当面在纸札上写明米数,约期发米,贫者持票领取。一时间有迟疑不信的,有领着孩子罗拜的,有含泪不能抬头的。看着一个个枯槁削瘦,如同吴道子地狱图,真让人心碎! 三、优恤法 嗟来之食,就是乞丐也不屑取用;施予者的傲慢之气,尤其让贫寒者难以接受。因此,踏勘时不宜前呼后拥,不宜骑马坐轿,令乡邻侧目、穷人躲避。不要说穿着绫罗绸缎、骑着高头大马,就是语调表情,如果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态,让受惠不但不感谢你的一饭之恩,反而产生怨怒情绪。 因此,凡到一处,先邀请该处有声望的长者,虚心请教,逐户询问调查,一定要取得实情。有些贫寒的世家子弟,宁可饿死也不肯告帮。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不敢贸然登记在册,要以礼相馈赠,使他可以接受。凡属饥馑之家,进门也要和颜悦色,分配合理,不准仆从呵斥作色,以避免人家有“嗟来之食”的羞耻感。 到了这荒年灾月,仁人君子哀怜恻隐,正要以怜悯挚厚之心熏陶影响他人。天道祸盈,如果以一团傲慢之气待之,行善反成造孽,这是要格外警戒的! 四、分别法 发米之日不要让僧人道士掺杂,不要让乞丐流民参与。僧道受十方供奉,他们的斋粮容易获得;乞丐流民自有针对他们举办的粥厂,足够餬口的。等到饥民赈济完毕,对僧道另做布施。 不过有几类人是决不救济的,即娼妓、优伶、皂隶、兵丁、衙门胥吏、集 市的掮客以及游手好闲者和乡里的不孝不悌之辈。另有几种人是我加倍厚待的,当然里面也掺杂了我的私人感情:一位是祖父八十的,一位是老母寡居的,一位是哥哥失明的。我优待他们,是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现在想起,还要落泪! 五、散米法 君子耻于嘴上空谈、实惠不至。发米时,无论升斗,宁可比定额多给些,也不能缺斤短两。米粮一定要簸扬干净,不能掺杂糠粃;要让穷人能得实惠。 到了发米的日子,将诸坊之人分上下午领取,人少地宽,就不会发生人多拥挤践踏等事。贫户一到,先验票据,再查登记簿,票簿相合,即照数发给米粮。先发妇女儿童,再发老年及残疾有病者。青壮年可稍待,按长幼男女之礼行事。领米者随给随散,无须停留,自然没有喧哗嘈杂。我家发米时,虽有千人出入,在门外竟听不到哪怕是蚊虻般的细小声音。 六、覈(he2)实法 向来有些赈济活动只是博取虚名,不务实效。发米时,蜂拥而上,乱作一团。强壮有力者奋勇向前抢夺而去,老弱妇孺害怕拥踏,只得吞着口水在门外观看,失望地空手而去。这就像学校每季度的“观风”考试,厨房大师傅从中渔利,全靠局面混乱。端出几升酸腐败坏的米饭,引诱参试秀才蜂拥一抢,则米饭数量再也查不清。
我则制定规矩,井井有条,还请县里发给簿册,米数户口都清清楚楚登记在册。在城里散毕,便汇报城市总数;在乡下散毕,便汇报乡下总数。因册上记了名字,就没人敢指鹿为马、冒认冒领;因册上记了数目,就没人敢以羊易马、以少报多。我敢发誓:所作所为天人共鉴,如果存心图虚名、博令誉,与其费力积福,还不如居家免祸! 七、渐及法 他人疾苦,如我身受,不是我不愿化身及时雨惠及远近,而是能力有限,情势不允。谚语说:“贪多嚼不烂。”这是实话。 我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先由家庭推及家族,再由家族推及邻居,再由邻居扩展到里巷,再由里巷扩展到城市,再由城市扩展到市郊,再由市郊扩展到乡 下,再由本县扩展到邻县。能做一尺就做一尺,能做一寸就做一寸。只求让人获得实实在在的救济,不考虑遥远将来的事。如同春蚕做茧缫丝,丝尽即罢。至于范围广狭、受益迟速,也管不了许多了。 八、激劝法 一手遮挡,能庇护多大一块?若以悲悯之心,破除他人悭贪之念,可使好义者接踵而来,千万人联袂可成帷幕,千万人挥汗可成雨水,泰山一片云也能化作甘霖。如今讨论赈济事宜,有人用饥民可能会造反来恫吓捐助人,这近乎于胁迫;有人用官府会奖励来利诱捐助人,这近乎于邀劫,都不是正道。依我的浅见,不如激发人们“人溺如己溺、人饥如己饥”的恻隐之心。苏轼有言:“见病人得到药物,我也觉得身轻体健;见人醉酒困顿,我也觉得酣醉。”一切就像为自己,并不是有意为他人。 如此一来,看到面有菜色的百姓一旦吃饱饭,仁人君子能不高兴吗?古人重祭祀,是因不忘始祖。今年赈灾,先有金先生平粜,刘先生施粥,然后有各位缙绅募捐,又有好义诸友出钱购米,无偿捐助。我也全力以赴,改革办法,事业越做越大。如果今后有人拿出遍布大地的黄金,做出如恒河沙数之功德,后人追述起来,问赈米这件事谁是草创者,我也就不自谦了。 九、平粜法 平粜的主意,是用来缓解百姓经济负担的。如果比市场价仅减少一星半点,又怎能缓解百姓负担?因此,平粜的米价应严格限制在一斗售银一钱二分。如果市价也降到这个数字,就向下递减。 如今山阴这里平粜之米千石有余,但有的饥民一口都吃不上。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有人冒名购米,二是购米有定额。冒名者一般都被米贩子伙同乞丐所欺骗。让一人分身为几十人,冒名购米,一天购米几石,其实都到一家手中。所说的定额,是指只许按斗买,不准按升零买。如此一来,那些腰间没有这一钱二分银子的穷人,就只好在家僵卧,不敢过问了。
我建议:平粜的米应当核查总数,然后分给各街坊,每一街坊选一两个为人公正的“志愿者”(“义友”)来主持此事,一坊的米只许这一坊的贫民购买。每一贫户核查其人口数目,发给一盖印的单子,以五日为一单元;每天需要几升,五天共需几斗,一块买就一次发给,零买就零发。但只许买够五天的定量,不准多买。没买够定量的,五天内可以陆续补齐。 每坊都设一总账簿,上面明悉记载某户名下买米几次,共买几斗,这样米数进出都清晰可考,即可杜绝有人多吃多占。账簿上的人口定量买够了,就禁止他再来,这样就防止了欺骗。于是一坊之米足够一坊之人吃用。 至于一升两升来买的,肯定是穷人,在银钱成色及戥子轻重等方面,更需要照顾,全在主持的志愿者灵活机动、变通对待。不要小看这一两升米,一家人的性命就维系在这上面。——我的涓滴之助,只能救济贫户,不能惠及中等人家,但在平粜方面愿意贡献自己的浅见,或许有所助益。 十、协力法 救人饥馑,如果只当作别人挨饿,与己无关,就会不紧不慢;施惠于人,如果只当作别人受惠,与己无关,也不会全力以赴。我的姻亲好友五六位,都是实心干事、推己及人之人。救荒如同拯救落水、扑灭大火,有刻不容缓之 势。正因有此心,故奔走于炎夏烈日下,如入清凉之境;见到饥民,如同遇到老朋友;置身臭气熏蒸的环境,如鼻嗅檀香。即便亲自踏看,也怕有所遗漏,还要再三核查,以拾遗补缺。日夜奔走、不知疲惫。我自己体质衰弱,偶露倦容,大家必定相互劝诫鼓舞。古人曾说:“忠臣义士须带三分迂腐之气。”说的正是我的这些朋友。 在赈济过程中始终跟着襄赞、鼓励、奔走效力的,是王孙荃、章锦、胡应逵、胡应进四位;沿门调查、不辞劳苦的,是朱绍祖;专管簿册登记、填写印票以致手腕几乎脱臼的,是姜肇津、吴英敬二位。这里记录他们的名字,以彰显他们急公好义的善举懿行。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来自网上,部分图片是1917年华北大水国际红十字会赈灾的照片)转自侯会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