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鞋与路

 昵称12146969 2013-05-18

【导读】年,我从部队复员回地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家乡过去的草房不见了,家家住上了新楼房。农村到处是鸡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胜景。

  在人们印象里,过去一提到江苏苏北农村,往往都与穷字划等号。

  

  的确,大凡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曾经穿过的拖鞋散袜、破旧衣衫,曾经走过的坑坑洼洼、泥泞小路,一度时期,让苏北人饱尝了贫穷的滋味和见人矮三分的卑微心理。

  

  现如今,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穿的是家乡人自己生产的中国驰名商标森达皮鞋,走的是宽敞明亮、纵横交错的水泥、沥青路,住的吃的和穿的,就更别提了。

  

  记得我岁那年,为了贴补家用,父亲、姐姐还有和我三个人一起,摇着一条小水泥船,从专水沟到蒋营小集镇,不足里路的路程,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到,千余斤的南瓜才卖了多块钱(当时的南瓜只有分钱一斤)。看到这么多的钱,我们姐弟俩高兴得不得了。也许是父亲那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一向抠门的父亲,不仅买了我们最喜欢吃的油条,还花了块钱给我们姐弟俩一人买了一双海棉拖鞋。回到家里,夏天一直光着脚的我,一见到我的小伙伴们就炫耀我的奢侈品海棉拖鞋;平时根本舍不得穿,即使去亲戚家,走在泥路上就将拖鞋抓在手里,到了亲戚家里才换上。

  

  一九七九年,我到部队参军,第一次穿上了军用胶鞋来到胶东半岛。第二年的冬天,爸爸来信让我为他卖一双军用棉鞋。正好那年有老乡退伍,我把部队每两年才发一双的军用棉鞋,托老乡给父亲捎了回去,我自己仍穿旧的。不久父亲在来信中说:你捎来的棉鞋可帮了我的大忙了,多年的老冻疮再也没有发。过了冬天,父亲把那双军用棉鞋洗得干干净净,用报纸一层层包好放进柜子里,等到来年冬天再穿。可就在父亲穿上我捎去棉鞋的第二年夏天,年仅岁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无钱治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我亲爱的父亲你没有在抗美援朝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倒下更没有在当村书记被打成走资派的屈辱中丧身,恰在与贫穷抗争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每当想起父亲的一生,我就心如刀割、泪流满面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田地全部分到户了,家家户户养鸡养猪养鱼养蟹了,农村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农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的确,农村的农副产品只有流通到四面八方,老百姓才有奔头,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通过大伙儿的努力,家乡或集资或向上争取资金,将通向外面的道路修成了一条条康庄大道,过去的小木桥也不见了,变成了可通拖拉机的水泥桥。

  

  年,我从部队复员回地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家乡过去的草房不见了,家家住上了新楼房。农村到处是鸡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胜景。

  

  进入九十年代,家乡的经济日益发展,道路建设也在不断地向前延伸,短短的几年间,家乡建起了高速公路,纵横的省道穿境而过,乡镇通向市里的道路全部是清一色的宽阔的水泥大马路,前几年,省里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计划,由政府拿出资金,将乡村道路全面建成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夙愿。

  

  前不久,我们几位好友相邀,又一起回了一趟老家。出发前,朋友开来了一辆豪华轿车,早上一大早浩浩荡荡出发了,仅用了几分钟就到了我的家乡水乡特色风景游览区九龙口,一路上别说多惬意了。沿途花红柳绿,视线开阔,六车道的宽阔大马路,车行其间,犹如进入了仙境,打开车窗,耳畔清风徐徐,身在其中,真是潇洒自如,心旷神怡。进入生我养我的故土,原先的土路不见了,代而取之的是一条不宽不窄的水泥路,沿途栽的笔直的树林,象军人迎接贵客一样守候着。接近村庄,看到的是一排排崭新楼房,学校、厂房、集市贸易应有尽有,村头还有招手即停的汽车站台。

  

  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我的老家恒济专水沟。  

  回家的路,不再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