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圣孙髯身世及生卒年考

 三不侯组合 2013-05-18

联圣孙髯身世及生卒年考

云南大学新闻网  时间:2008-01-11 9:42:00 编辑:新闻中心

引用请注明出处

 

    自昆明大观楼长联被誉称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以来,人们对长联作者孙髯翁的身世及其生卒年月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至今尚无定论。

  据清代赵州(今弥渡凤仪境内)学者师范在《滇系》中记述:“髯,字髯翁,陕西三原人,其父以武职宦滇,遂家焉。”考满清王朝以重兵入滇,攻克省城的日期,是在康熙二十年辛酉岁(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孙髯翁的父亲如果是以清军小头目身份入滇的话。攻下昆明后,他当以武职宦滇,于是年落籍于昆明。

  孙髯翁究竟生于何时?据易问耕先生考证,认为他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年),窃以为这一考证是可信的。这可由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1760年),孙髯翁向一位窦姓老先生祝贺七十寿辰时写的《贺寅翁老先生七秩荣寿》诗中可以看出:“庚辰正月夫载阳,天晴瑞霭郁相望……主人今年年七十,双瞳剪水含珠光,……座上一叟七十五,一叟七二相雁行,一叟七十身体胖,皤然白发两髯苍。……”诗中所言的几位老者,除主人外,应该是包含孙髯翁在内的三位老者,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然而据史料记载,孙髯翁个子矮小,容貌清瘦,他不可能是“七十身体胖”之人,其余只有“七十五”和“七十二”两种可能了。而按七十五岁来计算,往前推七十五年,正好就是易老先生考证的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

  据清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清兵是以康熙二十年辛酉岁(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克云南,入其城”的。如果孙父此时入滇,那么他宦滇两年后,正是他择偶成家的最佳时期,孙髯于康熙二十四年出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史料上未记载孙髯有什么弟妹,这似乎不合常理。

  另一种说法是,孙髯之父早年曾参加了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后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岁(1647年)三月随孙可望入滇,遂流寓于昆明。考李自成于明崇祯二年戊辰岁(1628年)起义,清顺治二年甲申(1644年)在湖北九宫山遇害。就算1644年孙父十六岁参加起义,至孙髯生时他已是五十七岁的人了。如此,则孙髯当为“老蚌生珠”,《滇系》上记载他个子矮小,容貌清瘦,也就不足为怪了。若按这一说法,则师范公为孙髯立传时,可能有意隐去其父随“贰臣”孙可望入滇的历史,笼统地用“其父以武职宦滇”记其事亦未可知。姑且两说并存,以期来者进一步考证。

  据有关史料记载,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弥勒。

  孙髯善诗文,常以诗酒自娱,为云南的文士所赏识,“文名甚盛”。广宁张东阁制台,聘请他为幕僚,可他做了不多日子,就极力辞去,张东阁示意于徐南冈太守说:

  “孙先生有才华,可是性格古傲。我本来想引荐一下,可他却没有功名,请你劝劝他,还是去应试为好。”

  一次,徐南冈和五华山长孙潜村曾相约一起去劝告他,他不惟不肯,反而率性连制台的幕僚也不干了。他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孙髯交游甚广,慷慨好义,有豪侠风,父母去世后,家道中落,也曾设帐授徒,慕名求学者不少。他常和李因培中丞,少司马钱昆浦,南村孙大令,以及唐药洲、杨梦舫、施竹田等诗酒聚会,相互酬唱。酒酣耳热之际,他“披襟岸帻,吟诗唱曲,引吭高歌,喜笑怒骂,旁若无人。”使在座为之绝倒

  他喜欢游览山水,中年时曾客居大理。有一年大理遭十年未遇的大旱灾,老百姓心急如焚,可太守王公却对老百姓的生死不闻不问,镇日龟缩在衙门里吹大烟,孙髯翁忿慨至极,便写了一首《竹枝词》以讽刺这位王大人。 

               自古民愁官不愁,垄头啼遍众斑鸠。

               龙王不下栽秧雨,躲在苍山向日头。

      乾隆初年,昆明连续发大水,民不聊生。乾隆四年己未岁(1739年)、六年辛酉岁(1741年),“江水大泛,漫高堤岸一二尺,又加黄龙庙傍,堤岸内崩,其水淹至伏魔寺戏台之上,将山门外石狮冲倒。”“民间房屋,片瓦无存。东西南三城,竟成汪洋。二十四铺,皆为大海,三市街撑船往来,城门口俱用大木枋闸之。如此水势,可叹万民遭飘零之苦,受破农荡产之灾,其中惨苦,言之不尽。”

  乾隆十三年戊辰岁(1784年),“久雨沸江,举凡环江之屋,倾坏者十之四五,致使老少男女,失所飘零,婴童处子,负携巷哭。”云贵总督鄂尔泰先后多次派人到四川广西买粮赈灾。老百姓缴不起钱粮赋税,督府便写奏章,上报朝廷,要求“缓征逋欠,以苏民困”。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83年)得到批准。省府要写个“谢表”感谢朝廷,然而幕僚文书写的都不满意,于是鄂尔泰便叫人请孙髯来写,孙先生大笔一挥,滔滔不绝地写下了一篇绝世奇文,其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人苦有丁为累,郑侠图上,空绘流离;贾谊疏中,长闻太息。诗人九日豪情,懒对黄花;婺妇泰山爱子,甘殉猛虎。新丝卖尽,何殊剜肉以疗疮;敝裤典完,不啻抓沙而抵水。”

  “不过三川六诏,宁知火种刀耕,未经百粤五溪,讵晓蛛寒蜒冷。”

       对滇中因连年发大水,遭灾害,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处境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为了根除水患,修江治水,先生研读了《禹贡》、《水经注》等经典著作,写出了《拟盘龙江水利图说》,提出了五条根治盘龙江的建议。孙髯所分析的问题和所提的建议,大都切实可行。然而当时的云南执政者大都只忙于如何更多地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以便任满时满载而归,哪会去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痛痒。又有谁会采纳他的这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呢?

  先生常以明朝遗民自居,他曾逆流而上勘查过金沙江,作了一首《金沙江歌》的长诗,并提出了引金沙江入滇池的宏伟计划。勘查金沙江时,他曾到武定狮山吊祭建文。中年客居大理数年后,从大理回来时,他又绕道到武定狮山再次进行吊祭,这可从他的《再游狮山吊明建文帝》一诗中得到印证:

           又过逃禅帝子坛,淡烟衰草满栏杆。

           滁阳一旅兴王易,建业千官继统难。

           阙对凤陵成燕幕,天留狮窟任龙蟠。

           百年归葬无封树,月色鹃声终古寒。

  孙髯晚年回到昆明以后,生活更加穷困潦倒。时圆通寺住持老僧和他交情甚笃,怜悯他的境遇,就让他住在大殿后螺峰山之阳的咒蛟台上。那里原建有一座小小的楼阁,叫“夕佳阁”,他就住在阁楼上,号“蛟台老人”,并摆了个招牌,上书“蛟台老人测字占卜处”。

  卖卜为生,并非易事,那时来圆通寺的游人不多,每日“求百钱不可得,恒数日断炊烟。”老和尚可怜他,要他到寺里用斋饭,他就是不肯;有时朋友来访,要周济他,他总是说:“我是过得下去的!”

  据澄江张克敬先生在他写的《孙髯翁与阮芸台》一文中叙述:先生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常与老鼠蚊虫作伴,生活之清苦可想而知。这从他的自叹自嘲诗中得到反映:

               枕头肚里是秕糠,耗子因何少得粮?

               咬破任从天替补,空空如也又何妨!

  更为恼人的是每到夏秋之期,蚊虫叮得他难以入睡,嗡嗡之声不绝于耳,先生百感交集,挥毫写道:

             不是琵琶不是筝,嗡嗡聒耳到三更。

             丈夫不听谗言语,任尔空鸣枕上声。

  此诗表面上写蚊声像枕边之妻一样唠叨乱耳,实则暗斥当时社会上播弄是非的小人,鄙厌之情,跃然纸上。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大丈夫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以读书求知为乐,不坠青云之志,吟诗抒怀寄志,亦难能可贵矣!

  俗话说:“仁者寿。”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髯翁八十有三,滇西师范公前往咒蛟台拜谒,抬头一看,见门上有两副对联,一为:

              百尺高楼,一片岗峦千点树;

              满城春色,半边海水四围山。

  另一副为:

              庄严世界还须佛;

              点染春光也要人。

  进门一看,见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时携饼饵与谈,辄至暮始返。”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年),师范公再次拜访,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醒,走路不用藜杖。

  先生的女婿在弥勒赶马经商,往来于师宗、丘北、泸西和弥勒间,为人忠厚,家道殷实,为尽半子之责,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年)将先生接到弥勒奉养。他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了两三年,先住弥勒新瓦村,后迁至三道桥村,以教书为生。

  弥勒有个名叫苗雨亭的士子,早年在省城游学,与先生过从甚密。乾隆八年癸亥岁(1734年),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渑池县令,为官十八年后,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年)辞官归里,在弥阳讲学,得知先生到弥勒安度晚年,当即聘为西席,佐先生设馆授徒。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岁(1774年)春正月初九日玉皇诞辰,先生跨鹤西归,享年九十上寿。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将先生殡葬于弥勒城西苗氏茔地。

  孙髯逝世十余年后,师范公已成为一代学者,仍念念不忘这位给过他教益的老师。他在《过圆通寺怀孙髯翁先生》一诗中写道:

                日日看山不出城,夕阳秋雨可怜生。

                咒蛟台上松风吼,犹为孙登起啸吟。

  在另一首诗中回忆当年倾心谈诗的情景:

                垂老谈诗更精神,曾于早岁荷陶甄。

                匆匆二十余年事,几见时流制作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年),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处士髯翁孙先生墓”十个大字,旁刻一联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前华表上刻有光绪十九年癸巳岁(1893年)弥勒贡生杨晓云撰写的八十言长联:(赵  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