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画的思想

 文山书院 2013-05-19

艺术赏析

山水画的思想

夏 午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9日   05 版)
《山居读书图轴》 (明)沈 周 南京博物馆藏

    自唐末五代以后,中国画史其实就是一部山水画史。

 

    李舟楫《明朝那些画家》所重点叙述的十多个画家中,除了徐渭以水墨花卉见长,陈洪绶是人物画家外;无论浙派的戴进、吴伟,吴门画派的沈周、唐寅、文徵明,以及晚明的董其昌、蓝瑛、杨文骢等,都以山水画闻名。只不过其中的吴伟和唐寅,亦能画人物而已。从中亦可见其职业画家的属性。

 

    可见,自五代后,绘画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之相对应的从业者,也从父子师徒相传的职业画家扩展至文人阶层。元、明两代,随着文人的广泛参与,艺术观念逐步明确。在李舟楫看来,晚明“南北宗”论的出炉,无非是将文人所崇尚的艺术观念以理论的形式确立下来而已。

 

    李舟楫认为:“自晚明以后,山水画不仅仅只是一门职业,或只是手艺的传承,随着文人阶层的广泛参与,从一门视觉艺术,上升为学术研究、学术传承的高度。”只不过,对于一个文人画家而言,这种学术传承既是具体艺术实践的传承,也是艺术思想的传承。历代大家,无一不是思想和实践的杰出者。而中国山水画,也得以和书法并列,成为中国文人最重要的精神家园。由文化自身所推动的传承和创新,彰显了中华文化强盛的生命力。

 

    和无数已经死去,沦为遗产的文化不同,至少以山水画而言,至今依然充满着蓬勃的生机。而具体时代和个人成就的高低,显然要由具体时代和个人去负责,去检讨,而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文化本身的问题。

 

    在李舟楫看来,明代以沈周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全面复兴元四家的艺术传统,并最终成为历史的主流,其意义就在于此了。明代文人画的崛起,其实质正是元人艺术自觉思想的胜利;是思想介入技艺,去伪存真,反对职业迷信和江湖行径的胜利,至此,中国艺术具有了强大的自我修复及创新的力量。所以,李舟楫认为,作为明代文化复兴之父的沈周,其意义不是比他小25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而更像克劳德·莫奈;15世纪末的苏州城亦非佛罗伦萨,而是19世纪下半叶的巴黎。

 

    在当代,随着绘画日益成为社会职业分工的一种,画家更多注重于所谓“风格”的表达。以至于观者习惯于把陌生化了的山寨,即认为是创新了。而画学研究,则大抵只是绘画史料的研究。在此书“自序”中,李舟楫阐明,写作此书,深入具体画家作品及背后的思想,是希望有助于弥合当代与历史之间的裂痕,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自信力。

 

    《明朝那些画家》 李舟楫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