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门窗

 茶香飘万里 2013-05-19

  门的种类不多.从形制来说右单扇门和双扇门:从使用来说有外门,内门;从类别来说有版门和隔扇门。

   门的使用分为外门(院门)、和内门(房门)如院门临街都是双扇  的版门。房门(院内)有双扇版门、双扇隔扇门、单扇格子门。外门是阻 隔,注重的是雄浑厚重结实,既要有威仪森然之感,更要有安全防范之 门装饰性大于它的防范性,因为四合院大都是一家居住,门户不会太严,所以内门多用格子门或隔扇门,这样就有了通透性,与门外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沟通。

   双扇门和单扇门古时歜有,我们从甲骨文上就能看到这点的繁体字为 “門”,其形状就是两扇门板,而单扇门板就是繁体门字的一个 ‘户”。

   双扇门一直使用得较普遍,分为棋盘版门、镜面版门、格子门和隔扇门。

   窗户可以分成两大类了类为死扇窗,—类为活扇窗。再有就是用于装饰的空间,漏窗,哑窗等。

   从历史的考据看死扇窗出现较早,它有着门之外的另一种采光透风功能。从汉代出土的陶瓷陶楼中,窗户都是死窗户窗处装饰有直棂,斜方格,正方格等

双扇门对包括哪几种

   双扇门一直直使用得较普遍。分为棋盘门、镜面版门、格子门和隔扇门。

   棋盘版门 多用于宫殿、衙署、庙宇或是城门。因为门洞高大,门的尺寸也大。像故宫中的门就是城门,这样的门是由边挺马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福(清代时称作穿带)若干条,很像现代的木的骨架:然后再钉板。钉子钉在板上不美观,聪明的匠人将门包上铁,或是钉上门钉。皇帝的宫门高大雄伟,上面钉着一排排门钉,虽是装饰,却昭示着特权。如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单数为阳偶为阴,阳数九为最 大。为显示帝王之尊,宫门是大红色的,门钉是金色的,呈横九纵九。这种规制只可皇家使用,臣则逐级而减,如有七行七、五行五列的用于王公大臣宅第的大门。至于民间的大门,一些豪门大户为了安全,版门包铁叶子,或是钉门钉。这些门不论如何庄其严、 华其表,都属棋盘版门之类。

   镜面版门 名思义,镜面版门无非是光光的门板,完全由厚木板拼合而成 这样的门比比皆是,背面再用横木、竖木,做成可以插上的门闩。镜面 版门比较讲究的是用柏木做成,这种木质沉重、耐磨,且不怕水浸日 晒,较为延年,是民间做版门的上佳材料,

   格子门 在宋代,出了下实上空的格子门,这样就解决了门的采光问题,这种格子门应该说是“拿来”窗的功能,达到门窗功能的合二而一。 这种格子门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版门没有通透感,格子门下方是木板,上半截做成格子形状,其实是窗合—的产物。现代人看到这些,似乎不以为然,其实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在天津市大港区农村插队,那时家家的—明两暗的堂屋门,都是木门板做的,一到做饭的时候,即使在冬也要打开门,否则光线很暗,直到七十年代末,家家才逐步改变成 “格子门”。

   格子门一般为单扇(也有是双扇的门 ),宽度和高度与两扇的板门基本相同,这样开启、关门都有它的方便之处。

   隔扇门 隔扇门一开始为两扇,和版门的两扇形制相同,后来发展为四扇拼装,最外两扇为固定的,中间两扇是活动的。在全本的《金瓶梅》插图片, 可见到这样的形式。多隔扇的排列匀 增加了房屋的采光面积,此种形制沿袭了很久。如山西沁水县的西文兴村,有—前后两重院落的“司 马第”,其院落的正房皆三开间,四扇隔扇门,中间两扇为活动的。

   正如前文所述,隔扇门是门窗结合的第二代“产品”,非门非窗, 即门即窗,后面还有专门的章节论述隔扇,此中就不赘述了啊。

 

传统门窗的种类和特点

   古建筑木装修种类很多,若安空间部位分,可分外檐装修和肉楦奖修两部。按照这种分法,凡处在室外或分隔室内外的门、窗、户、牖,包括大门屏门、隔扇、帘门、牖窗、什锦窗等,均可属外外檐装修。外檐装修位于室外,易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在用材断面,雕镂,花饰,做工等方面,都考虑到这些方面因素,较为坚固、粗壮。内檐装修,则是用于室湖装修碧纱厨、栏杆罩、落地罩、几腿罩,花罩,炕罩,太师壁,博古架,壁板、护墙板以及天花、藻井等,都属内檐装修。内装修位于室内”不受风吹日晒等侵袭,与室内家具陈设一起,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而在用料,做工雕刻各方面更加精细。

   但是究构造做法及工程技术!依装修的内、外檐来分类则未免杂乱。根据古建筑修的特点,凡建筑功能相同或类似的装修,在构造方式、榫卯结合技术、制作安装工艺等方面,都有 许多相似和共同的地方。所以 , 我们按装修的功用、种类可将装修分为如下几类:

(1)板门类:包括实榻门、攒边门、撒带门、屏门等。

(2)隔扇类:包括隔扇、帘架风门、碧纱厨等。

(3)窗类:包括槛窗、摘窗、牖窗、什锦窗、横陂及楣子窗等。

传统门窗的种类历史发展的演变

   就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门窗一类装修资料  最早过西汉。从西汉至唐代的千余年中.的形式几乎没有太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门,主要是双扇板门或单扇板门。窗则主要是直棂窗,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的门窗装修是这个时期装修形式的代表。汉代陶屋,陶楼及画像石中的窗格也可见到斜方格,横棂及网纹的式样。《洛阳伽兰记》记载建于北魏平熙元年(516年),在洛阳建造的永宁寺方形木塔,有“浮图有四面,  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含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木塔每层的门上已开始用门钉铺首和门环。

   唐代以后,  已经出现了格子门(清代称为隔扇).  宋《营浩法式》记载的小木作中,  有板门 ,乌头门、软门及格子门四种。其中,乌头门(又名棂星门)为装置在庙宇类建筑院墙中间栅栏式的大门。明清建筑仿其遗制,  仍可见这种棂星门。  《营造法式》中所谓的“用辐”(穿带), ‘合板软门”仍属板门类型,类似明清时的屏门,“格子门(清代称隔扇)的出现,是装修的一个发展《营造法式》卷七“格子门”项内有“每间分作四扇(如梢间狭促者只分作二扇),如檐额及梁袱下用者或分作六扇造,用双腰串(或单腰串造),”其中,  即为“双腰抹头”,相当于四抹隔扇,单腰串为单腰抹头,相当于三抹隔扇。关于隔扇心的纹样, 《营造法式》中仅举了“斜球纹格眼”,“四直方格眼”,等几种。实物中的样却要比这丰富得多,有斜方格眼,龟背纹和十字纹等数种。 辽、宋、金、、元时期门窗,以破子棂窗和 板棂窗为主要形式。另外此时还出现了横陂窗,  与格门,槛窗组合在一起。横陂窗棂条形式多变化,棂花形式有六七种之多常在一幢窗上交错对称使用。这些,说明宋以后至元代,装修的形式已有了很大发展。

    明代以后,装修更加精细,所采用的花纹也更加丰多样,尽管明清官式建筑受工程程做法则例制约,门窗形式和纹样较为定型化而缺少变化但其他地方寺庙、府邸、民宅中装修纹样的类型则十分丰富。用各种直棂、曲棂构成的装修棂条纹样,极富于装饰性,有很强烈 效果。装修的这种发展沿革,经历了从单纯实用到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传统门窗的基本形态
    中国疆域宽广,南北的差异很大,因此,房屋的式样及门窗也有差异。—般来说,北方的窗口开得较大,南方的窗口开得较小。其实,窗口开得大小各有利弊,窗口开得大,  也会增多,屋内就会显得寒冷。不过,门窗尺寸的大与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大多顺应当地的环境和习惯。

   中国传统门窗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山西、安徽、江浙、闽粤等地均有差异,式样十分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是隔扇、槛窗、支摘窗、       护净窗(花窗)、落地明、横披窗、景窗、圆拱窗等。

(一)传统门窗的基本形态—隔扇                                  

   中国传统门窗形式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形态是“隔扇”。隔即木格,故隔扇又叫“格扇”,是门窗中既高又长的一种门窗形式。隔扇有窗的功能,又有墙和门的作用,对外能围护,对内能分隔,还能采光和通风。这种高而长的隔扇左右相连,一扇接一扇,一般多为双数,以保证房屋的中央是可以开启的两扇隔扇门。

隔扇有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格心”,中部为“绦环板”,下部为“裙板”。其中,格心的面积最大,用木棂条组成网格,以方便采光和通风。

(二)槛  窗

   槛窗又叫半窗,是安装在槛框上的窗子,上半部和隔扇一样,有格心和绦环板。下半部去掉裙板,是砖砌的短墙,也有是木质的板壁。由于气候的关系,北方的槛窗一般安置在砖墙上,南方的槛窗大多设置在木板壁上。槛窗左右相连,排列在两柱之间,其式样和隔扇保持一致。槛窗通常每间四扇,也有六扇、八扇的,两边为固定扇,中间两扇为可向内开启的活动扇。槛窗大多用在宫殿、寺庙等大尺度建筑的大殿上,而江南的民居一般用于厢房、次间和过道的槛墙上,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槛窗中的木雕装饰也各有千秋,一般宮殿、寺庙的装饰比较简洁,宫殿大多为几何图案,寺庙大多为莲花等图案,而浙江、安徽等民居、祠堂建筑则非常丰富,人们将戏曲历史故事刻在绦环板上,一幅幅地形成连续木雕图画。

    槛窗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等级较的一种窗,因此,上面的雕琢较为精美,从中体现出一种气魄。

中式窗格

(三)支摘窗

    支摘窗,又叫“和合窗”,可以支起、摘下的窗户,由下往上作纵向式开启,开启后有一定的坡度,再用摘钩固定。支摘窗通常做成上下两层,上为支窗,可以推出、支起;下为摘窗,必要时可以摘下。支摘窗的类型有多种,除了上下两段同等宽的以外,还有上下分三段的支摘窗,及上段支摘窗长于下段支摘窗的形式。支摘窗没有槛窗那样有气势,但较实用,显得清美雅致。北方大多见于住宅居室的次间与梢间的前檐,而南方则大多用于阁、榭、轩、亭等小型建筑及画舫。

   支摘窗的格心木棂图案大多用“步步锦”、“灯笼锦”、“龟背锦”等,山西民居的支摘窗则大多用剪纸的窗花进行装饰,内容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

冰裂纹凤采杜丹扇形窗

(四)护净窗(花窗)

    护净窗,是加在卧室外面的一层外窗,其功能是避免从室外能直接看见卧室内的女眷及物件,故又名“小姐窗”。护净窗呈长方形,分上下两段,上段有两扇可以开启的窗户,窗户四周为透空的花格装饰;下段为实心的雕饰花板,其高度相当于正常人的身高,故能挡住外人的视线。由于雕饰精致,装饰性强,在徽州古民居中又称“花窗”。有的地方则没有上段,只保留下段的挡板。不管用何种式样,下段的实心花板是艺人施展雕艺的好地方,雕刻的题材往往以人物为主,动物、花卉为次。这一扇扇花窗,尽式蔓有宫殿建筑的壮丽与浓艳,但却使古老的民居在简朴典雅中露出几分锦绣。

(五)落地明

   落地明,又叫落地窗扇,是将隔扇去掉绦环板和裙板,使格心部位一直延伸到原裙板的位置,组成整体通透的落地窗扇。落地明大多用于园林建筑和安徽徽州古民居中,透光性能良好,显得清新雅致,美中不足的是牢固度不够,容易损坏。北方由于气候寒冷,风力过大,不宜使用,只局限在南方的建筑中。为安徽黟县西递村“大夫第”中的冰裂纹落地明隔扇,在简朴中折射出典雅。

(六)橫披窗

   横披窗又叫“窗披”、“天头”,为固定的扁长形窗扇,位于门窗的正上端,大多不作开启,其作用是通风透气。唐代以前的建筑为板门,板门之上便是墙面,不再设窗。出现格门以后,人们在格门之上再设置一种横向的窗户,这就是横披窗。,横披窗的木雕装饰一般采用“穿花”工艺,即用钢丝锯锯出图案,除去空余部分后,再对剩下施以雕艺。由于横披窗离人们的视线有一段距离,故图案较为粗犷,以花卉、万字纹、拐子纹为多。

(七)景窗

   景窗镶嵌在墙体中,从窗中可以观望室外的景观而得名。景窗的外框—般为砖砌,内用木窗,形式有扇形、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景窗的四圈均为图案,只有中间可观望,一般双面均要精加工,有的还要作双层,以便中间夹景窗则仿照漏窗的形式,窗内用木雕装饰,显得隽永秀美。

(八)圆拱窗

   中国传统民居大多使用木结构,唯有山西民居大量使用砖墙,很少暴露木结构,因此山西民居大多用“圆拱窗的整体为圆拱形,外部为砖砌的拱门,里面是木制的窗户。圆拱窗一般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拱券 半圆,常见的装饰木雕有“福、禄、寿、喜”汉字,有如意、花卉图案,也有几何纹 等窗棂格。下部是由半圆延伸下来的矩形或长方形,有可以开启的格子门或板门,也有不可开启的窗扇。圆拱窗成了主要流行于山西民居的一大特色。

 

传统门窗装饰图案题材

1.龙
   龙图腾时代,龙就被华夏先民当作祖神而敬畏。龙的形象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口角旁有鬓髯、颌下有珠。它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风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的变化,造型也极丰富。先秦以前的龙纹形象质朴粗犷,大多没有肢爪,近似爬行动物。秦汉时期多呈兽形、胶爪齐全,但无鳞甲,呈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完善。龙纹图案在构造特点上的区分有:扶如行走的行龙,云气绕身、露头藏尾的云
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正龙,头部呈侧面的坐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称降龙。在形态上分:有鳞的是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是虬龙,无角的是螭龙,尚未升天的是蟠龙,好楼水的是蜻龙,喜火的是火龙。拐予龙是一种把龙的形象简单化的图案,连螨不断的拐子龙包含着无限幸福的意义,它和蔓草嘶在一起称草龙拐子。
2.   凤

    凤是凤凰的简称,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以崇拜,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

3.麒麟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它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是人们心中极为喜爱的祥瑞之物。因此在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它总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麒麟送子”意味麒麟送来的童-艮大后必然是贤良之臣,自B辅佐治国。  

4.狮
    狮有威严的外貌,在我国古代被视为法的拥护者。狮子的形象在民间应用也很
广,有右前足踏鞠(俗称绣球)的雄狮子,左前足踏小狮子的雌狮子,还有雌雄狮子相
戏绣球,叫“双狮滚绣球”。
    5虎
    虎勇猛威武,素称“兽中之王”。中国古代敬虎为神,被列为四方神之一,虎神能是在人家门前了。较大的院子往往建院心影壁以分割前后院。大门两侧的影壁向外上的所谓装饰实则就是对门的实用性构件的装饰处理。

中国传统门窗的结构特征
   至少我们从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唐朝时的门窗样式与后来的格子门窗已经非常接近了。而自宋代《营造法式》以降,中国古典门窗的制度就基本没再发生大的变化。

 从建筑的样式到日用器皿,大多是这些人督导奴隶和匠作完成的。因此,典籍中有没有记载和描述是一回事,而实际的发生则是另外的一回事。譬如,三代的青铜彝器仅仅是当时贵族奢华的日用器皿而已,即便是礼器,归根到底还是行用器,只是到了宋代才变成了供人们赏玩的古董,失去了使用功能;例如明清家具,除了紫檀、黄花梨等红木家具材质的昂贵外,从来也只是家具而已,成为观赏收藏品的历史,大抵与王世襄先生那部著名的作品相当。所以,实用美术器皿的收藏价值,大多是后世人们总结、归纳、阐发出来的,却是当时的人们本来就是出自艺术的追求。其之所以倍显珍贵、市值惊人,无非“同类物品在历史上的消失”。

   宋代《营造法式》的颁行是划时代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弥足珍贵的。这种由国家统一颁行的建筑施工规范化的典籍,无疑成为保持中华民族建筑整体民族风格的恒久且最有效的途径。

   时下人们乐于收藏的古典门窗,基本上就是宋代已经规范了的两种常见的门窗形式,即槛窗和隔扇。

  槛窗一般用于面向厅院、天井的一侧,与屋门平行相连,上抵梁枋,下接砖砌或木质的槛墙。有固定的,也有可以推启或转开的多种做法,工艺特点却大体一致,即由两侧边梃,上下四抹头,抹头之间的绦环板和格心组成。但各地叫法上略有区别,如边梃与上下抹头合称边框或框档。

   隔扇形同一把打开的折扇,其最初的设计原理就非常科学。因为,木质材料受到气候影响的涨缩明显,如若整块墙面地做出来、镶上去,不仅制作难度成倍加大,而且会干裂或潮涨鼓破。同时,隔扇便于拆装,尤其作为厅堂的分割,在有大型活动时,就便于满足宴集、聚会时临时拆卸的需要。隔扇的做法与长窗完全一样,通常为六抹头,但称谓则各地不尽相同。如上面的绦环板又称档板,中间的绦环板又称束腰,下面的又称裙板等。

  中国古典门窗最显著的特征是复杂的榫卯结构,尤其是花窗、格子窗,多根据图案结构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榫卯连接,如平压榫、斜插榫、对角榫、夹角榫、委角榫,单插榫、双插榫、串线榫等等。如早期矩形窗格子就多采用串线榫,冰片纹窗格子就只能采用斜插榫。这种榫卯工艺较之整体镂雕的窗格子具有省工省料,且不易变形和强度提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

   其实,榫卯结构是木制工艺最原始的连接方式,也比较容易被联想发明。因为,早期人类最重要的原始行为之一就是手持棍棒的狩猎活动,棍棒就是手臂的延伸,握的方式即榫卯的原理。所以,在金属制品尚未广泛发明应用的时代,这种榫卯结构几乎是当时的人们能够想象到的唯一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但随着文明进程,其又被赋予了哲学的内涵。于是,榫为阳,卯为阴,符合了道家阴阳合和与对立统一的两分法;榫为君,卯为臣,榫为雄,卯为雌,符合了儒家君臣、男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再从实用工艺的演进出发,这种工艺,即可看作其后所有具有“子母口”特性的现代工艺的滥觞。

   除去这些结构上、工艺上的特征之外,古典门窗典雅、生动的雕刻绘画装饰就成了后世人们评价它的核心部分了。因为,材质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古典门窗使用红木者罕见,一般都是选用当地较常见的木材,但材质的差异还是相当大。例如楠木和樟木虽然同属一科,可楠木的品质和价格都远远高于樟木,金丝楠木则仅产于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一段狭小的原始林区,名贵不亚于红木中的极品。所以,民间常有将普通楠木指称为金丝楠的,其实,普通楠木与金丝楠木本质的区别就是没有那种通体密布的闪亮、美丽的“金丝”。

    关于古典门窗的工艺特征,落实在文字上似乎远较使用肉眼去抵近观察来得艰难。通常,以苏州为代表的古典门窗,讲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不尚雕琢、雅致脱俗;安徽和湘西南则崇尚雕工,窗格子多整板镂雕,档板与窗格子则以雕饰工艺判别优劣;浙江受著名的“东阳木雕”影响,风格在苏皖之间,做工似更为精致,典型的“一根藤”、“龟背纹”等工艺难度无可比拟。其实,这样落实在文字上相当空泛,可下品、中品、上品摆在一起,将湘西南边僻山乡的穷工满雕与苏杭的简约儒雅排列在一起,每个人都分辨得出来。
 
 与古典家具相同,古典门窗也非常注重线脚的运用,尤其明式隔扇和槛窗的边梃、抹头,多采用“一柱香”、菱形或半圆的装饰线。这种脚线的普遍应用,似直接依赖于锻钢异型刨子的发明和推广。这样,从镂雕刻画的点,到边梃、抹头的线,到整扇门窗的面;从窗格子、绦环板精巧的个体,到整扇门窗的局部,再到每套房间的连接直至整个庭院以及内外陈设,就构成整体和谐的古典美。

    门窗的演变发展与建筑的关系

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明朝最终起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史上,这一时期定为成熟期。就其建筑的合理,美观、实用等方面考量, 明清建筑最为完美。

   体现到门窗上就是功能齐备,各类门窗各司其责,门有板门,软门,  隔扇门,窗有槛窗、、支摘窗、什锦窗;工艺技巧多样,装饰手法翻新,重总体表现,重细部刻画,使之远观有效果,近看有内容。

   宋代《营造法式》中所说小木作至明清改称为装修作,名称上的改动,已可以看出性质上的明确性。古代建筑完成后,分外檐、内檐装修。顾名思义,外檐装修以室外装饰、分隔室内外为责;内檐装修以室内划定空间,间有装饰为责。

    明清两朝政治制度森严,导致建筑难筑强调等级,从建筑本身到装修装饰,从官式建筑到民间住宅,等级分明。明初洪武规定官民建筑的等级,越雷池者必受处罚;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颁发《工程做法则例》。虽是管工营造规范,但从技术角度看,仍为坚守等级之原则。

   等级分明使得不论官方建筑还是普通民宅,都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发挥所长。都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发挥所以。宫廷建筑的庄重华丽,从纹样到色彩,都在显示皇家气派;民间建筑的质朴精妙,凡门窗都刻画细致入微,表现出生活的信心和乐趣。

   建筑门窗到此时,实用与装饰功能并举,许多建筑构件的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甚至已没有实际功用。门窗的功能经过数千年的进化,其纯熟已非早期的古人能够想像。明清门窗已成为建筑装修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安全功能、美化建筑的职责。

   明清门窗在结构上有所改进,工艺上推陈出新;官式建筑严谨,形成模式后轻易不作改变 ,  注意内外檐装修的区别,形成庄重高贵风格;民间建筑园地制宜,塞北江南,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都使门窗装饰内容丰富多彩。中国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在经济繁荣之时都愿一展技艺。文人的刻薄要求,匠人的生存之道,自觉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在中国古代门窗这一领域也无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