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三年级的学生; 家长会上的讲话 (一)心里特征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成绩好,常常受表扬的: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好的对自己失去信心。例如,乐灵杰、 何菁莹 、龙 丹 、黄方金 、张 诗 、 秦 瑞 、 陈 英、黄 滨、龚品鑫等。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如秦嘉豪 、胡 斌、张 斌、沈 瑞、黄 旺 、谈金毅等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全班学生机孚无一例外,象杜海霖、孙文涛、李昀蔚、胡鑫月、龙小艳、张宝森、谈玲玲、范正渝鹏、刘钦源少数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相比之下好点。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要在座的各位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他不会骄傲的,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如今,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取得高分时给50元或上百元的奖励,可能会取得一些效果,但是提醒家长注意,此刻你所培养的不是孩子的进取精神,学习态度,而是让孩子的自我教育目标蜕变为50元钱,这是一种教育的短视行为。毕竟,让孩子高兴的是50元,而不是你对他成绩的认可。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一切让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传统观念中,这无疑是出色的好父母;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这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有位成功的父亲曾这告诫人们:“爱他,就不要抱他”。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为人父母,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懂得,父母、孩子、和他人之间是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在追求事业时、在享受人生时、在给予和接受爱的时候都是独立的。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来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不要围着孩子转,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欲望。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不能共患难。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标志。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建议各位家长: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多做一些沟通和交流.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我说,是给孩子留一座金山,还是给孩子找一座金山的本领?大家看着办。与老师没有多大关系。 (四)三年级是道“坎儿” 在一些小学生家长眼中,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变得更加让人费心起来:坏习惯增多了、胆敢和大人顶嘴了……小学三年级到底是不是道“坎儿”? “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说,孩子们会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意识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开始对周围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比如说,一二年级的孩子对老师一般都是完全服从态度,但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普遍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对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好坏优劣的主观评价。”从学习角度看,一二年级的学习侧重简单的识别、认知和模仿,但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们的学习开始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从学习、生活习惯来说,三四年级更为重要,因为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就要更多依赖自己的自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字迹是否公正、作业能否按时完成、生活上是否能够自理等这些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在经历方方面面的变化,但家长、老师只要能够合理引导减压,孩子顺利迈过这道“坎儿”不成问题。 但是,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二年级,学生们需要完成的是对学校、老师、同学的接纳,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了三四年级,学生们就要学会应对学习上的变化,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到了五六年级,则要在学习、社会实践、兴趣爱好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些过程缺一不可,可以说每个阶段都关乎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如果有坎儿的话我觉得各个阶段都会存在。” 如何顺利迈过这道坎儿?从实际情况来看,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校外辅导的帮助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且上着课外辅导的孩子回到学校往往会表现的浮躁一些,总是觉得老师讲授的内容自己已经学过,但自己其实并没有扎实地掌握住,“其实,课外辅导那种突击型学习方式不利于孩子打好基础、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家长从三年级开始转变对孩子学习的监管方式,从过去那种完全的监管向定期抽查过度,家长应该通过某些要求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并在独立完成过程中培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家长捉住手教,生怕孩子做不来,到了三年级,家长只需做两件事:一看是不是认真做?做完了没有?至于对与不对,你就不用管了。你去管了反而坏事,与孩子合伙欺骗老师。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才是关键,“其实,家长应该想明白这个道理,一时的成绩好坏对孩子能有多大影响?而一个好的习惯、态度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才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让许多父母苦恼,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应该怎么办呀?其实,父母大可不必为孩子的不听话而生气。 我认为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见,思维更为活跃,比起那些唯唯诺诺的乖孩子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创新、创意、创业成为主流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特质更为难得、更为可贵。孩子听话是好事,但是很听话就是坏事了。 当孩子不听你话的时候,你有没有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听话的呢? 日常生活中,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时主要在于父母。 1、父母身教的影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2、父母的规定不合理导致孩子不听话 3、孩子坏情绪的累积容易导致孩子不听话 4、父母太啰嗦,孩子听不“懂” 5、父母大喊大叫,孩子听不“进” 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如果父母有些生气了,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他,用柔和的语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做,父母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古人也有“轻轻叫,重重使”的教子格言。 6、父母不重视孩子,孩子所以不“听”话 总而言之,先是有了不会说话的父母,才有了不听话的孩子,所以父母说的话没有道理,孩子不爱听!如果父母说的话态度不当,孩子也不爱听!在孩子那里不管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他不喜欢听,就是废话,就是错话。所以那些感觉自己苦口婆心的很委屈的父母得明白一个道理,做成一件事,不是只靠良好和正确的愿望就能做到的。还要靠方式与方法。 想要孩子听话,主要还是靠父母: 首先,父母应该纠正自己的看法。其次,父母要努力完善自己。最后,父母要适时引导孩子。 孩子不听话,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们也有责任。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给孩子一个公正的评判。希望广大的父母都能从心底尊重孩子,善待孩子的行为。 希望大家弄明白 1,“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 2,“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要适当涉猎。”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喜欢卡通,喜欢mp4,喜欢玩电脑游戏,喜欢上网,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父母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在亲子互动中明辨是非。 3,“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得到。 4,“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 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5,“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应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打骂孩子的问题 打骂孩子不仅制止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有调查数据表明,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青少年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事实上,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被父母打骂的。很多实例可以证明:打孩子会打出一个坏孩子,打出一个仇人,甚至打出一个罪犯。我国《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家长只有教育管理孩子的权利,而没有打骂、虐待孩子的权利。任何侵犯孩子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处罚时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安全问题,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处罚后,要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爱。
2103. 1. 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