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的方法

 fudoctor 2013-05-19
心理学的方法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要科学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事件、规律、机制和机能进行实证研究,就必须遵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研究设计,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对现今的理论和成果进行检验,并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

一、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并无一定格式,但是从众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心理学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走弯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大多都遵循下列三项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可公开检验原则(principle of public verifiability)是指科学发现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评、否定或继续发展的。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可以公开接受检验的,心理学的知识也不例外。要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公开接受检验就必须对所研究的概念(某种心理现象)下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就是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给一个概念下定义。例如,智力就是由智力测验所测到的东西来定义的;焦虑就是由焦虑评定量表所测到的东西来定义的。把要研究的概念与可观测的事件相联系,这是确保一项研究成果能否公开接受检验的基础。因为对概念下操作性定义,使得该概念公开化了,可以任由所有的人去重复验证。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批判、验证、改进或否定。因此,在进行心理学研究设计时起码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要弄清楚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而不采用文义性定义(literary definition)。因为文义性定义追求的是概念的本质含义,而本质含义是无法与可观测事件联系起来的。要给出一个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的操作性定义,就必须要想清楚怎样用外界可观测的事件或任务来界定这个概念。

第二,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一行为事件或任务来定义,但要科学地研究它则需要由一组操作来定义。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对于“记忆”这个概念,可以用识记多少、保持时间长短、回忆量多少来定义,也可以用记住形象东西的数量、语词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来定义。又例如,对于“焦虑”这个概念,可以用焦虑自评量表来定义,也可以用社交焦虑量表、演讲焦虑量表、考试焦虑量表等来定义。透过一组操作,各自都在观测同一个概念,但是手段略有不同,这样就可以逐渐达成对一个概念的科学认识。

第三,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很少是完全用由现实生活中直接可观测的操作来定义的;大多数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与之有间接联系的操作来定义的,还有一些概念则是用与其他可观测的概念相联系来定义的。例如,“时间管理倾向”是由一组子概念(如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能力和把握时间的自信心等)来定义的,而每一个定义时间管理倾向特征的子概念本身也需要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如时间监控能力这个子概念则是与对计划性、坚持性等概念的测量来定义的(黄希庭、张志杰,2001)。又如,A型行为模式是由一组子概念(强烈的竞争性、潜在的攻击性、急性子、高成就动机等)来定义的(Dembroski & Costa1987),而每一个定义A型行为模式特征的子概念本身也要用操作性定义来界定。

第四,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其观测的不断积累、丰富而与时俱进的。如果一个概念原始的操作性定义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无效的,那就要换用另外一组操作来定义它。因此,随着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心理学中的科学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趋向抽象化,从而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心理世界的本来面貌。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principle of scientific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ata)是指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须要考虑把所收集到的客观资料与主观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人或其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我们把作为参与实验研究者的有机体称为被试者或被试(subject)。人类被试的心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说人的心理是主观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它是个人内部私隐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也不能用仪器或其他装置进行直接观测。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的东西,主要是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怎样才能做到把主客观的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呢?应当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周密的设计。

首先,要周密考虑到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量化,即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的观测,考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客观地、公开地加以研究。所谓变量(variable)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1)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前者如声、光、电、温度、气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如蔑视、关怀、期待、命令等);(2)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变化,后者如文字、符号、讯号等;(3)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前者来自机体外部环境,后者来自机体内部的变化,如内分泌激素的变化、使用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例如,同样的刺激,一只猴和一条狗的行为反应有很大差异,但是如果是几只猴或几条狗各自相比较,其行为反应则很相似。这是物种差异之故。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如人们在性别、年龄、学历、经历、健康状况、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体特征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比较持久的,有些是经常变动的。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如人们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一定时间里完成作业数量上的不同等。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如计算的正误次数、击中靶的次数或离中心的距离的不同等。反应难度上的差异,即对不同难度的作业(如记忆广度、智力量表)人们所能达到的水平的不同,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

很明显,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大多是能够客观地公开观测到的。有些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也是比较容易客观观测到的。另一些属于心理层面的机体变量如自我意识、需要、期待、抱负、动机以及认知、情绪等心理现象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是通过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进行间接推论,也是可以客观研究的。例如,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要求儿童把一系列数字(刺激变量)加起来,观察他们给出什么答案,在多少时间里得出结果(反应变量),就可以间接推知其智力发展水平情况(机体变量)。如果让儿童在做题时说出头脑里进行的所有活动,详细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儿童在解题时所使用的策略。例如,让儿童算7793=?从口语记录中就可以知道有些儿童用的是累加法,有些儿童则可能是使用另外的策略:7+3=1079=161016=26。因此,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相互关系的考察,是能够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的。对于人的心理还可以通过上述三种变量各种关系加以客观、公开的研究。

其次,还要周密考虑到被试的内省资料(introspective data),也就是说用内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要求被试报告他自己感受过的、体验过的内隐心理活动时所获得的资料。这种资料在各种心理学研究中均有其价值。因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私密性,被试的许多内隐的心理活动不易转变为可直接观测的行为。同时人的心理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有不同的关系:有时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时心理与行为不那么一致,有时则可以完全相反。因此,单靠从外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够的。心理学研究不但离不开内省,而且使用内省资料,对实验结果的全面分析或对改进原先的实验设计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如果能够把内省资料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与从外部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那将会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但是,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不能仅靠内省法的资料来下结论。因为个人对自己某种心理活动的体察,总是在这种心理活动停止以后进行回忆的,而回忆往往是不那么准确的。同时个人对自己的一些体验有时也很难用确切的言语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内省所得到的资料,其他人无法客观公开地加以验证。因此,怎样把内省法所获得的资料与其他客观方法所获得的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就成了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原则(principle of humanistic concern)是指心理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应遵守心理学家的职业道德,尊重被试,关爱被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主体性的有机体(人和动物)。在对他们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遵循人文关怀原则,这已成为心理学家工作的一种传统。自1953年以来,美国心理学会定期修订为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编制的《心理学家道德规范》(APA1992)。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也有类似的条例公布。虽然同行专业学会对心理学家职业道德规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下列要求是相同的。

在进行以人为被试的研究前,研究人员要有人文关怀精神,仔细评估被试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即实验中被试可能会遇到哪些危及身心健康的潜在因素。即使这种潜在风险微不足道,也必须仔细考虑到。心理学研究人员必须遵循下列职业道德。

1)确保被试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甚至连被试的名字都不能公布,一般以代码标记。无论要求被试做什么或说什么,必须使他们确信除了研究者之外,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答案。

2)被试参与研究是自愿的,不能强迫其参加。即使在实验研究开始之后,被试仍有自由选择退出的权利。

3)在实验研究开始前要让被试知道实验中将做什么,征得其同意后,才能让他们参加。如果不得已要对被试隐瞒实验的真实意图(即使不是欺骗),在实验结束后应当对全体被试进行解释,说明这项实验的真实目的和基本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给每位被试一份实验结果的复印件。

如果实验被试是动物,研究人员应训练有素且能人道地照料动物。要尽力避免或减少动物可能受到的不安、疾病和疼痛。即使实验目的具有科学和应用的上价值,会使动物受到伤害、疼痛或紧张的实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有涉及脊椎动物的实验都必须经过专门委员会的审批。

总之,研究人员的高尚职业道德是顺利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描述研究

描述(description)是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工作,研究者往往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假设,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的特点。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都属于描述研究,即描述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method)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例如,以非参与方式观察记录不同班风下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观察不同企业文化下员工的休闲模式。

自然观察法听起来简单、很有吸引力,但做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

首先,如果试图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或任何其他有机体)的行为,就必须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如果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其行为就会有显著的不同。试想,当你意识到有人正在观察你时,你是绝对不会做那些你曾在私密空间里做过的行为的。

其次,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observer bias)。观察者偏差是指观察者自己的动机、期望和先前经验等因素妨碍了观察的客观性。例如,有人假设男孩比女孩更具语言攻击性,如果一位研究者预先就知道要研究这个假设,那就很难保持观察的客观性。性别偏见、文化偏见都可能导致观察者偏差。例如,在什么构成“性骚扰”这个问题上,男性和女性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同,因而观察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消除观察者偏差的有效方法是:要求观察者在不知晓研究假设的情况下对行为进行观察,或者让几位观察者同时进行工作,然后采用经几个观察者共同证实的结果。

最后,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心理与行为未必会发生。例如,想要观察真实生活中人们自然的服从行为,到哪里去观察?在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种自然发生的服从行为?服从行为在一些情境中是比较容易发生的,但是如果特意设计某种情境以产生服从行为,那就不是自然观察了。因此,使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与行为,需要有耐心和机遇。

虽然自然观察法存在上述问题,但对于一些心理学课题,采用这种方法仍然是最合适的。例如,心理学家想要揭示黑猩猩在自然居住地的社会性行为,想要了解婴儿的语言发展情况,采用自然观察法就最为合适;如果能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加以记录,那就可以更有效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2.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例如,如果我们想了解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对孝道的态度,可以就此问题去调查许多人。我们也可以针对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和访问调查(interview survey)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收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interview method),是一种以面对面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以应对晤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1)灵活性强。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探究较具体的回答,而且当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回答者有误解时,可以重提该问题,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甚至根据晤谈情境临时决定提出问题。(2)回答率高,遗漏率少。不能读和写的人也可能愿意在晤谈中回答问题,还有一些不愿意花精力写出其回答的人也可能乐于谈话。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参照非言语行为。研究者可以在现场观察非言语行为并评估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时间长,费用高;(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如果研究者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3.个案法

个案法(case study)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

深入的个案研究可以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基于对他的几个孩子的个案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为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亮点。但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是非典型的。个案法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个案法通常用于提出理论假说,要进一步检验这个理论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

(二)相关研究

如果我们用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发现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有联系,那我们就可以用相关法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与紧密程度的研究。例如,我们想考察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和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联系(相关)。我们先要给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操作性定义。该怎样测量自我价值感和普通心理学的成绩呢?测量普通心理学的成绩比较简单,可以根据一个学期内某个学生这门课程的随堂考试成绩的总和来评定。而自我价值感的测量则可以选择一个设计较好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例如,可以用我国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黄希庭、杨雄,1998)的测量分数来评定。

现在开始收集资料。将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发放给这些大学生。测试成绩出来后我们就拥有了第一批数据。在学期末分别将每个学生的普通心理学测验成绩加起来,就获得了第二批数据。每个学生有一对分数:一个表示其自我价值感的分数,另一个是其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上取得的成绩。那么,怎样知道这两项分数是否相关呢?

下一步是将所获得的成对的数据输入计算器或电脑,应用一系列数学程序即可计算出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字母r来表示,一个介于+1.00-1.00之间的数用来度量两个变量或几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的指标。

1.相关的性质与强度

相关系数的符号正(+)或负(-),表示两个变量联系的性质。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变量值的增加,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同样,如果一个变量值的下降伴随着另一变量值的下降,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或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一种正相关是两个变量在同一方向上变化的相关。然而,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的是另一个变量值的下降,则这种关系称为负相关。例如,如果自我价值感的提高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提高,则这种关系是正相关。而如果自我价值感的提高伴随的是抑郁程度的下降,则这种关系为负相关。要注意:一个关系为负相关并不意味着这些变量的相关性不如正相关中的变量的相关性强,而是指它们在相反的方向上变化。负号所表示的是相关的方向,而不是其强度。

当我们证实两个变量确有相关之后,接下来要考察它们相关的强度如何。如果变量A和变量B相关,则不仅它们的值一起发生变化,而且通过了解一个变量的值,我们大体还能对另一变量的值作出较准确的预测。如果两个变量不相关,则了解其中一个变量(例如变量A)的值无助于我们预测变量B的值。例如,如果自我价值感与学习成绩存在着相关,那么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之后,就可能较准确地预测其学习成绩。一般预测的正确率通常高于0而低于100%。预测正确的程度(在100项预测中)称为相关的强度。r=0.00,表示不相关或预测百分之零准确;r=+1.00,表示在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正相关时为百分之百准确;r=-1.00,表示在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负相关时为百分之百准确。

2.相关与因果关系

虽然相关研究能有助于我们进行预测,并避免那些容易犯错误的直觉,但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例如,观看暴力性质的电视和攻击行为存在着正相关(因此也可进行预测),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观看暴力电视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原因。自我价值感和抑郁存在负相关,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了抑郁。不论相关的强度有多强,都不能证明相关就意味着因果关系。

为了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改变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下面以观看暴力影视和攻击行为的相关为例。图12显示,观看暴力影视可能会引发攻击行为,有攻击行为的人也可能去观看暴力影视,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令人不快的事件或遗传倾向也可能导致观看暴力影视和引发攻击行为。

12几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下面这个例子很有趣。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曾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哪些因素与人们是否使用避孕方法有关。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发现,人们是否使用避孕方法和一个变量──家中拥有家用电器(如烤面包机、风扇等)的数量的相关最高。很明显,这两个变量之间的高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使用避孕方法和拥有小家电数量之间的联系,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变量同时与一个第三变量都有关联所产生的结果。受教育水平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中介变量。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其是否使用避孕方法,以及与其社会经济地位都有关联,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又倾向于拥有比较多的家用电器。这两者之间的高相关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变量在起作用。因此,无论家用电器的数量和使用避孕方法有多大的相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Stanovich2005)。

3.伪相关与中介变量相关

从上例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虽然调查数据显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关系,但到最后才发现这两个变量彼此间没有影响。最现实的结论是:使用避孕方法和拥有家用电器数量两者都与这项研究尚未考察的某个第三因素(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系,从而导致这两者一起发生变化。很可能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同受教育水平及拥有家用电器数量存在高相关,而受教育水平又与使用避孕方法存在高相关,从而导致这两者看起来相关。两个变量之间仅因一个第三变量之故而似乎相关,这种关系称为伪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图13a显示,变量C导致变量A和变量B两者似乎相关,这种相关称为伪相关。

两个变量之间的明显相关是由一个中介变量所导致的,即是说,变量A和变量B存在高相关是由于变量A导致了一个第三变量C发生变化,变量C又导致变量B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变量C称为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图13b显示,变量A导致变量C发生变化,变量C又导致变量B发生变化,从而使变量A和变量B两者相关,这种相关称为中介变量相关。

a伪相关          b中介变量相关

13伪相关和中介变量相关

相关表示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相关研究对于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出假设,作进一步的验证性研究。但是相关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在本书中,很多地方使用了相关系数作为研究的证据。因此读者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即使两个反应之间彼此相关,我们也不能宣称是一个反应引起了另一个反应,也不能对独立事件作出预测。如前所述,自我价值感和普通心理学成绩呈正相关。一般来说,自我价值感高的学生其心理学课程成绩也较高,同理,自我价值感低的学生一般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上表现较差。所以,大体上,可以用自我价值感来预测该课业成绩,但也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一些自我价值感低的学生也会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而一些自我价值感高的学生也会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上失利。例外是可预计的。离相关系数+1.00-1.00越远,例外也越多。正如心理学与许多其他学科一样,以相关为证据来表述预测时往往用“一般来说”、“总的来看”、“长远来看”或“可能经常是”。第二,要充分认识到相关作为研究证据的局限性,以免误入歧途。特别是当我们以为两者一定存在着因果关系,或心存偏见,或一心只想寻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时就很容易将相关视为因果关系。因此,对待相关的证据要小心谨慎。

(三)实验研究

在心理学中,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有两种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两种研究的实施是很不同的。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环境一般不加以控制,往往依据过去从现场收集到的资料用统计程序加以处理,建立变量之间的对称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实验则不同。实验是当时在现场收集资料,对实验环境加以控制并操纵有关变量以便建立因果关系。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为了理解心理学实验的特点,下面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假如我们在文献中看到“咖啡因能兴奋大脑,提高大脑的功能”,于是很可能会提出一个假设:喝咖啡会提高数学能力。对于这个假设,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见图14)。

14检验咖啡因是否会提高数学能力的实验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而被试的反应,实验中研究者想要预测的行为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每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在检验咖啡因是否会提高数学能力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咖啡因的使用,因变量则是单位时间里做对数学题的分数。实验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会对因变量影响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应保持恒定或加以控制。

首先,要对环境加以控制,使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环境因素保持不变或加以消除。例如,被试在做数学题时室内应保持安静,光照适宜。如果在计算机上解数学题,计算机性能应良好;如果做纸质试题,则试题印刷要清晰等。

其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用随机分配法或配对法将被试分到一个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和一个控制组(control group)里。用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被试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他们的概率是相等的,从理论上讲这两组被试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在数学能力方面也大致相同。用配对法分配被试,目的也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

之后,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给被试一种实验处理。在本例中给实验组被试喝咖啡,而让控制组喝无咖啡因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与真咖啡在色、香、味上完全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具有安慰剂效应。接着,让被试在单位时间(如30分钟)里去解答数学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验组被试做对的题数明显比控制组的要多,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可能是咖啡因提高了解数学题的能力。

实验法的主要优点是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因果关系,而且通过使用安慰剂还能确定实验变量的真正效应。因而长期以来实验法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

但是,实验法也有缺点。

首先,是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的干扰。如果被试知道自己是在实验组或在控制组,他们对实验的期望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可以用单盲研究(singleblind study)加以消除,即不让被试知道自己是在实验组还是控制组。研究者对实验的期望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可以用双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y)即研究者和被试都不知道被试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来加以消除。

其次,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在大学里做的心理学实验,被试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并且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与校外的人们有所不同。

最后,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许多心理学家采用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即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例如,要研究小学一年级儿童普遍存在着的感知算式错误(把加法做成减法,或把减法做成加法)的原因,实验者在一个班里按一定的计划加强实验性训练,对另一平行班则不进行这种实验性训练,进行正常教学,对获得的材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就可以找出影响小学一年级儿童感知算式错误的原因。现场实验的优点是研究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可见,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优缺点有互补性。

总之,心理学中各种具体研究方法都有优缺点。我们应当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扬长避短。如果能合理地使用几种方法,取长补短,那就会取得较佳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方法也是在发展的(见热点问题讨论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