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骨膜效应”临床应用

 狼外婆女士 2013-05-20

论“骨膜效应”临床应用

(2013-05-17 22:05:52)
标签:

健康

分类: 针灸精验直指
                                    
论鈥湽悄ばв︹澚俅灿τ
 
              中国·江苏·江阴  陈超然  吴湘莲

 

“骨膜效应”目前尚未引起国内、外医学界所应用。它在急,慢性软组织劳损(古代称痹症)这一顽固性疾病治疗上有着特有的“效应值”。它是将细胞膜的传递、转运,组织滑液的调节,神经系统阈值强弱进行新的、规律性的应答的产物。它的“效应值”远远大于其它结缔组织,即“骨膜效应值”>深层结缔组织效应值>浅层结缔组织效应值。今披露于众。(注)

一、解剖与功能
骨膜在解剖学中无太多论说,骨膜属最深层、最致密的结缔组织之一,它覆盖于骨组织之表面。

功能具有营养、保护、传递、运输、支持等功能,各肌肉、腱、韧带等组织的起、止点、支持点均附着骨缘、骨面、骨突等解剖结构上,即骨膜上。因此所有病症(酸痛胀麻、功能丧失)均可在该“骨膜”上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即酸痛可止酸痛,功能丧失可恢复)。

二、发病机理与诊断
由于各肌肉、腱、韧带等运动系统组织均附着于骨组织,即骨膜上。因此所有软组织急、慢性劳损均能在骨膜上产生病变点、区,即疼痛、酸胀、麻木、肢冷等临床症状。(即病感)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网球肘等病症,不一一列举。
今讨论疼痛科症最重、最难的腰推间盘突出症。古代称骨痹、行痹、顽症也。
腰突症:有前突、后突、侧突三型。从影像学可见椎体硬膜受压,因此刺激硬膜而产生反射弧,该硬膜是靠近脊神经节腰L3/4.5/S1神经节段,具有丰富的神经,和高敏度的神经反射弧。它的反射效应首先于腰、骶部,为原始级Ⅰ级,然后反射至臀部,为Ⅱ级,再次下引至大、小腿,至足底、足背、足趾,为Ⅲ级。产生疼痛,酸胀、麻木、肢冷等症。深部外侧向腹部反对性牵拉痛,症见下腹部,大小便、生殖器等病症。向上反射于腰背部组织而产生胀痛,组织僵板、背肌紧张而隆起,也可通过背阔肌起始部向肩关节放射,产生上肢上举、外展功能障等症。以上各起止点均附于骨缘(骨膜)上而产生症状。
(一)关于腰部“筋膜鞘狭窄症”的论说
腰、骶部不论何种骨性改变: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椎管狭窄、隐裂等症,均是压迫硬膜,即骨膜效应)产生内压增高症,影像学虽不同,其症状均大同小异,即放射性和连续性疼痛、酸痛、麻木、肢冷等症,笔者把腰部浅、深二层筋膜作为一个腱鞘。
解剖: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之一,分浅、深二层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着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突,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背部筋膜此不讨论)实际上除四肢关节小腱鞘狭窄外,全身很多部位有此“大腱鞘”,有的学者所说的神经卡压症,实是“腱鞘内压增高症”雷同。
该腱鞘是全身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上身重量及肩负重之力量,均要通过该部腰L4/5或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部又是全身骨性组织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于活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下,内压增高,静力劳损使细胞膜钠/氯(Na/Cl)离子转运失衡,而产生负离子蓄积产生静电吸附而产生反射性症状,和连续性症状,也叫“骨膜效应”和“筋膜效应”症状。以上腰突症即骨膜劳损与筋膜劳损的混合体的反应。
(二)反射特征与解剖组织关联(试论供参考)
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硬膜,该部产生内压升高,该部神经节受压而产生神经反射症,因其感受不同而应答解剖组织而不同。
症状是疼痛者(反射于肌肉组织)
症状是酸胀者(反射于腱组织)
症状是麻木者(反射于神经组织)
症状是阴冷者(反射于循环组织)
症状是酸痛者(反射于肌肉与腱组织交接处)
各症有为主为副之分,多数呈混合型出现。(即酸痛、胀麻)
(三)如何测知肌组织层次
躯干、臀部多为扁、阔肌,肌组织一般分三层:即浅层肌、中层肌和深层肌、深层即骨膜层。下肢肌,多为梭形肌,除有肌层外,尚有肌间隔、肌间隙。
1、指压法:浅压有酸痛者为浅层;中压有酸痛者为中层;深压至有酸痛者为深层。
2、探针法:“超然拨针”进入何层有针感者(酸胀、麻、放射感)有三种现象,A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症状减轻,或消失者;B针感下行至病变肢有舒适感者;C针感下行至病痛部位酸重加重后又减轻者,视为“有效针感层”。一般急性、轻症病变多为浅、中层,病久,病重病变多为中、深层。病久者痛变范围会扩散多肌层。
(四)如何测知何型:
椎突症根据病人主诉,以下行症状径线而判断其何型,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分三型七种:
1、后侧型:(包括后侧Ⅰ型、后侧Ⅱ型)三型。即足太阳经。由后侧型向外扩散所致Ⅰ、Ⅱ型。
2、外侧型即足少阳经。扩散致共三型:前侧型即足阳明经,前内侧型即足太阴经三型。
3、脊中型即督脉经,共三大型七种。(作者发表于承淡安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针灸会获奖文)以上三型与经络分布径线十分雷同。
(五)反射性特征有二:
1、反射性者:症状由腰、骶、臀部者,其症状跳过大腿,直接反射至小腿、足底、足背、足趾。以后侧型、后侧Ⅰ型、外侧型为多见。
2、连续性者,或叫传递性者,症状由腰、骶、臀传递—>大腿传递—>小腿,足底、足背、足趾。以后侧型、后侧Ⅱ型、外侧型(部分)前侧型为多见。测知何型、何肌层后与诊断、治疗可有的放矢

三、应用与治疗(七定)
各种保守疗法均是间接地打断其反射弧、和降低腱鞘内高压而产生疗效。采用“骨膜效应”与“筋膜效应”机制,运用超然拨针在二个混合体上做松解术,即能达到高效、远期效果。
七定:(也适用各软组织劳损,颈椎病、骨性关节炎等)。
1、定型:(前已论说)
2、定点:根据病人主诉测知的为阳性点,根据医者测出的为隐性点(详筋膜劳损文),阳性点与隐性点同治效佳。以腰椎病为例,腰骶部一般定1-2个点,臀部一般定1-2个点。下肢。以起止点,支持点而定点。
3、定深度:腰痛部定何肌层,与深层骨膜层、下肢定起止点和支持点基底部。
4、定范围:根据测出的阳性点与隐性点,和拨针进何病变肌间隙层时所出现的针感(酸、胀、麻等放射感)而定范围。腰、臀部可作360°透拨直径可达40cm2,大小腿可作上、下,左、右透拨长度可达40~50cm,,即点面结合,上下结合,范围宜大不宜小,可防止复发性。
5、定力度:臀部组织丰厚,强实,拨针力度可达10kg以上,腰、大腿部力度3-4kg(±),小腿1-2kg(±)。视针感和病人承受力而定。
6、定向:以针尖向下为宜,即向病变部位为宜。
7、接力点追补法:即针感下行至何部而不下行了,即在该点补一针。

四、论“超然拨针”的效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已知针具在治疗疾病之重要性。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超然拨针”的应用:(附病例)
病例一、王××男 31 无锡市人
患腰腿痛,卧床不起,行走须二人携扶而住××医院,先用各种保守疗法,症状仍不减,动员其手术治疗,因怕术后复发和不良后遗症,而求治于本疗法。
CT、MR1诊断为腰突症L4、5(往往症状与影像学不成正比)
检查:腰部L3-5,骶部S1-5有广泛性压痛,腰部饱满而僵板。
臀部:髂窝部有广泛的压痛点(臀大肌、臀中肌起始部)
小腿后侧、外侧、足底、足背有广泛压痛点。
诊断:为后侧型、外侧型(混合型)为反射型。
治疗经过:首次在腰部用超然拨针做腰筋膜鞘松解术为主。选点:在腰部L4、5为进针点,上透L1-2,下透S1-5,外透腰筋膜愈合部,内透棘突浅、深二部,针感下行至小腿足底、足趾。行术20分钟,术毕疼痛渐止,能下地行走,不用人扶。
七天后复诊:疼痛未犯,觉臀,腿酸软乏力。
在臀部做“骨膜效应值”为主。臀大肌、臀中肌深层(骨膜层进行透拨,在髂翼上180°透拨,术中针感均下行至小腿后,外侧,足底、足背,其酸、麻均减轻。术时约20分钟。
又七天后复诊,痛、酸基本减退,尚有散在性轻度酸麻,再在臀部、下肢起,止点作透拨和骨膜针拨(即上下整体疗法),约3/分钟而停治。
后随访余诸症未反复。
作者多年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6例,一次治愈12%(181例),二次治愈36.4%(548例)、三次治愈40.2%(605例)、三次以上治愈11.4%(172例)。
(二)对急、慢性跌打损伤效值更佳,多数一次治愈(创伤性关节炎效也佳)
外伤机制、血肿可产生“张力性疼痛”跌打可产生“牵拉性疼痛”,拨针均能治到位。
病例二、刘××男 31岁 安徽民工
在做水电工时,不慎从3米高跌下,膝关节着地,膝关节肿胀、疼痛不能行走。
检:髌骨四周有明显肿胀,疼痛,无骨折现象
治疗:在局麻下,在髌骨内、外侧放血减压而痛止,对活动有牵拉性疼痛,用拨针行松解术,15分钟后而能走,三天后上班。
对陈旧性、创伤性关节炎均有良效。(一般1~2次治愈)
病例三、冯××男 56岁 安徽农民工
8个月前因外伤致跟骨骨裂,同时跟骨四周血肿疼痛不能行走,跟骨在医院打石膏固定三个月。拆石膏后,跟骨骨裂愈合,但肿胀疼痛改善不明显,走路疼痛加剧。各种保守疗法效不佳。而求冶于“拨针法”。
在跟骨内外侧各一针,放出瘀血约8cc,再在损伤之筋膜、腱拨松一次而愈。
开创急、慢跌打损伤伴血肿者不能手术之先例。
2、“超然拨针”优点:
1、针长30cm,可任意透拨到各组织层次,即松解筋膜劳损,又可达到无菌操作。
2、针粗Ф1.0-1.4mm,粗有杠杆作用,可达到病变筋膜点、层松解到位。
3、针圆:圆可不伤任何组织,达到无痛,不出血、不伤神经等不伤肌、腱等组织。又可做“骨膜效应术”和松解“筋膜效应值”
五、“骨膜效应”、“筋膜效应”在针灸术的效值(例举病例几则)
病例一:梁××,男,55岁,河南骨科医生,患小腿、小足趾麻胀六年之久,CT:腰突症L4、5/S1,虽治少效。
彩缤纷作者在腰部用26#针灸针一针,调出针感下引至小腿,其胀麻即渐减而消失。追访未反复。
病例二:王××,男57岁,江阴人,
患者腰腿痛三月余,日渐加重,不能行走,坐卧不安,医院检测,CT:诊断为腰突症、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医院劝其做手术,因怕有后遗症,求治于“超然拨针”,第一次用超然拨针,病祛其半,后改用针灸术在腰部、腘窝部各一针,用“骨膜、筋膜效应”术针感下引至臀部、小腿、足趾、足背、三次而愈。随未发。
病例三:患者腰痛、在印堂穴用“骨膜效应值”针灸一次而愈。河南学生邱××电话:13212102616 (提供)
病例四:在鼻根部用针灸治鼻炎一次治愈。其机理为“骨膜效应值”。新加坡学生王××电话:0065-97533726(提供)

六、小结
治疗一切软组织疾病
1、机制:必须全面理解、深化、运用解剖:即“骨膜效应”,“深、浅筋膜效应”机制。一切软组织的劳损均是“骨膜、筋膜”劳损的混合体的反应。
2、疗法:必须立体治疗:即点面结合,深浅结合,整体(上)与局部(下)结合。
3、“超然拨针”发现了“骨膜效应”、“筋膜效应”、等效值,“针感效应”强弱与症状轻重成正比,同时能打透开骶髂关节。
4、以上机制在针灸学临床应用也能提高疗效, 还印证了“经络径线、穴点的定位”与现代解剖学十分吻合。除治疗急、慢性疼痛症外,对内科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拓宽治疗范围。
5、针灸术应用“骨膜效应”“筋膜效应”可提高针效三倍以上,而且针数少精,揭开古人针灸疗效之谜。
6、内经《灵枢篇》《官针第七》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摩骨即能产生“骨膜效应”,有现实解剖、临床意义,非谬也。
注:1、“筋膜效应” 即筋膜劳损。05年6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第6版。
注:2、“骨膜效应”07年4月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注:3、医用“超然拨针”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120007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