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淮剧团建团60周年“困则思变”

 大闲人 2013-05-21
从举步维艰到突出重围
上海淮剧团建团60周年“困则思变”
文汇报2013-05-21第九版 记者 张裕

  上海淮剧团在沸腾的红五月里,昨天迎来了建团60周年的纪念日。100多年前,“江淮戏”从苏北走进上海,海纳百川的上海赋予了这一江淮小戏以都市生活的现代气息,也冠以“淮剧”这一全新的名字。1953年5月20日,上海人民淮剧剧团成立,后改名为上海淮剧团。60年间,上海淮剧团创排近400出剧目,新时期又开展了“都市新淮剧”这一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中国地方戏曲的现代化做出了富有意义的探索。

  然而,随着上海都市化的快速推进,原先苏北人集聚区拆迁了,淮剧的观众群被分散到市郊各地。缺了根的淮剧,演出市场日渐萎缩,进而举步维艰。“上海有必要保留淮剧团吗?”“淮剧好回苏北老家了!”如此的质疑之声,从来不绝于耳。然而,没有人否认,上海淮剧团是一个勤奋的剧团,只要有演出机会,他们不会挑肥拣瘦;每年至少创排两台大戏,在上海的戏曲院团算得上“高产者”。对突围中的上海淮剧,团长王建强有着清醒的认识:“上海淮剧要思变、要进取、要突围,否则难逃举步维艰的窘境。”

  

“休克疗法”,抵制低价演大戏

  2010年9月,王建强接任上海淮剧团团长,翻看剧团的财务表,早有心理准备的他还是有些惊讶:那些三级职称的青年演员,一年的工资不过2万元,而由他同时担任总经理的宛平剧院,服务员的收入都要高于这些唱淮剧的。演员的演出费也是上海各大文艺院团中最低的,名角梁伟平演一场戏,也不过50元,那些翻跟斗的龙套演员只有20元。

  前些年,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剧场场租,上海淮剧团很少在市中心的剧场亮相,他们更多的是在社区演出,以完成演出指标。苏北不是淮剧的故乡吗?为何不到苏北演出?然而,多年来,苏北的演出市场已被几个“演出穴头”垄断,一场淮剧最高不过1万元的演出费,是他们定出的“老规矩”,这其中还得扣除2000元的“中介费”。8000元演一场戏,扣除运输成本和演出费,到苏北演一场,上海淮剧团竟还要倒贴近万元。这赔本的买卖如何做得?王建强只得下狠心:对苏北市场采取“休克疗法”——演出费不到2.5万元一场,决不回苏北。博弈半年后,苏北的“演出穴头”退让了。去年,上海淮剧团以不低于2.5万元的出场费,在苏北演出了10多场,《金龙与蜉蝣》等经典好戏更是开出了4万元的好价钱。

  而在上海市区的正规剧场,剧团也有了更多亮相的机会。他们以宛平剧院为主要根据地,演出《千古韩非》、《家有长子》、《小裁缝》、《大洪流》等新编淮剧。淮剧团的演员们欣喜地看到,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观众席里不再是那些白头发的老面孔,更多的中青年观众也走进了淮剧剧场。

  

多方突围,让上海淮剧获新生

  2012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上海淮剧团成为其中一员。作为一家全额拨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剧团获得全额拨款,不用再为每月发工资而发愁。然而,王建强心里清楚,如果躺在“非遗机构”这张温床里不再作为的话,上海淮剧一定会如温水煮青蛙般“温暖地死去”。

  必须扩大观众群,做大淮剧“底座”。尽管观众流失严重,但上海依然活跃着20多个淮剧沙龙。近年来,上海淮剧团选派演员“打进”淮剧沙龙,辅导淮剧戏迷,从而大大地扩充了淮剧“粉丝”群体。在上海淮剧团的积极推动下,业余的浦星淮剧团能排演《牙痕记》这样的大戏了;很快,民营淮剧团联谊淮剧团也成立了。一场汇集淮剧名家名票的开台演出,宛平剧院的观众席里竟然坐得满坑满谷……

  与此同时,上海淮剧团还与苏北的淮剧团联手,采取“走马换将”的方式,开拓淮剧市场。淮剧名家何双林告诉记者,苏北有13个成建制的淮剧团,他们有演出班底,却缺名角,也缺剧目的储备。上海淮剧团曾将优秀旦角演员邢娜输送到江苏涟水淮剧团,主演新创大戏《鸡村蛋事》,该剧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上斩获多项大奖。最近,上海淮剧团还将与苏北各淮剧团联手,推出一部全明星阵容的淮剧大戏,巡演长三角,拓展淮剧市场。

  与此同时,“以曲救剧”的行动也在积极进行。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告诉记者,很多人或许会嫌淮剧节奏慢,但并不排斥优美动听的苏北民歌小调。事实上,苏北民歌小调是淮剧音乐的源头,《好一朵茉莉花》、《九九艳阳天》等脍炙人口的曲调,与淮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著名音乐人陈钢策划了一台苏北民歌小调交响音乐会。王建强期盼,更多观众能因为喜爱淮剧的音乐而走进演出淮剧的剧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