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科专业就业困境

 家有学子 2013-05-21

        ■既没“钱途”■也没“前途”

        “记得大学毕业那年,我们一群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去学校的就业中心给三方协议盖章,排在我们前面的那些经济类专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都签了听起来还算不错的单位,有去银行的,有去外企、国企的,只有我们专业历史、政管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签的是人才市场。”现在就读于省城某文科类院校的研究生谢晓敏(化名)告诉记者,两年前,她从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据她回忆,“当时的情况看,班里能有份儿正经工作的同学只是少数,大部分被迫去考研,或者选择出国,要么就是更为无奈地‘家里蹲’。”

        另据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为329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为2621元。据记者调查,除就业困难、收入较低外,文科类本科毕业生即便考研和出国,也通常会陷入出路之困。

        考研是就业艰难之路上的“死缓”?

        “我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只要是招文科类的岗位,基本上对学历要求较高,一般都要求研究生,而且应聘人数还非常多。但理工类、经济类的岗位,门槛大多只要本科学历。”谢晓敏说,“这样的现状,逼着我们不得不考研。”“体制内单位招考,越是文科类的岗位,越对是否为党员、是否是研究生有硬性要求,而这些门槛对于我们这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很多就是硬性的刷人指标。”一位去年刚毕业的文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告诉记者,他在之前的公务员考试“大战”中败下阵来,“其实我参加国考的考分并不低,但是,我考的那个岗位,因为是招文科类专业的,招录比例是1:1200,报名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不少文科类本科毕业生选择用读研来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加分,但事实上,文科生考研相对理科生的难度会困难许多,因为如果想跨专业考研,就读未来方便就业的专业,需要参加文科生一致的短板——数学统考。而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文科生在大学四年,数学最多只上过基础课。“就学了导数之类的高三理科课程。”谢晓敏说,“除了自学数学,还要另外自学理工类专业课,跨专业考研对于那些为了就业而选择考研的文科生来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考外专业是考试难,考本专业是就业难,可是不考就找不到工作,你说让我怎么办?”第一年跨专业考研失败后,谢晓敏把人事关系放在了省毕业生中心,自己找了家保险公司当起了业务员,“说白了,干了几天我就感觉,这是个连初中生都能干的活儿。”第二年,她为了确保能考上,毅然选择还是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在他看来,“文科生读研就是把就业危机向后推迟两年,过后一样要面临就业困难和不可避免的低薪抉择。不过真正体验过后,想一想倒也能理解,我们能干的活儿,在用人方看来,是个人都能干,可以说就是没有一技之长。”总结了一些学长的经验后,谢晓敏对自己未来的择业之路并不乐观,“大不了,我最后还是去卖保险呗,但反过来想一想,自己读这个研究生也真的算是白读了。”

        “我们班一些‘文科男’聚在一起时常开玩笑说现在大学里流传着新‘三不孝’:学文读研没女友,他们‘文科男’三个全占。”谢晓敏解释说,“‘学文’、‘读研’就不用说了,我们女孩子们都知道,‘文科男’以后收入较低,没人愿意和他们好。就连我们自己文科专业的女同学也不会轻易选择他们的。”

        “出去风光回来狼狈”

        压力之下为了改变现状,部分文科毕业生最终选择了出国,但出国后他们却发现,依旧难以改变出路困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