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
2013-05-21 | 阅:  转:  |  分享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大自然造化和人类历史上传统和精神成就的载体和见证……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历
史作用。——《保护世界遗产乐山宣言》一、双重遗产的内涵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
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内涵的文化遗产,和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
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就构成了双重遗产。双重遗产并不是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简单叠加,其寓意着人类从改造自然、运用自然到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的巨大变化。我国的双重遗产中文名称: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英文名称:Mt.EmeiandLeshanGi
antBuddha1996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6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
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
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最高峰
万佛顶海拔3099米。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
峨、四峨四座山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主要是奇峰攒聚、名胜荟萃的大峨山。峨眉山风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主要有两条登山路
线,一条是经报国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等到洗象池,另外一条是走万年寺等到洗象池,两条线路在洗象池会合然后可从此处经雷洞坪到金顶
。峨眉山的动物有2300多种。其中: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国家列级保护的29种,是动物种质的基因库。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
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
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凌云寺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凌云禅院现已开辟“乐山大佛陈列馆”,馆内陈
列大量实物,文献,图片和模型,展示了乐山大佛九十年建造史和历代保护维修史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艺术瑰宝。始建于晚唐
时期,南宋以镇虎患再建,乃名伏虎寺,又名虎溪禅林。寺外有伏虎,金林两座牌坊;虎浴、虎溪、虎啸三廊桥,左有龙神堂、无量殿,右有玉皇楼
。伏虎寺——青苔为衣,佑护苍生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坐落在乐山市东岷
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合流处,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东山最著名的景观。三水合流,海通造像
大佛建造历时90年,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
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
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
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
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雄
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缘平地拔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相对高差2600m,与五岳中最高的华山相比
,仍高出1000多m,所以历代称之“高凌五岳”。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种类繁多,类
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87%以上。山中峰峦叠障,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体轮廓优美,线条流畅,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
的植被景观,堪称第一。云海日出佛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
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
,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在峨嵋山日隐星稀的夜空,在金顶舍身崖下的山谷间,常出现一种甚为奇秒的自然现象:夜幕
中,忽而数十道蓝绿色的光点时闪时现,看似迎面扑来,却又转瞬即逝。圣灯观看“圣灯”要具备四个自然条件:一是雨后初晴;二
是天上没有明月;三是山下没有云层;四是山顶没有大风大雨。萝峰晴云洪椿晓雨萝峰位于伏虎寺右侧,草丰竹秀,涧谷环流,古楠耸
翠,曲径通幽,山峦上,数百株古松奇枝异态,苍劲挺拔,夏季雨后初晴时,烟云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从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
变幻百出。春夏之交的洪椿坪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晓雨”这“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楼阁、殿字、花木,山石、游人
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现出一种虚无飘渺的朦胧美,游人仿佛周身被“晓雨”润湿,但衣装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顿感清凉和舒适。
大坪位于峨眉山的中部,山势险峻,孤峰脊岭,峰顶平坦,林木蓊郁,云霞幻变,经过冬天雪花的浓妆淡抹,大坪和周围的群峰,变成洁白的一
片净土,晴雪初霁,杉条掩盖,如瑶树琪花,大坪和环绕四周的群峰,组合成一朵庞大的雪莲花,冬阳下,白中泛红,温润晶莹,冷艳妖娆。
白水秋风万年寺内有一池,名曰白水池。秋高气爽时在池旁四望,缕缕白云缠绕着寺后陡峭的山峰,秋风吹拂着峰峦,摇撼着丛林,发出声声呼啸
,片片橙红的枫叶在空中随风飞舞。应和着秋风,横穿古寺而过的涧溪潺潺低吟。流水,秋风,树涛,强声低音交错,为飘飘红叶伴舞。由
清音阁前望可见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黑水水色如黛,又名黑龙江;白水水色泛白,又名白龙江。滔
滔白浪,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山水相连,红绿对比,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圣积铜钟,相传为巴蜀钟王,声如龙吟,入
耳清心,原悬挂于圣积寺内老宝楼上,后因圣积寺废弃被移至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并建亭覆盖维护。铜钟通高2.6米,腹径2.1米,唇厚0
.2米,重25000斤。每敲一下,钟声历时1分15秒,声闻30里。洗象池背面环山,重峦叠嶂,前面开阔平旷,附近树木茂盛
,郁郁葱葱,每当月夜,云收雾敛,遥天一碧,万山沉寂,一轮明镜斜嵌在洁净无云的蓝空上,英姿挺拔的冷杉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在山林的
掩映衬托下成就了能和西湖的“平湖秋月”比美的象池月夜。所谓九老,指的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
老仙府是仙峰寺与九老洞的统称。“寺号仙峰,洞临九老;山迎佛顶,台接三皇”。仙峰寺第一座大殿前石柱上的这一副石刻楹联,概括了“九老仙
府”的主要景点。对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是离仙峰寺右侧0.5公里的九老洞,全称九老仙人洞。金顶是峨眉山三绝顶
之一,有著名的四大奇观:云海、日出、佛光、佛灯,其中佛光名闻天下,为别处名山所罕见,是峨眉山之游的高潮。在晴朗无风的午后,
站在睹光台前,可在太阳反方向的云雾幕上看见一轮彩色光环,人影正好投在光环之中,人动影也动,人静影也静,这便是著名的“金顶祥光”。
第十景:灵岩叠翠此景现在已经不存在金顶祥光峨眉山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
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
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余处,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它们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海拔1020米,雄踞
于骆驼岭下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晋隆安年间(397—401)开始在此建寺院,起名普贤寺。明朝万历皇帝神宗
朱翊钧为其母亲庆贺七十大寿,赐金修筑无梁砖殿,并题写“圣寿万年寺”五字金匾。从此,寺名被改称万年寺,直到今日。1、无梁砖殿
原名无梁殿,因其全部为砖结构,才被称作无梁砖殿。它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全殿高17.12
米,面阔15.79米,进深16.06米。上呈半圆形中空穹窿顶,下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征天圆地方。2、普贤铜像铜
像高7.35米,重62.1吨,造型为普贤菩萨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宝座之上。这尊铜像体量之大、造型之优美、比例之匀称、形态之逼真、
工艺之精湛,堪称国宝。3、佛牙万年寺内藏有“佛牙”一枚,长1.28尺,重6.5公斤,是明代嘉靖年间斯里兰卡的僧人所俸。万年寺“三宝”海拔551米,位于今峨眉山市的峨眉山麓,离市内约7公里,是峨眉山进山的门户,为峨眉山第一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当时寺内供奉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贤菩萨、道教创始人的化身广成子、春秋名士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移址至此重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重修,并取佛经中“四恩”之一“报国主恩”之意,御赐“报国寺”名。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