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水--麦积山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

 新阳村 2013-05-21
麦积山景区
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   时间:05-07-06 08:43:37   来源:

  麦积山,俗名麦积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高142米,距天水火车站30公里。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可见烟雨之撩人。登上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如诗如画,满目生碧,气势磅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可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它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脱落,但泥塑基本完好,有的泥质如新,坚如烧陶,可见古代艺术匠师们制泥技艺之高超。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不论足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不愧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极为重视。一九五二年西北局,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专家组成考察团,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勘查。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瑰丽的艺术宝窟,国家于八十年代又拨巨款,历时八年,对山体进行了维修加固,使麦积山石窟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麦积山石窟周围,还布列着以下多处景点:
    植物园:在麦积山后崖沟,距石窟2公里。该园三面环山,巧妙利用天然山形水脉和植被,稍辅以人工造园之智慧。花木掩映亭台,百鸟鸣和幽林,使人身置园中而不知有园,心契于自然。植物园占地约5500多亩,荟萃了我国南北兼备的1800多种146个科目的种子植物,大面积青翠碧绿的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形成了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天外美景。
    雕巢峪:在后崖沟,与麦积山左右毗邻。风景优 美,地势险要,后背东侧的崖壁呈“扇”状,故名“三扇崖”。崖之下,峪之北,有西汉末年陇上割据者隗嚣的避暑宫遗址,其间飞瀑溅玉,林壑有声,使人顿生凭吊幽思之感。
    罗汉崖。在麦积山石窟西南侧,与夕照壁遥遥相望,形若一罗汉垂手而坐。其上有长方形洞窟一处,长约40米,窟内遗存有宋代重塑的三世佛像。据说罗汉崖三世佛廊开凿时间早于麦积山石窟,谚云:“先凿罗汉崖,后开麦积窟。”
    香积山:位于麦积山正南面,“香积积雪”自古为一名景。此山因建有香积寺而得名。相传唐时香火极旺,与麦积山瑞应寺交相呼应,晨钟暮鼓此起彼伏,佛事鼎盛。明胡缵宗《与麦积山上人》诗中咏道:“南有香积寺,北有麦积山。山人拾瑶草,白云相与还。”香积山半有一天然溶洞,名玉祥洞,洞内曲曲折折,或豁或幽,乳石悬垂,渗水湿人颈项,深不可测,极有旅游开发潜力。
    交龙寺:位于麦积山景区和仙人崖景区的交界处,是贾河村后高山上的一处古寺。据有关出土文物和史料推考,该寺始建年代不晚于麦积山石窟。近些年,主要靠民间筹资形式,建有“始母宫”等多座建筑。该寺依山构建,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又加上其特异的地磁场力,对游客和周边群众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9 7 3 1 2 4 8 :

仙人崖景区
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   时间:05-07-06 15:42:20   来源:

    仙人崖景区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遗憾的是多被损毁,遗存甚少。据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鉴定,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仙人崖。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翠峰高耸于崖顶,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东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五峰”和罗汉沟群峰众相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总名叫华严寺,到明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华严寺改名灵应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庙宇,划拨给韩开府(明韩王朱松的府第),变成了韩开府朱家私人家庙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灵应寺往往互称。
    “仙人送灯”为秦州十景之一。古时,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是仙人崖的主建筑之一。每当夏秋深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辉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仙人送灯”之说。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如西崖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缮的,大佛殿内西北角一个小斜梁架,据专家鉴定,是唐代屋架遗品。东崖有罗汉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罗汉,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南崖燃灯阁虽于清道光年间毁于火灾,但仍残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岩洞为明末肃王朱炽宏(韩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孙,世袭与肃王)、大剑侠汪士墉、大书法家王了望隐居论道之处。玉皇阁东南侧下的壁岩间,有石窟佛龛,内存唐代壁画。


石门
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   时间:05-07-06 15:44:11   来源:

      位于天水市北道区东南方向50公里的陇南山区。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有一条小路联接南北两峰,且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浑圈 ,状若门楣 ,故名石门山。相传有虎豹出没,俗称卧虎台。石门山景色壮美,有小黄山之称。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和钟楼,峰间架通仙桥亭,从石门山脚下五阳观登山,上十八盘,山势蜿蜒,环绕攀登,古雅峥嵘的殿阁台榭掩映于白云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徐徐升起,变幻无穷。石门月夜,意趣盎然,为天水十景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