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14
2013-05-21 | 阅:  转:  |  分享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14

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重新定义“早恋”

经常有一些中学生家长找我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他们万般苦恼的问题中,孩子与异性交往占了相当的比例。每当这个时候,我一般会让家长尝试着想象一个情境:几年后,当孩子上了大学或大学毕业时,仍然不喜欢异性同伴,不屑于和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作期间,我们启动的第一次监测就是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诸多指标中,有一项是关于学生叛逆期的确认。监测标准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了对父母的叛逆心理,则说明孩子的成长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则不属于常态。看起来,正常还是不正常不能以我们的意愿去确定,其中自有规律和原则。

其实,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告诉我们,青春期是个体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由此产生的好感,不但正常而且必需。男女之间的情感,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如果一个孩子在特定年龄段没有这样一份特定的情感体验的话,反倒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们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现象,并有效地引导他们把握好这种情感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男女生的交往过密定义为“早恋”,家长和老师都视之若虎,避之不及。当我们以这样一种如临大敌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孩子们自认为“很正常”、“没什么”的情感问题时,反差、错位和矛盾冲突便不可避免,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教育的策略上,我们需要为“早恋”重新定义。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把男女生之间的过密交往,甚至把他们之间的好感定义为“早恋”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像王母一样在孩子们中间画一道天河,我们也很容易在焦躁不安中对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而且也必然得到来自孩子们的抗拒和抵制。因为在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定义上,我们与孩子们有了不可调和的距离,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当我们把发生在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所谓“爱恋”视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好感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才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直面这一现象,才能以淡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有效的教育才会从此发生。

几年前,曾经读到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短论。加拿大的一位学者提出,随着基因知识的增加,“疾病”的术语需要重新定义,以防止人们把每一种基因异常都视为疾病。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没有明确的疾病定义,人们很容易认为许多基因差异都是疾病。所以,他们主张把疾病定义为“一种使个体置于不利结果危险增加的状态”。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要素为“危险”,与危险无关的基因异常不能等同于疾病。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基因变异和异常都与疾病有关。

重新定义疾病,改变了多少病人的人生态度和医生的诊治方式!而我们重新定义早恋,也期待着改变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

戏剧课,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平台?

在学校管理中,很多制度都是为男女生交往设防而设计的。从发型的规定、着装的要求,到教室里座位的安排方式,都让许多教育者煞费苦心。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了有些离谱的对男女生交往的规定。这些措施,都使学校变得越来越缺少一些青春花开的气息。

但是,无论对教育的挑战有多大,我们都不能人为地去隔断少男少女的交往通道,如果没有男孩女孩的共同呼吸,青春便没有花季。而且,一旦正常的交往渠道被切断之后.孩子们往往会选择隐秘而不正常的交往方式,不仅不利于他们美好情感的培养,也给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我读高中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左”的思潮在校园里泛滥成灾,男女生交往更是校园生活的禁区。为了防止少年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校方层层设防,费尽心机。但是,“文革”并不能改变青春花季的烂漫,许多同学把他们的交往转移到地下,秘密行动。其中一位男生为了创造与自己心仪的女生交流的机会,竟然选择了到女生家院子里偷杏的方式,当然,他只是装出偷的样子而已,在偷之前必须确认女同学在家,在偷的过程中又确保能被女同学发现,而在被发现之后,又“不幸”被女同学擒获,如此一来,演绎出许多醉人心魂的故事。其实,这位男生导演出如此复杂的闹剧并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和心仪的女同学多多交流几句而已。可见,没有官方认可的正常交流平台,给孩子们平添了多少苦恼,而他们如此另类的交流渠道又让教育失去了多少机会。

近年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正常交往、健康发展,我们除了检讨、变革学校的管理行为外,立足于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为孩子的健全人格创造条件,戏剧课便是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的平台之一。

我们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范围内,将戏剧怍为艺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先后开发了京剧、话剧、音乐剧、舞剧和影视作品创作等不同剧种,每一个剧种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课程实施的要求,选择了不同的剧目。如音乐剧种里,我们选取了《花木兰》、《嘎达梅林》、《歌舞青春》、《音乐之声》等一系列剧目让学生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剧目,每位同学在其中必须承担两项任务,一是扮演一个角色,当许多同学扮演同一个角色时,可设A角、B角、C角等;二是承担一项剧务,在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编剧、导演等多项剧务中至少选择一项。每学期结束后,每一个剧组都要在学校戏剧节上进行汇报演出,以取得学分。

在这个课程里,孩子们有了太多太多令人感慨的收获。但在学校的课程设计思想里,我们确实现了自己的预期,其中之一便是让处于青春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有了一个正常的被认可的交往平台。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庸俗,那么功利。只是这个年龄成长必需的养料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异性欣赏的目光、赞叹的口气和认同的掌声,当然,来自异性的提醒、协商甚至批评,也反倒更容易让他们收敛、妥协甚至改变。只要我们不时地给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当然也包含一些适时、适当的善意提醒,他们的交往与成长都会令人欣慰。

?

过节的样子

2011年的最后一天,是学校的狂欢节。在以“迪斯尼总动员”为主题的活动里,有8大系列项目。如何确保狂欢节的成功,大家想了好多点子。有同学建议,为了保障活动秩序,组建一个“督察局”,对学生所有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对不按规定行事的学生随时纠正,甚至通报批评。

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因为,这样下来,一天的狂欢节便会变味,校园里没有过节的样子。

过节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起了过去在农村过春节的情景。这一天里,所有的孩子似乎都特别轻松自由。因为在这一天,老人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孩子在这一天犯了什么错误,也不能在这个节日里指责批评他,以免破坏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

因此,我与老师们商定,只要是学校设定为节日的那一天,就千万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甚至我们的脸色也要格外注意,只有这样,校园里才会有一些过节的样子。

其实,单单是在校园里营造过节的样子,便很不容易。长期的文化和传统,铸就了我们当老师的模样,似乎不摆出老师的架势,教育就没有权威,甚至我们会担心教育失效。于是,我们过多地把教育的责任和压力揽在自己肩上,试图靠绷紧面孔和不苟言笑来提升教育的效益;于是,校园里到处都是规矩,课堂上无时不说教,学校变得不再生动活泼,孩子们也不再喜欢学校,即使有些学校为了调节一下校园生活,搞一些艺术节之类的活动,也被那些教育的标签贴得遍体鳞伤,一点儿也没有过节的样子。

营造过节的样子,其实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端着”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过节的校园里该是什么样子。有的同行在这个时候,还不会为自己定位,也很难找到自己,以至子当教师、校长真的和学生平起平坐、普天同庆时,反倒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一条“爆炸性”新闻。在我们学校“迪斯尼总动员”为主题的狂欢节里,每一位师生都要扮演一位迪斯尼的卡通形象,或迪斯尼出品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而校长扮演角色的决定权却被狂欢节策划委员会的学生们所“剥夺”,校长只能按照他们商定的结果行事,而这件事本身又是孩子们特别看重的。过去在校园里有着某种权威的人物,这个时候竟然小心翼翼地听从他们的调遣,这本身就有点令人神往。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孩子们期望的过节的样子?

许多家长与我谈起孩子的时候,总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甚满意。其实他们也没有太多不满意的理由,只是埋怨孩子没有像在学校里那样勤奋,总是显得懒懒散散。在他们的期望里,如果孩子能够天天都像一个上满发条的机器一样,在家里和在教室里一个样子的话,该多学多少知识?我不同意他们对孩子们如此苛刻的期待,因为孩子们在家里就该有在家里的样子,此时万万不可像在教室里的样子。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始终在绷紧的套子里挣扎,他就不会有健康的翅膀。许多时候,他们需要放松,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天空,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些时间闭上紧盯着他们的眼睛。给他们一些自由,回报我们的也许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他们的自律和自主。

我们的生活里不能没有节日,校园里的氛围也同样需要节日的调节。但是,真正把节日营造成节日的样子却并非易事,观念的转变、游戏规则的确立依然任重道远。



献花(0)
+1
(本文系雪拥蓝关2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