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书俱老翰墨凝香——记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王全聚

 率我真 2013-05-21

人书俱老翰墨凝香

   ——记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王全聚

王炳学

 人书俱老翰墨凝香

王全聚老师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更是一名知识宽博的学者和才情横溢的诗人。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天津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曾担任天津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主持天津数届书法展的评审工作。多年来主持天津市数十次学术活动,并担任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三届学术部主任。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外化,王全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探索书法本源,书写性灵,致力于书法精神的内修与外化。作为学者型的书法家,王全聚老师兼擅各体,其榜书与草书最为世人所重。

当代书法名家金伯兴先生曾经说过:“写榜书和写小字相比,榜书的点画、结构很直观,藏不了拙,如果笔画、结构或章法有问题,很容易一下子显露出来”。榜书贵在写出气势和风采,没有一定的书写功力和深厚的学养造诣很难驾驭榜书。

王全聚老师钟情于榜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榜书的研究与创作。他的榜书无论是一两米的巨型字,还是径尺大字,都使转自如,风神饱满,深得颜真卿豪迈深雄的气概。

榜书创作需要激情,王全聚老师每次创作榜书都激情四射。手握“大抓”,略作思索,摒神静气,笔走龙蛇,或急或缓、张弛有度;手中的笔上下左右翻飞,前推后勒、横起竖收,轻重缓急把握的恰到好处;墨色或凝重如漆、或淡雅如兰,墨凝处厚重沉实,墨枯处如帚横扫、笔杀纸里。每一笔都如春雷惊风、席卷大漠、惊涛狭岸。那种大气磅礴、凛然雄风、浑然天成、遒劲纵逸的气势与开张雄浑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力量与气场,感染着每一名欣赏着。

王老师的榜书创作非常重视结构与章法的布排。苏东坡曾经说过:“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榜书创作的字构与章法布白难度较大,稍一疏忽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和气势。王全聚老师依靠自己多年对书法技法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依托自己几十年的书写功力,融会贯通,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把结构章法问题处理的恰到好处,笔笔精熟如淮阴侯排兵布阵,粗细浓淡、疏密布白,在行笔过程中自然搭设;如排浪随意翻卷、如阵云行走聚散,笔墨了然于胸,灵感随笔墨赋形,乱而有序,条理清晰又不死板;静如层峦不乏气势与壮观,动如猛虎下山又不失凝重肃然。

在王全聚老师的榜书作品中你能深深体会到中国书法的大美与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与精神以及书家的气魄、胸襟和万丈情怀。

也许是草书最能挥洒性情,王老师一生把草书的研究与创作作为自己的主要用力点。他的草书线条老辣沉雄,结体飞动奇险,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强烈的个性抒发,深得草法三昧。

人书俱老翰墨凝香

他的作品追求笔墨的厚重与力量,在用笔方面不断追求变化,努力通过丰富的笔墨变化,增强线条的厚度与力量的感觉,每幅作品都充满张力和慷慨之气。追求书写的潇洒与浪漫,既有丰富的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在运动中表现书法的音乐之美,节奏之美,他的作品充满了自古文人就推崇的神游八极的浪漫才思。追求点线律动的生命感,他常说书法在本质上是表现生命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的产物,所以一直追求“心手相师”,这使他的字充满生命感,筋骨相连,气息流动,精神饱满,动静相宜,写得很活,每一个字,每一幅作品都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充满活力和亲切感。

王全聚老师非常注重笔墨技法的追求。他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了行笔过程中自己的用笔技法,绞笔、翻笔、顿笔、颤笔、曲蜒、疾驰、涩行、飞动等笔法是他几十年的心血体悟,这里面有传统、有参悟,更多地是他几十年笔墨积累的实践与经验。他较早提出的草书“字组”概念,被许多人认同和借鉴。

王全聚老师学养深厚,并且很注重书法精神表现。他一直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感受与认知用笔墨加以表现,酣畅淋漓,在墨与纸、在黑与白之间书写自己的艺术灵性。他的书法是极有思想的,是与他的精神世界高度一致的。

“四通”是他艺术思想的精神内涵与实质:与古通,要深入学习传统,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创新与发展就无从谈起;与时通,要有时代精神,“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发展是以时代发展为依托的;与天通,要上升到道的层面认识书法艺术,由技到道的升华、从技术的追求到精神的外化,是任何艺术的最终目标;与心通,要表现心灵,彰显性情,心手双畅,将心灵的感悟与心性的自由奔放通过艺术形式酣畅淋漓地加以表现。

人书俱老翰墨凝香

王全聚老师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文艺理论家,还是一位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很深的诗人。天津有三座名人纪念馆落成,邀请文艺界名人题词,王老师写了三首题贺诗,都很精彩,从中也能看出他深厚的学识。如:在《梁崎纪念馆开馆题贺》中写道: “韩子五穷几世修,梁公笔墨傲王侯。世人不识荆山玉,待到识时拜冕旒。”诗中将“韩愈五穷”的典故与“和氏璧”(荆山玉)的典故巧妙地镶嵌其中,写出梁崎老先生一生受生活所迫、穷困中坚守艺术追求的德操和必将被后世认可的艺术成就。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跌宕起伏,写到了历史、现在和将来,容量很大,而且用典浑化自然,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在题曹禺纪念馆的诗中写道:“意式风情美画屏,凭河有幸望魁星。大才神纵行雷雨,巨著天成振铎铃。谁解壮夫声寂寂,曾闻伐桂斧叮叮。而今闹海掣鲸日,到此恭如拜教廷。”把曹禺比作魁星,意式风情区美景如画,凭河而望,有静有动,情随画活,融情于景,美不胜收。

近年来,王全聚老师的书法作品被很多博物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界人士珍重收藏。在天津津南区的一次义拍会上,他的一幅榜书“精气神”作品拍得了近万元的高价,在当天参加拍卖的众多名家中位列第三,竞拍成功的收藏者很感慨:“我就是冲着王老师的‘精气神’来的,我的心理价位是3万元,没想到今天让我捡了一个‘大漏’”。

2013年元旦的广州(陈村)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王全聚老师大气磅礴的草书引起很大影响,观者如潮,大家纷纷在他作品前驻足欣赏、流连忘返,成为博览会关注的中心,各新闻媒体纷纷给予重点专题报道。一位文广局的领导盛情邀请王老师在当地建立工作室,传授书道。

虽已过古稀之年,但王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活跃在书法创作与研究的最前沿,挥洒性情、讴歌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