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浑天说”地动仪

 杯中的月亮 2013-05-21
 

             “浑天说”地动仪      

----------  木牛流马经典的空间

发现,道德经、候风地动仪之道

2013-04-27 14:28

“浑天说”地动仪原理

“浑天说”地动仪原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



张衡的天地观为“浑天说”。“浑天说”见于《开元占经》记载《浑仪图注》: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

 


张衡设计的候风地动仪,其的设计理念为“浑天说”:

樽体为“地”,
樽盖为“天”,
樽体樽盖之间的摆为“人”,
都柱座为“水”,都柱表达天地“浮”于水。

按照机械原理,“浑天说”地动仪可称为“都柱支樽支摆顶丸”地动仪,该地动仪具有许多优点:
1、安装简单化原理
都柱的设置,使候风地动仪樽体的中轴线始终保持铅垂状态而无需调校,因而简化了候风地动仪的安装。
2、感应震动原理
“支摆”的质心可以感应各个方向的水平震动,而其长长的杆端可以放大质心的摆动。“支樽”然后“支摆”,使得候风地动仪可以采用两级放大来探测地动。
3、触发原理
“支摆”的杆端如果摆离天门,则天门里的铜丸掉下来,即感应有地动并触发机关。杆端的端面半径大,则需要的摆动就大。
4、外部复位原理
只要把下落后出来的铜丸从外部放回天门里,无需打开盖子就可以完成地动仪的复位,然后重新开始下一次的地震探测。
5、发声原理
铜丸落在摆上,会发出激扬的声音,如同乐器“镲”

《后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含义是:候风地动仪盖上盖子后就不用再打开,内部机关原理“皆隐”了。但是,参观的人是可以看到“中有都柱”的。

“浑天说”地动仪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张衡的天地观的,既能做到盖上盖子后就不用再打开,又能做到外部可以看到“中有都柱”。所以“浑天说”地动仪是非常吻合史书的记载。

圣人论“候风地动仪”

圣人论“候风地动仪”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 

摘要: 
孔子说:“制器尚象”。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法象于“浑天说”。 
关于天地人,老子、孔子、张衡等圣人曾经写下这样的文案: 
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二、言行,君子之枢机。 
三、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四、天地不仁。 
五、圣人亦不伤人。 
六、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七、人法地。 
八、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九、风雨有时,寒暑有节。 
圣人对天地人的论述,为我们复原候风地动仪指明了方向。



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提出“制器尚象”的设计理念: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倡导“尚象”的首要对象是天与地: 
“法象莫大乎天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我们应该相信张衡是会遵从圣人的“制器尚象”教导的,其候风地动仪法象于“浑天说”!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其的设计理念为“浑天说”: 

樽体为“地”,樽盖为“天”,樽体樽盖之间的摆为“人”,都柱座为“水”,都柱表达天地“浮”于水。 

关于天、地、人的理念,中国古代的圣人老子、孔子、张衡曾经这样论述:



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孔子《周易系辞传》开篇首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确定了。 
候风地动仪“形似酒樽”就表达“天圆地方”,其中的樽体代表“地”,“合盖隆起”的樽盖代表“天”。 

凤钮禽兽纹酒尊(东汉,广州)



二、言行,君子之枢机 
孔子《周易系辞传》:“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枢机,相当于杠杆的转轴,转轴处小小的变动,都会使外面的部分产生大的变动。像枢机一样,君子小小的言行,都会令社会产生巨大的改变,所以君子要慎言慎行。 


人处于天地之间。候风地动仪的处于樽盖和樽体之间的“摆”代表“人”,“摆”的摆动就是孔子所说的“枢机之发”。 
另外,“摆”的摆动所构成的杠杆原理就是《后汉书》所说的“施关发机”,摆的质心小小的变动为“施关”,杆端大的变动为“发机”。



三、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张衡《灵宪》:“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候风地动仪的“合盖隆起”的樽盖代表天,樽盖正中的“球”代表天上的北斗。地动则“摆”动,“摆”动则球落,“动变定占”,然后君王确定决策。 
这是候风地动仪的原理:支摆顶球。

 
四、天地不仁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是顺动灵静的不会剧烈变化,天地像用于祭奠的纸扎刍狗一样把万物空空地包裹其中。 


圣人是麻木不仁的,即圣人是无为不折腾的,圣人也像刍狗一样把百姓空空地包护着。 
天地之间每年只有一次的冷暖变化,不就是像风箱里鼓动着的风一样来回地流动吗? 
风箱内部是空的,但鼓动时却是有阻力的;而越鼓动,风就越多。 
圣人对百姓需要多鼓动还是少鼓动呢?太多的指令就变成折腾,不如无为而治保持适中。 

注:不仁=麻木不仁=麻木=无为。 

天不动,地不动,圣人也不动而“守中”,这才是美好的世界。作为类比,如果候风地动仪的樽体、樽盖及摆都不动,即显示没有地动发生。



五、圣人亦不伤人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原文的完整化整理如下: 
(烹小鲜。)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小鲜); 
非其神不伤(小鲜),圣人亦不伤(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天地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翻译: 
第六十章 其鬼不神=其簋不火盛 
煮小鱼 
其簋不需火盛,不单不需火盛,还要让火力不导致鱼汤翻滚,不单火 力不导致鱼汤翻滚,还要圣人也不去搅动鱼汤。 
这样,火力和圣人两方面都不搅动鱼汤,鱼汤才能够煮得漂亮。 

治理大国,好像煮小鱼,要慢火少搅动。 
以道来治理天下,天地风调雨顺不去折腾百姓,圣人也不发号施令去折腾百姓。 
两方面德恩的交汇,才有社稷百姓的幸福。 

注:其鬼不神=其簋不火盛。 

天地不折腾--风调雨顺,圣人也不折腾--国泰民安,两方面德恩的交汇,才有社稷百姓的幸福--和谐社会。 
对应候风地动仪,“樽体樽盖”不动不折腾,以及“摆”也不动不折腾,即没有地震发生,候风地动仪才不会吐丸。



六、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的天地观为“浑天说”。“浑天说”见于《开元占经》记载《浑仪图注》: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 
 

张衡设计的候风地动仪,其的设计理念为“浑天说”: 
樽体为“地”,樽盖为“天”,樽体樽盖之间的摆为“人”,都柱座为“水”,都柱表达天地“浮”于水。 

按照机械原理,“浑天说”地动仪可称为“都柱支樽支摆顶丸”地动仪,该地动仪具有许多优点: 
1、安装简单化原理 
都柱的设置,使候风地动仪樽体的中轴线始终保持铅垂状态而无需调校,因而简化了候风地动仪的安装。 
2、感应震动原理 
“支摆”的质心可以感应各个方向的水平震动,而其长长的杆端可以放大质心的摆动。“支樽”然后“支摆”,使得候风地动仪可以采用两级放大来探测地动。 
3、触发原理 
“支摆”的杆端如果摆离天门,则天门里的铜丸掉下来,即感应有地动并触发机关。杆端的端面半径大,则需要的摆动就大。 
4、外部复位原理 
只要把下落后出来的铜丸从外部放回天门里,无需打开盖子就可以完成地动仪的复位,然后重新开始下一次的地震探测。 
5、发声原理 
铜丸落在摆上,会发出激扬的声音,如同乐器“镲” 

《后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含义是:候风地动仪盖上盖子后就不用再打开,内部机关原理“皆隐”了。但是,参观的人是可以看到“中有都柱”的。 

“浑天说”地动仪的设计理念是符合张衡的天地观的,既能做到盖上盖子后就不用再打开,又能做到外部可以看到“中有都柱”。所以“浑天说”地动仪是非常吻合史书的记载。



七、人法地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翻译: 天地人的演变 
  在天地形成以前,宇宙有多种物质在一起混沌演变,静寂寥廓,独立运行,不停旋转,这就是形成天地的母体。 

  我不知道对于你来讲把这些称作什么概念为好,勉为其难给你解释一下吧:总体而言这宇宙的演变就是道; 
  比如看这颗星体的运行,他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里,然后逝去,不断远走,远走到一定程度又返回走,这就是道; 
由于道的存在,才形成天,然后再形成地,最后出现了人; 
  天地间出现了四个主要要素,而人就是其中之一;人是在地的法则里演变出来的,所以说人效法地,同理,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 大=达、出现、形成。 

候风地动仪的樽体代表“地”,樽盖代表“天”,樽体樽盖之间的“摆”代表天地之间的“人”。 
老子说:“人法地”。人是在地的法则里产生的,所以说人效法地。 
同样道理,“摆”效法“樽体”,从而具有相同的结构:支摆。两个支摆合起来,构成“支樽支摆顶球”候风地动仪!



八、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 
第十章 天门的开合 
肉体与精神合一,能无间隙吗? 
呼吸专一柔和极致,能像婴儿那样吗? 
清洁深邃的镜子,能一尘不染吗? 
爱民治国,能不理会吗? 
天门的开合,能保持容纳吗? 
对外界明白四达,能无为吗? 
生长繁殖万物,要生而不占有,为而不自恃,长而不主宰。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玄德。 

《道德经》这一章,应该是论述玄德指导下如何做到无为。但,翻译了也觉得有点心虚,例如“天门”到底是什么东西? 

北京天坛的风水格局是“浑天说”:圜丘坛代表宇宙外壳的“水、气”,丹陛桥代表“浮于水”,祈年殿外围路径画出“天、地”,祈年殿代表“地中”。 
在仔细查看北京天坛的地图时,发现北京天坛有“北天门”。 
候风地动仪的总体结构也是遵循“浑天说”。 
樽体=地,樽盖=天,摆=人,都柱=浮于水,都柱座=水。 

对应于北京天坛,候风地动仪樽盖正中的洞可称为“天门”,而摆杆在“天门”的门口摆动,可称为“天门开阖”。如果灵动的摆杆不动,即《道德经》所倡导的无为状态,则“天门”可以为“雌”,即“天门”可以容纳着“球”。 
“支樽支摆顶球”候风地动仪的“天门”功能和形象,符合《道德经》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一论述吧。



九、风雨有时,寒暑有节 
张衡《灵宪》:“昆仑东南,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苟非此土,南则多暑,北则多寒,东则多风,西则多阴,故圣王不处焉。” 
天地之间有“风”,而赤县之“风”是最适宜的: 

 
《灵宪》:“天以顺动,不失其中,则四时顺至,寒暑不忒,致生有节,故品物用生。地以灵静,作合承天,清化致养,四时而后育,故品物用成。” 
如果天不顺动,或者地不灵静,“风”就发生大变动了。 

《灵宪》“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有变,就可以知道因由,然后可以实施对策 

这是张衡的论述,是候风地动仪的候风原理所在! 


以上圣人对天地人的论述,为我们复原候风地动仪指明了方向。

图片来自: 木牛流马经典的百度相册



 

张衡铸造候风地动仪地点:大冶铜绿山

原创经达华
《后汉书》记载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图片来自: 木牛流马

张衡于132年铸造了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在哪里铸造的呢? 

张衡铸造候风地动仪的前几年的年谱如下: 
127年(顺帝永建二年)——50岁复居太史令2年。作《鸿赋》。 
128年(顺帝永建三年)——51岁复居太史令3年。 
129年(顺帝永建四年)——52岁 复居太史令4年。作《羽猎赋》。 
130年(顺帝永建五年)——53岁复居太史令5年。《上陈事疏》。 
131年(顺帝永建六年)——54岁复居太史令6年。九月缮起太学,凡240房,共1850室。 
132年(顺帝阳嘉元年)——55岁  复居太史令7年。七月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作《侯风地动仪图注》。上《论举贡疏》。 


对应地,我们按照铸铜工艺进度,参照张衡年谱,编写候风地动仪铸造年谱: 
127年,带着候风地动仪的设计方案到大冶铜绿山招标,而后南下衡山避寒。张衡 登衡山,作《鸿赋》。 
128年,春暖花开,回铜绿山签订候风地动仪铸造合同。住大冶附近的大城山监制铸造。 129年,制作候风地动仪模型。顺便去虞地打猎,作《羽猎赋》。 
130年, 制作候风地动仪模具。 
131年,制范铸造候风地动仪。大兴土木改造灵台,准备候风地动仪的安装场地。 
132年,年初到铜绿山验收候风地动仪并发运,7月在洛阳灵台安装并验收。 


下面就候风地动仪铸造年谱作说明: 

127年,张衡带着候风地动仪的设计方案到大冶铜绿山招标,而后南下衡山避寒。张衡登衡山,作《鸿赋》。 

张衡《鸿赋》(序) 
南寓衡阳,避祁寒也。若其雅步清音,远心高韵,鸾已降,罕见其俦。而锻翮墙阴,偶影独立,唼比卑,鸡骛为伍,不亦伤乎!予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尉。 


128年,春暖花开,张衡回铜绿山签订候风地动仪铸造合同。住大冶附近的大城山监制铸造。 

大冶铜绿山距大成山约110公里。 
湖北通山县县方志办副主任臧贺松撰写的《张衡与大城山》: 
明万历十九年《湖广总志》载:“东汉永元乙未(公元95年)张衡在城山造铁船,今有张平子读书处、炼丹池、铁船厂旧址。”清康熙四年《通山县志》载:“大城山,高峻环结如城,上有四石门,壁立若城郭,然中平衍,宽广东、数十亩。张平子好机巧,造铁船至永兴,迷潭船没。此山即其开凿之地,尚有张平之宅遗址焉。”同治六年《通山县志》载:“(大城山)东三里有张平子读书宅故址。又有铁船厂,旧志云,张平子造铁船至永兴迷潭船没。厂即造船处也。”  “城山老寺在县治南五十里甯张堡,旧志载,张平子遗址。” 
大城山,在通山县西南部,它距县城18公里,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最高峰龙王尖海拔912.5米。四方绝壁如古代城堡。“城墙”陡立最高处达200米,四条石缝可攀登山顶,称之为“城门”,以方向分为东、南、西、北门。山顶平敞,沿边缘奇石林立,中部土层深厚肥沃。因山如城形,故名“大城山”,简称“城山”。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在大城山为张衡建了一座寺庙,时常殷勤祭奠,盛时日达一千多人。张衡寺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现在的寺庙虽不壮观,亦不破败。 


129年,制作候风地动仪模型。张衡顺便去虞地打猎,作《羽猎赋》。 
张衡《羽猎赋》 
皇上感天威之惨烈,思太昊之观虞。虞人表林麓而廓菜薮,剪荆梓而夷榛株。于是凤凰献历,太仆驾具,蚩尤先驱,雨师清路,山灵护陈,方神跸御。羲和奉辔,弭节西征,翠盖葳蕤,鸾鸣珑玲。山谷为之澹淡,丘陵为之簸倾。于是皇舆绸缪,迁延容与。抗天津于伊洛,遥集乎南圃。大诏猎者,竞逐长驱。轻车飙厉,羽骑电骛。雾合云集,波流雨注。马蹂麋鹿,轮辚雉兔。弓不妄弯,弩不虚举。鸟惊纟圭罗,兽与矢遇。 


后来,虞人落叶生根到东边江浙一带,虞地有个虞人叫虞荔(503年--561年【陈】),应该与铸铜行业有很深的渊源,或者其祖先正是铸铜行业中人,比较了解张衡铸铜制作候风地动仪一事,整理铸铜家族的历代铸铜流水账,作《鼎录》:“…张衡制地动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 

130年,制作候风地动仪模具。奏《上陈事疏》,为候风地动仪的投入使用大造舆论。 
在《上陈事疏》里,张衡说“又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这是由于朝政未能做到“君以静唱,臣以动和,威自上出,不趣于下,礼之正也。”所以上天以灾害告诫“天鉴孔明,虽疏不失。灾异示人,前后数矣,而未见所革,以复往悔。”要免除灾害唯有“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若恩从上下,事依礼制,礼制修则奢僭息,事合宜则无凶咎。然后神望允塞,灾消不至矣。” 

131年,制范铸造候风地动仪。张衡大兴土木改造灵台,准备候风地动仪的安装场地。 

132年,张衡年初到铜绿山验收候风地动仪并发运,7月在洛阳灵台安装并验收。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西南20余公里处的大冶湖畔,发掘出自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8世纪)至西汉(公元前5世纪至2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它发现于1973年,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观后赞叹不已。香港的一些报刊评论,“这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由国务院申报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遗产。 

证据资料汇总: 
1、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南邻通山县,通山县地方志记载了张衡曾经住在通山县的大成山。大冶铜绿山古铜矿距大成山约110公里。 
2、张衡于安装候风地动仪的5年前,即127年南下衡山避寒。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位于洛阳与衡山的中间。 
3、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开采时间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8世纪)至西汉(公元前5世纪至2世纪)。铜绿山古铜矿规模大,历史悠久,地点吻合张衡的行踪,结束时间“紧接”东汉,其实很可能是东汉后才结束。 
4、张衡与虞人关系密切,张衡于安装候风地动仪的3年前,即129年到虞地打猎。东汉后,铜绿山古铜矿关闭。400年后,虞人后代虞荔,应该与铜绿山铸铜行业有很深的渊源,或者其祖先正是铜绿山铸铜行业中人,比较了解张衡铸铜制作候风地动仪一事,整理铸铜家族的历代铸铜流水账,作《鼎录》记载张衡的一件机密之事:“…张衡制地动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 

综上所述,俺认为张衡铸造候风地动仪的地点为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

图片均来自: 木牛流马经典的百度相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