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道德经》里的天文、历法、养生、指南车(2013整理版41-60)

 杯中的月亮 2013-05-21

第四十一章 建德若偷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建,犹立也。)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进道若退,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颣, 

(颣, 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也。) 

上德若谷, 

(不德其德,无所怀也。 )

大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

广德若不足,

(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 )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质真若渝, 

(质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

大方无隅, 

(方而不割,故无隅也。 )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 )

大音希声,

(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 

大象无形, 

(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成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

翻译:

第四十一章 建德若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上士闻道,则辛勤去实行;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对之大笑。

不被嘲笑的道就不足以作为道了。

因此得道的人说过这样的话:

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川谷;致洁白反而好像含有污垢;广阔的德好像不足;天乾之德好像隐隐变幻;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致大的方正反而没棱角;致大的声响反而无声无息;致大的形象反而没形状。

道就是这样幽隐于无名。 

这就是道,善于无名遍布而无所不成。

心得:

1、老子倒骑牛,老子是行为艺术的鼻祖,其寓意是“进道若退”。 

2、建=乾 ,偷=隐没、短缺、变化,建德若偷=天乾之德隐隐变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通行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

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舍身渡人,丰碑永存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岂虚言也。 )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举其强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顺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

翻译: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舍身渡人,丰碑永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阴阳调成和谐一体。

人们厌恶的字词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因为事物有所损失反而会有所得益;又或有所得益反而所有损失。所以王公故意称弱,为的是有所得益而又阴阳和谐。

启蒙之光,薪火相传。

舍身渡人,丰碑永存。

前辈们的教诲,指引着我去传道颂德,走上他们走过的道路。

心得:

1、梁=桥=渡人。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启蒙之光,薪火相传。强梁者不得其死=舍身渡人,丰碑永存。我的译文比原文漂亮,哈哈哈~。

2、“强梁者不得其死”通行解读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这样的翻译,一个普普通通的咒语而已,根本谈不上座右铭!以后不要再这样翻译了! 

强梁者不得其死=舍身渡人,丰碑永存。以这一句话,向古往今来所有传道授业的老师致敬!

通行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 )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如光线透射过钻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

如声音穿过墙壁,无形的东西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中。

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自然界这些不言之教,启示了无为的好处,普天下没有什么人会告诉你这些道理的。

通行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

第四十四章 身、名、货=责、权、利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 

身与货孰多? 

(贪货无厌,其身必少。 ) 

得与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 )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第四十四章 身、名、货=责、权、利

权利与责任,偏爱哪个?责任与成果,哪个更多些?获得与失去,哪个会导致问题?

过多去追求权利就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

过多去占有成果就必然导致更重的损失。

所以知足常乐,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长久。

心得:

身、名、货=责、权、利。本章讨论责权利三者的得与失关系。这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啊,至今闪耀,但有谁知道这些论述源自老子?

通行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

第四十五章 大盈若冲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盈冲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 ) 

大直若屈, 

(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 

大巧若拙,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 

大辩若讷。 

(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

翻译:

第四十五章 大盈若冲

大成若缺,如天成之大器,好像有缺口一直在完成之中,所以可以去容纳任何东西而不被限。

大盈若冲,如涌泉,取之不尽,永远保持盈满。

大直若屈,如海平线,平直,但看上去有点弯。

大巧若拙,如画画,拙笔胜工巧。

大辩若讷,如木讷者般寡言,以一当十。

宁静胜躁动,冷静胜躁热。

清静才能正仪立度建立历法,从而统治国家。 

心得:

缺=一直在完成之中的缺口。

通行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 )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天下有道的时候,战马退回农家用来运粪肥;

天下无道的时候,怀胎的母马也用作战马,母马只得在郊野产子;

祸害莫大于不知足;过错莫大于贪欲。

故满怀知足,就会永远是满足的。

心得:

平常的就是有道。

通行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 )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

不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 )

翻译: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望窗外,就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状态。

而离开圣人往外走的越远,所获得的知识越少。

是因为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用观察而能明了天体的运行状态,不为而有所成就。 

心得:

其出弥远=离开圣人往外走的越远 。

通行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 

为道日损。 

(务欲反虚无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动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失统本也。)

翻译: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追求学问就要不断学习,追求得道就要不断提炼。

提炼提炼再提炼,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君王治理国家,要以无事和有事两个手段相结合来根据实际情况施政,总的原则是不过多干预天下万物。

心得:

1、损=提炼。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以无事及其有事相结合。

2、本人原创解读:“常”=两对立统一事物组成的集。举例验证:“常有”=有+有非=无+无非=“常无”,所以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完整解读详见第一章。

通行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道德经王弼注 :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动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 

德善。 

(无弃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 

(各用聪明。) 

圣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夫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能者与之,资者取之,能大则大,资贵则贵,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则可冕疏充目而不惧于欺,黈纩塞耳而无戚于慢,又何为劳一身之聪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夫在智则人与之讼,在力则人与之争,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讼地,则穷矣。力不出于人而立乎争地,则危矣。未有能使人无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则己以一敌人,而人以千万敌己也。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径路,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浑心焉,意无所适莫也。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

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人无为舍其所能而为其所不能,舍其所长而为其短,如此,则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翻译: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圣人具有一颗“常无”之心

圣人具有一颗“常无”之心,

其“无非”之心是自己的私心,是次要的;主要的部分是“无”之心,即无私的心。

无私的心是以百姓的心为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

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天下为善。

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

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天下为信。

圣人莅临天下,以容纳的心态无为对待天下,百姓都只专注自己的声色享乐,圣人对他们如同对孩子。

心得:

1、常无心=“常无”之心=“无”之心+“无非”之心。

2、各个宗教,在其涉及的天下,都声称对百姓如同对孩子。

通行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蟮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鹯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翻译: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阵

出生入死阵:士兵分为三队,一队负责进攻,一队负责防守,一队在阵内动机游击负责接替进攻或接替防守。一人负责指挥。

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则可以前赴后继地轮番进攻。

都说善于打仗的军队,在陆地上行走难遇猛兽对手,冲入敌阵无需被甲却总是无坚不摧。

犀牛难以对其冲顶,老虎难以对其舞爪,敌军难以对其动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出生入死阵”本身进退灵活机动,立于不败之地。

3、心得:

(1)、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轮番进攻=轮番撤退。俺这翻译才是老子的原意,其他翻译怪怪的。

(2)、“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字排列方式,其历史渊源一直深深地埋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今天清晰浮现。

(3)、林彪的部队是老子的部队,林彪的“三三制战术”正是老子的“出生入死”兵法!一个“出生入死”深入到每一个士兵的军队,是战无不胜的军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抗美援朝,都是老子兵法史诗般的显现!

(3)、老子西行入秦。老子兵法“入军不被甲兵”为秦军所用,击败了孙子兵法的吴国,一统天下!今天,历史的奥秘,揭开了一角:

通行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

第五十一章 德畜之=依靠知识来培养万物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势也。唯因也,故能无物而不形;唯势也,故能无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极之,亦至道也。随其所因,故各有称焉。)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则害,不得不贵也。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命并作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谓成其实,各得其庇荫,不伤其体矣。)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为而不有。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谓之玄德也。)

翻译:

第五十一章 德畜之=依靠知识来培养万物

道生化万物,德培育万物,物质构筑万物,环境促成万物。

所以,万物无不尊崇道而尊贵德。

道的尊崇,德的尊贵,是因为道和德决定万物的命运而又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化万物,德培育万物,发芽、育秧、扶苗、杀虫、施肥、保温。

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育成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天地和圣人对万物深厚的德。

心得:

1、德=认识,德畜之=依靠知识来培养万物。

2、真知决定人类的命运。以本章翻译向袁隆平致敬!

通行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

第五十二章 是为习常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兑,闭其门, 

(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 

终身不勤。 

(无事永逸,故终身不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不闭其原而济其事,故虽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为治之功不在大,见大不明,见小乃明。守强不强,守柔乃强也。) 

用其光, 

(显道以去民迷。) 

复归其明, 

(不明察也。) 

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道之常也。)

翻译:

挖坑

通行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

第五十三章 盗夸=物欲横流、精神沦丧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唯施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言大道荡然正平,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好从邪径,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 

(朝,宫室也。除,洁好也。) 

田甚芜,仓甚虚; 

(朝甚除,则田甚芜,仓甚虚,设一而众害生也。)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则皆盗夸也。)

翻译:

第五十三章 盗夸=物欲横流、精神沦丧

我坚定地认为,行走就要走在大道上,最忌偏离。

大道康庄,而人们却偏好走小路捷径。

早朝不上了,农田荒芜了,粮仓空虚了。

衣服华丽,佩剑精美,饱食终日以致生厌,财富多多。

这就叫空虚狂欢,即物欲横流、精神沦丧,非道也哉!

心得:

盗夸=空虚狂欢,即物欲横流、精神沦丧。老子看到末日前的这些景象,告诫:“非道也哉!”

通行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

第五十四章 以天下观天下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脱, 

(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 

子孙以祭祀不辍。 

(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则真,修之家则有余,修之不废,所施转大。)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观天下。 

(以天下百姓心观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顺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于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

翻译:

第五十四章 以天下观天下

祭祀的祖先宗祠,善于建设不会倒,善于抱持不会脱,子孙年年祭祀不断绝。

对于德的修养,

修养个人,则其德纯真;

修养家,则其德富余;

修养乡里,则其德长久;

修养国家,则其德丰盛;

修养天下,则其德普遍.

所以,

通过观察个人可以知道其个人的德;

通过观察家可以知道其家的德;

通过观察乡里可以知道其乡里的德;

通过观察国家可以知道其国家的德;

通过观察天下可以知道其天下的德;

我何以知道现今天下的德是如何的呢?

就是凭上述的准则。

心得: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老子和孔子的认识一致: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行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

第五十五章 知和曰常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作,长也。无物以损其身,故能全长也。言含德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柔弱不争而不摧折者,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 

(无争欲之心,故终日出声而不嗄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 

(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 

知常曰明。 

(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无形不可得而见,曰明也。)

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益之则夭也。) 

心使气曰强。 

(心宜无有,使气则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第五十五章 知和曰常

涵养深厚之德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

毒虫不蛰,猛兽不咬,凶禽不叼。

手掌筋骨柔弱却能握得紧;

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能勃起。

这是精气精纯的缘故。

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

这是先天之气自然调和的缘故。

懂得“和”就叫“恒常”

懂得“恒常”就叫“明”

就是吉祥,

意气用事就是逞强。

事物逞强则老衰,这叫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则会很快消亡。

心得: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所以再一次说明:“常”=两对立统一事物组成的集。《道德经》里,与“常”类似的字还有:和、袭、习、恒、明、复。这些都是老子的独门小巧暗器,只有掌握这些独门暗器,谜团才会迎刃而解。

通行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

第五十六章 玄同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造事端也。)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含守质也。) 

解其分, 

(除争原也。) 

和其光, 

(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 

同其尘, 

(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 )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可得而利,则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也。) 

故为天下贵。 

(无物可以加之也。)

翻译:

挖坑

通行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测天文制历法来治国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正起也,以无事则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国则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奇用兵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强则国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讳欲以耻贫,而民弥贫;利器欲以强国者也,而国愈昏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自朴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翻译: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圭表测天文制历法来治国

为君之道,

以圭表测天文制历法来治国,

以王天正道威武来用兵,

以无为不扰民来治天下。

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

是根据这些:

天下蒙昧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穷;

但是,

百姓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

人们的机关术越多,奇巧之物就滋生;

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多。

所以圣人说:

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

我好静,人民就自然规矩;

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心得:

1、正=用圭表测冬至的日影。以正治国=测天文制历法,从而治人治国。

“正”字起源于用圭表测量出冬至日影:“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日+止”,含义是测量出日影变长的停止。 

日影在冬至测量是最长的,冬至测量日为正日,该月为正月。在远古,人们认为冬至是一年当中阳气增长的启始,所以一年的开始定在冬至,至今在广州妇孺皆知的俗语及其习俗“冬至大过年”就是对该远古历法的集体记忆。只是后来“年”的开始移到春季,连同“正月”也被移过去了。 

2、以奇用兵=以王天正道威武来用兵。按通行的注解,以奇用兵=以奇谋用兵,我鄙视这样的老子!

通行译文: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

第五十八章 善复为妖=日影间隔变得杂乱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言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故曰,其政闷闷也。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故曰察察也。殊类分析,民怀争竞,故曰,其民缺缺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言谁知善治之极乎!唯无可正举,无可形名,闷闷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极也。 )

正复为奇, 

(以正治国,则便复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立善以和万物,则便复有妖之患也。 )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以方导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谓大方无隅。) 

廉而不刿, 

(廉,清廉也;刿,伤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廉刿伤于物也。) 

直而不肆, 

(以直导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于物也。所谓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耀。 

(以光鉴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隐慝也,所谓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

翻译:

第五十八章 善复为妖=日影间隔变得杂乱

政令宽厚,

民众就淳朴。

政令严苛,

民众民就狡黠。

祸,福之所倚傍;

福,祸之所潜伏。

谁知道日影的极点?日影不落在圭面上当然不知道。

日影在圭面为正,圭面的日影间隔有序;

圭面摆偏了则为奇,其日影的间隔变得杂乱;

一旦测量的日影间隔变得杂乱,朝政就会由肃整变妖异。

人们对此感到迷惑,由来已久了。

所以圣人所作的圭面记录日影:

有棱角而不割划人,

有齿纹而不锯伤人,

笔直平行而不歪行,

光亮而不含糊。

心得:

1、极=日影的两端,即夏至和冬至的日影。善=日影间隔有规律=朝政肃整。善复为妖=一旦测量的日影间隔变得杂乱,朝政就会由肃整变为妖异。

如果日影记录的间隔变得杂乱,则朝纲紊乱奸人当道,就需要日影记录的“拨乱反正”。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为立国之本的一套理念!即“以正治国”。

2、故宫保和殿“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其真正的含义是:皇朝的建立是奉天承运有历法为依据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以往的众多解都未能正确翻译出本章天文测量的本意及其“明天道以喻人事”的喻意。

通行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

第五十九章 莫若啬=记录日影如同种庄稼 

道德经王弼注 :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莫若,犹莫过也。啬,农夫,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于此。)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常也。 )

早服谓之重积德; 

(唯重积德不欲锐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者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道无穷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以有穷而莅国,非能有国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国之所以安谓之母,重积德是唯图其根,然后营末,乃得其终也。)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 

第五十九章

莫若啬=记录日影如同种庄稼 

统治国家需要测量记录日影建立历法,记录日影如同种庄稼。 

正如种庄稼,要早早耕耘播种打理, 

通过耕耘播种打理,庄稼不断日积月累地长大。 

同样地,不断日积月累,日影记录由少到多刻满圭面, 

日影刻满圭面则知道日影的两极。 

知道日影的两极则可以建立历法, 

建立历法成为立国之本,从而可以立国,立国可以长久。 

这叫国脉根深蒂固,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心得: 

1、事天=圭表测量日影,极=冬至和夏至的日影记录。 

故宫保和殿“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其真正的含义是:皇朝的建立是奉天承运有历法为依据的。 

2、莫=茂密的草=日影记录。莫若啬=记录日影如同种庄稼。莫知其极=日影刻满圭面就知道日影的两极。 

甲骨文“莫”的构字原意为“落日时分的草丛,茂密幽暗而看不清楚,后多用作否定词。”老子用“莫”的原意来描述一条条密密麻麻的日影记录。 

3、有国之母=历法。 

3000年以前,周公在嵩山测日影,制历法,建立东周洛阳城。《周礼》之《大司徒之职》记载其事: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则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百物阜安,乃建王国。” 

历法是立国之本!这是唯一正解,有史以来的注解都不对。 

只有知道“极”、“莫”的本意,才能明白本章要论述的是制作历法一事。这些中华文化的根源,被遗忘得几乎一干二净了,赶快寻找回来吧! 

通行译文: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