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冲侨乡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昵称11567645 2013-05-22
腾冲侨乡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关于:云南侨乡文化研讨会文集
日期:2006年01月10日             发言人: 

董  平

所谓侨乡,即华侨、归侨、侨眷聚居且人数较多的乡村。腾冲是全省有海外华侨、华人最多的一个县,并且历史上的腾冲人是最早开创云南各族人民侨居缅甸、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的开拓者,因此可以这样说,腾冲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华侨史,整个腾冲境内区域就是一座“大侨乡”。

一、腾冲侨乡文化的形成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48.075公里,是滇西的重要门户和交通要冲。历史上腾冲开发较早,司马迁《史记》上所记载的中国西南通往印度最早的陆上交通线“蜀(四川)身毒(古印度)道”,即从今四川成都经西昌地区,过滇西的楚雄、大理、保山,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达腾冲,进入骠国(缅甸)、身毒国(印度)的一条古代民间商道。南诏大理国时,腾冲属南诏政权永昌(今保山)节度所辖之越赕地,地处与缅、印、南洋各国交通要道,为商旅往来必经之地,并为重要的商贸市场。而且当时大理国与蒲甘国(今缅甸中部以南)交往密切,腾冲成了联络两地的交通要冲,成为边境贸易的重镇。元代时,云南对外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于缅甸北部的珠宝、玉石、玛瑙、琥珀等商品,因交通逐渐发达,商贾往来贩卖者颇多,腾冲地处中介,成为了珠宝、玉石的重要市场,并且臻于极盛时期。明军平定云南后,于永昌(今保山)设军民使司,在腾冲设守卫千户所,使腾越边地进一步安定,中缅两地边民增强了往来互市,使中缅商贸交往形成高潮。特别是珠宝贸易,已成为了通商中的重要商品。清代至民国初期,更是腾冲商贸发展的极盛时期。而开创出腾冲历代商贸发展新天地的正是华侨。

腾冲华侨出国时间较早,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即“蜀身毒道”开辟时就已经开始了。从那时候起,腾冲就有人进入印缅及东南亚地区从事商品贸易,有些人便定居在那里。之后,历朝历代都有腾冲人往来于中缅之间。元至清代历次征战的官兵进入缅甸后,落籍定居,或不堪兵役之苦而躲在当地;或由于腾冲历史上的战乱,腾冲民众不堪忍受而逃奔缅甸避难的较多。这些人在当地落籍定居后,有的开垦种地,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以农业为主。有的人开办工厂,开采玉矿、银矿,成了矿主或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而更多的人则是靠经商维持生计。这些人与当地民族通婚后,成为当地的华侨先民或华裔,大多数人则成为华侨。截止目前为止,腾冲县在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侨眷已达16万人,在外华侨多数集中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18个乡(镇)都有在外华侨华人,其中尤以和顺镇、城关镇下绮罗村为最多。这些在外侨胞在异国他乡凭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忍辱负重的精神,铢积寸累地一点点积攒起自己的家业,之后才有了后来在外面的立足之地及后来的光宗耀祖。正是由于腾冲在外侨胞的这种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才使在异国他乡土地上一代代的腾冲人,奋发作为,涌现出不少雄商大贾和实业家。致富的腾冲华侨将积攒的钱财源源不断地携来家乡,重建家园,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们对所在家乡的村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学堂,办教育,独具慧眼地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建佛寺、道观、宗祠、公园。沿环村道上的洗衣亭、小石桥,无不精心设计,营造出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相互融合的完美氛围。特别是侨乡和顺文昌宫和侨乡绮罗文昌宫的修建,标志着腾冲侨胞经济实力的雄厚和重教兴文之风的兴盛。因为历史上,有重视文化教育的地方才建有文昌宫。文昌即文昌星,旧时迷信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因此,换一个角度说,它又是文化教育发达的象征。和顺文昌宫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1410平方米,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自建起之后,就成为了和顺历史上的文化教育中心,它曾作为和顺侨乡的“义学”、“两等学堂”、“益群中学”校址,为侨乡和顺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的四百多位入科甲的莘莘学子,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大专院校的国内外获博士学位的和顺人,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还有1928年和顺侨胞创立的“和顺图书馆”,现馆藏图书已达7万多册,成为和顺侨乡文化的象征;还有1940年和顺华侨创办的“益群中学”,这所云南省创立最早的一所华侨中学,她的创办为和顺乃至腾冲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侨乡绮罗文昌宫建筑年代更悠久,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清康熙至光绪年又数次改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历史上它是绮罗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绮罗侨乡先贤弘扬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而且绮罗侨乡早在1919年就创办有“绮罗图书馆”,当时的藏书就已达二万余册。不幸的是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时被洗劫一空。建国后又恢复的书报阅览室,也因“文革”动乱而又夭折。该馆于1981年又再次重建,并得到侨胞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为了绮罗侨乡新的文化中心。

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腾冲华侨在披荆斩棘中创造了辉煌,创造了腾冲侨乡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他们爱国爱乡,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回祖国,在国内和家乡腾冲办起了各种工厂和家庭作坊,推动和促进了腾冲的文明进程,为腾冲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而侨胞们生存的家园,也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纯朴的民风民情,以及受外来文明的交融,便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这种文化又是以中原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传播到边疆又能基本保存完好的可供人们考察和研究的地方。

二、腾冲侨乡文化的价值

腾冲侨乡文化,包括侨乡的村落景观、文化设施、民居建筑、民间文艺、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等,这些经过漫长岁月形成和创造的文化积淀,今天已成为侨乡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了侨乡文化的精髓如和顺侨乡,不仅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其中民居建筑就是人文景观中的杰出之作。和顺现存的千余间古老民居,有不少是从乾隆年间开始修建的,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几代,至民国初年的不断修建,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它主要座落在和顺坝子南面的黑龙山麓,民居鳞次栉比环列山麓,形成一个大村落。主村落由水碓、尹家坡、寸家湾、大桥、李家巷、大石巷、尹家巷、寺脚、贾家坝、张家坡组成。彼此间街巷纵横,四通八达。巷内道路都用火山石铺筑,整洁平坦,别具特色。今天,当我们沿着一条条被脚板和岁月风雨磨砺得发亮的石板路,漫步在和顺乡曲曲弯弯的小巷里,目光会情不自禁被眼前一幢幢古朴而气派的民居建筑所吸引。和顺整个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利用天然地势精心营造,布局严谨,构思新颖,既相互毗邻,又各自独立,高低和谐,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和顺的建筑文化特色。这些民居建筑有三方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也有的采用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这些民居建筑墙基高筑,粉墙灰瓦,做工考究。里面的房屋装饰工艺精巧,精雕细镂,装点高雅,布局合理而紧凑,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审美水平。这些沉淀着时间和沧桑的古民居建筑,像一个个生动故事的结局,静静地等待着今天的人们来细细品味和阅读。走进和顺人家那一间间别具特色的民居院落,给人的感觉十分特别,恍如进入了那种电影电视剧中才有的明清时代的场景。在这些民居的大门和堂屋里,大都悬挂着中国近代军事家、云南都督蔡锷、民国元老李根源、著名书法家张砺、张德溶、陈荣昌等许多军政要人、文化界知名人士撰写的楹联、匾额、字画等。如蔡锷题写的匾额“民国人瑞”,李根源题写的匾额“节寿双高”,张砺撰写的楹联“儿孙能读陈情表,家世惟传道德经”等。这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是和顺先辈崇尚文化,亦商亦儒的真实纪录,也是和顺乡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顺民居的雕刻艺术。古代工匠常常把他们的艺术匠心倾注在一扇扇格子门窗的雕刻上,和顺民居的雕刻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些雕刻都异常精致、华美。雕刻手法都采取“透漏雕”、“高浮雕”、“浅浮雕”与“圆雕”等相互参合的木雕绝技,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造型变化多端,工艺细腻精湛,形象逼真,气韵超群,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在琳琅满目的画廊里,让人百不厌,每一遍都有所得。不仅如此,房屋里的每一张供桌、椅凳等家俱,都显示着和顺侨乡历史的繁华和衰败,都是和顺历史的实物见证。虽然当年一遍遍漆上的雕漆已经显露出岁月的斑驳,可是依然泛着沉沉的光泽;虽然当年用来描绘的金粉已经不再鲜亮,但依然掩不住金光闪烁。

百年的跨国经商史,一代接一代的艰辛努力,使不少侨乡人家摆脱了贫困,建立了自己生存的家园,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如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诗中所吟,和顺乡“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

岁月匆匆而悠悠,当年侨乡和顺先辈含辛茹苦置下的这些居所,这一幢幢、一间间住过几代人的民居建筑,无不显示着深厚的历史感,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这一个个家族间过去遥远的岁月里,有过的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期待和绝望,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和传说。正是这种深邃厚远的历史缘故,才使今天的和顺侨乡人家多了许多平常人家所没有过的历史沧桑感。而今天和顺侨乡传统民居和中西合壁式民居建筑,已成为了侨乡文化的又一象征,成为了和顺侨乡的珍贵财富。这些民居建筑不是星星点点,而是一个厚重的群体,这里的工艺珍品也不是三件五件,而是一座辉煌的历史宝库。

在侨乡和顺,一座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不仅是侨乡文化的象征,而且已是中外闻名。在远离繁华大都市恍如天之尽头的地方,竟有这样一座令世人惊讶和敬佩的乡村“大学校”,无疑是腾冲侨胞创造的又一个历史丰碑。七十余年来受它熏陶,加上自己努力成材的莘莘学子难以计数,它是历史上侨乡人“启智化愚”,对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国家开始有了认识的源泉所在和知识殿堂。而今天的和顺图书馆,已成为侨乡和顺的显著象征,每年到此学习、参观者以几十万计,成为了侨乡和顺和腾冲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窗口。

在和顺侨乡,族史和侨史都颇具特色,而宗祠文化是其中又一道独特亮丽的人文景观。在这样一个方圆仅有16.8平方公里的小小乡间里,竟建有八个宗祠,这在全省各地也属罕见。宗祠也叫祠堂,是同一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和顺宗祠是和顺乡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姓人家祖先建造的。建筑年代最早的是寸氏宗祠,建于清代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其余依次为:刘氏宗祠,建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张氏宗祠,建于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李氏宗祠,建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杨氏宗祠,建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此外,尹、贾、钏氏宗祠由于年代久远,主殿房屋横梁上的建筑年代字样无法辨认,因此建筑年代不详。这八家宗祠建筑规模大小不一,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各姓族人群体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等因素。例如规模最大的李氏宗祠、张氏宗祠、寸氏宗祠,就证明这几姓族人在当时是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尽管这些宗祠规模不一,但建造模式是大致相同的:正殿建于高台基之上,三开间,中间设供台,台上设暖阁,殿内供奉始祖及九代先祖牌位。祠堂内都悬挂有知名人士撰书的楹联、匾额,流光溢彩,蔚为壮观。以寸氏宗祠为例,分别是:

暖阁楹联

随庄硚以开滇喜姓著九边勋垂百代(上联)

佐沐英而定越幸职肩千户祀享万年(下联)

大厅楹联:

扶王道于五千年既安既东(上联)

勒宗功于二十纪有守有为(下联)

左厢楼楹联:

耀祖光宗当追司马才华亲题玉柱(上联),

课孙训子好奋元龙志气大启琼楼(下联)

右花园楹联:

仗先祖之有灵桂折杏探南园家声从此振(上联)

忆故园其无恙瓜棉椒衍西川世泽到今存(下联)

客堂楹联:

嘉佳来临喜促膝谈心表扬先德(上联)

高堂戾止愿本身作则训诲后昆(下联)

大门楹联:

五岳宗山百川赴海(上联)

千秋报本万古流芳(下联)

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上联)

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下联)

惟道帷德帷功缅宗风于先代(上联)

日谦日慈日俭留家法于后人(下联)

厨房楹联:

知稼穑艰难力服先畴未敢自安暇逸(上联)

采藻萍清洁勤修祀典还期永享蒸尝(下联)

从寸氏宗祠内的楹联可出,其内容之丰富,文墨之浓厚,可窥侨乡文化之一斑。如今这些仍然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各具特色的宗祠已成为和顺辉煌的文化艺术瑰宝,成为和顺历史上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见证,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建筑实证,成为了我们今天开展文化旅游,供参观者前往观光的古迹佳境。

和顺乡的这八姓人家,不仅建有宗祠,而且纂有记载祖先渊源的族史、家谱。盛世修谱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景观,其本身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顺侨乡的族史家谱,也完全证明了这一规律。以和顺张氏族谱为例,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张氏的十三代玄玄孙,就开始纂修张氏族谱,后历经几代人都在不断补充,至1988年张氏第十九代玄玄孙,仍在国内外进行家谱的续修工作,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些历史资料,今天已成为我们研究腾冲历史、云南历史乃至研究中国西部移民史和开发史的第一手资料。和顺侨乡现存的不少华侨在国内外生活的历史照片和各种文字资料,已成为我们研究和顺侨乡史,乃至研究中国华侨史的重要地方文献。

由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和顺人的祖先愈来愈感受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从清朝光绪年间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和顺乡的文化教育空前发达,重教兴文之风盛行。重教兴乡,重文兴乡,成为了和顺人的共识,亦商亦儒成为了和顺人的楷模,重视文化教育成为了和顺乡的优良传统,从明清时代的私塾、义学到民国时期的和顺两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益群中学、和顺图书馆等,都是和顺文化的一个个里程碑,都体现着和顺乡的文明进程。由于这个一千多户不足,仅六千人口的村落有着超过本乡人口数量的华侨旅居海外,遍及欧美及亚洲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和顺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归侨、侨眷,莘莘学子带回来四海风扬,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和中西合璧式的心理痕迹,使历史上的和顺乡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外向社会,表现出侨乡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意蕴和独特魅力。正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源流,使和顺乡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氛围,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书法美术,还是传世著作,都令人惊叹不已。从清朝康熙年间至到近代,和顺侨乡有著作传世的作者竟达三十余人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曾任云南“大汉军政府军政部次长、护国军秘书长、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日垓先生所著的《天地一庵诗》、《汗漫录》、《梓畅书犊》、《滇缅界务说略并图》。李生庄先生所著的《云南之边务杂纂》、《战时的教化问题》等。特别是李日垓先生的次子李生萱,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同志,他的著作《大众哲学》唤醒了一代中国人,使抗战时期的延安成为了当时进步青年向往革命、报效国家的聚结地。

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悠久的传统艺术。和顺侨乡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和顺人,既能适应时代潮流,而又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特别在推进新文化运动中,和顺人无疑是腾冲人的骄傲。“云南乡村中组织改良社会团体中,和顺是第一个;乡村中团体发行刊物的,崇新会也是第一个。”这是七十年前《和顺崇新会周年纪念刊》上自豪的表态,但值得认可和肯定的是在当时封建落后的社会里,侨乡和顺的先贤就明确指出了:“社会进步的阻碍虽有种种,但根本的是无智与愚昧,所以促进社会的最重要方法是在开发文化”。因此,为了开发文化,推进新文化运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为边疆民族的“启智化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清末举人寸辅清倡导成立的“咸新社”,有旅缅青年建立的“崇新会”,有三十年代在腾冲和缅甸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日出》和郭沫若先生的名剧《孔雀胆》等剧目,这些活动内容都充分说明历史上的侨乡和顺人的时代感非常之强,文化品味非常之高。在这一时期,在和顺侨乡流传的民间文艺有洞经音乐、滇剧、花灯、台阁等。曾兴盛过的艺术还有话剧、管弦乐、皮影戏等。和顺洞经古乐,从清代乾隆年间传授到和顺后,便在这里生根发展,承传至今。和顺洞经团体“桂香会”在和顺旅缅华侨中亦有分支,并且活动至今。洞经古乐曲目丰富,音乐优美,观赏之后给人一种悠扬回味,不绝于耳的感觉。和顺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在每年栽秧之后举行的祭天仪式——“打秧苗保境”活动,也是一种带有古代特色的民间活动,它用文艺的形式,在乐曲中手舞足蹈,旨在降伏众妖魔,表达了村民乞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心愿。此外,和顺民间集邮,在全国乡村中也属开展活动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它始于清末民初,相传至今。在和顺几位集邮爱好者手中,现保存有清代以来的大量珍贵邮品和世界各国纸货币,成为了和顺侨乡村民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之一。

和顺侨乡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象地浓缩和记载着和顺侨乡六百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业绩,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无论你徜徉在侨乡的寺观庙宇、古巷宗祠,还是走进院落民居,你都会被眼前宏伟的建筑,内涵深邃的古牌匾上的书法艺术、古色古香的居室陈列所吸引。这些镌刻着时代印迹的实物,充分见证着和顺历史的辉煌,是和顺人亦商亦儒的真实记录。

此外,牌坊文化也是和顺侨乡文化中的一景。和顺侨乡的古牌坊分为“百岁坊”和“节孝坊”两种,共计九道。大部分建于清代道光、光绪年间,少数建于民国早期。这些牌坊大都用火山石雕成,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坚固凝重,堂皇富丽,有的还辅以石砌标柱、石狮等附属建筑,造成肃穆超然的气氛。它既是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展示,同时也是和顺侨乡独特显著的人文景观之一。腾冲古人建牌坊,主要是记载盛世科名、旌表和倡导。而建竖“百岁坊”既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又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长寿之人的尊崇。古代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和顺乡历史上“百岁坊”的出现,也充分说明历史以来和顺这块土地就是非常适合人类生长和居住的。

而在腾冲另一侨乡绮罗,也以其悠久的历史、秀丽如画的风景和丰厚的文化闻名海内外。绮罗的历史与和顺相似,其先民均是明朝为军垦戍边而定居于此的,六百多年来绮罗先民不仅往来奔波于中缅之间经商做生意,使其家乡成为闻名一方的著名侨乡,而且在这块土地上还英才辈出,产生过明代时的将军、清代时的进士、辛亥革命时的同盟会员、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博士、县知事、县长等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四月,伟大的自然地理探险家徐霞客来到腾冲考察时,曾在绮罗的下绮罗村李虎变家里住了五夜,并与主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在其名著《徐霞客游记》中盛赞绮罗“其村颇盛……竹树扶疏,田壑纡错,亦一幽境云。”由此可见,早在明代时的绮罗侨乡就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村落了。

三、腾冲侨乡文化的意义

腾冲侨乡的历史是辉煌灿烂的。腾冲侨乡犹如一本内涵深厚的书,令感兴趣的人百读不厌,每读一遍都能“嚼”出不同的味道来。腾冲侨乡历史以来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融合促成的繁荣和发展,是腾冲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腾冲人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而收获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着一条真理,要不闭关锁国,有走改革开放的路子,我们这个民族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国富民强。而老一辈的侨乡人,无疑是探索这条艰难道路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他们身在海外,心系故乡,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困难挫折和艰辛磨难,都一往情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的人民。这是以他们坚定的爱国信念为思想基础的。因为他们深知,有祖国的富强和强大,才有身居海外华侨的尊严和依靠,祖国永远是海外华侨的母亲。而身居海外的华侨无疑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他们在国外和国内故乡所开创的业绩和遗存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该使后来人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因此,可以这样说,侨乡即是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腾冲侨乡,无论是和顺还是绮罗,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是一座座有着长期文化积淀的村落博物馆。是最具开发价值、最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腾冲侨乡都选择以农业为主,在人均田地极少的土地上苦苦耕耘,结果是表现为富饶的贫困。而人口的不断增长又不断加剧着这种贫困局面的延续,并且给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证明,以单纯的农业生产来维持生存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它受到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侨乡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振兴侨乡呢?答案就是:弘扬侨乡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推动和促进侨乡经济及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侨乡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从而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社会生产力,同时这样的开发又必须是有村民广泛参与的,从而使开发商和村民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取得的“吹糠见米”的效益。

综上所述,腾冲侨乡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文化旅游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我们充分发掘、继承、利用,弘扬侨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的关系,使之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未来的腾冲侨乡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品位的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