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缺血性中风?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5-22

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和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及小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就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

       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和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及小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就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约85%的脑中风是缺血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基础,缺血性脑中风存活的患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再发作(五年内的平均复发率高达40%以上)和其他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脑中风脑中风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和脑栓塞统称为脑梗塞。 

    国外统计资料表明,脑梗塞占脑血管病人的60%--85%,我国统计结果是50%,该病的死亡率虽然比脑出血低,但大面积梗塞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不易恢复,往往留有较严重的后遗症。 

1、脑血栓脑血栓又叫脑血栓形成,是由于供应脑部动脉的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血栓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点是栓子由“血液”形成的。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2、脑栓塞    在医学上,把在人体血液循环中出现的并随血流流动的某些异物,如凝血块、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的碎斑块、脂肪组织及气泡等,称为栓子。当栓子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便出现与脑血栓相同的临床症状,称为脑栓塞。 

    脑栓塞的主要特点是栓子由“非血液”形成的。引起脑栓塞的常见栓子有:(1)心源性栓子,即来源于各种心脏病的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2)细菌性栓子,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3)动脉硬化栓子;(4)脂肪栓子;(5)空气栓子。当各种原因产生的栓子流到脑动脉血管,阻塞脑动脉血流,就会发生脑栓塞。    

    脑栓塞约占脑卒中的15%--20%,容易复发,2/3的病人在发病后的一年之内复发。脑栓塞起病极其迅速,在几秒或几分钟之内即出现明显症状,是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发病最快者,大多数没有任何先兆。常见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症。 

    如果异物来源于心脏(或做心脏手术)而引起的栓塞,则同时有心脏病的症状。如果是骨折时的脂肪栓子产生的栓塞,则常先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部症状,然后出现烦躁不安、头痛、嗜睡、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皮肤上可见到褐色瘀斑,死亡率比较高。

3、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而病变范围不超过2毫米,一般在0.5~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主要靠CT检查,脑CT检查可见2~20毫米大小的低密度病灶(小于2毫米者CT常不能显示,大于15毫米者则不属于腔隙性病灶)。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症状轻,体征不明显,常易被患者及家属忽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因此易导致广泛性、多灶性的腔隙梗塞,促使脑血流量降低,影响脑功能,引起智力下降,而且智力减退程度与脑血流量减少程度是一致的。因此,对腔隙性脑梗塞须积极进行早期治疗,否则,反复多次发生脑深部小动脉阻塞,病情会进行性加重,呈阶梯式进展,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将导致脑血管病性痴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