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是如何想到“道”这个词的?

 周易风水图书馆 2013-05-22

中国人对“道”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感情。道的原始涵义是指道路、坦途。《说文》解为“所行道也。”《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但到了老子那里,一下子给“道”拓展到哲学层面,把它视为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从此使“道”从有形的道路升格到无形的本源,“道”从此身价倍增,成了中国人的信仰支柱和追求。老子是怎么想到“道”这个词的呢?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大约早孔子二十年。春秋末期尚无纸张和印刷术,所以要写书还是十分困难的。当时最先进的书写方式大概就是竹简和丝帛。孔子晚年喜读《易》致令“韦编三绝”,可以说明这一点。由于写书困难,那时候大概也没有多少书。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作易传,说明当时《诗经》、《尚书》及其他一些诸侯国的史书可能是有的。《易经》应该有经无传,传是孔子或他的后人所写。且《易经》当时应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属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春秋》据说也非孔子所作,而是他根据旧有的鲁《春秋》编次而成。所以这些书,包括一些礼乐制度,老子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应该最有权力读到。当然那时候书籍缺少,图书馆和博物馆合二为一也是可能的。这样应该还有不少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和早期石刻文字收藏。但目前没有史料证实,在老子之前有把“道”引申为哲学范畴的证据。所以“道”应该是从老子那里升格为哲学道的。

溯本求源,《道德经》一段话,说明了老子对宇宙终极的思考以及用“道”这个词的思考过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

细细品味老子这句话,有好几层意思:

一、这个本源的东西是物质的,但尚不清楚是单一物质还是复杂物质,所以叫“有物混成”。这个“混”字用的非常好,既表明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又表明了老子思考结果的不确定,“混”其实是主客体互动,天人合一的结果。同时也留给后人千年探索想象的空间。后来庄子用的“混沌开窍”寓言,隐含着本源的“独立而不改”的不可改造性。

二、这个物比天地诞生还早,“先天地生”,所以可以认作宇宙本源,可以为天下母。

三、这个物质形态类似于气态特性,“寂兮寥兮”,且还是周而复始运动者。对应了中国“易经”中“变易”的特征。还是运动的。这也为庄子后来把道直接发挥为“气”留了空间。

四、老子虽然想象出本源的一些特性,但确实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个“物”,故是勉强用“道”来命名的。而且还搞了第二方案,命名为“大”。只是这个第二命名方案没有被后人广泛接受,虽然“大”也有本源的含义。

所以,老子选中“道”作为宇宙本源的哲学词汇,带有偶尔性,却具有开创性。(张俊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