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娘 家人(续3)

 浅行漫步 2013-05-22

现在好了,儿子终于念书有成,为娘也可以暂时吐口气,这日子也将要有个盼头了。同时,她也终于信了她的老娘---我外婆的那句话---再苦再累,只要孩子有点出息,日子有个奔头,活着也就值了。

 

虽然母舅不在了,但舅母还在,她还为母舅,为老娘家养了一儿一女,只要种在,根就不断,这舅母怎么说也不会一下子成为外人的吧。你看,正是这舅母有心,在孩子念书出现梗阻的时候,出手相救,这一切还不是娘家人力量所赐么?

 

在母亲心里,不论到什么时候,娘家人的恩情都要记着!

 

四个姐妹之中,舅母似乎是对我家情有独钟,互动往来频率较高,这不仅是因为我先考上了毕业即有工作的学校,这个结果,有她一份功劳,她骄傲;也因为我母亲的仁慈善良宽厚、父亲的大方豪爽能干有主见,两家走动起来,她既觉亲切又感便易。

 

还有一个老亲的血脉相连,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我的祖父就是我自己舅父的舅父。这在我外婆还在世的时候,怎么说要牵连多一些,我的祖父带来的一大家连同我们这个一小家的人不也是我外婆心中的娘家人吗?

 

因此,我那些姨母们出嫁过后,还是代其子女们与其夫君一道称我的祖父为“舅爹”。亲戚之中,舅爹为大,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当然,有了新亲之后,老亲也就淡了味,只是形式上的往来,而少了它本身应有的亲近。有时候,正是这样的血缘关系,反而增添互动之中的障碍,并非亲上加亲亲更亲,而是亲上加亲亲愈淡,甚至无端的生出别样的异味也是难料其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就亲身感受到,我祖父总是对着我们一副盛气凌人气汹汹的模样。这样子不是做给无关的外人看的,用我母亲的话来说,就是做给她娘家人看的,谁叫我母亲娘 家没人呢?在一个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土地上生活,女人就是不如男人,或者说,在亲上加亲的舅方看来,姑方就得多承让点什么。

 

想我母亲一路承担下来,又岂止是物的苛刻呢?这精神上的打击,这心中的痛,我想,虽是无形,却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吧。

 

想那个时代,也许,埋在骨子里的亲,有时看起来,比毫不相干而结成的亲事,也许让人觉得更加残忍。

 

当然,凡事有其弊,也必有其利。有得有失,利不在一时一事,换个角度,转个弯一想,也许,利在其中而不觉罢。

 

不管怎么说,在经历诸多波折和生活变故之后,在舅母的心里,我们这一家也可以算得上她人生第二个意义上的“娘 家人”,只不过是代其夫与婆所依,代其子女所寻,我们这边的亲戚,是她的老娘家人罢了。这层关系,虽没有什么实质的称呼 意义,但说它是生在骨髓之中,也未尝可知。有了这层关系,也似乎就多了一分亲戚来往的意义,更不必说前面所说的那两点因由了。

 

母舅去世后,外婆还在世时,舅母的日子过得愈觉艰难。对外,她要自觉主家,挑起这家的脊梁,上事婆,下养儿女;对内,她要自疗己痛,在追思夫君的痛苦之中走出来,独自承受着灵魂的孤独与时光的寂寞。夫妻本是同命鸟,即有患难也共担。而今阴阳隔世不复还,谁共其影说孤单!中年丧夫,人生大痛,谁能立时走出来?再说这份爱,是自己寻死觅活中寻来,又怎能一下说丢就丢呢?看如今婆婆愈见风烛悲老,两个孩子还是那么小,仅有那么一点代课薪水,又怎能解决生计和家庭发展的问题呢?

 

好在我的舅母生来就是一个强!再加上肚子里有点墨水,脑子也好使,但其灵光闪现之际,她立即振作起来,把她的全部热情投入到她的新思想新的人生设计之中:她要全力以赴培养孩子长大成人!为了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她的心中首先坚定了一个非常迫切的想法:挣钱,余钱,用好钱,一切为了孩子们,这是她的全部希望,也是她夫君离世之后她对于爱的全部理解与价值追求,为此,无论是付多大的代价,她要认真的走下去。。。

 

于是,舅母的生活中就出现了好多的挣钱的路子:做鞭炮,卖爆竹;收报纸,卖荒货;改种田,多养树。。。凡是她能想的能做的,她都要试一下。但她从来不做赔本的生意,就像她与亲戚们往来时如我父亲说的那样----从来都 是东瓜皮往里卷-----她都不会吃亏在外,她都是净占便宜往回赚!

 

舅母不是三头六臂,又上课又种田又做生意,她怎么就能统筹过来呢?先说鞭炮瀑竹吧!

 

一说这事,我就想起我曾经历的生活场景:夏日炎炎,我妹妹在家里包装爆竹,我则荫在门前树底下,一边听着收音机播放《京门大侠霍元甲》的故事,一边擀着爆竹筒子或是十六响外筒等活,一举两得,真是暑假生活好所在呢!

 

一想起这事,我就不得不佩服舅母,原来我家做爆竹,是她撺掇着我父亲来的。她说,一起干吧!于是,我父亲就爽快的合计上了。做好了货呢?她家的,我家的,一块儿交到我父亲手上。一趟江浙还是本省的跑下来,出售的结果,当然是不会亏待了她家那一份,即使出了意外,遭到一点小损失,我父说什么也不让她摊上。也许,这就是母亲所说她是娘家人的缘帮吧。要是,确实赶上了大意外,遇上货难卖时,她也会腾出手来,随我父,带上她自己的小姨父一道去共赴商道,那家里的课程就叫上她自己的小姨妹顶而替之。

 

这民师之位,本也是舅父生前所留。舅父去,她继之。因为其时缺人代课,又有余外的同情独享,她得许移课堂到自己家里之便。于此天时地利具备,自由行走之中,为其生计奔波,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了。

 

至于那种田之事,一到农忙,得力相助者,又非几位姑娘家的莫属。在舅父生前形成的习惯,在舅父离后之时,更是固之有加,非独舅母之故,更有故人所系啊!

 

在新继舅父未领家门之前,这舅母因为我父亲做生意能干,因为从中得到实际效益,自然便与我家亲近有加了,故而,不论娘 家人,还是婆家人,于其时,不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共担,这在我们亲戚两家尤其明显了。

 

这时候,谁还说你是哪家人呢? 母亲心里始终挥之不去的情,到了舅母这节骨眼之中,就换成了实际的利益。为了家,为了子女,为了利益,她什么都敢想什么都可敢做了,只是她做的事,在我心里首先都 打上了“精明”、“能干”这四个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