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最大造船厂在临清

 碧云飘鹤 2013-05-23

明代最大造船厂在临清

(2012-05-02 08:03:18)

http://www. 2012-05-01 18:57:38 来源:聊城新闻网 评论

临清曾经有明朝最大的造船厂。
这是一个网名叫“临清公馆街老头”的人作出的论断。
“临清公馆街老头”的真实身份是一家企业的财务人员。这几年,每到节假日,他都义务组织临

    cgq20120430a811c.jpg 

    临清曾经有明朝最大的造船厂。
    这是一个网名叫“临清公馆街老头”的人作出的论断。
    “临清公馆街老头”的真实身份是一家企业的财务人员。这几年,每到节假日,他都义务组织临清“胡同游”。因此,“临清公馆街老头”在网络上成了名人。就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临清历史文化,还发现了一个沉寂数百年的“历史秘密”。
    其实,“临清公馆街老头”今年才50岁,他叫刘英顺。

    【意外】探寻老胡同来历“发现”古船厂

    刘英顺喜欢研究当地文化,对临清的历史掌故了如指掌。去年,他开始着手编写《临清胡同文化》,收录到这本书的老胡同有288条。
    每条老胡同都有文化底蕴,且大部分与运河有关。例如:竹竿巷,这是一条专门卖竹竿的胡同。这些竹竿都是通过运河从江南运来的,所以,这条胡同成为运河老胡同中的“代表”。
    刘英顺是一名财务人员,与数字打交道多年,认真严谨是他的特点。同样,他对老胡同的来历从来不凑合,弄清楚老胡同的前世今生,他才下笔收录书中。
    奇怪的是,灰厂街、箍桶巷、钉子街、南厂街的来历让刘英顺百思不得其解。他查阅了《临清县志》,但是没有找到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英顺弄到一本《清江船厂志》。在这部书里,刘英顺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在《清江船厂志》里有关于临清“卫河船厂”只言片语的记载。
    在明朝,曾经有三大造船厂,即南京龙江船厂、淮安清江船厂、临清卫河船厂。既然临清卫河船厂是独立的船厂,为何没有自己的“厂志”,而是在《清江船厂志》中出现?
    带着这样的疑问,刘英顺又查阅了《漕船志》。令刘英顺没有想到的是,《漕船志》为他解开了所有疑问。

    【揭秘】百余年古船厂缘何突然“消失”

    古船厂给临清留下的印记是与古船厂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老胡同。
    刘英顺说,造船用的楠木、柏木大都是通过运河从南方运来的,除此之外,临清专门有商人为古船厂提供一些“小部件”,比如:有为漕船提供弹绳、棚绳、缆绳、纤绳的“打绳口胡同”;有专门为漕船修造提供铁钉的“钉子街”;有专门为漕船提供油灰、麻灰的“灰厂街”;还有为漕船提供水桶、亮子的“箍桶巷”。这些街道都是专门为船厂供应“小部件”的作坊一条街,可想而知,当时的船厂附近是多么繁华。
    经过查阅大量史料,刘英顺断言:那个曾经辉煌一时,随后又沉寂数百年的古船厂就在临清南厂街一带。
    《漕船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永乐七年(1409),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
    《漕船志》对临清卫河船厂也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临清卫河造船总厂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厅,三间;东西书办、军牢房,各三间;退轩,三间;住房,三间。”
    当年的临清卫河船厂有十八个分厂,自南厂街依次展开,东至都司庙,长五里。它们依次为临清厂、东平所厂、平山厂、济宁厂、濮州所厂、任城厂、东昌厂、德州厂、德州左厂、天津厂、天津左厂、天津右厂、神武中厂、定边厂、通州左厂、通州右厂、淮安厂、大河厂。
    古船厂工匠一部分来自工部和内府各监局控制下的民匠,这是具有专业造作技术的工匠,是官家工匠的骨干;另一部分是都司卫所控制下的军匠,是官家工匠的次要力量。据《漕船志》记载:“景泰二年(1451),令清江、卫河二提举司匠役二年一班。卫河提举司人匠各府人匠,共二千一百八十四名。”在临清卫河船厂服役的有大木匠、细木匠、船木匠、铁匠、油漆匠、画匠、箬篷匠、橹匠、艌匠、木桶匠等几十种工匠类别。“古船厂的工匠达到2000多人!”刘英顺说。
    这些工匠不仅制造专门供运河漕运的浅船(平底船),也制造能够出海的洋船(尖底船),每年能制造各类船只七十多艘。
    由此可见,这个“官办”古船厂规模和档次是如何之高。
    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开始,卫河船厂开始了它的辉煌,然而,在嘉靖三年(1524),卫河船厂被裁撤,并入淮安的清江船厂。随后沉寂数百年。这样规模宏大的船厂为什么仅仅在临清一百多年就突然消失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这似乎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不解之谜。
    刘英顺解释说,由于当时临清不产木料,“造船木料先年俱于仪真地方收买,回厂打造”。那时候虽然有官员监督,但还是有许多人趁机作弊,最终导致船只质量不能保障。还有一些船厂人员,甚至私自倒卖船只。这些不法行为终于引起了明王朝朝廷的不满,将卫河船厂裁并。

    【疑问】临清当年地位显赫县志无古船厂记载

    历史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会通河开通,这注定了临清会因河而繁荣。
    会通河与卫运河的交汇点就在临清,因此,临清一跃成为运河上的交通枢纽。当时的临清被称为“漕挽咽喉”、“地据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西控燕赵,东接齐鲁”。特别是明朝永乐迁都北京后,贯通南方富庶之乡和北方政治中心的运河,再次将临清推上了繁荣的巅峰。
    临清慢慢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城市,并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所以,临清不仅可以为船厂提供技术、物资方面的支持,而且可以为船厂官员、工匠们提供吃、喝、玩、乐等。
    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始更浅舟由里河以达京师,南于淮安清江、北于临清卫河设二提举司,以职专造理,是即先代舟楫之署,而经济规模尤大焉者”。这里所说的卫河提举司就是管理临清卫河船厂的署衙。
    刘英顺说,当年,临清不仅设有卫河提举司,还设有工部都水分司、户部督储分司、工部营缮分司等中央直属行政机构。这些行政机构设立在临清,也恰恰说明临清在运河沿岸城市中的显赫地位。
    虽然临清在运河沿岸城市中地位显赫,但让刘英顺感到不解的是,《临清县志》竟然没有对古船厂的任何记载,甚至各种地方志的刻板、装潢,也不如当时的清平、馆陶等周边地区的精湛,这与临清繁荣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符。(于新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