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备课改革与探索
2013-05-23 | 阅:  转:  |  分享 
  
备课改革与探索:

从“老备课本”到“导教案”

冯树学(山东寿光市教科研中心,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几十年来,教师备课经历了一个使用备课本手写备课、教研组集中备课、参考“教案集”备课,到集体备课、网上备课、精品备课的过程。针对教师备课敷衍、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以“导教案”为抓手,推进备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备课研究;“教案集”;“导教案”;集体备课;电子备课;网上备课

备课初体验:

精心备课,用心“写”出成长之路

上小学时,我还没有意识去特别关注老师是否拿着备好的教案给我们上课;读中学后,渐渐有了观察、分析和鉴赏能力,无论是在初中、高中还是在师范学校,我都能看到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时进度,用沾满粉笔灰的手指一页一页地翻看教案,一节课下来,老师将许多细节都讲得明白、到位、精彩。

32年前,我自己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备课,才明白当年老师为什么要拿着备课本上课,还要不时地翻看,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是那时候不像今天,可以搜索参考的信息很多。我们身处农村学校,每学期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用书和一块小黑板。当时我常常为如何讲好教学内容,突破重点、难点而煞费苦心。就这样,我一遍一遍“啃烂”了教参,翻遍了学校仅有的《山东教育》、《江苏教育》、《福建教育》三种杂志,在校长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悉心帮助与指导下,逐渐设计出了得心应手的教案,并且有了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状态。

工作仅三年(1983年春),我就承担了山东省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课堂教学的上课任务,并受到了好评;我所任教的学科连续九年统考名列本学区、本乡镇第一名,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我的教学设计成为全市教师学习的榜样,几十本“老备课本”在全市经验交流会上被多次展览,许多乡镇学校干脆带回去展出学习,这件事成为那时的一段佳话,影响了一大批教师;1988年,第一次职称改革,我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是当时山东潍坊市仅有的两个教龄不满十年的人员之一;1989年,我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这些成绩都是我用心“写”出来的。

备课再感悟:

弱化备课管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全国的普及使用,各地出版了许多种类的“教案集”,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参与编写的学科“教案”,常随教材一起配发给学校,这给一线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些“教案集”成为教师备好课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尽管在这期间,我曾有过两次工作变动,但是仍然成为那时倡导“设计一堂好课”的受益者。常备常新,我的备课还是依靠不停地“写”来完成,不过写的字已经比原来少了许多。

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电脑开始走进学校,互联网的快速、便捷、高效以及资料可选范围的扩大,为我们学习优秀教师先进实用的教案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说带来了一次革命,从本质上解放了教师。当时兴起了“电子备课”、“网上备课”等新的备课形式,甚至连沿用多年的备课常规检查也改成在电脑上检查评价,“是否使用电脑上课”成为评价教师上课优劣的重要标准。再后来,又出现了“精品备课”等形式。这一时期,教师备课基本上就不用手写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

2002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一些“传统观念”遭到冲击:在很多教师看来,一些传统但却有效的教学方法都过时了,基本的备课环节也可有可无了;备课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的教案写的越来越少,有的教师甚至不备课了;“课堂热闹就是好课”甚至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隐性标准,有没有备课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曾写过《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增强数学备课的实效性》的文章,文中呼吁:无论课程怎样变化,“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永远都不会改变。

新课程实施一轮后的2008年,为了检验六年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某市曾组织了一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教学质量抽测,检测内容包括学生学科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结果表明:被检测学校、班级的成绩极不均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差距较大,超过1/3的学生成绩仅达到四、五十分(满分120分),超过1/2的不及格,优秀者寥寥无几,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教师教学方面分析,疏于教材、教法钻研,只突出课堂的热闹、个性,弱化备课常规的落实,备课钻研及评价机制缺失,是教学质量降低、完不成基本教学任务的主要原因。

备课新探索:

以“导教案”为依托,推进备课改革

为解决教师备课敷衍、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后,我们开始以“导教案”为抓手,开展以推进备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

针对我市小学学校规模小,教师年龄偏大且任教科目多、包班课时多、负担重、教学水平不均衡的现实,我们组织全市骨干教师按课时编写各学科教案,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一起研究,亲自把关、定稿,刊印了学科教师人手一本的六大学科“导教案”。这套“导教案”结合小学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和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及现代教育理念,以“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好”的教学思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每个课时、每个章节的教学策略与范例,帮助一线教师吃透教材,恰当运用教材。“导教案”将重点放在“实用”二字上,将富于创见性的教师备课真实地反映在每节教案中,也给教学一线的教师留足了思考空间。“导教案”坚持每学期修改一次,以保证每节教案的适时、新颖、可用。

“导教案”使用四年来,深受任课教师的欢迎,因为其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前沿性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所以给老龄教师以解脱、给中年教师以规范、给青年教师以引领,较彻底地解决了过去“备课要求按年龄”、“兼课教师按主科”、“检查常规按节数”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彻底解决了许多教师同时任教多学科、多年级的备课压力,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在连续三年的质量抽测中,各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城区学校间、乡镇学校间更趋于均衡,教育教学环境得以优化。当然“导教案”并非万能的模式,因为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各有不同,所以,如何从课堂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宽度上解读教材,使每一个教学设计的板块都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心,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是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思索的问题。

“有质量地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句话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任何离开研究备课环节的教学,都是随意的、浮躁的、低效的,都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静下心来,坚持不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方法,用心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献花(0)
+1
(本文系雪拥蓝关2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