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闽籍名人手迹摭谈

 率我真 2013-05-23

近现代闽籍名人手迹摭谈

 

缘起

已丑暮秋,我自杭城归来,始知光生兄任《市场瞭望》杂志副总编,他邀约为其刊物艺术品投资专栏写些稿子。在他的办公室,我还看到他负责的《茶道》、《寿山石》杂志,书画收藏、玩石品茗也是我公余的雅好,现在一下子都成了他的主要工作,真替他感到高兴!光生兄早些年作报社记者时与我相识,我们工作联系之余闲聊时,我向他提及我的书画收藏,我说近现代闽地出了不少人才,光从福州三坊七巷就走出了许多文人墨客,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影响甚大,我列举了一大串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发光的名字,还给他看了我写关于他们的一些资料,甚至还对这些乡贤尺书鲤索的落寞忧心忡忡。多少年过去了,我没有想到的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光生兄还掂记着这些,我的心中升腾着一种异样的情愫,一个个同乡先贤的模样在向我走来,有声有色,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宏篇著述,当然也有他们的碎锦零笺,甚至文房旧物……这些信号不断触动我思想深处的某根神经,让我的灵魂从现实纷扰中有了一些安宁,我翻着本本发黄的关于他们的老书,我成了沉寂已久的老故事的真诚倾听者,我的生活也因此悄然改变着,我在闲视静玩、鉴赏真趣之余有了这些文字,他们理想各异,命运参差,却都血肉丰满,有悲愤有激情,他们的才情和经历如落日镕金、暮云合璧,我被深深感染了,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之所以史上留名的缘故吧! 

西泠拍得海藏书法四屏

参加此次西泠秋拍本是冲着林纾小青绿山水四条屏的,琴南先生真是了得,一手以文言译小仲马《茶花女》,一手以生花妙笔绘四时美景,两手抓两手都硬,博得满堂喝彩。那四张小青绿摆放在一起,直逼人产生山水胜景美如画的感慨,让我有携得美图归的冲动,可那天下午的拍卖结果让我的美梦落空,那场拍卖争夺异常激烈,江浙企业家、收藏家对心仪艺术品占有欲和实力真让我汗颜,他们举牌时满面笑容、淡定自若的神态让人感受艺术品市场和煦的春风,陆俨少宋人词意册二十张成交2200万元,连康生在文革期间写的“律己”二字也被追到55万元才落槌,琴南先生小青绿山水四条屏也终因我的囊中羞涩而花落他手,但老天也不枉我此行,几经回合把另一件同乡书作拿下,它就是郑孝胥书法四屏,它当然也是我拍前心仪的一件作品。

郑孝胥(1860-1938年),福建闽县(福州)人,字苏戡、又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他自幼读经史,又受家学熏陶,光绪八年乡试解元,早年入李鸿章幕中并受器重,后东渡日本任驻日使馆书记官,驻神户、大阪总领事等职。回国后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1932年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

郑气象高旷、趣味翀淡,有魏晋名士风骨。其为人持正不阿、狷介有守,名声显赫之时有人或馈之以节礼、寿礼,或聘之以委员、顾问,郑多辞之。好友沈子培殁,郑临哭,尽礼尽哀,而当遗族为之请谥,郑意殊不怿,曰:“谥赐自上,此其宜请耶?”,“心非此举,而不能止也,诸公之所谓忠义,特好名耳”。郑自奉甚俭、至惜物力,即使用过的坏笔,也要叫人修复,其日记有“过陶正元,以二笔脱毫使修之” 、又“笔工高瀚樵修选败笔十数枝”之记载。郑广交游,几无一日不与高朋相会,或彼“来访”,或己“过访”,或赴人约“会饮”某处,或“剧谈竟夕”, 真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矣! 
    戊戌变法之际,郑孝胥在政治上主张维新,提倡立宪,与张謇、汤寿潜一同被称为“民间立宪运动三杰”,后变法失败,六君子死难,郑幸未累及,曰:“今日人尚以被累为耻,将来恐将有以不被累为耻者”,见其拥护维新之心。但辛亥革命、民国初创之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郑却以“非专权无以靖天下”为名,力主清皇复辟,甚至不惜随溥仪出奉天建伪满洲国,其复辟之丑行昭于天下矣!郑大节有亏,然考郑之用心,我们亦不难发现,他的思想行为显然植根于他对旧王朝的忠义气节,民国之后,他欲效南宋文天祥、晚明黄道周,意图拥戴故主、复兴前朝,虽系逆势而为,不免愚忠之讥,却无贪慕富贵、趋附荣利之玷,令人有“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之叹!

   郑诗沉雄宕逸、意度简穆、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他与陈三立、沈曾植、陈衍并为“同光体”诗派巨擘,1925年,汪辟疆著《光宣诗坛点将录》,以郑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与陈三立分诗坛都头领之席。著有《海藏楼诗》、《骖乘日记》、《孔教新编》。

郑孝胥擅书,与曾熙、沈曾植、李瑞清并称民初四大书家,其作品个性风格突出。民国书法崇尚个性抒发与崇尚雄强风骨。他初以帖学入手,三十岁左右开始钟情于前辈书家钱南园、何绍基、翁同和的颜体字,之后数年又上追唐宋诸家,但几无太大变化。辛亥革命后,郑孝胥隐居上海,鬻书自给,与著名碑学名家交往甚密,相互切磋书艺,深受碑派理论的影响。再加上他在文献和历史考据中接触到大量的金石铭刻,特别是甲骨文、敦煌遗书的出土和面世,以及汉竹木简的相继发现,使他遂转向周秦两汉及北魏诸碑,深得《始平公》、《杨大眼》、《石门铭》、《瘗鹤铭》等北碑雄风,又饱受张裕钊笔意的影响,书风开始大变,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郑孝胥主张楷隶相参,实质上就是汲碑贴之长,书风清刚雄健,自立风貌。 他的书法,以行楷最为人称道,其根基是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诸家,中年后又加入秦汉及六朝碑体的雄強,其笔力坚挺清刚,精悍而不失松秀之气。严格地讲,郑孝胥的笔法并不精到,许多笔画似“刷”过去,但他很注意笔划间的轻重对比,让人有重如高山坠石,急似风起雷行的意象之美,他的捺笔也很有趣,成一弯曲笔,就像冰球棒,凡此种种,都成了他书法中的特色。对郑书法之评价,当以沙孟海先生在其所著《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所述最为公允、精到,书中写道,“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濬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早年是写颜字苏字出身,晚年才学六朝字。他的笔力很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对于诸碑,略近《李超墓志》,又像几种冷唐碑,但不见得就是他致力之所在。最奇者,其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恰如其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别人学他的字,没有他的襟度,所以只觉得棒棒枪枪,把他的逸致全抛失了。

    郑孝胥辛亥后辞官寓居上海,鬻书自给,其作品价格在当时是非常高的,他题写"交通银行"四个字,其润笔为四千两银子,题写“词源”两个字,即收润笔费五百两白银。他为商务印书馆题写馆名,只五个字, 润笔每字两千两银子,尽管已经写好了,可是由于商务印书馆要求其在落款时,应注明题于"民国某某年",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大清遗臣,他当场将墨宝付之一炬,万两白银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可他并不在乎。那个时期他的字不仅价高而且少见,因其不愿将字轻易示人,因而变成有钱也不一定能求得到的奇货了。1926,郑孝胥路过青岛时,曾在聚福楼大宴同僚,郑心血来潮,为聚福楼写出了一副名联:“驱车试过即墨路,觅醉须登聚福楼。”郑孝胥题毕,满座惊叹不已。聚福楼老板更是奉若至宝,将墨宝高悬于大厅, 聚福楼从此声名远播,一时风光之极。在上世纪20年代,书法必称“北于南郑”,即于右任、郑孝胥。其弟子中名人颇多,如徐志摩、林语堂、曹聚仁等多受其书风熏染,其书法也对日本、韩国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拍得海藏节录法书要录四屏,纸本,纵一三二厘米、横三二厘米,每屏三行,共一八七字,行楷,无上款,各屏俱署名款且钤印不一。此作淳雅朴厚,颇具金石气,寓汉隶神韵,得魏碑风规,笔力凝重苍古,中锋行驰,款款写来,成一气呵成之势,应是其海上鬻书时心手双畅之作,既兼晋唐之流美、又具北朝之厚重,细处亦见精微,表现其书深厚功力和独特个性。其横画和戈划落轻收重,收放自然,在起笔或转折处常常呈现出方折、翻毫的特点,遒劲雄强,流露北碑余韵,蕴藉而有内美,有些笔法还带着颜筋苏势的痕迹,尤以捺笔,表现出隶书的韵味,气势奋扬,旷达而自在,有一种奔迅的豪逸之气。三点水如蜻蜓点水,之字的清瘦率意,则很有魏晋的逸韵了,最典型的,其横划往往尖下笔,肩转折返处又常常夸张重顿,形成鼠钉和垫肩,穿插于各字之中,使字与字如同有了将士之别,整幅作品俨然成了古代将士出征的壮美画面。流连于他的作品前,一种奔迅的豪逸之气扑面而来,真让人发出“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慨。这就是一件好作品能够使人百看不厌,引发人们无尽遐思的魅力所在!

海藏喜早起,因有“夜起翁”雅号,常于凌晨或大作、或临碑帖,几十年中,几乎每日作字,即使于匆遽窘迫之时亦作字如常,如1924115日冯玉祥驱逐宣统出宫,郑百般筹划,或乞援各路军阀,或文电交驰外国公使,企望外交干预,其间“风声鹤唳,一夕数惊”,但他仍坚持作字题诗、上门装裱,离乱之中不失风雅,亦见他于书事用功之勤。但也有人揭隐私说,孝胥纳妾,妻不许见。孝胥借口练字,中宵即起,实就其妾宿也!有人因此作联:“冰髯侧席尊名士,雏凤清声唤阿娇”(张之洞署堂抱冰,其人丰髯,故称冰髯;郑为女伶易名为阿娇,故称凤雏),当是闲话。

郑孝胥之聪明俊发、公勤廉能、豪侠仗义、才气郁勃,般般俱为人中翘楚。假如没有晚年附逆落水,其人生可谓壮宏矣!然一代文化精英从与时俱进,到背时守旧,最后逆时而动,期间他有过彷徨、痛苦、失落、绝望的悲剧性挣扎,但最终却成了当时社会转型期中国士人蜕变的典型,他后半生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浓郁的御用情结,使他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樊篱。追寻其生命历程和心路轨迹,也让我们看到西方近代文化大潮冲击下的传统文化深层次的东西,这对当今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选择而言或许在痛惜之余也有所启发吧!这当然是题外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