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国教授,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2001年以全“优”成绩从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顺利出站的他,如今,又再次站在了学术的最前沿,进入北京大学,开始了他的第二个博士后生涯。
近三年来,潘建国教授已经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之多,其中大部分发表于《学术月刊》、《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以及《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而无论是在“中国古代高级学术论坛”,还是“文学传媒与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潘建国教授的名字也总为人们所关注,其论文、学术研究成果等更是获得了一些知名的大师级人物的赞誉。2002年,因其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潘建国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成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不仅如此,作为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的他,在学院发展方面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他担任副院长开始,主管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在职期间,申报起草了教育部重点教育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等项目。本文就将为大家展现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追求,不断努力的青年学者--潘建国……
不久前,笔者来到了潘建国教授的导师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孙逊教授的办公室,听他讲述潘教授的学习,潘教授的工作,潘教授的求知生涯……
一个学者的追求
如果可以,我会用思辨活跃、孜孜不倦、求实进取这三个词来形容潘建国教授,因为不论是师长、同事还是学生,长辈、平辈或是晚辈,从他们口中得知的潘老师,无一例外的会和这三组词挂钩。我们相信这么一个和我们一样从懵懂岁月的师大学子到已是而立之年的青年学者,一路走过了在师大的15个春秋的他,能有这样的口碑是不会凭空得来的。
具有扎实文献功底的潘教授,从事着古代小说文献的研究,曾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研究》为题材的论文,取得第一届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又以《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一文荣获《文学评论》2002年优秀学术论文提名;作为第二作者参与撰写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一书则夺得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而且,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小说文献、小说史国际研讨会"上,潘教授《野叟曝言与晚清报刊的关系》的专题研究论文,受到了出席会议的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仅从这些报告、论文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在研究方向上的另辟蹊径、眼光独到了吧!最近他又把自己的研究视线放到了晚清小说的出版、印刷等物质性条件与文学的关系上来,这种注意力下移的做法,跳出了一般科研的思维形式。而凭着独特的见解,他一次又一次的抓到了不一样的选题,他的思维的活跃可见一斑。
然而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切入点的精准、提法的特别以及活跃的思维是需要丰富的内容和相关的资料将其填充起来的,否则再精彩的主题也将空洞乏味。所以,潘教授每一篇论文的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夜以继日的反复推敲和厚实的资料积累。近三年来发表的18篇学术论文就深深的打上了这种积累、推敲的烙印。不仅如此,潘教授还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曙光基金项目各一项。这些成就使他在同行内备受瞩目,于是他相继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编委之一,并成为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一个,同时当选成为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最年轻的理事。诸多光环的围绕是业内各界对他付出的认可,在他钻研的领域内他努力踏实、毫不懈怠,他对学术的孜孜不倦我们尽收眼底。
但是,仅仅凭借以往的日积月累、靠吃老本是不足以使他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的,毕竟学术研究犹如大海行舟,会不进则退,越深入的研究就越会发现各种的问题所在,所以只有登高方能望远,高瞻才能远瞩,不断的充实自我才可以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此潘教授不断的被邀请参加、出席各种学术活动,为了给自己加油、充电,他还有所针对的对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东洋文库等学术机构进行了学术访问。在完成两项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又着手承担了上海市哲社十五规划中长期课题“清代后期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等一些新的科研项目。目前又赴北京师从袁行霈教授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学习,既吸纳了南方学术空气又融汇了北方学术空气的潘教授在他的专业领域内正越走越宽,他对学问的求实进取令我们大为敬佩。
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潘教授,带着他的自信心、平常心、进取心博得了大家的良好口碑。不同于往常的采访,我们并没有和潘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借旁观者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应该看到的他,一位思辨活跃、孜孜不倦、求实进取的青年学者。
一个学者的风度
潘建国教授当年是以常熟市文科状元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习的,他进入我校后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从我校毕业后,他依然不满足于既得成绩,进入复旦大学继续深造,做自己的第一个博士后。他不仅仅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学术圈内有良好的口碑,而且在给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时,他都是最叫座的老师之一,学生们都对他上的课满怀兴趣,赞赏有加。当然,作为一个学院的副院长,他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行政工作任务,而其不卑不亢的作风更是展现了一个优秀学者的风度。
从2003年起,潘建国教授开始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即使如此,他在学校里始终以学生自居,以求学者的身份定位自己。他为人和蔼,平易近人,做事更是低调、毫不张扬。当了副院长后在工作岗位上更是兢兢业业,与同事们一起评估了大量材料,起草了许多关于人文学院学术发展的文稿、规划和汇报等材料,他同时也是《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主要担纲者之一。他不分昼夜,刻苦钻研,从材料的准备、搜集、研究到起草,最后定稿,各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每一次都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领导交给他的各项任务。难怪孙院长会夸他在学科建设上也是个难得的高手呢。
潘建国教授在研究领域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在人际协调和管理能力方面也具备了做一名干部的素质,他在待人接物,领导和管理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与北大等多所著名学术机构都有良好的学术联系。为人谦虚,诚恳的他使人很容易同他亲近,很容易认可和接受他。他的工作效率高,所以什么事情交给他处理都可以十分放心,这是领导、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今年9月,潘建国教授又去了北京大学师从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做为期两年的博士后,袁先生非常看好他的学术和为人。而他也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学生,深爱的老师,深爱的学校,离开自己工作、学习的地方!
我的生活,我的学习
在孙逊老师的办公室,在采访行将结束的时候,笔者拨通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潘老师的电话……
“我现在的生活,用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简单而又自由……”
当笔者拨通潘建国教授的电话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温文尔雅的语气,依然是那么平静而又略带腼腆的笑着,而当被问及现在的生活时,他用了"简单自由"这四个字。如今,暂时告别了师大校园的潘建国已经是一名北大博士后,师从袁行霈大师的他,却依然是那么低调,依然是那么的不张扬!
笔者自报家门后,得知是母校打来的电话,潘教授有点激动,笔者在这激动中深深的感觉到这个土生土长的师大人对于师大的那份感情。离开学思湖,离开师大,他有无奈,有不舍,然而对于理想,对于自己所钟爱的领域的追求,使这位年轻的学者北上……
“我现在在做第二个博士后,之所以这样,之所以离开,应该说是为了自己多年的一个梦想吧。在复旦的时候,我就特别关注晚清小说与近代书局的关系,那时候,因为地域的关系,只完成了南方部分,现在,在北大,或者说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在这么样一个环境中,我可以完成整个晚清小说与近代书局关系的研究了……”
于是,一个南方人义无返顾地去了北方。笔者忍不住问到,难道你真的舍得离开这里吗?15载春秋,你生活、学习在这里,从学生到老师,多少个日夜,多少快乐留在了这里,现在又做学生了,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下,这样的转变你真的可以接受吗?
“那时候我刚买了房子,也刚刚装修好,又在那里生活了那么久,确实不舍啊!而且我的夫人也不得不和我一起北上,可以说是举家北迁啊……在这里,说实话,物质生活方面可能会苦一点,而且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现在又做学生了,一切都变了……我现在所拥有的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在以前做过很多的行政工作,这两年终于可以静下来把所有的时间用在我的研究上了……”学术研究,可想而知,那么清心寡欲的日子对于一个长期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应该是很难接受的,而且,搞研究,其中的艰苦,其中的辛酸也是可想而知的。
“可是我的研究,我的学习生涯,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也从来没有感觉到研究的辛酸,研究生活的艰苦啊……对于我来说,做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啊……”
最后,笔者问及潘教授将来的打算……“我还年轻,现在,我是在为将来打基础……而我,我一定会回来,回到师大……”
多好的教授,多好的老师,多好的师大人啊!一个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工作,把自己的生命完完全全融入研究,融入师大的人,不愧为我们所敬佩的师长,同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