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名校高2013届第二次统一考试(玉溪一中、昆明三中、楚雄一中)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长江干流荆江部分河段,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图中“九曲回肠”景象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流水侵蚀、堆积 B.地壳的水平挤压
C.地表断裂凹陷 D.冰川搬运、侵蚀
2.下列组合表述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a处有聚落分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a处处于泥沙淤积岸;②若流向朝东南方向,则航运主航道都应靠近b、c岸;③如果d村落的地势已低于河流水位,则最应该加固的河岸是c处;④若干年以后a、b间的河道可能会因为河流改道而形成牛轭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如果在b处底层中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那么这些化石是在下图所示的哪个环节作用下形成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城市面积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最可能出现
A.逆城市化现象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C.城市中心区出现“空心化现象”
D.郊区城市化现象
5.在该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最有可能由市中心区向外转移的产业为
A.金融业 B.制造业 C.信息业 D.传媒业
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回答第6~7题。
6.图示区域
A.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B.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C.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D.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7.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的河流一般在每年7、8月份进入汛期
B.区域内农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的一年两熟
C.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
D.区域内有“丘山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农业景观
为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正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中哈石油合作前景广阔。读下图,据此回答8~9题。
8.图中山麓地区草原植被的出现,体现了自然带的
A.自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B.自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自山麓向山顶的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9.1998年,国务院批准Q城所在县为对外开放县,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该城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运输便 B.国家政策支持 C.经济腹地广阔 D.矿产资源丰富
读 “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11.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A.印度多于俄罗斯 B.美国最多 C.金砖五国多于欧盟27国 D.日本多于美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8页,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几内亚岛是仅次于格陵兰的世界第二大岛,分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连绵不断的中央山脉斜贯全岛,分布有许多死火山。铜是岛上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此外还有富金矿、铬、镍、海底天然气和石油等矿产资源。农业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和沿海低地,生产咖啡、椰子、可可、香蕉、茶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材料二:新几内亚岛地形图。
材料三:新几内亚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但由于风向季节性变换、海拔高度与坡向的影响,各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很大。表1是该岛重要港口城市莱城的气候资料。
(气温单位:℃,降水单位:mm) 表1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气温 |
27.4 |
27.5 |
27.3 |
26.6 |
26.2 |
25.4 |
24.8 |
24.9 |
25.4 |
26.2 |
26.7 |
27.1 |
26.3 |
降水 |
252 |
243 |
330 |
420 |
387 |
414 |
538 |
542 |
415 |
320 |
326 |
351 |
4538 |
(1)描述该岛的主要地形特征。(6分)
(2)分析莱城降水特征及并说明该城市7、8月月降水量超过500mm的原因。(8分)
(3)从地形和土壤角度,分析该岛的农业生产分布在山间河谷地区的区位优势。(6分)
37.(26分)阅读浙江省北部平原S市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3 表示S市三类产业比重变化
材料二 下表是S市主要产品出口状况(单位:万美元)
出口产品 |
2000年 |
2005年 |
出口产品 |
2000年 |
2005年 |
机电产品 |
16495 |
108321 |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 |
259 |
3223 |
高技术产品 |
1391 |
13830 |
纺织纱线、织物及物品 |
47465 |
426685 |
医药品 |
6496 |
15340 |
服装及衣着附件 |
39166 |
157287 |
汽车零件 |
162 |
12176 |
床垫、寝具及类似品 |
2211 |
7250 |
轴承 |
1145 |
3509 |
茶叶 |
1309 |
6528 |
材料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与企业集群产品价格的决定
(1)分析改革开放以来S市三个产业的变化特点及原因。(12分)
(2)分析S市产品出口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评价。(8分)
(3)S市在新城区专门开辟了一个工业区,把分散在各乡镇的企业集中起来,根据图14及相关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6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地理——旅游地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快速,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下图为2011年我国各省旅游总收入排名前三的省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说明三省区发展旅游业的共性优势条件。(7分) 
(2)分别列举上述三个省区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3分)
43. (10分)自然灾害
右图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省份,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对该省危害最严重的两种自然灾害类型,并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
(2)当①处发生地震时,比较②、③两地的烈度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44.(10分)【环境保护】
我国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该校附近的地理环境,并绘制了学校周边的简易地图。该小组考察时发现学校附近的工厂尚未对污染进行治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学校环境可能受到的污染有哪些。(4分)
(2)依据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对该工厂提出合理化建议。(6)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二: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在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请回答:
(1)“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试错反弹”,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1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次革命)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军政府宣言》(1906年)
材料二: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
——摘编自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1913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矣”的主要原因。(9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时声称:“所有一切条约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2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回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决不能承认国家公约的公平与合理。”
材料二:有一种记忆叫烙印,有一种掩盖叫遗忘。在今天,最不遗余力的掩盖者当数日本右翼势力。右翼势力的猖狂掩盖,激起了整个东亚地区揭示真相的高潮。……“大国意识”发展为否定历史、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以及赤裸裸地要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领导责任。
——要英《记忆与遗忘的较量》
材料三:《环球时报》2006年2月27日载,据日本共同社近日报道,日本对华外交出现异常情况,原本应为“外交中心”的首相和外相被“冷落一边”,并不直接负责外交工作的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及政党议员们近来纷纷前往中国访问。日中首脑和外长级会晤无法召开,日本的亚洲外交完全陷入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之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收复台湾问题上,国民政府持何种态度?试简要评价之。(9分)
(2)造成材料二、三所述现象的现实原因是什么?(6分)
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6分)
(2)梁启超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9分)
地理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A |
D |
B |
D |
B |
B |
D |
D |
B |
C |
B |
36题:(20分)
(1)地形特征:北部是海岸山脉(或丘陵、低山)和(狭窄的)沿海平原(2分);南部为较大面积的平原(沼泽广布)(2分)。地势特征:地势中部高,南北两侧低(地势北高南低)(2分)。
(2)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多(年雨量多达4538mm)(2分);(各月降水均很丰富,)冬半季(或4-9月)降水多于夏半季(或10月-次年3月);(2分)
原因: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2分);海域面积广阔,水汽来源充足;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空气中的水汽携带量大(2分)。
(3)地形平坦,且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易于耕作(2分); 河流的沉积作用强,土层深厚(2分);多由火山灰上发育的土壤,土壤肥沃(2分)。
37.(26分)(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分),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2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分)。
浙北平原,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农业发展的空间不大(2分)。但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经商传统,改革开放后非农产业发展更快(2分)。90年代后期该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一部分原因则是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2分)
(2)各类产品的出口均不断递增(2分),但内部结构仍不平衡(2分)。
产业结构升级总体较好,机电、高技术产品和医药等高端产品增速比较快(2分),但升级过程较慢,原有的主导产业——纺织也保持了高增长率,外贸出口的主导产品仍是纺织业产品(2分)。
(3)可以发挥集群优势:共享基础设施;便于管理(或降低管理费用);相关产业的集聚还便于信息、技术交流;节省运输费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等。(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42.(10分)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状况好;沿海省区经济发达,离客源地近;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备,接待能力强等(7分)。
(2)江苏—苏州园林等; 广东---丹霞山等;浙江---杭州西湖等。(3分)
43.(10分)自然灾害
(1)地震和台风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多大地震发生; 位于低纬度大陆东岸,为台风的频繁登陆区或台风主要运动路径经过区。(6分)
(2)②较大(2分)。原因是②地距震中较近,且地质构造不稳定(2分)。
44. (10分)[环境保护]
(1)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4分)
(2)建议:清洁生产,消除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美化环境,南面建绿化防护带。(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