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建筑风格融合的奇观——世德堂

 寒江读舟 2013-05-24
    2007923日(农历八月十三,秋分),我们到“世德堂”参观,恰逢李姓在外赚了钱的老板回乡祭祖,并在“世德堂”内设宴请60岁以上的宗族老人吃饭,据说,这规矩延续了很多年了了,年年如此。我们有幸见到了很多长辈,他们为能有外人参观“世德堂”而感到格外自豪。有个李姓长者热情地为我们做导游,带我们游遍了整幢大院,还详细讲解着“世德堂”的历史,以及它的辉煌与沧桑……
   
“世德堂”位于梅县松口镇铜盘村下店,传说是明末翰林李二河(李仕淳)所建,当年他在皇宫任侍读学士,教太子朱慈浪读书。清兵入关后,李二河便携太子潜回家乡,以图东山再起,恢复明朝。于是,李二河专门在家乡为太子建造了“世德堂”,作为太子立帝的行宫。其实,我们早从它的大门的门联可以看出李二河的“保明”、“复明”、“以德治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保世滋太,明德惟馨”。“世德堂”是明代建筑的奇观,也是客家民居建筑风格与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巧妙融合的精品之一。它除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的政治色彩外,它在古代民居建筑学史上也可算是堪称一绝!
   
1、殿堂式的建筑:“世德堂”的基本结构还是客家半圆形的围龙屋造型,分三围。可惜,大门前面的月池不见了,或许是后来人为填平的吧。但是,“世德堂”与一般的围龙屋造型有所区别,门厅、中堂和上堂屋瓦下面均用木头镶拱起来,成为“三堂不见瓦”的殿堂式建筑;大门的楼梯有7级,进去至大堂门前有一段甬道,这些都是建筑设计者的精心之作。
   
2、群落式的设计:“世德堂”内,有几个数字让人很惊讶的,它有72个天井,24个门楼,200多间房子,最多时整幢房子可住56家人。这种设计庞大、造型精巧和气势雄伟的建筑是很少见的,置身其中,让我们想起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热闹而冷酷, 高贵而威严。
   
3、南北建筑风格融合的奇观:“世德堂”的外形是典型的客家半圆形的围龙屋,而它的第二、三围从外面看仍然是一个整体,从内部看则已划分成一个个四合院式的单元结构,即屋中有屋。每家有一个门楼,形状大小相似,每个单元住宅均有小厅一个,天井一个,住房12间,楼上6间,楼下6间,楼梯一座,每家每户之间,关门即分开,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开门即相通,又象客家的围龙屋,住宅的整体性与单元结构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种南北建筑风格巧妙的融为一体的奇观实属少见,“世德堂”可谓“独一无二”。
   
4、仿皇家园林式布局:“世德堂”内的每层围龙之间,以及正堂后面的花台,均种有各种花草、果树等,供大宅里的人们闲暇时欣赏和收成时享用,主人在建房时种的荔枝树至今还有三颗存活,其中有一颗最大的荔枝树,三人环抱都拢不住,据说,每年还能结果几千斤,可供宅院里的媳妇们回娘家作为礼品呢。
   
5、陪衬建筑“花园楼”:在“世德堂”的围龙外后面,有一座反方向的围龙屋,叫“花园楼”。据介绍说,这是当时为了给“世德堂”作后花园之用的,它的设计也很奇特。原来,它是在建筑“世德堂”之初就设计好的了,为了陪衬“世德堂”的正方向的围龙结构,“花园楼”只好反围龙,也就是它的外墙是凹进去的弧线形状,与前面“世德堂”的凸形围龙刚好相吻合, “世德堂”就象一朵争妍斗艳的红花,而“花园楼”则为一片衬托红花的绿叶,相互映衬,相互支撑,天衣无缝。这在客家民居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
   
6、古井幽深,甜泉沁脾:“世德堂”有一眼建屋时挖的古井,迄今有300多年了,高出地面约一米的圆圆的井栏是用明代青石垒的,井唇留下了一道道打水时绳子的勒痕,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浅不一,这无疑是历史的记忆,生活的烙印,这也是“世德堂”风雨几百年的最好见证!我亲自用井桶打了一桶水,喝着清甜的井水,仿佛回到了遥远、古老的明代……

    这便是我眼中的“世德堂”——神秘而奇特,豪放而细腻,富贵而高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