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科学走近大众

 bdcxrh 2013-05-24

  图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现场,正在做神奇的“开水变形”实验。
  中科院物理所供图

  5月18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第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在全国各地的95个科研机构同时举行。平日充满神秘感的科研机构纷纷敞开大门,让公众零距离接触。

  科普讲座——

  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形象的实物

  19日上午9点刚到,微生物所办公楼2层的报告厅已有参观者陆续进入,不到一会儿便坐得满满当当。

  这里即将举行一场关于微生物的科普讲座,它是微生物所此次公众开放日的系列活动之一。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是,也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蘑菇、灵芝等……”为了便于理解,讲解员首先从跟人们关系比较密切的真菌类微生物讲起。

  接着又讲到比较细小的原核类微生物,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讲解员将微生物概念描述得绘声绘色,带领小听众们走进了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为了活跃气氛,主办方还设计了一些互动问答环节。

  “根据所讲的内容,我们会问一些问题,比如什么叫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有什么区别等等。没想到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争着抢着来回答。”微生物所在读硕士陈萍说。与微生物研究所距离不远的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则是把科普讲座的重点放在了小麦进化过程上。

  在实验室现场,科研人员通过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以及形象的实物,介绍了小麦的发育成长过程,让人对小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动手体验——

  3D打印机,机器鱼,机器人,虹膜识别,口语自动翻译

  自动化所办公大楼一层,3D打印机格外打眼。

  打印机正打印一个塑料模型,很多孩子围着机器,使劲探着头看,都好奇它究竟能打印出什么东西。没多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模型就诞生了。

  于是,刚才一旁观看的孩子们开始跃跃欲试,问题也随之多了起来。

  “这个3D打印机还能打什么?”

  “为什么能打印出立体的东西?”

  ……

  在工作人员的解释和指导下,不少人纷纷想象打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用它打印一只小仓鼠,因为我们家两只仓鼠经常打架,爸妈就把它俩分开了,就没有伴了。”中关村二小的何逸凡说。

  除了3D打印机,自动化所还展示了机器鱼、机器人、虹膜识别、口语自动翻译等项目让公众亲身体验。

  在微生物研究所里,一些需要动手参与体验的项目也格外受青睐。

  4岁的小王亮在妈妈的陪同下刚刚按完手印,母子俩被告知7天以后便可以在公共邮箱里看到小王亮手印里的微生物长大后的模样了。

  这个被称为“按手印”的实验项目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用手指在这个平板状的培养基上轻轻一按就可以了。接着,我们会按名字编好号,把它放置于37摄氏度条件下的培养箱里,8个小时左右拿出来,这时你就会发现之前的手印里看不见的微生物长大了。”微生物所在读博士陈锐说,“对参观者而言,这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项目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看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一些微生物,从而促进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受到一些病原的侵害。”

  借助移动互联网——

  用手机将科学带回家

  18日一早,来中科院学术会堂听报告的张先生首先领到了公众科技日活动指南活页册。

  口语自动翻译系统、3D打印机、天文望远镜、 昆虫标本制作……看着活页册上众多精彩的活动,张先生兴奋之余又有些发愁:“可惜自己分身乏术,没法同时参加两个活动。”

  而相比张先生,因周末加班无法亲临现场的杜女士就更觉遗憾了。“虽然很早就知道有这个活动,也打算要去,但临时的加班任务让这个计划泡汤了!”

  张先生和杜女士遇到的情况其实很普遍。不过,在这届公众科技日活动中,他们不用再为此发愁和遗憾了,只要有一台小小的手机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有移动科普联展,公众可以用手机将科学带回家。”一位负责移动科普联展的大学生志愿者介绍说。

  本届公众科学日在举办实体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尝试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举办“移动科普联展”,引入流行的微信平台、二维码及最新的近场通讯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科学传播服务。

  公众科学日活动启动当天,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门户“中国科普博览”的官方公众平台微信也同时开通(微信号:kepubolan),参与者可以将其加为微信好友,只需发送特定展项编号或名称,即可获取由科研人员精心准备的展品信息和相关科普内容。同时,参观者也可以将自己的科学问题通过微信发送给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由他们进行专业的解答。

  部分院所的实体展品旁配上了二维码,有的还为具有近场通讯功能的手机准备了NCF实体标签,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是将手机靠近标签,相关的科学讯息就展现在手机上了。

 

  ■公众感受:  

  王女士来自北京西郊四季青镇,今年她所在的社区组织了家长带孩子来参观物理所开放日活动。一共来了40多位孩子,这是社区第一次集体组织参加科普活动,也是物理研究所第一次接待社区类的参观团体。

  “只要一有时间,我都会带8岁的儿子来参加这类科普活动。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多举办一些,满足现在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现在的孩子们不是对科学没有兴趣,而是缺少挖掘和激发。”王女士说。

  邱薇是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一位员工,18日,她早早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到自动化所参观。邱薇说,来自动化所之前,她们已经参观完了两个研究所。

  “女儿明显对这些可以互动的、有趣好玩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因为孩子不太可能提出一些有关科学原理上的问题,只能从感觉上判断展出的东西好不好玩,而这些装置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记者手记:  

  参加公众科学日活动的基本上是来自高校、中学和小学的学生,并且不少是由学校联系组织来参观,而自发前来的其他年龄段的市民相对少些,很多人还不清楚这个活动的具体举办日期和内容。希望有关方面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在许多展厅发现,参观者中5—10岁的学生居多,同时,参观者中真正坐下来与志愿者交流的少,而当有特别专业的人来询问问题时,有些问题志愿者一时回答不了。

  希望主办单位今后能重视对参与科普的科研人员以及志愿者的选择和培训,使其更为专业并能自如有效地为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进行科普讲解。

  此外,一些硬件方面的条件也有待改善,比如很多研究所讲解员都没有配备麦克风,这样会大大影响讲解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