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林观博

 相约归渡头 2013-05-24

  •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  玉雕大师——林观博
  •  
  •     林观博,1962年7月生,青田县山口镇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15岁从事石雕行业,擅长山水、花鸟、动物作品的雕刻。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大地春色》获2001年中国候选国石作品展评银奖;《赤壁怀古》获第二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评比精品奖和2003年中国玉雕、石雕天工奖金奖。2004年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2005年作品《横枝缨玉》被青田石雕博物馆收藏。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作品《观音》获中国“四大国石”展金奖;2007年,作品《一统江山》获中国“四大国石”展金奖。
  •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在林观博开设的“观博艺术馆”中,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作品,让我们仿佛进入了石头的迷宫。似花如玉,清泉飞瀑,楼阁浮云,青梅红叶,飞禽走兽……原本平常的石头,在他手下魔法似的变成各种各样让人惊叹的艺术形象。 

      有着千年历史的特殊技艺——青田
    石雕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发扬光大,靠的是一代代石雕人的心手相传,更有一代代艺人矢志不移的石雕情缘,他们一辈子与石头不离不弃,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得到弘扬与传承。 

      林观博就是这个大师群体中的一位。从13岁习艺开始,37年来,他一直与
    石雕相伴,用自己的心血,雕刻着一个个鲜活的作品,雕刻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雕刻着一个个神奇的世界。1995年,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4年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授予“中国玉石雕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37年石雕路造就一位大师 

      瓯江畔的青田水南,因为石雕而变为艺术的天堂。在这里,“观博艺术馆”是比较耀眼的一家,它的主人就是林观博。 

      我们见到林观博时,长满胡子的他却显得比较年轻,丝毫看不出他有37年的艺龄。在他开设的“观博艺术馆”中,一件件精妙绝伦的作品,让我们仿佛进入了石头的迷宫。似花如玉,清泉飞瀑,楼阁浮云,青梅红叶,飞禽走兽……原本平常的石头,在他手下魔法似的变成各种各样让人惊叹的艺术形象。 

      他非常的健谈,与我们聊起了他的人生经历与石雕情缘。 

      今年50岁的林观博出生石雕世家,其父林挺椒是青田山口著名的石雕老艺人,擅长人物、动物和花卉的雕刻,尤以表现传统历史人物和故事题材创作而闻名。然而,不幸的是在他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青田山口是名副其实的石雕之城。在山口镇,搞石雕就似种白菜一般平凡,几乎家家户户都与石雕有关。正是家庭与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对石雕感兴趣。 

      耳濡目染胜过教育,亲戚及邻居的影响之下,13岁的林观博就拿起了刻刀随人学艺。由于聪慧好学,他很快就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完整的石雕技艺。“那时,我一个暑假能赚40元钱。”林观博说。 

      1978年,17岁的他来到了杭州石雕厂当师傅,干了一年左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田,青田石雕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青田石雕不再是计划式订单的模式化生产,而是开始崇尚艺术个性的精雕作品,林观博也回到了家乡,潜心石雕创作。 

      而使他的技艺真正达到收放自如、炉火纯青的程度,却是历经30余年的磨练之后。尤其在新千年后,林观博更是脱颖而出,更显出他对山水、人物、花鸟、动物作品雕刻的特长。其作品《龙凤呈祥》、《王母出游》、《龙翔》、《梅岛烁望》等,立意新颖,宏伟大气,富有内涵,颇受港台藏家的赏识并被收藏。 

      2000年,他创作的《环宇》入选为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邮政明信片,人们用惊羡的眼光记住了这个出手不凡的石雕大师。让人没想到的是,在一年之后,这位中青年石雕大师又拿出了让人赞叹的作品,《大地春色》获中国候选国石作品展银奖。 

      奠定他在石雕界的影响和行业对他的评价是在2003年后,他的一系列作品问
    石雕行业的权威奖项:《赤壁怀古》先后获得青田石雕精品评比金奖、第二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评比精品奖、中国玉雕石雕天工奖金奖;《观音》获第二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一统江山》获西湖“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桃园结义》获西湖“博览会”金奖;《三顾茅庐》获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天下第一峰》获西湖“博览会”金奖;《春秋盛》获第五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 

     
     读八个月宋词出一件大作 

      呤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 

      石雕作品与写诗填词一样需要精雕细琢,与作文章不同的是,石雕的刀子一旦下去了,就再也无法更改了。因此,面对一块难得的好石料,石雕大师们最痛苦的是如何让一个有生命的作品诞生。林观博也因此常常苦闷。 

      他告诉笔者说,在工作中,他常常是忘我的。而且有时为了构思一个作品,半夜三更也会跑到工作室里,看看石头。 

      几年前,他得到一块重达21斤的青田石上等之材封门金玉冻,石质温润细腻,纹理清晰成斜势,色分青黄,青者明净、黄色浓艳,着实千年难遇。但是,就这样的一块难得石头,处理得好,能成为无价之宝;处理不当,可能连石头本身的价值也没了。 

      经过很长时间的构思,他一直不知道如何下手。“当时感到非常的痛苦”,忽然有一天,当他诵读苏东坡的《赤壁赋》时,犹如菩提灌顶,于是立即确定下来要雕刻《赤壁怀古》。但是,这么小的空间里,如何来表现?他又深深陷入深思。反复诵读,一切都默然记在心里,大约过了八个月后,他胸有成竹,用娴熟妙手雕出《赤壁怀古》。 

      高处为金玉色的古赤壁及精雕细琢的屋宇,石壁下青黄过渡的浮云和江面上的水气,中间层为乱石穿空,下面是青白洁净的万里碧波,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一侧是抚须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苏轼。作品完成后,引来了同行的纷纷赞赏,被誉为将山水人物相融,表现历史题材难得的一件青田石雕珍品,还连续荣获县、省、国家级工艺美术展金奖。 

      “欣赏山水雕刻时,由于它是‘大物’,因此要拉开一定距离来观看,方能见得山水的形势气象。山水是‘大物’,要表现这种‘大物’,也要有相应的方法。如何才能将大山阔水表现在方寸之中呢?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明两条最重要的原理,即艺术概括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林观博说,今天的石雕艺人如果想成就自己,就应该于儒、道、禅三家思想兼而有之。这是他创作《赤壁怀古》之后的一大感想,没有这些庞大的美学思想支撑,是不可能出大作品,好作品的。 

      数十年来,他一向以生活的态度来看待山川自然,将山川自然看成是具有生命力的博大载体,是天地之形势;将风雨晦明看成是山川之气象,纵横吞吐,则是山川之节奏,山川成为一种天地之中有生命的博大机体;山川形态变化是天之权和地之衡的安排结果,要把握山川的形神,必须一以贯之。无论是《赤壁怀古》,还是《一统江山》、《三顾茅庐》和《天下第一峰》……这些作品都是他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和山水画、博取众长的结果。 

      山水是我师,我是山水友。但凡时间允许,他常会游历名山大川,雕刻真山真水,与山水建立了深厚的艺术之情,山水成了他的师友。以心与物交,以精神驾驭山川林木,脱尘而生活。以自然为师,参天地之化育,真正体悟自然性情,处处通情、处处醒透,落刀入石,自成天蒙。 

      
    一种探索塑造一种风格 

      石雕是一项综合的技艺,只会拿刀,那是技术工人;要成为一名大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的。林观博虽然只有中学文凭,但后经过进修中国美院,眼界大开。数十年来,他孜孜以求不停的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和山水画,博取众长,使他成为青田石雕新时期山水雕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巧、精、大”是林观博的艺术特点。“巧”是他非常巧妙地利用石料的优势,巧夺天工。“精”是体现在对一件件作品的精雕细琢中,圆雕、镂雕、透雕、浮雕、线刻,没有数十年的功力,又怎能炉火纯青;而且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动物、楼台亭阁,不下苦功,又哪能练成。“大”对他的作品总体来说比较大气,题材比较广大,尤其是历史题材,贴切逼近,惟妙惟肖。 

      松树掩映的驿道上,气势豪迈的秦始皇策马扬鞭,征灭六国,一统天下,率众巡游封禅。远山中时隐时现的万里长城正沐浴在阳光下和彩霞之中。《一统江山》带给我们无限的意境,该作后获2007年西湖“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金奖。一块块色彩多变的青田石,在他手里魔法般的变成了一个个内涵深刻的故事场景。 

      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但林观博他仍然执著地工作着。他总喜欢雕什么就先看什么,学什么。为了雕龙,他特意跑到北京故宫,在九龙壁前坐了3个小时。 

      以前,他与很多艺人一样,都是先做作品再取题;现在不一样,他喜欢先取题创意再动刀。以前,他很注重厚雕;而现在特别崇尚以自然为主,雕得越少,越显得自然。 

      近几年,他观古画读历史习诗词,这也成为他的活水源头和艺术坐标。他还爱上了《三国》,《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一些列大作就源于《三国演义》里历史故事。 

      “我正在创作一套以三国为题材的故事。”林观博说,“从《一统江山》到《桃园结义》和《三顾茅庐》这些作品,无论他们获得怎样的奖项,获得怎样的掌声,那都是我对千古人豪一次次神奇的风云际会和艺术风采的再现。他们的问世使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作品就是艺人,艺人就是作品;越是有创造性的作品才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从前,我可能未脱胎于山川,即山川与我是分离的;现在,我终于体悟到山川在精神上融为一体,神遇而迹化,用神与心来彻悟自然山水之特质,主客体交融而合为一体,山川和我已不可分。‘天地已不是外在于我的牢笼’,不是被外物所役,而是自由随意、融化于自然之间,归于自然,身与物化,心物同一,达到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我所憧憬的至高而完美的艺术人生境界。” 

      一个家庭写就一个行业历史 

      林观博出生于石雕世家,父亲林挺椒是当地相当有名的石雕艺,而年长他8岁的哥哥牛克思的名气更是响当当的。牛克思是位艺坛怪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在其父林挺椒的指点下,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石雕技艺风格。20世纪70年代曾到内蒙古赤峰传授石雕技术;80年代赴欧洲巴黎、罗马深造,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精华,探索把西方雕塑与青田石雕艺术完美结合;90年代回故乡重新从事石雕创作。他的作品《梦圆世纪》组雕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首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枯木逢春》获2001年中国候选国石作品展评金奖,《江南黄芽菜》获银奖,2002-2004年,连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牛克思石雕作品展3次,并在美国硅谷设立“牛克思艺术馆”。 

      有趣的是,2001年12月,兄弟俩同时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4年,他们兄弟俩合作的大型作品《雄关万里》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作专题采访报道;同年10月,双双都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授予“中国玉石雕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时,他与兄弟榜上有名,但是由于名额有限,林观博主动放弃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创作时,兄弟俩经常相互探讨。有一次,为了雕《锦绣河山》的作品时,由于作品的构思两人想法各异,各自坚持自己想法,最后两人都赌气不讲话。后来,他们各自都不管这事,冷静了一个多星期后,才慢慢的再来探讨这一作品。 

      不仅他哥哥,他的两个姐姐也都是石雕能手。他大姐雕刻30多年,尤其是人物、狮球特擅长,今年已63岁,移民巴西。二姐是石雕厂里的工人,县里美术公司来收购产品时,她的产品属于免检产品。他的两个姐夫都会石雕,曾是山口石雕厂的工人。 

      一个家庭,承载着一个行业的梦想,也承载着一个行业的历史。“我的父亲和兄弟姐妹都是做石雕的,母亲是一位教师。雕艺和书香的浸润,让我对青田石雕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知,并随着岁月的砥砺,对他的感情愈来愈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石雕是我的另一个生命。”林观博说。

  •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一统江山)

  •  
  •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赤壁怀古)
  •  
  •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横枝缀玉-林观博)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林观博石雕作品《福寿》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林观博石雕作品《观音》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林观博石雕作品《三顾茅庐》

 

名家玉雕精品欣赏(五十三)鈥斺斄止鄄
    林观博石雕作品《桃圆结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