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响北极争夺战——多组图演绎中国争夺北极史话

 昵称7536781 2013-05-2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13年5月15日,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而此前,俄美一直对中日等非北极圈周边国家保持警惕。面对能源、航路和科考价值的诱惑,各国政府、能源公司和环保组织打响了一场北极争夺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世纪,英国等国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勘探这片原来被认为全是海洋的地区。很快,各国认识到北极地区潜在的经济及战略价值,纷纷派出科考队进行勘探。图为1937年8月,已经进行了9个月科学考察的苏联北极科考队,队员们从泰梅尔号破冰船搬出一些救援物资并在极地插上了带有斯大林头像的旗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战过后,美苏冷战,北极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由于北极地区是美苏距离最短的地区之一,因此双方都迅速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很快,北极地区成为全球洲际导弹最密集的地区。图为1956年4月,美国北美雷达预警图,最靠北的一条线与北极圈重合,接近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格陵兰巴芬岛等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极圈导弹对峙中,潜艇成为美苏双方最着力研究的发射载体。由于身处冰层之下,卫星难以监测到潜艇的动向,双方均投入大量资源研究潜艇技术。1954年,美国海军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开始服役,1958年,鹦鹉螺号已经可以在北极冰层下自由活动。图为1958年8月12日,美国波特兰,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在鹦鹉螺号甲板上。潜艇上的116名官兵庆祝在水下穿越北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由于双方都在这一公共区域出没,并没有固定的航线,加上互相追逐跟踪,潜艇相撞事故频繁发生。苏联K-19号核潜艇就曾险些与鹦鹉螺号相撞。图为1958年8月12日,美国俄勒冈韦茅斯,美军士兵哈里·托马斯与船员同伴们在酒吧庆祝鹦鹉螺号潜艇水下穿越北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除了战略因素,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北极地区的能源及稀有元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发现巨型油田,北极地区石油开发达到高潮。图为1970年5月22日,汉贝尔石油公司的曼哈顿号和加拿大运输部的圣劳伦特号破冰船穿过格陵兰岛巴芬湾,研究经西北航道向美国东海岸运输阿拉斯加原油的可行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世纪80年代时,国际油价在15美元一桶,由于冰盖附近开采难度高,各国石油开采进展缓慢。但随着国际油价的增长和北极圈外围冰盖的融化,各国越来越重视石油开采。1996年,美国阿拉斯加北极附近的科尔维尔河三角洲附近的钻井平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认识到北极经济价值的周边国家开始展示其“占有欲”。2007年7月26日,俄罗斯破冰船“费多罗夫院士”号在北极地区进行科考。8月2日,俄罗斯北极专家、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带领队员在北极点以下4000米的深海插上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07年8月7日,俄罗斯科考队回到莫斯科。奇林加罗夫(中)手拿印有俄罗斯国旗的照片,该照片拍摄于北极点以下4000米的深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09年3月21日,美国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安纳波利斯号核潜艇(SSN 760)打破3英尺(约91厘米)的厚冰浮出水面。美国将北极未来的局势走向列为必须加以防备的“新时代的挑战”之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42010年8月25日,加拿大总理哈珀视察在努纳武特地区雷索卢特举行的“纳努克行动”北极军事演习。此前,加国空军一度出动,拦截逼近加拿大北极领土的俄罗斯轰炸机。哈珀从23日起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为期5天巡游。这一巡游已成为一年一度宣示加拿大主权之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除了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挪威北冰洋周边五国外,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也不甘寂寞,加入北极科考队伍。1999年,中国便派出“雪龙号”赴北极科考,2004年,中国又建立了北极黄河站。图为2012年7月2日,雪龙号驶离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开始北极科考,预定行程达3万公里,是中国北极科考历史上航程最远的航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利益争端使各国剑拔弩张,共同利益也会促成各国合作。2011年,在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的见证下,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胡代纳托夫和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总裁尼尔·达芬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北极能源,普京在签字仪式上称投资总额可能高达5000亿美元。图为2013年2月13日,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Igor Sechin(右)和美孚石油公司的主席斯蒂芬·格林在俄罗斯签署进一步的合作协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穿越北极地区的航线也越来越多。1996年开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协调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国的空域管理部门,共同开辟了4条跨越北极地区上空连接北美和亚洲的新航路,即极地航路。图为2010年1月7日,加拿大艾伯塔省,一架波音737客机准备着陆卡尔加里国际机场。这架飞机的航线穿越了加拿大北部及北冰洋地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极冰盖融化降低了石油开采成本,但也引起了环保人士的担忧。2009年9月2日,德国柏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将1000个小冰人被放置在了御林广场音乐厅的台阶上,小冰人慢慢融化成水。活动的组织者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12年9月16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一张卫星图,其中白色为当时冰盖图,黄线内则为30年前的北极冰盖范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能源开采也引起了北极地区原住民及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的不满。图为2012年5月4日,波罗的海附近,绿色和平组织举着旗帜抗议壳牌石油公司。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12年8月24日,俄罗斯Prirazlomnaya,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总干事库米·奈都带领其他5名组织成员登上俄罗斯最大能源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伯朝拉海钻油台,要求该公司守护北极,停止钻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12年9月5日,俄罗斯莫斯科,一名扮成北极熊的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坐在警车里。俄罗斯及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抗议俄罗斯最大能源公司Gazprom计划在北极开采油田。这种“扮熊”抗议的戏码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绿和等组织的行为也并没有得到北极理事会的认可。2013年5月15日,新一届北极理事会上,中国、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获得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身份,同时申请加入观察员身份的欧盟和绿色和平组织则被拒之门外。图为2013年4月19日消息,北极,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将全球1千位志愿者的自画像拼成巨幅眼睛图案,呼吁禁止在北极圈发展工业,保护生态环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不同目的的驱使下,加入北极“战场”的国家和组织已经越来越多。在合作科考的同时,各个组织也在背后划分各自地盘,以期取得更大的资本和利益。图为2007年4月25日,挪威北极小镇朗伊尔城,气候活动家莱斯利·巴特勒(左)和罗布·贝尔(右)晒日光浴,提醒人们气候变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困惑的北极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北冰洋海洋资源
北冰洋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长,生物绝迹的不毛之地。当然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比较贫乏的。海岛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誉为北极的象征,其它还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较多,盛产鲱鱼、鳕鱼,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夏季在西伯利亚沿岸一带鸟类很多,形成独特的“鸟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斯匹次卑尔根的煤储量约80多亿吨,煤层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采,年产煤100多万吨;格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20多亿吨,系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资源,但大多尚未开采利用。 
矿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北冰洋概述
北冰洋面积1478.8万平方千米,是太平洋的1/14,大西洋的1/7,印度洋的1/6,占世界海洋面积的4.1%。北冰洋平均水深1225米,为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5527米,不及太平洋的1/2。其2/3以上的面积属于大陆的水下边缘,即在北冰洋的周围具有非常宽阔的大陆架。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凉。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多在8℃以下;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温水层,水温为0—1℃。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亚洲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马更些河。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高度虽然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但外形奇异。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

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度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2013年3月21日,以色列耶路撒冷,绿色和平组织者在耶路撒冷著名的琴弦桥上悬挂“奥巴马请停止北极开采”的标语。此时正值奥巴马对以色列及约旦河西岸访问期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