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进行过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开展,每次人口普查都是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集中测定和检验。通过对六次人口普查测算的云南人口城镇化变化情况的描述,厘清云南城镇化发展变化趋势及轨迹。
一、历次人口普查简况及云南人口城镇化率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为了配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同时,也是为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我国政府决定以1953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内容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数为17472737人,其中城镇人口1582186人,乡村人口15890551人,城镇化率为9.06%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我国经济经过调整后出现了全面好转的形势,为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的制定,我国政府决定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964年7月1日零时,普查内容共9项,除保留上次普查的6项外,又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项目。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为20509525人,城镇人口2974176,乡村人口17535349人,城镇化率为14.50%。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结束了十年内乱,经济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为了给国家制定政策和计划提供准确、详细的人口数据,我国政府决定以1982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内容增加到19项,并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为32553817人,城镇人口4216109人,乡村人口28337590人,城镇化率为12.95%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了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我国政府决定以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了应对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的增多,普查内容在上次普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年前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原因两项,达到21项。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36972587人, 城镇人口5512269人,乡村人口31460318人,城镇化率为14.9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了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更好地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迈进,我国政府决定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有许多新特点:一是增加了普查内容,共计49项,分为按户填报的项目和按人填报的项目,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28项;二是第一次采取长短表的技术;三是改变了常住人口的标准;四是改变了普查时间;五是增加了“暂住人口表”;六是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七是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42359789人,城镇人口9902538人,乡村人口32457251人,城镇化率为23.38%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中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45966766人,其中城镇人口15959072人,乡村人口30007694人,城镇化率为34.72%
从历次人口普查的情况可以看出,我省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9.06%上升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34.72%,增加了25.66个百分点,由城镇化的初期,发展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人口由158.22万人增加到1595.91万人,增长了9倍多,远远高于同期云南省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详见表1)。

云南的城镇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的城镇化率为49.68%,比云南的34.72%高出14.96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29位,仅高于西藏和贵州 ,云南2010年34.72%的城镇化率,还达不到全国2000年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云南的城镇化比全国落后10多年。云南如何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二、云南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建设。云南山地面积比重大、土地资源短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有新的思维,引导城镇上山和工业项目上山,重视培育大城市和城市群,加快要素在空间的聚集,推动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培养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建设好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滇西南和滇西北六大城市群。积极扶持特色小城镇的发展。
(二)做好路径和次序先择、积极稳妥、遵循规律推进人口城镇化。云南省情决定了云南城镇化道路必须在坚持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新产业的发展、城乡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以及法规、社会管理等方面,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认识云南省情的基础上,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紧密结合,积极稳妥、遵循规律推进人口城镇化。
(三)统筹城乡做好综合配套制度改革。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消除各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增加进城农民工的创业就业机会,实现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实现其市民化。
(四)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加强和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供给、煤气管网等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对人口、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改善居住及投资环境,增强城镇服务能力。
(五)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走有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产业对接,形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联系紧密的产业联动发展。
说明:由于多种原因,每次人口普查的口径不尽相同,本文以当年度的普查方案为准,在使用本文时,注意口径的一致性,关于城乡人口统计口径变化及方法可参见中国统计出版社《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云南卷)》相关章节的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