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博《红色记忆》画册 抗日战争油画大图赏析 ——“洪哥警影”翻拍本人购于首都军博之藏书
《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辑
(本人2009年9月购书于首都军博大厅书市 单价;188元/册) 油画是艺术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创作收藏了丰富的红色经典油画作品,用以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军事博物馆从馆藏油画中精选我国老中青三代著名画家创作的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阶段的50来幅经典作品,并先后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深圳、河南等地巡回展出,还编辑出版了《红色记忆1927-1949军事博物馆馆藏油画经典》画册。 这些精心挑选巡展并出版的美术作品,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以油画为主要手法,涵盖我党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会议,以及战斗场景,都有典型的油画作品进行刻画,再现了自“八一”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年荡气回肠的革命奋斗史,以及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其中,沈尧伊的《八七会议》,刘国枢的《飞夺泸定桥》,高虹的《决战前夕》,陈逸飞的《攻占总统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经典画作均在展览和画册中亮相,这些作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是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灵魂、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军博红色军旅油画和红色记忆画册具有几大特点:一是作者多数为中国美术界和油画界的重要画家,如董希文、何孔德、陈逸飞、彭彬、高泉、高宏、靳尚谊等。可以说他们引领了中国美术的一个时代。二是这批参展的油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幅都是精典之作,其中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三是这批画作作为一个体系,完整展现了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历程。四是有些作品的作者是作品历史的亲历者,作品凝聚了画家的真情实感,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展出的画作中不少作品都是名作,其中《开国大典》、《攻占总统府》等不少作品入选了教科书,11幅作品出过邮票。展出的很多作品创作时间比军博成立的时间还要早,许多画作的作者都是战争的亲历者,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倾注了满腔热忱,因此作品的感染力十分强。 这里编发本人使用尼康D90+16-85VR 翻拍咱购阅该画册抗日题材画页。
油画《东渡黄河》 300×190cm 高泉 1995年作
油画《东渡黄河》局部 300×190cm 高泉 1995作 创作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国共两党终于实现了合作抗日局面。陕北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自8月22日起,改编后的八路军由陕西三原等地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投入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油画《东渡黄河》,反映的是1937年9月6日,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和任弼时、左权、邓小平等率领八路军总部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时的情景。 艺术特色:油画《东渡黄河》,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创作的一幅力作。画面重点刻画了朱德、左权、任弼时、邓小平的形象,他们身着八路军军装,置身在东渡的船舱里。朱德手持望远镜,目光严峻地注视着对岸;并肩而立的左权,双手后背,脸色凝重;坐在船帮上的任弼时,似乎陷入沉思;手插裤兜侧身而立的邓小平,显得成竹在胸。作者在揭示特定环境中特殊人物的性格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在形象的外貌上追求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根据丰富的传记材料,努力挖掘出人物的个性魅力,将这组肩负着民族重任,整装待发的将领们的风采,展现得气度非凡、各具神韵。背景浑厚而平静的黄河与水中满载士兵的木船,有一种沉寂的紧张感。作品坚实的造型,大刀阔斧的用笔,单纯有力的色彩,产生了犹如雕塑般的力度和视觉感染力。

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07×186cm 陈其、陈坚 1980年作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以及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但使自己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行动,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深刻展示了以陈毅为代表红色游击健儿在环境异常艰苦、情况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斗争情操。 艺术特色: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立意以陈毅的著名诗篇《梅岭三章》为参照,以陈毅的形象为主体,表现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前景的粗藤和树荫里沉睡的战士,既点明了南方的环境又交代了当下形势的困苦与险恶。中景是抱臂而坐、陷入沉思的陈毅,林间的一束光线,将他气宇轩昂的形象突显在观众的视野里,他磐石般的姿态,有着“取义成仁今日事”的决绝,眉宇间有着“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气。这幅作品与那些注重场景的历史画有所不同,它采用竖构图,局部取景,突出人物的方式。陈毅的形象刻画得有深度,有战争环境的艰难,有指挥员的沉稳,有诗人的豪情。光线的处理也非常讲究,既有自然的合理性,又增添了画面凝重的氛围。黑色、灰色间穿插的绿色和白色,既有崇山峻岭诡谲的神秘气氛,又调节了画面的节奏和亮度。作品以娴熟、丰富的艺术语言,不但再现了“创业艰难百战多”残酷环境,而且传达出“人间遍种自由花”的烂漫。
油画《平型关大捷》 150×218cm 任梦璋、杨为铭 1959年作
油画《平型关大捷》局部 150×218cm 任梦璋、杨为铭 1959年作
创作背景:1937年9月25日,为配合友军在平型关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伏击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经过激烈战斗,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和威望。油画《平型关大捷》,充分展示了八路军指战员刚毅的神情,把满腔怒火化作出膛的子弹,给侵华日军以最猛烈的打击。 艺术特色:油画《平型关大捷》,采用竖幅、俯瞰的角度构图,突出了地势的险要和八路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画面上八路军战士居高临下、沿着关口逶迤排开。前景的一组战士大多处在背光的位置,人物动态大、动感强,剪影般的塑造方式,突出了人物外轮廓的力量感和体积的完整性,使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有势如破竹的冲击感。作品注重战争氛围的描绘,远处的崇山峻岭和连绵的古长城,关上形成包围之势的八路军战士,关下硝烟四起,垂死挣扎的日军,层次分明,火药味浓郁。画法颇具写意风范,笔调奔放,阔笔挥洒,充满激情。明快的光线及一气呵成的山景和烟云,既增强了战场激烈火爆的气氛,又展现了油画材质厚重细腻的艺术特色。
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 235×275cm 汤小铭 1977年作
创作背景: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前后,日军继续向华中、华北等内陆进攻。为了坚持华北持久抗战,支持全国抗战局面,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刘少奇等,要求八路军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成为游击根据地,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多打小胜仗,以振奋士气。为此,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并以太行山为依托,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八路军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努力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呈现朝气蓬勃的发展景象。 艺术特色: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借鉴了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的意境构思画面,作品描绘了一个太行军民集会誓师的激昂场景。一名八路军指挥员站在石碾上,指挥着抗日军民高唱抗日战歌,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彭湃激越的表情和姿态非常具有鼓动性。前景中一位背对观众的壮汉,手持大刀脚踏残垣,好似在整装待发;右侧一名武工队员,一边纵情歌唱,一边挽起衣袖,一副摩拳擦掌的模样;中景的村干部,腰插手榴弹,左手握拳,投入地打着节拍……这些经过精心布置和组合的人物,其精神状态准确地反映了太行军民的抗日决心和斗志。背景是千山万壑,铜壁铁墙般的巍巍太行,作者用阔笔和刮刀,将山体刻画得坚实辉煌,犹如不朽的丰碑。灿烂的阳光洒在全副武装的集会者身上,给这个场景增添了庄严的效果和昂扬的气势。作品具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浩然之气,它把观众带入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耳边响起:“看吧,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的嘹亮歌声。
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 444×244cm 韦启美 1977年作
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局部 444×244cm 韦启美 1977年作
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局部 444×244cm 韦启美 1977年作
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局部 444×244cm 韦启美 1977年作
创作背景: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活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阔的敌后战场,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游击健儿用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油画《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反映抗日游击队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的情景。 艺术特色: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作品的题目和内容源自《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游击队英勇抗战的战斗场面。作品选择游击队员冲出青纱帐的激烈声面为表现主体,构图强化了冲锋的动势,前景拉地雷的壮汉与回身投掷手榴弹的女队员,在视觉上使向右冲击的队伍有了支点和平衡,整个构图像挽弓待发的箭,充满张力。中景挥动手枪呐喊出击的指挥员英姿勃发,手持劣质装备的队员神兵天降般涌出青纱帐,他们的眼里满是复仇的怒火。左侧硝烟之中,敌人猝不及防地被炸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画面洋溢着激昂的英雄主义情调。“河东河北高粱熟了”,“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等词意通过游击队员的生动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用色高度洗练、概括。人物古铜色的面孔,简约、强烈的光影效果,充满浓郁的情感因素;昂然而立的丛丛高粱,直刺青天的伟岸姿态,既是一种写实又是一种象征。作者将“人、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作品意外之意,形外之韵,不愧是一幅意境深邃、艺术手法完备的革命历史画佳作。
油画《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301×194cm 沈广耀 1977年作
油画《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局部 301×194cm 沈广耀 1977年作
创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恃强躏弱,发动侵华战争,激起极大的民族仇恨。在敌强我弱,武器装备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敌后方人民群众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利用缴获日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浴血奋战,誓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八年抗战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魂魄,展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坚韧与刚强。油画《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消灭日本侵略者,取得战斗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艺术特色:油画《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从画面的环境设置和人物装束看,作者是以活跃在冀中的雁翎队抗日传奇故事为背景的。这是一次成功的芦苇荡伏击战,胜利的军民满载缴获的武器弹药凯旋而归。晚霞映照着芦苇荡,人们欢快的表情写在脸上,湖中的小船向岸边缓缓靠来,大家为胜利而欢呼。由于这幅作品没有承载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因此,构图上显得相对自由和开放,人物塑造也更加轻松自然,在光感、色彩、笔触、体积感上注重发挥了油画的特质,色彩的表现意味比较浓重,芦苇的刻画非常潇洒,果敢的用笔,干脆的节奏,使人能够领略到主题之外的形式美感。晚霞照耀下,芦苇丛暗处泛紫的群青色,颇具浪漫的意味,给艰苦的环境注入了抒情的韵味,画面成功地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情绪,这既是胜利的喜悦,收获(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喜悦,也是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念的喜悦。
油画《地雷战》 202×156cm 彭彬 1964年作
油画《地雷战》局部 202×156cm 彭彬 1964年作
创作背景:从1941年起,日军开始转变军事策略,实施大规模的残酷“扫荡”,企图摧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的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群众性的游击战法,不断打击敌人。其中地雷战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所创。他们就地取材,制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地雷,展开灵活多样的地雷战,炸得日军血肉横飞,胆战心惊,防不胜防。油画《地雷战》,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镇定自若,用各种土制地雷“欢迎”和“犒劳”日军。
艺术特色:油画《地雷战》以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景象。作品将时间设置在秋收季节,背景是“鬼子来抢粮了”。画面主体描绘了区村干部和民兵在村头埋设地雷,准备伏击敌人的场面。通报敌情的干部,手扶铁锹、目光坚定的队长,肩挎地雷的民兵骨干,手拿烟袋、沉着冷静的老支书……对那些熟悉电影《地雷战》的观众来说,这些形象都不陌生。油画将这些典型形象集中在一个统一的空间里,用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艺术地展现了他们英勇顽强的风采英姿。背景抢运粮食的军民,村头大树上了望的儿童团员,紧张埋雷的众民兵,以及种类不同的地雷、埋雷的工具、“小心地雷”的警示牌等道具,都将观众带入了烽火岁月。作者写实功底扎实,艺术语言朴实自然,色彩沉稳大方,继承并深化了传统革命历史画的优良特点和品质。
|
|
油画《延安整风报告》 218×161cm 纪晓秋、陈玉先 1972年作
油画《延安整风报告》局部 218×161cm 纪晓秋、陈玉先 1972年作
油画《延安整风报告》局部 218×161cm 纪晓秋、陈玉先 1972年
创作背景:1942年2月,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和在中央宣传部干部会议上作《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标志,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长达3年的整风运动。其目的是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克服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消除教条主义的影响;其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延安整风,使党内的思想取得了一致,使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使全党能够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取得空前团结的局面。 艺术特色:油画《延安整风报告》,选取毛泽东在延安礼堂为参加整风人员作报告的场景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片断,从礼堂里的横幅标语“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学风”来推断,作者表现的是毛泽东在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毛泽东以他经典的姿态和手势,正在向与会者侃侃而谈。台下是聚精会神的听众,他们或埋头记录,或凝神听讲,或会心微笑……这些形象和情景的设置、刻画在同类题材里均不陌生,画面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作品构图平稳,主要人物突出,色彩亮丽,尽情歌颂的主导思想发自内心。会场的亮度被艺术地加工成比室外光还要强烈,给人以如浴阳光的温暖感受。朴素实在的绘画语言,虽缺乏技法的完备与娴熟,但却充满感情,那种景仰的态度与画面传达的主题浑然一体,因此,作品有难以复制的历史感和时代性。
油画《扩大解放区》 276×253cm 肖锋、邱瑞敏、宋韧 1977年作
油画《扩大解放区》局部 276×253cm 肖锋、邱瑞敏、宋韧 1977年作 创作背景:1943年至1945年8月,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针对日军后方相对空虚之际,展开局部攻势作战,不断扩大解放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至1945年春,全国已有解放区18个,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9550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余人,不仅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而且也为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的武装力量。油画《扩大解放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展开攻势作战,不断消灭日军,扩大解放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后的喜悦情景。 油画《扩大解放区》,采用综合的方法表达主题。画面前景突出了胜仗归来,军民手拿肩扛战利品,欢欣鼓舞的景象。右上角是在烽火台上欢呼胜利的人群,左下角远景,是押解敌俘远去的队伍剪影。这种近似打破空间的处理方式,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准确地传达了“扩大”的含义。而前景人物背后浓烈的硝烟,将原本分割的两块串联了起来,并通过透视的调整,给人以同一时空的联想。典型人物的塑造具有时代特征,构图上的起承转合非常自然巧妙,前景与背景的呼应,增强了画面壮阔的景象和胜利气氛。作者的思路非常明确,那就是长民族之气,扬解放区军民之威,充沛的情感因素在画面中体现得一目了然。
《红色记忆.军博馆藏油画经典1927-1949画册》,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以油画为主要手法,涵盖我党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会议,以及战斗场景,都有典型的油画作品进行刻画,再现了自“八一”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年荡气回肠的革命奋斗史,以及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本人从小以来就极为爱好美术绘画尤其是军旅油画作品,以上是自己近日手持尼康D90(16-85VR镜头)相机,特意翻拍咱阅藏的首都军博《红色记忆1927-1949馆藏经典画册》中抗日战争题材全部作品的翻拍画页,一并拍摄的该画册红军题材画页、解放战争画页近日已经另行编发,组图文字注解摘编整理于有关介绍该画册的网页;以资留存在自己的新浪博园,同时提供给感兴趣的网友们阅赏共享;在此,谨向这些军旅油画作者们深表敬意和谢意! 激情阅赏抗日战争经典油画作品, 永恒传承人民军队红色革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