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塞翁失马》的“为”字 伍碧波 早几天再读《塞翁失马》,我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文中“此何遽不……乎?”句式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1.此何遽不为福乎?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3.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三句话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在相同之中有小小的不同。“福”与“祸”的改动是很明显的,还有一处不同很容易被人忽略:第1句和第三句都是“不为”,而第2句是“不能为”,这是一个偶然的变化吗? 从意义上来说,“不为”中的“为”解为“是”,翻译为“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不能为”中的“为”后面接名词性词语“祸”,可以解释为“制造”,这句话的翻译就应该是“这怎么就不能够制造祸端呢?”这样分析就可以看出,在第1、3句中,“此”所代表的事情本身就是“福”,而第2句中,“此”所代表的事情只是“祸”的一个条件,一个原因。 再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分析,第一件事“塞翁失马”本身就完成“将胡骏马归”的转折,第三件事“堕马折髀”本身也成就了“父子相保”的结局,只有在第二件事中,“家富良马”要和“其子好骑”配合在一起才导致“堕马折髀”的恶果。因此,也只有在这一句预言中用上“不能为”。 附原文:《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声明:上篇转载于“细读《塞翁失马》的“为”字_伍碧波叙事教育学印象_新浪博客”。于此,黄伟涛向勤思善写的伍老师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