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座落在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系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
曾国藩(1811—1872)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整个建筑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故里旅游区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黄金堂、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修善堂、有恒堂、华祝堂、文吉堂等曾氏十堂曾氏祖坟之外,还有秋瑾故居及蔡畅故居光甲堂。旅游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富厚堂,是曾国藩故里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是全国保存无几的“乡间侯府”。曾国藩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英武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溢称“曾文正公”。同治4年(1865年)秋,素无终身官场打算 曾国藩故居 ![]()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在荷叶除建筑白杨坪一处田宅外,还在其附近下腰里有一处田宅。他父亲和叔父分家时,分在下腰里(今属荷叶镇良江村),这里就成了曾国藩的第二故居。这里原也是一栋一进两横的普通农舍,后扩建了一横四间瓦屋,取名“黄金堂”,以与叔父家的“白玉堂”相对应 。早在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曾国藩入县学后,就将这4间新屋辟为“听雨轩”,并在门上亲书“听雨轩”米把高的大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九月,其母江太夫人病逝后,他回籍在这里为母开堂作吊,仅中午一餐,就有客240多席,分3次才开完。他兄弟5人感到不体面,就急于广置田宇。战胜太平军后,曾家“打开南京进洋财”,就在家乡大兴土木。先是曾国荃在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建“大夫第”——奖善堂和敦德堂于大坪(今属荷叶镇大坪村),并置富坨庄园一座。接着就是曾国藩在富坨营造“毅勇侯第”——富厚堂。 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从远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东流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 ![]()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第三故居,由弟曾国荃、曾国潢主持修建。曾国藩已于同治三年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其弟则为兄仿侯府规制,历经数年,将富坨全盘改建为规模宏伟而结构紧凑的“侯府”。全宅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土木结构,具有明清回廊式建筑风格。房子坐西朝东,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涓水悠悠环绕;背依半月形的小山,中植竹木,四季常青。周围环绕高大的围墙,人行通衢横贯东西。进入东西两宅门,是一个用花岗岩铺成的半月形台坪,坪边插着 ![]() 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台坪外是一张半月形莲塘,夏日荷花相映,有如泮宫。台坪正中是前进大门,门上还悬挂着曾纪泽书“毅勇侯第”4个朱地金字直匾,所以当地人们称之为“侯府”或“宰相府”。 进入前大门,有广宽的内坪,坪内种植着奇花异草。通过坪中石板道,直达二进台阶。中厅门上悬挂着曾国藩所书的“富厚堂”3个红底金字。正堂分为前后两进,这是富厚堂的主体。前厅名“八本堂”,厅内悬挂曾国藩所书“八本堂”3个黑地金字匾额,额下是曾纪泽用隶书所写其父的“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 ![]() 声调为本,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中厅后面是神台,五龙捧圣的神龛上,有曾纪泽直书的“曾氏历代先亲神位”匾;顶上悬着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皇上御书钦赐曾国藩的“勋高柱石”黑地金字横匾。两旁墙上还挂着赏赐的御书“福”、“寿”二字直匾;神龛照壁上则是他于同治二年自书的“肃雍和鸣”白地蓝字横匾。 ![]() ![]() ![]() ![]() ![]()
![]()
![]()
![]()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条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忘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