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大热的清宫戏误导 清宫妃嫔不称为"小主"

 昵称12477801 2013-05-26
别被大热的清宫戏误导清宫妃嫔不称为"小主"
《甄嬛传》剧照

别被大热的清宫戏误导清宫妃嫔不称为"小主"

《甄嬛传》剧照

  随着《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等清宫戏的热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开始对清史产生兴趣,讨论剧情时也经常讨论清代人物和各项制度,网上也出现个别如“看《步步惊心》学清史”“看《甄嬛传》清宫戏学礼仪”等帖子。用清宫戏来讨论清史到底靠不靠谱?如果不靠谱,真实情况又是如何?我们总结了清宫戏的六个不靠谱,一起挑挑那些别人都不知道的吐槽点吧!

  第一个不靠谱·史实

  这一点不做具体举例,一方面,但凡是清宫戏,为了符合其剧情的发展,里面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历史事件都经过了编剧的艺术创造,和历史的记载本身就不能一起讨论;而另一方面,时间上的跨越、人物年龄的错乱、人物关系的混乱,也都是清宫戏常有的情况。上世纪80年代的清宫戏,一般都是以晚清、民国时期的野史作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加工,而开场都会打上一行字,叫做“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本身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而到了今天,从改编野史到完全架空,清宫戏的剧情越编越离谱,但是以前清宫戏这行小字却被一些当代清宫戏以“历史正剧”的口号所代替,这不得不说是对历史的尊重愈发降低。

  话说回来,对于任何心智成熟的人来讲,看清宫戏,看穿越剧,看的是它的剧情,而不是为了学习历史,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希望大家能够分清清宫戏和清代历史的区别,批判个别希望用清宫戏来学习清代历史的现象,而不是攻击某些清宫戏。

  第二个不靠谱·服饰

  清宫戏里的服饰,早就是网上很多服饰史爱好者吐槽的重点,而且从八几年有了清宫戏开始,其服饰上的很多错误一直沿用到今天。从大方面来讲,其错误主要有两个问题。

  其一是时间上的穿越。以很多女性都喜欢的所谓“旗头”当例子。“旗头”,在传统上我们称之为“两把头”,其出现的时间大概是在清代乾隆时期,只不过那时候的两把头还都是用女性自己的头发梳成的,形态也比较小。后来渐渐发展,才在头上使用假的头面——北京俗称“大拉翅”,这种假头面的两把头,大概是同治、光绪时期出现的。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头面渐渐做大,上面的装饰也愈发华丽,这才有了我们在清宫戏里经常能见到的那种旗头。所以,在一些设定为康雍时期甚至入关前时期的清宫戏里,出现晚清、民国时期形态的服饰装扮,这就是明显的时间穿越。

  其二是服饰的混搭。清代服制大体来说有几套,用非专业的话来讲,大体上有祭祀和典礼穿的,有喜庆时候穿的,有工作的正式场合穿的等等,每套都有自己的规制,一般来说不能混穿。而清宫戏在使用这些服制的时候,经常不分场合随便穿用,并且胡乱搭配。比如清宫戏里的臣子们经常头戴吉服冠(喜庆和普通典礼使用),身披朝服袍(祭祀及重大典礼使用),外面穿着补褂,在官衙办公。这种错误从八几年的清宫戏就开始出现,到现在作为“优良传统”被继承了下来,甚至成了一些清宫剧“服饰考据”的证据。

  康熙帝行乐图》,图中康熙帝穿常服袍褂,戴常服冠,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的穿着,由此可见清代帝王日常服饰的朴素。清宫戏里太监的三个经典错误:经常穿吉服、四开裾、手持拂尘。

  [提要] 随着《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等清宫戏的热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开始对清史产生兴趣,讨论剧情时也经常讨论清代人物和各项制度,网上也出现个别如“看《步步惊心》学清史”“看《甄嬛传》清宫戏学礼仪”等帖子。

  服饰不靠谱的五个细节

  细节一·开裾

  清代袍服的开裾——北京话说“开气儿”,是有制度要求的。单以男性来讲,从皇太极时期便规定,前后左右四开裾的袍子,只有宗室——即努尔哈赤本人及其亲兄弟的后裔,才有资格使用。一般的臣民只能使用前后二开裾的袍子。而清宫戏里,上到朝廷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是四开裾的,更有甚者,90年代《雍正王朝》里的太监李德全,以及《甄嬛传》里的太监苏培盛,都是一水儿的四开裾,被很多网友吐槽为“落魄皇族进身无果,怒下‘狠手’”。

  细节二·腰带

  清代男子腰带的颜色也有制度要求。清代宗室系金黄色腰带,俗称为“黄带子”。清代觉罗——努尔哈赤的叔伯及叔伯祖的后裔,系红色腰带,俗称为“红带子”。另有达海——姓觉尔察氏,在皇太极时期完善了满文,被称为“满洲圣人”,赐其子孙系紫色腰带。除此三者之外,一般大臣均以系蓝色腰带为主。而在清宫戏里,皇帝换了日常服装之后,腰带的颜色变花哨了起来,粉的绿的蓝的透明的,不一而足。这要是在清代,估计能配得上“自绝于宗室”的罪名了。

  细节三·皇帝与黄色

  很多人对皇帝的穿着都是朝服画像或吉服画像中那种全身黄灿灿的印象,而事实上,清代皇帝日常服装以常服为主,其整体颜色朴素,除腰带外基本很少出现黄色。而清宫戏里的皇帝,无论坐朝听政还是处理政务,几乎都是一身明黄,生怕别人认不出自己是皇帝。

  细节四·衬衣

  清代人穿衣服,一般要在最里面穿一件衬衣,衬衣身长掩足,无开裾。而因为清代人外穿的袍子,男性要么四开裾,要么前后二开裾,女性则要么左右后三开裾,要么只有后开裾,都会有裸露身体的顾虑,在古代礼教里,裸露身体是一种忌讳,故而有穿着衬衣的习惯。反观清宫戏,则大多无视了这一点,戏中女性们经常穿着氅衣,左右开裾很大,露出来各种颜色的裤子,和清代习惯迥然不同。

  细节五·侍卫与铠甲

  清宫戏里,宫廷侍卫经常穿着甲胄。如《甄嬛传》一开始时,便是一大群八旗侍卫英姿飒爽穿着八旗铠甲站班或随侍。而事实上,剧中的那套按旗分色的八旗甲胄,是一套标准的“阅甲”。换句话说,它是阅兵等仪式时使用的礼仪性甲胄,而并非日常穿着,更不是实战甲胄。宫廷侍卫和大臣们一样,也以穿着常服为主。

  第三个不靠谱·礼俗

  最近大火的清宫戏,大多以“礼俗考据”作为噱头,而事实上,清宫戏里的礼俗基本都是经过了后人的艺术加工,甚至是纯粹揣测出来的。

  礼俗不靠谱的四个细节

  细节一·甩手绢

  清宫戏中经常看到女性甩手绢招呼别人或行礼的情形,而事实上,清代贵族女性身上的确常配有或持有手绢,但一方面手绢要以素色为主,不能用太艳丽的颜色;另一方面手绢要握在手中或收好,不能随意甩来甩去。在旧时代,女性随意甩动手绢,一般被人们视为浪荡的表现,更不是一种“美”。曾有网友打趣,说基本上也就是八大胡同的“职业女性”们,才会倚着门框甩着手绢招呼过路的人。

  细节二·拂尘

  清宫戏里的太监几乎人手一个拂尘,到处弹来弹去,甚至有人在一些诸如《看某某剧学清代制度》中写道:“只有高等的御前太监,才能持有拂尘,这是身份的象征。”而事实上,真正清宫里的太监,没有拿着拂尘走来走去的情况,更不会通过手里是否有拂尘来区分等级。真要究其根源的话,太监拿拂尘这种搭配,很有可能是源自戏台上的装扮,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加工。

  细节三·行礼

  清代礼仪种类很多,从最重的叩首礼开始,以下还有请安礼、执手礼、抱见礼,具体到细节,还有退步打横等等。清宫戏里对于礼节的表现很多,但他们对于各种礼节的适用场合并不清楚。比如皇帝日常召见臣子,按照清代规矩,臣子要行跪安(俗称双腿安),即先跪右腿,后跪左腿,上身保持不变,之后起身。而清宫戏里要么把这个礼节夸大为叩礼,要么则减弱为打千礼。顺便说下,女性礼节之中,跪礼依然是跪礼,而打千礼则用蹲礼替代。

  细节四·端茶送客

  听过刘宝瑞相声《知县见巡抚》的人都知道这个规矩,大概是说,高级官员会见低级官员时,高级官员一端茶碗,就代表谈话结束,下级官员就要“识相”地告退。此规矩在清代的确是存在,但只局限于地方官员在官场上的一种习惯,而在北京的宫廷、府邸、官场及生活中,这种习惯都不存在。清宫戏里常有王爷或大臣端茶送客的情节,甚至有的还喊出“端茶送客”四字,就是将此规矩用错了。

  细节五·门匾

  清宫戏里表现各府邸和宅门时,都会在门口悬挂一个大匾,如写“纳兰府”或“明珠府”等,这其实都是虚构的。清代除了各种衙门和字号,其大门上会有一些标示(而且不一定是门匾)之外,各府邸和宅门的大门上,基本都不会悬挂牌匾,更不会写明府主的姓氏和名字。正因为如此,清代文人笔记之中,有很多记载京城各府邸位置的内容,就是因为府邸本身在外观上没有标明,需要自行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