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社区里的民间博物馆 许逊是江湖人氏,素以放荡不羁,天马行空之面目行事,收藏圈有人褒之有人贬之,有人喜欢他也有人不待见他,而他一笑而过,我行我素。他好书法,街上颇多门面招牌出自他的手笔;亦曾经营家具、古董,可谓此中行家;收藏也有名堂,动辄形成“专题”,诸如瓷壶、帐钩、锁具、十里红妆、肥皂盒等等,都是自成一格。不能说他高调或低调,但该高声的时候绝不喑哑失语,且往往声若洪钟,他在意自己的收藏成果,因而出版多部藏品集子,他更在乎自己的人生历程,因而出版两册《该干啥干啥》,里头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正经有的涂鸦有的胡闹,但总之个性泛滥。然而我猜:你是一个怀旧的人。真是如此,喜欢收藏,总不会无缘无故,大多总沾着点怀旧的心绪。而怀旧之人,莫不有雨露丰沛的感情天地。况且,许逊的收藏,走到后来并非越走越精———尽管他眼光是越来越高了,却越走越民俗。很显然,他的收藏,寄托着对往日生活的一种怀恋。
三年前,当他设想开办民间博物馆之时,没人能想到他将梦想种在了老城外的一个新村里,一个市井气十足的新村:梅花新村。在这片嘈杂的地方,安放了怎样的愿景?当时他只说,他喜欢市井的感觉,而他的藏品,原本也来自平民百姓之中。离开了民间,收藏便是附庸风雅之物,无情无趣之事。 水、电、人,以及搁置在那里的物,构成了莫大的成本。每天都在烧钱,这是许多民间博物馆的现状。很多人没想到,这三年来,梅花新村这个博物馆能挺下来,旁人嘀咕:“许逊这家伙倒真是在办桩事业哉。”15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上万件藏品的巨大体量,构成博物馆的内容,而许逊这个博物馆之所以渐渐出名,还在于其独特的定位———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能看到旧时百姓生活的民俗博物馆,而且是办在新村社区里的博物馆。这份独特,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媒体的焦点。 快要三年时间了,再次来到梅花新村这个民间博物馆,不需进门,在周围就能感受到一些从前所没有的变化。博物馆下边的菜市场门口,竟有小贩在卖着或真或假的古董,早些时日,在这片艺术的荒漠之地是不会有这样摊子的,可见博物馆的涵泳功效不能小觑。博物馆门前小路的围墙上,贴着关于“苏州无言斋民俗博物馆”的介绍,关于其免费开放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每周二到周日,一年三百多天博物馆都会对居民免费开放。这也是官方对民间博物馆的要求。 这几年的变化确实很多,无言斋民俗博物馆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经过审批正式成为货真价实的民间博物馆。展厅里,藏品分门别类,展馆有长期陈列的红妆馆、农耕馆等,还有锡器、银器、瓷器等换季的展览。每个展厅边,都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既然批下来了,总要做得像模像样,许逊说,虽然是民间的博物馆,但也要突出教育功能和社会意义———这个事情得正经做。 许逊写了篇短文挂在墙上,从中可以看到他在这里办博物馆的心迹。文曰《乡村里的古宫》,“农村长大,四十有余的我,十分熟悉姑苏近郊的农耕生活,偶有闲暇回到童年栖息之地,周遭的变化早已将少年的记忆刷新得荡然无存。可想而知,我的父辈兄长乃至爷爷奶奶念念旧是平常日子里常有的事,更是普通百姓生活挥之不去的情怀。”因而他的目的在于,“集微薄之力于乡村社区,率先创办以民俗工艺为主题,汇总过去百年服务于生活至今保存完好的物件,让我们的祖辈乡亲儿孙一饱眼福,在自己的栖息之地能阅览、了却那份过去岁月的念想。”他“主张民营、民创、民办的艺术团体,更多地生根发芽于百姓社区,让文化生活近距离贴近平凡人生、平凡日子、平凡百姓。感谢和平年代铸就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原来,他小时候就是在这一带附近长大的。那么,在这里办一个博物馆,让远近的人过来看看,怀想过去的生活,睹物思人,睹物思情,不是最为合适吗?好的博物馆,都该是能唤起人们感情的。(春生)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各类博物馆、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