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困生成因分析

 李功随 2013-05-27

学困生成因分析


东桥小学课题组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因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不仅受周围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的影响,还与其自身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社会原因分析

(一)、生活环境的影响

我校地处农村集镇,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们这里最为盛行的就是打麻将,麻将馆比比皆是,名曰“茶社”。我镇共有18个村,村村有茶社,多的一个村有四到五家。人们闲暇时,大多都到茶社去消遣。如果在街上走一趟,哪里人气最旺,那里就是茶社。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连小孩子都集中到了这里。他们都是跟着家长来的,三五成群,要么做游戏,要么学家长赌卡片玩,还有的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因而,靠着茶社的副食店生意也是最红火的,小孩子要吃零食,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搅了自己的“火气”,往往出手很大方,几块,甚至几十块的给,家长大方,孩子也大方,他们往往用钱不心疼,觉得钱来得容易。长期这样泡在麻将馆里的孩子,他们最大的奢好,除了爱吃零食,就是爱赌。如我校六年级学生王某、张某、徐某就是典型的例子。徐某的父亲在自家开了个茶社,父母都忙着茶社的生意(因为村子里的茶社都附带着经营小副食),没时间过问他的学习,而张某和王某的父母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自然就成了好朋友,也因此 “害着同样的病”——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走神,几个字写得连他们自己都不认识。下课铃一响,他们马上都来神了,躲到无人的角落,如老师宿舍后、学生寝室后,不是赌玻璃球,就是拍板赌卡。手里的玻璃球或卡片赌完了,就拿饭票赌(因为他们都是住宿生,每星期手里有二、三十元的餐票)。有时餐票赌完了,要么饿肚子,要么扯谎请病假回家。他们有时赌得兴起,甚至半夜起来躲在厕所里赌。这样的孩子如何能把学习搞好呢?

据统计,像他们这样因为父母爱赌而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占整个学困生群体的40%以上,有的学困生虽然父母不常去茶社,但也常常约人在家或朋友家小玩。这些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还能安心学习?

(二)、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镇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业的乡村小镇,全镇范围内没有图书馆,没有阅览室,文化站也是徒有其名,除了电视网络还带着点儿文化气息外,在这里看不到一处高雅的文化娱乐场所。人们闲暇时除了麻将就是电视,也没有人愿意看书,更别说买书藏书了。仅有的几个小书店,售卖的大多是“少儿不宜”的盗版书刊,光顾的大多是小青年和成年人。偶遇几个略有书香气息的人,所买的书无非是几本传奇、武侠或言情小说。这样的书,家长自然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看。对农村孩子来说,他们最富有的也就是有一两本童话故事或卡通故事。父母最舍得给他们买的书就是作文书,或教科书的同步辅导,象什么《英才教程》、《同步达标训练》等等,因为这样的书都可以代替家长的辅导,免去了家长辅导学生课外学习的烦恼。学生但凡有不会做的作业,就可以抄一抄这些书,或书中答案。时间一长,学生也产生了依赖思想,他们没体验到读书有什么乐趣,反倒认为读书是一种苦差,一种累赘。他们从不认为能从书中汲取到什么精华,更别说闻到书香了。他们倒是觉得电视香。父母爱看电视,而不让孩子乱动乱烦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看电视。这样就不用担心孩子到外面玩水而出危险,或出去做一些让家长担心的事了。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享受,既不用动脑,又不用费力,久而久之,这些沉迷于电视机前的孩子是书没读好,眼睛倒近视了。要说他们从电视中汲取到了什么精华,最大的好处就是记住了广告中好吃好喝的食品、饮料的名字,如生字扩词,“佳”字就只知“上好佳”、“佳人有约”。“娃”字也只记住了“娃哈哈”,“蒙”字只知有“蒙牛”等等,这些孩子忘记了生活中和书本中还有更丰富的词汇,他们几乎成了不用脑的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困生中有95%以上的孩子,他们的业余生活就是看电视,很少看书,更别说与别人交流读后感了。

(三)、“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读书无用”是一种在乡下低文化层次的农民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这部分农民把这一思想与过去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划上了等号。因为他们亲眼所见的是这样的现实:逢年过节或走亲戚,常常遇到开着轿车,出手大方的“阔佬”,这些人既不是国家干部,更不是高级知识分子,而是一些商人或包工头。他们虽然读的书不多,可兜里的钱却不少。常言说:财大气粗,谁敢对这些人不恭?而相反,那些家有大学生的父母,虽能扬眉,却不敢气粗。他们勤扒苦攒地供子女上大学,几乎家贫如洗,而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们,又要在他们那一阶层不断奋斗,根本没精力来照顾家中父母。有些孝顺的子女在城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住所,将父母接到城里去住,可很多父母又过不惯城市生活,只好又回到乡下来孤寂地生活。这样倒让人们更羡慕那些不会读书倒会挣钱的人了。如我们村的李刚、李伟(化名)兄弟俩,读书时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及格的次数也极少,哥哥李刚初中没毕业就跑出去打工,没过几年,自己买了新翻斗车跑运输赚了钱,房子翻新了,新媳妇自己找上门了。如今四世同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二李伟总算混了个初中毕业,后来托关系当了兵。如今听说已转自愿兵,很得部队领导的赏识。他们的奶奶逢人就夸自己的孙子孝顺有出息,这让乡邻们都羡慕不已。

还有,如今电视上、报纸上常常宣传报道什么留学生、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啦,清华毕业生卖猪肉啦,对这些消息乡下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更以为读书无用。因此,我们这里绝大多数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至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如前几年,我校一位老教师抱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放学时将一个孩子留在教室里辅导,这个家长见别人的孩子都走了。就不耐烦了,冲进教室拉起孩子就走,并说“我的孩子学得好不好与你有什么关系?他将来会过得比你差?我的孩子都饿半天了,饿坏了你负得了责?”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又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稍有闪失,家长承受不起,老师更承担不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不想学,家长不重视他学,老师不敢逼他学,因而,学困生就越来越差。

(四)、社会现状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这里外来迁移户也越来越多。这些迁移户大多来自更加贫困的地区,如四川、竹溪,还有本市柴湖镇的分流移民。他们的共性是家底薄,迁过来后,父母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再者,他们大多数文化层次也不高,大多数连初中都没上,甚至有些还是半文盲,试想他们如何又能辅导孩子?因而,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不高,孩子能学到哪个样是哪个样。如我校罗氏兄妹,兄弟姐妹五人读书。父母迁移来后承包了二十多亩荒山,五个孩子上学放学全靠自己。十几里的路程天天早出晚归。为了节省生活费和住宿费,孩子们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做饭,六点多种就带上干粮从家里赶往学校,晚上四点多钟放学,等走回家已是黄昏,冬天进门天已黑定。星期天,大点的孩子还得跟父母一起下地干活。学校举行运动会,他们姐弟几个个个是长跑冠亚军,可学习成绩,却正好相反,倒数一、二名,这些孩子既不是智障,更不是懒,而是根本没有学习目标。如今,老大、老二、老三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挣钱养活自己去了。他们并不因为书没读好而感到后悔,他们很满足现状,照样穿名牌,玩手机,因而他们最小的弟弟上学时,虽然家庭条件好了,让他在校住宿,他也并没有把书读好的愿望,而是想着快快长大了像哥哥们一样出去挣钱。

二、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庭关系欠和谐
1父母离异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和人际关系都随之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学生(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这种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一生。心理阴影很难抹去。这种家庭的孩子成为学困生也就不足为奇。

如我校六年级学生汪某,男,现年13岁,他就是父母离异导致的学困生。汪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父母离异时,他很小,一直随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其父当过兵,所以对其管教十分严厉,比如:衣物总能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包括教室里面抽屉也是如此,但是其他的方面却从不过问,有钱时给25元的,没钱也就一连两三个星期一分钱也不给,才导致了学生萌发在学校偷方便面的念头,虽经教育,没有了小偷小摸的行为。但是长期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脾气变大了,作业不完成了,或是抄袭别人的作业,有什么心理话也不愿与任何人交流,动不动还搅乱别人,自己还以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刘某,熊某、章某等三位同学也是因为父母离异才导致其心灵受到创伤,成为学困生的。孩子是家庭的产物,父母离异,家庭变化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危害,父母离异的孩子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那就是自卑感和自尊心常常交织在一起,心理比较脆弱,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压抑、烦躁、冷漠。

2、留守生家庭

学困生中,有四分之一是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关爱,心态失去平衡,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罗某,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八岁男孩,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课常上他经常呆坐在那儿出神,你点他时他要么没听见,要么站起来后不知你问的什么,但如果他注意力集中了,很喜欢发言,而且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较高,他课堂上呆坐出神并不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而是在想心事。有一次老师与他的谈心:

师:罗忠勇,你能听懂老师讲的吗?

罗:能!

师:那你怎么坐在那儿发呆,老师点你时你不知问的什么呢?

罗:我想爸爸了,他已好长时间没给我打电话了。

师:你可以用爷爷的手机给你爸打过去呀?

罗:打了的,打不通!他上次打电话的时候说,叫我们别给他打电话,他说他很忙,有事自己打回来。我爷爷奶奶怀疑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还有,他走的时候说我过生日时给我买好吃的和玩具寄回来的,下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了,他还不打电话回来!

从谈话内容可以看出:罗某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课堂上还在为父母担心;他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课堂上还在担心收不到父母的生日礼物。

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他们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是留守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二。

易某,考试很难及格,并非跟不上,而是因为父亲去日本打了三年工,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造成的。他回家从不做家庭作业,总是第二天在老师的劝说下补家庭作业,由于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如今他成了“口高手低”的学困生,动口说说还可以,但作业从不主动完成。

这些不做家庭作业的孩子,与他们的爷爷奶奶交流谈心后,得到的情况是这样的:“他们(指留守孩子)比我们还厉害些,我们说了也不听,一放学就跑得没影子了,喊也喊不回来,玩黑了回来,你一问他说在学校就做了”。可见,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没有自觉性,而爷爷奶奶不仅没有督促孙子完成作业,反而让他们养成撒谎和懒惰的坏习惯,但他们却不知道正是由于他们的溺爱才造成了孙子学习的困难。

      3、暴力或吵架家庭      
    
这一类家庭虽不多,但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深重的。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念,对孩子动辄一顿家伙,考差了罚站、不给饭吃等,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家庭夫妻不和、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孩子生活在猜疑、指责、纠纷之中,哪还有心思学习?特殊家庭对子女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视,由此产生的学困生占学困生总数的10%。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1、溺爱型家庭:对孩子千依百顺,深怕孩子吃了苦,受了累,放松教育,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习惯、蛮横放肆的性格。这类孩子学习不刻苦、不坚持,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劝告,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督促,长此以往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学困生。这一类主要表现在低年级,如曾某、张某等。还有的家长看孩子写作业辛苦,干脆代而劳之,如胡某、许某的家长就是如此娇惯孩子的。
    2、放任型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问,对其学习是否努力也不关心,孩子对学习无所谓,成绩好坏也随其自然,考好了得不到肯定,考差了得不到批评,得过且过。这一类家庭在农村尤其多,有的家长干脆对老师说:我孩子学不进去算了,总有他一碗饭吃。
    3
、压力型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至于揠苗助长,还美其名曰没有压力哪来动力,使孩子谈学色变,心理压力大,恐惧。无休无止的补课,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别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学校原因分析

人的一生,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学校形成的,最富色彩的年龄也是在学校度过的,有的人生一帆风顺,迎风飘扬,有的人生备受挫折,历经磨难。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承载着育人重任,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努力下,大多数学生像花儿一样灿烂开放,而部分学困生却像田间的野草一样令人生厌。这些学生怎么啦?是天生的吗?这与学校教育的三大因素有关。

(一)、学困生,应试教育下的悲剧。

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但终究的考核落到地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上,只是一张薄薄的考卷。地方教育要考好成绩,上级部门要靠分数说话,学校为完成上面的任务,为了在同行间不丢脸,不挨上级的训斥,便抓教学质量,促分数提高。基层教师不如特级教师、名师有能力,靠什么提高学生的分数?靠得是书山题海,靠得是优中优培。能让教师考评有奖的学生教师自然会重点培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费力不讨好,半管不管的。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从老师、同学的眼神中,学困生就能揣摩出自己的几斤几两。于是学习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也消失了。时间一长,成绩就越来越差了。

1、学校入学年龄把关不严。部分入校学生年龄不满六周岁,心智发育不足,学习有困难,强行被家长送入学堂,结果成了学困生。如我校二年级易××便是典型的例子,上课漫不经心,下课生龙活虎,汉字、拼音不会认读拼写,回答问题更是结结巴巴。如果他在规定的年龄入学,在其身心素质发育较好的情况下,他不应是如此的学困生。

2、学校留级制度的取消。学生的成绩不如人意,一种是先天智力不足,另一种是起步没学好知识。正常情况下,后一种情况占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差,如果有机会留级的话,帮助应该非常大。可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允许留级,因而部分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学困生的行列中前行。如我校六年级学生陈××,刘××,一年级起步差距不大,但随着年段升高,知识加深,他们的学习日益滑坡,如今的他们不会读课文、做习题,每次考试都在十来分的水平线上徘徊,数学考试常有几分的“荣誉”。如果允许留级,让他们打牢基础,他们也会如其他同学一样学得轻松。

3、学校奖励制度不完善。学困生在每个学校存在,每个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方法,让科任教师转化,让班主任辅导转化,但教师付出没有回报,又得不到学校的肯定,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失去信心。如果学校有一定的奖惩制度,教师辅差力度就会加大,学困生自然会更有希望被转化。

(二)、学困生,教师忽略掉的丑小鸭。

作为教师,起初也是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然而在经过一番无望的守候以后,教师也就逐渐放弃了这些蹒跚的丑小鸭,忙着去培养那些振翅欲飞的天鹅去了。于是得到教师关注的天鹅就会飞得更高,而那些折翅丑小鸭就逐渐失了宠爱,甚至被遗忘了。

1、教育方法失当,“激”出的学困生。部分学生站在学困生边缘,需要教师的耐心鼓励,而教师把他们等同于优生,一味地赶他们向前跑,跑不动,教师就呵斥、讽刺、用语言刺伤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厌学,导致学生滑入学困生的队伍,如在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学困生明确写出厌师的话语。是教师伤害了他的自尊、自信。

2、教学节奏快,掉队的学困生。现在的状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或是生怕学生学不好,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拉着学生跑,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渐渐地掉了队,成了学困生。班上提问也是优生抢答,其他的当听众就过了,学困生就产生了。

3、教师缺乏耐心,弃下的学困生。部分学生本身条件不错,但教师不愿花精力为学困生补课,放弃了这些可能有所发展的学生。如四年级的冯××、易××只要上课不闹事,教师便不会“麻烦”他们做作业。他们落得个清闲,只是学习落下了。

4、作业过多,拖垮的学困生。现在虽然明令减负,但社会家庭学校都关注学生的分数,不练不行,不做不行。机械地抄写词语,反复训练,甚至强迫学生背诵优秀作文应考,书山题海打倒了部分学生,使他们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四、学困生自身原因分析

(一)、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

人的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人与人智力、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学困生学习困难是相对一般学生来说的。一般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极少数学生则不能,他们因智商低,能力弱,反应迟钝而跟不上学习的节奏,所以学习困难。按智商可以把他们分为二个层面,即重度学习困难学生和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案例一:六年级学生张梦良(化名),年满十四岁,他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不知道自己多少岁,不能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上课完全不能参与学习,是重度学习困难学生的代表。

案例二:六年级学生康晴(化名),学习用心,努力上进,但考试成绩很难达到60分。原因是他学习的节奏总比别人慢半拍,别人背一段课文需要5分钟,他不少于8分钟;别人做笔记记好一句话,他只能记半句。课堂上常见他着急地恳求教师:“老师,您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或者说:“教师,等一会儿。”这是他做笔记跟不上趟在请求老师等他。尽管老师耐心地帮助他,他也努力地学习着,但最后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二)、身体因素导致的学困生。

有些学生身体有残疾,无论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无论是程度深的还是程度浅的,这种残疾都会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这些残疾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身体残缺直接影响到他(她)们学习,造成他(她)们学习困难。比如我校的学生陈希望和江波,他们是脑瘫痪者,虽说智力问题不大,但他们行走不便,手无法书写,不能做作业,他们的学习必然困难。

第二类是身体残缺间接影响到他(她)们的学习生活。比如现六⑶班学生陈江患有侏儒症,从医学上讲他的智力发育完全正常,仅仅是生长素分泌不足而已。但是,他总把自己看得和别人不一样,学习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他袖手旁观。别人动手实践他默默不动——不动手;别人独立探索他默默无思——不动脑;别人交流互动,他默默无闻——不倾听,默默无声——不发言。在09410号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上,语文老师给全班同学都写了毕业赠言,让所有同学上台领取,此时,同学们都开心地涌跃地上台,唯独他不动声色。一阵热闹过后,老师手中还有一份毕业赠言没被领取,老师重申:“还有谁没领取?请上台领取。”陈江才怯生生地上台。上台领一张纸条是很简单的一事,而陈江却不参与,可见陈江的身体残疾已转化成了心理障碍,他让自己成了游离课堂之外的另类群体,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

(三)、动力因素导致的学困生。

学困生中有很多并非有智力问题,身体问题,而是由不良习惯不良心理导致的学困生。我们称之为由动力因素导致的学困生。

1、懒惰而成的学困生。高年级学生表现在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上课懒思考,交流当“哑巴”,作业乱画交差。上课难受,下课兴奋,有的课堂上还不时看看手表,看还剩多长时间,下课了好到外面玩。低年级学困生是糊里糊涂的懒:老师不盯着,他就不开口读书;老师不逼着,他就不动笔写字,更不用说独立思考。时间一长,学习掉队就走了进学困生队伍。

2、厌学而成的学困生。

厌学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觉得学习是苦差事,是痛苦的事,他们厌倦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根本不想弄懂它,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课堂上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抛锚,要么发呆,要么做小动作,老师提醒,也保持不了几分钟,老师提问,很少举手发言,老师点他回答,则往往措手不及,答非所问。家庭作业,家长不督促,他绝不会做。学习完全不在状态中,必然成为学困生。

3、自卑心理造成的学困生。他们的自卑可能源于家庭,可能来自于学校。在学校如果因犯错受到批评,埋怨、训斥,常处于“气”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是比不上别人。于是进取心失去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失败后自我评价低,信心不足,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遇到问题不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形成有其社会原因,也有源于家庭、学校的客观原因,还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要想对他们进行转化,必须挖其根源,对症下药,同时还要呼吁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只有多管齐下,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方才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