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少数民族的迎春印象 (下)

 七紫 2013-05-27

                                                         西南少数民族的迎春印象(下)

                                                                          撰文摄影/谢罡

     用色彩“斗艳”的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的滇南、滇西南地区。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我曾发博专门介绍过。他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会喜欢聚焦在一起斗茶、斗歌、斗舞,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地是他们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我斗胆地下了个定义就是“斗艳”。

    哈尼族多居住在风景画一样的热带丛林深处,春天到来的时候哈尼山寨已很温暖。热情好客的哈尼人擅长种茶和酿制美酒,当走进他们寨子的“龙巴门”时,就会有美丽的少女向你献上一杯酒,然后就是品尝醇香的茶,让人大有“一滴沾唇,满口皆香,双杯余后,精脉通畅”的享受。    哈尼族分支很多,服饰亦不尽同,我感觉勐海县回龙村和曼来村的哈尼服饰独具代表性。回龙哈尼人服饰鲜艳夺目,具有普遍性,而曼来哈尼人服饰是木楼屋顶顶形状的浓缩,又有古代“盔甲”的喻义,显得庄重华贵。我在南糯山、回龙村和曼来村看到的情况,让我感到这个民族的爱美之心。这么华丽多彩的服饰并不是年轻人才独享的事。而是从年幼的孩子到耄耋的老人都是必穿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审美认同,使得春天的聚会尤如汇拢而来的彩色人流。他们的“斗艳”是松散的、悄悄然的,不主动的。没有翘首弄娑,没有炫耀张扬。他们穿着不同款式特点的服饰,或站,或坐,或相互围在一起交淡,轮着自己唱歌跳舞了,便簇拥着面带红晕的走向人们的视钱。他们就这样的“斗”,一切都在温柔和谐的嬉笑中展示了自己制作服饰的手工技艺,展现了自己的美,自身的气质,传承了各个支系多彩的文化。

    纳西族,“署”与春天对话

    纳西人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除了居住在坝子附近的人们外,干热河谷气候和高原的地质决定了水资源并不盈裕,巍峨的玉龙雪山和绕行的金沙江并没有让更多的纳西人享受到水的甘甜,更多地人们还是要靠天吃饭。于是,就有了纳西族东巴教的“署”崇拜,而“署”崇拜的重要内容就是水崇拜。

    “署”崇拜是自然崇拜,是东巴教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他们认为“署”虽占有天空、土地、山川、河流、树木、飞禽、走兽,但其起源于水,基本属性为水神。水神所支配的空间不断扩大,使水神又演化成了代表整个自然力的神灵。春暖花开时,东巴教的传人就会组织祭“署”仪式来祈雨,希望在他们“……,呷由每啦九杯水”的念叨之中,春风化成雨,春雨绵绵来,以造福天下纳西人。    有趣的是不管是祭“署”还是其它祈福活动,纳西人都要从念诵东巴经文中展现,而东巴文不是写在哪都可以而是要写在独特的东巴纸上,故构成东巴纸、东巴文、东巴祭仪三者不可或缺的关系,也形成了非常珍贵的纳西文化。

    白族,春天的“会”多。

    苍山洱海天然组合的地理优势使白族人过着风调雨顺的日子,他们不用花费更多劳动时间就可享有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使得他们需要想办法消耗过于多了的剩余时间。于是,精神生活显得格外重要,这也就有了名目繁多的“会”。我理解他们所说的“会”就是人的聚会、汇合,因为,聚会活动实在太多,又受到规模和条件不同的制约,用节庆等词汇无法准确表述,用“会”反倒更简明形象一些。

    白族的“会”多,在春天里的“会”更多。梨花会、葛根会、渔潭会、栽秧会、本主会、棒棒会、蝴蝶会、观音会、耍龙会、三月街会、绕三灵会……。会的形式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精神的释放,愉快的享受。他们参加会的积极性很高,不用发“通知”,不用写“请柬”,每年到了日子,白族人都会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赶来。 周城镇段大娘今年81岁高龄了,我在五次“会”上都看到过她老人家的身影,特别是去年绕三灵会上,她跟着跳舞的队伍从北阳溪到喜洲沙村足足走20余公里的路程。问她参加这么多会累不累?她笑嘻嘻地说:“阿吧,累哪样,心情好呢嘛,对身体好呢嘛”。

    傣族,往来于圣俗之间

    傣族多聚居生活在热带气候的地方,如果你身处在那里,感觉到皮肤有些粘粘的时候,那就是春天来了。此时,几乎小乘佛教的傣族人也开始用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划龙舟等方式步入人与神交流的境界。

     堆沙,是傣族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小乘佛教传入之前,堆沙就已是傣族的祭祀活动,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堆沙,傣语称“过塔赛”,每逢立春之后的开门节和赕佛期间,缅寺中都有堆沙活动,主要是用沙堆成佛塔形状,以示崇敬佛祖。我见到的堆沙以家庭为单位先用沙圈一个圈,并铺垫底沙。然后,按自己的幻想、臆造和审美能力,在之中垒砌不同的沙塔,支上竹篾松枝,插上花草,再放上各种祭祀物品。完成后,由长者用葫芦装的酒浇于沙堆上,以示祭拜。他们通过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通过虔诚的堆沙过程和堆沙的艺术成就,寄予祈祷之心,祈求幸福欢乐,避免灾难。    赕佛就是祭祀神佛的活动,做赕是傣族人宗教生活的主要部分。他们认为,佛寺、“帕召”、“都帕常卡”等保佑了人们,给人类带来了福,理所当然要赕。因此,傣族做赕的节日繁多,赕新年,赕关门,赕开门,赕星,赕坦,赕岗,赕帕等等。赕佛塔是常见的傣家人赕佛活动。傣族村寨逢村必有寺,逢寺必有塔,这也是判断傣族村寨的常规方法。也是由此,赕佛塔便捷易行,不受有组织的宗教行为那样繁琐。他们通常带上祭祀物,手举蜡条,围绕着佛塔转三圈,然后对着佛塔诉说心愿,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泼水同样是傣族宗教生活活动,也是迎春的一种方式。最盛大的就是每年4月中旬的泼水节了。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随着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的习俗也日益广泛。关于泼水还有更人性化臆造的传说,有“七女擒魔王,泼水去尘污”,之说,还有“李良挑水泼灭山火”等等。泼水时候,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以清水相互泼洒,表达着祝福吉祥安康,幸福久长的美好愿望。泼水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和完善,不仅紧密结合宗教活动,还有放高升、划龙舟等,从中也可看出傣家人对水的自然崇拜。

    藏族,天上与人间同唱

    藏族聚居的地方,春意走来大不同,同样尽管藏族人口较多,但分支广泛,在语言、文化、服饰上都有很大区别。这也就呈现出多彩的迎春文化。

    藏族有庞大的分支,但多数都有藏传佛教的信仰。春来时,朝圣、转山、竖经幡、投放玛尼石、打切玛也随着格桑花开而繁盛起来。他们为来年祈祷,企望又一年的吉祥平安、风调雨顺、牛羊满圈。    我印象中青海玉树的康巴人十分喜爱大自然。当草原复绿的时候,一户户人家都会来到草原上踏青聚会,享受花的香、草的绿、人之情。    西藏昌都的藏族似乎更现实一些,他们在春雨到来时抓紧了放牧、耕作,备下了一年收获的基础。更让人欣慰地是这个时候几乎村村都有建新房的影子,或许吸纳了春天气息的房屋更加吉祥、安稳和结实。     西藏林芝尼洋河流域的工布藏族身在“高原江南”、“新天府”中,但春天的精神生活对他们更为重要一些。他们很会寻着满山的野桃桃花而去,在尼洋河畔支起帐篷,忘情的唱歌跳舞,尽情的喝着酒嚼咽着风干肉。    西藏朗县金东乡来义村的塔布藏族们从事的是牧业,开春后面对的是现实的生活。因为他们的青壮年将要到远方的牧场去放牧半年,他们要考虑家中的老人小孩生活,要考虑远行后的各种放牧与生存问题。小边巴就是来义村人,他在边防部队工作,平时难得回家,家里的重任主要靠姐姐、姐夫承担。于是,每年开春时尽可能利用假日回一次家,与家人一起宰牛、备牧,安排好半年的各项家务。    四川阿坝地区藏族人的春天很忙碌。在我印象里,马尔康甲居藏寨,理县孟屯,丹巴等地的藏族很能利用自身独特民居、天然景观和距离成都平原近的优势,紧随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做文章。立春的时候就开始兴建、粉刷、装饰房屋,让民居与随即而开的桃花梨树尽可能完美的组合成一道道风景线,为迎来八方游客和摄影人打下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