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
韩松落
明月松间照
上海不只有一个,一直存在两个上海,一个在小说和电影里,一个在地球北纬31.20°、东经121.21°处,一个是中国都市神话,一个是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一个在心理上,一个在现实中,一实一虚,一个人间一个天上。
电影和小说里,那个已经成为神话的上海,存身于张爱玲、苏青、王安忆、陈丹燕、小白、金宇澄的小说,周璇、白光、龚秋霞、姚敏、姚莉的歌,陈歌辛、陈蝶衣的音乐,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万家灯火》、《红玫瑰和白玫瑰》、《茉莉花开》、《人约黄昏》、《长恨歌》、《苏州河》里,哪怕王家卫电影,说的是香港,却仍在遥望上海,电影里的一件衣服、一段音乐,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带着往日幽微,大有来历。
围绕在旁边的,是各种名媛传说、哈同花园轶事、杜月笙传奇、民国小报风潮。甚至在历史和现实已经开始交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依旧在制造神话,上海时装,上海毛衣编织法,上海人造革手提包,上海流行歌星,凡事凡物,只要打上“上海”的烙印,就是极好的。所有这些,说也说不尽,数也数不过来,挖掘了这么些年,却还在挖掘之中,一个城市,能成为那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的中国神话发源地,已经足够不凡。
现实中的那个上海,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幽幽地醒了过来,从往日海上旧梦、从太虚幻境的神游中醒来,一举一动,都带着初醒的味道,像《在路上》里的狄安在一个早晨醒来,“已见一轮红日渐渐升起,这可是我生活中非凡的时刻,我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时刻,我不知道我是谁。”
更喜欢那个醒来后的上海,喜欢它,固然是因为它还带着往日的氤氲,却也是因为它开始从往日的雾霭沉沉中挣脱出来,正处于不知道自己是谁和知道自己将会是谁之间。
去过好多次上海,日光下的上海,此时此刻的上海,已经不觉得它和往日雾气里的上海有什么关系,尽管这个上海到处都是神话上海的遗留物。有天等车,顺便向车站后的房产中介橱窗望了一眼,立刻看到一处常德公寓的房子在售,价格不菲,但房东和中介都知道房子的卖点是什么:张爱玲故居。那一刻,深切地觉得,一百年和三千年没什么区别,只要过去了的,都在一个时间仓库里,常德公寓和古希腊遗址,都已经陈列进了一个玻璃柜子,被幽幽的灯光照着。
我有点遗憾,只能和现实中的上海发生联系,只能和这个雾气消退后的上海有点瓜葛。但这个上海,一定会成为神话,留给未来。两次参加上海书展,看到有那么多的市民顶着烈日去书展现场,门口票贩子成群,每场读者见面会都座无虚席,不免觉得,这个上海还在神话中,至少也会成为将来的神话。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