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阴阳的角度读老子的《道德经》之第三章 (文/愣头青)

 愣头青blog 2013-05-27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译:不标榜某一特定标准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人们则不会为之投机取巧;不推崇以权力、财富的高低多少为立世成功的人生价值标准,人们则不会为之起争权夺利、谋财害命之心。若没有上述的这些极性化的欲念出现,则民心安定社会安祥。
 
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承上启下,从价值观及人性行为学的角度反证阴阳当处“极性化”时所带来的危害性进行了深度思考,他以为只有“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才能使民不争、不盗,不可见欲而使民心不乱”,为下面阴阳方法论在人的道德价值观及修养方面作了引言注脚。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无而已,则无不治矣。 
 
意译:故通达事理之人的立世之道,为虚其心纳自然万物之理,理通达于内则充实,而内心充实则能弱其贪念欲望,贪念欲望越低则于外所求越低而人品自高。所以如果使人们也能经常效法自然之“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的精神,并充分认识到万物出现阴阳“极性化”时所带来的危害,把自身的贪念欲望降至最低,这就是“无为”,若能“无为”则社会自然“无不治矣”。 
 
理解:“圣”的原始本义为“通达事理”;“圣人”在此释为通达事理之人。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工夫。“虚心”方能吸纳自然之理。“实其腹”并非指吃饱肚子解决温饱的问题,而是人的修养提高的中间必经历程,“实腹”与“厚积薄发”的“厚积”实有异曲同工之理,古人以为的“精充于内(实腹)故能诚信于外”说的就是这种精神的境界。“志”,欲之使也,弱其志则欲望自然低,欲望低遇事不求人自然表现在外则具铮铮“骨气”,“弱其志,强其骨”实则就是“无欲则刚”的修养工夫及精神境界。 
 
“使夫知不敢”是一倒装句,即“使夫不敢知”,“不敢”一词在这里不是指没胆量,不敢为之,连贯上文的意思是指已明白其自然的法则而不能为之,“使夫知不敢”可直译为:让人们知道自然的法则并明白“欲念”所带来的极性化思维的危害性而不让欲念任意为之。“弗无而已”是对上句“使夫知不敢”下的推断结论,可直译为:这就是“无为”而已。“使夫知不敢,弗无而已,则无不治矣”这段话是老子从道德修养角度延伸到人生哲学中来,打造他心目中 “无为而治”的理想人性和理想国度。 
 
《道》经第三章领会:老子从人性之欲望这一本质入手,把其延伸至社会常态及社会行为中来,论证其阴阳出现极性化时,即欲望、贪念(阳)的极性化所带的行为(阴)极性化,如投机取巧、争权夺利、谋财害命等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阴阳平和的解决方案,即先从提高自身修养的角度出发,将人的各种欲望降至最低,自然也就能“无为而无所不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