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的审美文化

 相约归渡头 2013-05-27

玉的审美文化玉的审美文化

     中国玉文化是我国历代玉器发展演变的总体框架及整体表现,它是指我国古代玉器制造与使用、收藏过程中,经历史积淀形成的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的社会文化功能而玉的审美文化则专指玉作为审美对象,所表现的审美起源审美形态、审美价值等方面特有玉文化。 

     一、玉与审美意识 

    玉石色泽美丽,且具有美观、坚硬、稀少特点。《辞海》释为:温润光泽的美石。玉有九色——红如澄水曰翳,蓝如靛沫曰碧,青如鲜苔曰笔,绿如翠羽曰垆,黄如蒸粟曰蚶,赤如丹砂曰琼,紫如凝血曰璜,黑如墨光曰皆,白如割肪曰差。正因为玉的色泽鲜丽,远在山顶洞时代,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经过精心选料、打磨、钻孔、串连而成的各种饰物,而且此后装饰品一直是玉器的一门玉要门类,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是审美文化的开始,此后的审美文化的内涵逐步扩展,玉逐步成为珍贵的礼品、巫术祀品和宗教礼物。发展到现代、玉成为礼仪、典章、殡葬、装饰、陈设、器具、保健、生活等用品,形成了内涵丰富、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玉的审美文化。

    在中国的审美文化中,玉不仅以种种雕刻艺术品来呈现其独有的魅力,玉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中还有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玉的直观的美增强了人们的对玉的美感。所以就成为形容非常美好的饰词。清俞樾《群经平仪"尔雅二》:古人之词,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以为美的饰词在古代一直很流行,其例不胜枚举。

    《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昏者,何也?为玉之寡而昏之多舆?孔子曰:非为昏之多,帮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弇瑜,瑜不弇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帮君子贵之也

    孔子谈论自然美的一贯特点是从人的理论道德观云看自然现象,把自然之美解释为与人的某些美德存在同形同构对应关系的特性,所以《礼记》孔子关于玉之可贵的言论,也是如此,玉的温润而泽、缜密以粟等自然特性都被解释为类同人的仁、智、义、礼等美德,并且因为玉兼具多样的美德,所以成为君子的道德楷模,孔子这段话,在对于玉的审美观念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完全不理会源于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的玉为礼物的传统观念,也不赞同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对玉的爱好,他引导人们把自然的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善于在自然美中发现、欣赏属于人的精神的意义。

  其次,玉声清越动听,令人心旷神怡,强化了人们对玉的美感。玉被认为德性、质色、音声皆美,在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学等艺术文化的审美意识中,玉也都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的象征。古代的玉制磬,玉磬为王子专用。古人佩玉,以玉了制步幅行速,也是由于爱听佩玉相击的玲珑之声。因为玉场被认为是至美的声音,所以凡美妙之声都可被称为玉声。声音清越的乐器也多以美称之,如玉琴(瑶琴)、玉笙(瑶笙)、玉萧、玉笛等。管乐器还可以统称为玉吹玉声不仅用经指美的音乐之声,而且也常用以称美诗文。国为古代诗文非常注重字句声律的和谐动听,也即语言的音乐之美。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两次用玉场形容文学声律之美: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古之佩玉,左宫右徽,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

    第三,玉质的保健作用提升了人们对玉的美感。玉从旧石器时代玉石不分,只图人们的装饰美为基本源泉,发展到作为吸引异性、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壮大部落实力的审美载体,再发展到作为与爱人、与亲人及向首领献贡的珍贵媒介——礼物,再发展到与山川、天地、人物等达成精神共鸣,引导社会发展,沟通人神互助的超自然力的礼器——神物,其审美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因此,我认为玉的审美意识的起源:一方面源于人类自身的审美装饰需要,以吸引异性,排斥同性,以显示人本身生产、繁衍之需要;另一方面又源自人类在发现和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企图求巫,神保佑,以利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变革,人们对玉的保健作用的认识逐步提升,玉是一种天然矿,矿物是中药中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国古老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唐本划》、《神农木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无素,如锌、铁、铜、锰、镁、钻、硒、铬、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现在用於肿瘤治疗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作用。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佩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

  如: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

  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

  红宝石:对男性阳痿患者很有效

  绿宝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

  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

  琥珀:能帮助人克服抑郁

  软玉:润心肺、清胃火

  玛瑙:清热明目

  绿松石:解毒、清肝火

  青金石: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

    如今,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美化生活、陶冶情性,以去怯病延年。其产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忱、玉垫、健身球、按摩品、手杖、玉梳等,对人体具有养颜、镇静安神之疗效。长期使用,会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正因为如此,在很大程序上推动玉雕保健产品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玉雕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玉与审美对象  

  《易传"系辞》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十者谓之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爷韶文化、南阳独山玉文化》形成的中国用玉传延至商周秦汉至明清现代,玉在中华文明中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物质形态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原故宫博物馆副院长、中国玉学会会长杨伯达先生说的:自殷商后,经过儒家的谕观念的升华,玉成为具有王性和玉德内涵的宝玉,其在化厦民族文明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在通过对玉的审美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似乎能感悟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集团气质……玉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而且还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玉的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情感方式之一,必然受到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第一,生产方式决定了炎黄子孙对玉的特殊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猎狩演变至定居养殖再至农稼种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早熟发展,使的华厦文明中感情冲突与理性冲突没有得到彻底发展,因而原始宗教中那种神性、原始人类社会中的体育性与科学性均不发达,而随遇而安,随地而食,温润而谦,休闲而乐的先民们,在华厦山川肥沃的大地上纵情生活,正是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使玉从石中分离出来,用以装饰、观赏、赠送等、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凌家滩文化的玉马等等,精美伦的审美艺术品,都是玉的审美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牛顿力学等科学理论体系的慨括与指导、却有大量旷世玉雕工艺品问世。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礼乐治国政策,道家则倡导以乘物以游心的消遥精神来对待人生。华厦民族生产方式的稳定性、连续性,使得玉这一最古老最珍贵的艺术形式的稳定性、连续性也得到充分保障。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在中国审美文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观念性、理想化地位。

     第二,生活方式决定炎黄子孙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们祖先们在远古时期,以游猎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原始公社化。在经磨制石器为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定居,开始有了农业种植,开始有了养殖,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使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物质条件去丰富美化生活,便从石中发现了玉,便有了审美的要求,便对玉从审美的角度加以雕琢,玉斧、玉刀等,即是当时的生产工具也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中华民族对玉一直有一种十分眷恋的特殊情感,人们爱玉、佩玉、赏玉、收藏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老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这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这个传统美学,一直沿续了数千年,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玉作为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感于此,终于此。

     第三,信仰方式决定了炎黄子孙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感。信仰方式是民族情感方式的集体化、传承化的动力与寄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和谐都凝聚在氏民族的信仰方式,信仰体系中,作为生命的个体必然通过这个信仰体系来表达和提升自我有限价值,同时又表达对自然美、社会美的理解。《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琼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瑛礼北方,以玉色代表天地四方,以玉来分辛章尊卑优势。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作为礼器的玉琮,标志着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的人神崇拜。玉琮兽面的盛猛,让人感到天人含一的神威。神人即代族首领。部落的成员们,正是在这种的威力的感召下,在有着神佑的首领和率领下,才得以走向繁荣富强。因此,中国华厦民族,对玉器作成的巫术祀品和玉器作成的宗教礼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和尊敬。

     第四,思维方式决定了炎黄子孙对玉有特殊情感。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情感方式积淀的精神创造规律,是一种思维和心理。《诗经"秦风"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至周代,不但保留了几千年来积淀在其身上珍贵性成分,而且,随着周代人们崇尚精神的品德,又逐步形成了道德文化。玉作为道德文化的载体又被赋予高尚、典雅、完美的品格,美玉与人的气质精神发生共鸣,形成以玉比德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又延伸至一切美好的事物,用以比拟女性的温厚、贤淑、容貌优美。学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学,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行的字,是的合字,这是以被私有而显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玉步、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经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字的概念。还有象三玉这连其贯也,即玉象不切实际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意古人用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

     表示玉的经济价值为它物所不及,可谓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有关她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至迷、至痴。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

    由此可见,玉正是这样以器哉道,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历程中行为一种审美载体,作为审美对象,表现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各个领域。玉对华夏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延续至今。

     三、玉的审美形态

  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次高潮:史前玉器以红山文化玉器、凌家滩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最为发达,达到了中国古玉发展的第一高峰。第二次高潮是商、周、秦、汉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玉被不断地神化,玉器地位的快速上升,玉礼器从商代开始使在全社会了起来,以至于形成一股潮流。第三次高潮是明清时期,达到了中国古玉发展的高峰。第四次是现代,由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玉器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人们对玉器认识和见解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生产工具;祭器;装饰品;权力等级的标志;殓葬;吉祥物;德行操守的象征;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药物;美容。宋代医学名著《圣济象》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汉书玉莽传》对此也有记载。 

    在认真总结中国玉器发展的同时,对玉的审美形态也进行认真的总结,玉的审美形态可分为:质地、色彩美——器形、纹饰美——象征美三位一体。其表现形态为:

     1、以玉的质地辨其价值

     早期玉料都是先民们在长期运用石器的过程中发现的,大自然中哪些质地细腻、坚韧、润泽、晶莹、色泽鲜艳的珍贵稀有的美石,现代矿物学鉴定,这些美石大多数为透闪石、蛇纹石、玛瑙、水晶、绿松石等,中国的四大名玉:独山玉、和田玉、岫玉、绿松石,是后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古今中外爱玉者甚多,但懂玉的甚少。都想买块好玉,鉴定玉的标准:看玉的比重,比重越大,玉越珍贵。玉寸方七两,石寸方六两;看玉的硬度。硬度越强者玉越佳翠玉的硬度为6.57白玉和独玉的硬度均为66.5,绿松石的硬度为46,岫玉硬度为3.55.5,水晶的硬度为7看玉的色泽。红的为翡,绿的为翠,翡翠布满的就可以称为宝石。独山玉的色彩在玉料中最为丰富,有绿、白、红、黄、紫、黑、杂色等;听玉的声音。脆者为佳,哑者为劣;看工艺,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只有玉和艺术结合,才决定它真正的价值;看玉的时代。玉有古玉和现代玉之分。古玉就是文物,现代玉就是艺术品。如商代的玉佩,西周的礼器,秦代的玉玺,汉代的玉衣,清代的大禹治水,建国后的大千佛国图等。再如,汉朝的汉八刀,任何一个艺术品,也用八刀就可以雕刻出来,越来越清晰,栩栩如生。若得上述一件作品,也是人生一件快事。

    2、如玉的色泽辩玉的美感

    原始先民们将美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首要的是凭借经验辩别玉色的艳淡,玉色泽的正阳鲜活。玉色之美是玉之最直观的审美形态。章鸿钊《石雕》中指出:古人辩石所重在色,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名恒相袭,每遇宝玉辄以色别。至民国,赵汝珍在总结前人玉色学说的基础上,指出玉以白色如凝脂,黄色如剥熟粟色,碧色如蓝青靛者为贵。

    日本学者城一夫在《色彩史话》中说:色在具备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同时,又具有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玉器对色彩的运用,除了对美的需要外,便是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而存在的。玉质的基本色彩有人认为有五色,即白、黄、红、青、墨,有些呈过渡性色彩。就一般意义上讲,色彩的象征性已被人们所认可,即白色高洁、宁静、典雅;黄色欢快、温暖、丰满;红色鲜活、活泼、热烈;青色明丽、纯净、青春;黑色庄重、沉重、深邃。玉器的色彩不以名丽夺目为上,而以自然和谐、细腻润泽为贵。这种审美情趣对中国审美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华民族色彩美感的民族观念性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3、以玉的器看其用途

     玉不琢不成器,在玉器美中,材质美是基础,造型美、纹饰美、工艺美的统一便是玉器美的境界。玉器的造型是由用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礼仪用玉,如六端典章等级用玉,如玺、牍等;殉葬用玉,如玉衣、玉晗等;装饰用玉,如璜;陈设用玉,如玉花插、玉山子等;器具用玉,如玉斧、玉碗等。 

    所谓玉器,是由造型和纹饰两个方面组合而成的。玉器造型上的共性是:以几何造型为基础加以变化,如壁、环、镯管等都是圆形的变化,璜则从圆形变型而来;以仿生造型为基础的像生造型,如:玉龙、玉龟、玉人、玉象。宋元时代的植物造型玉器,极大地丰富玉器造型类型。现人玉器发展到8大类100余种产品,特别是镇平的田园山子雕,是近年来镇平大师们的一个创举,能够真实的反映田园生活的每个领域,具有广纳百家的融合性、巧用俏色的艺术性、因材定艺的灵活性和与时俱进的开拓性,其中用俏色是独山玉的一大特色。

     玉器造型美的美学原则:对称原则。良渚文化的玉琮是对称原则运用的典范;虚实原则。龙山文化的玉龙等,镂空雕造型,动静相适、虚实相向,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之一;色、材型的统一原则。战国商代以来的俏色玉器特别是镇平玉器中对独山玉择色的运用,是玉器审美潜力的充分体现。

玉器纹饰是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数千年的玉器纹饰,从主题意义上可以宏观地概括为:新石器时代的神秘性(红山、良渚、龙山文化中的玉兽面纹);商周时代的礼仪性(六瑞、六器的用玉制度所要求);战国汉代的多彩性(几何纹、兽面纹的变幻无穷,表现纹饰的绚丽多彩);唐宋时代的兼融性;明清朝代的风俗性(大量反映文玩雅兴,示警风俗的题材和纹饰表现于玉器中)。

    玉器制作的选材、雕刻,宛成造型与纹饰,达到的和谐统一,除了社会生活的主题发生变化之外,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对于玉材和玉器制作工具与方法的制约的突破,也并不单单是对物质材料规律把握与发明(发现(方面的进展,同时也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意识。

    4、以玉的德辩其象征

    原始先民们将玉从石中分辨出来,用于装饰自我增加美感,而儒家学者们则从理论上将玉人格化、道德化。玉作为理想人格——君子、淑女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主体,被赋予了神秘魅力:玉象征着财富。典型的例子就是和氏壁的价值连城;玉是伦理道德的化身。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九德五德的伦理道德,美玉与理想化人格统一的天人合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形态;玉是等级制度的标志。王以下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高低不同用玉也不同。此制度一直影响到清代;玉是神灵的使者;玉是美的象征。

      四、玉的审美价值

     中国玉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之前,孕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之中,而形成发展于历代奴隶和封建制国家时期,并逐步渗透融汇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灵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玉文化观念是建立在玉的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对玉器的神秘化、政治化和人格化的演绎、发展,长期积淀形成的。玉文化的基本内涵,应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物质文化,其二为物质文化派生出来的精神文化。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来加以说明。

    1玉美观念

    以玉为天下至美之材的观念,是构筑中国玉文化主要学说的物质基础,自古至今,说玉之美的文章是层出不穷,爱玉之美的习俗根深蒂固,历久弥新。《说文解字》认为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自从古代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独具美质的玉以后,又加以精工细琢,融入人文意蕴,就产生了美妙神奇的玉器,并从而引发了无数亦真亦幻的遐想。

    中华祖先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这个美的传统,一直沿续了数千年,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它是夭、地、虹、日、月,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念,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和氏之壁,讲述的何尝是一块玉的故事!歌颂的未必只是卞和识玉的才智,这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是从几千年前哲人口中发出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完璧归赵,记载的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格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玉,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石中称王,为人们所喜爱。玉器工艺是生活的艺术。它的美是装饰的美、创造的美,自然的美,东方的美。 

    2玉神观念

    古人既无法认识玉的真正来源,又边醉于玉的神奇瑰丽和珍稀难得,因而在自然崇拜的时代,玉被认为是天地之灵化生、山水之精凝聚的神物。孔子说:水之精为玉;管子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玉既为神灵之物,就应有灵异之功,因此古人把玉作为参通三县、主宰祸福的法器使用,将玉作为修身养德、辟邪求祥的宝物佩带,甚至认为食玉可以长生成仙,葬玉能令列者不朽而复生。玉从美化达到了神化的境界。

     3玉宝观念

    玉既为天下至美之物,又具万有通灵之神,也就必须成为人间至贵之宝。自古以来玉被作为人工天巧合壁的珍宝而世代流传,成为国之重器和传家之宝。玉在古代还被用作货币,有时也可以交换贸易或馈赠,成为象征富有的财宝。玉作为符节、印信,又成为符信之宝,自史传秦以和氏壁,刻传国玉玺,上有李期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以来,历代帝王皆以美玉为玉玺,成为天命与皇权的象征。

    4玉礼观念

   古代国家以玉作礼器,敬天地,祀祖先,祭山川,贿鬼神等,用玉礼制严格、繁密。《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玉作六端,以等邦国。古代玉礼制度,更用以标志地位身份和昭示权势尊卑。只有贵为天子才可用全之大玉,其他各阶层用玉则等而下之,各位相适,等级森然。古人称生男为弄璋,生女为弄瓦,则显示出男尊女卑观念在用玉礼制上也很明确。

    5玉德观念

   字始见于西周全文。《广》释德:行也。《集》:德行之得民。《正》: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之称也。内行为规范演变为修养准则。当时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管子说玉有九德,荀子说玉有七德。其核心内容是对玉的美好自然物性加以拟人化的概括,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到了汉代,独尊儒术玉德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刘向《说苑》说玉有六美之德,而许慎《说文》则对孔子十一德进行了提炼、概括,提出玉有仁、义、智、勇、清五德玉德理论的贯彻,体现在形式上,是男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习俗和制度的长期绵延发展。

    玉德的说法虽然不一,但从总体上来看,倍受文人广大的认可,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自身修养和社会行为起到抚正仰邪和巩固社会程序的有益作用。同时,也成为玉文化在封建社会的多件下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含玉文化注入新血液,使其永葆青春。如今,玉的审美文化的广泛普及,不断深化了人们对玉的认识和理解,加上人们生活逐步富裕,一个爱玉、玩玉、芷玉之风悄虽兴起,不断推动玉雕产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