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正学和他的“兰州方”

 水晶宫114 2013-05-27

裴正学和他的“兰州方”

在甘肃中医药界,一个以地名命名、被誉为“血液病克星”的方子——“兰州方”闻名海内外。方子的创制者是甘肃省中医院、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裴正学。
  “三世岐黄不足奇,学医自应当良医。甘为孺子牵来去,莫步骄兵伏败机。”这是裴正学的父亲裴慎勉励儿女们的警句。受家庭影响,裴正学自幼立下行医理想,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分配到天水医院工作。50余年行医生涯,裴正学利用中西医所长,在教、医、研等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起死回生的“兰州方”
  1967年,在天水地区医院内科工作的裴正学收治了一位名叫马长生的白血病病人。马长生是一年轻战士,患病虽全力治疗,病情并无好转。当时国内外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是化疗,但化疗的毒副作用十分明显,裴正学运用中医辨证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马长生制订了治疗方案,用药一个月后,高烧退了;服用中药百余剂后,血色素增加到14克,多次骨髓涂片检查均呈完全缓解现象。曾经主治马长生的专家教授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难以置信地连呼“奇迹”。
  1973年,在苏州召开的全国血液病会议上,该病例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高度评价,会议最终把该病例主方定名为“兰州方”,多年来在国内各地医院广泛推广使用,疗效显著。那个名叫马长生的患者在被裴老治愈后至今健在,从未复发。
  十六字方针创“裴派”
  随着医学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裴正学在医学科研领域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1980年,裴正学编著的《血证论评释》出版发行,流传到日本后获得了强烈反响,1985年5月,日本静岗医科大学校长田荣一教授专程到兰州向裴老请教书中的有关问题。上世纪90年代,裴正学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16字方针,被全国中西医界所关注,“裴派”也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重要学派。
  裴正学主编的当代第一部中西医结合内科巨著《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在1996年美国召开的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上荣获“突出贡献国际金奖”,他本人还荣获“世界百名民族医药之星”殊荣。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裴正学为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他先后被香港中医大学等3所国内中医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
  医者仁心,情暖患者
从医以来,裴正学一直以“医者仁心”的态度来对待病人,几十年来如一日,春风化雨般温暖着病人的心,也为医患和谐做出了贡献,树立了榜样。
  2000年,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江西籍学生刘丽刚不幸患上了“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各方化疗诊治见效甚微,医生断言要治好他的病费用在30万元左右。经介绍,他找到了裴正学。裴老把自己研制的“裴氏升血颗粒”交给这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轻人,当听说他准备回江西老家时,裴老热情地说:“你回家可随时和我联系,我会把药方给你及时寄过去的。”
  同年5月,刘丽刚在江西省第二附属医院做长期化疗,化疗使他的骨髓造血系统失去了免疫功能,身体日渐虚竭。得知这个情况后,裴正学立即给他开出了一张中药方,并将自己专门配置的丸药托人给他寄了过去。刘丽刚按时服用中药后,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明显减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很快达到正常,化疗的间歇时间也逐渐延长。裴老又将自己新配置的中药给刘丽刚寄去,他服用后再不需要进行化疗,各项指标奇迹般地恢复正常。现在刘丽刚已经痊愈并完成了学业,每年都会回兰州探望裴老,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裴老现虽年逾古稀,但他更加精神百倍地坚守在医界,坐诊行医,著书立说,培养后生,践行“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也奋蹄”,创造人生的价值。(祁琴 杨寅红 郑访江)
楼主新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