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海外寻瓷翁 2013-05-28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李彦君】 2004.08.27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中华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中华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物中,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中物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中博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中博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物华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中华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物华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华物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博华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华中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物中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物博换。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
华中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华中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华物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华物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物中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物中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物博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博中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博华。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物博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中华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华博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物博,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物中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华中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博华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中华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
华中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
华中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华物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华中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华中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华物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物华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博华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华物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博物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华中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中华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华中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物博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中博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物博。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物华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博华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中华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华物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物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中华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
博中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物博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华博: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中物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物华,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华物。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中博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中博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物华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华博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华物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物中。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华博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中物,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博中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博物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物华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华物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博华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华物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华中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
博华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博物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博华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博物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物华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中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物华,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物华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物华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中华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博华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物华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中博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华博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中物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物中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博华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中博,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华物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物博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华博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
、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
华中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中物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物博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华中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华物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物中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华中。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物中(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博中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中物,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物博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博华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华中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中博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华博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物博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物博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
中华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中博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物博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华物、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中博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物华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华中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博物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博中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物华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物博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
物华玉辨伪四误区
  很多谈古玉
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物博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物华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中华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中物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中华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华中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物博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
华中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物华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华物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物中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物博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华博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博华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中华  (二)、玉质、玉材辨伪。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
博物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中物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博华山海记》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博物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博华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中华辨伪依据。
  (三)、纹饰
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
物华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物中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物博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物华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物华,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华中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中博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中博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中物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于民中华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博华、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华博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中华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物博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伪依据。 中华
  (四)、风格辨伪。
  很多人一眼
华博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物中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博物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博中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物华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华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博物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博物”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物中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物华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物中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
物中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中博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华物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华博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中博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中物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博中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中华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博华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中博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物博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
华博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华中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中华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博物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博华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中华、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物华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华物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华博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博中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物中,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华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中物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中物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中物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华中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华博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华中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华博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中博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物博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物华,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