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11jiuge 2013-05-29
  •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一) 多法联用有主次,因病因期治不同
    慢性乙型肝炎虽已有公布的辨证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淤血阻络、脾肾阳虚5种证型,然王教授认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单一证型极少,多为数证互见,企冀一种治法愈疾实不可能,必须一法为主,多法联用。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但王教授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更强调“因病”、“因期”而施治。这里的“病”首先指西医的病,认为有病方有证,病与证虽非一一照应,然确有某些必然联系,常谓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多见肝郁脾虚,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多属肝肾阴虚兼有血淤。明确西医的病,对于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性,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辨证施治的盲目性。其次指中医的病,即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主症不同,分别归于胁痛、黄疸、瘕积之范畴,注意辨病用药。“因期”是指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病情所处相对静止期与活动期之不同,施以不同治法,一般活动期ALT、AST以及TBiL等指标较高,湿热邪气较盛,要注意祛邪;静止期ALT、AST以及TBiL等指标多正常或较低,湿热邪气已衰,应着重扶正。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和因病因期制宜,体现在王教授治疗该病活动期的几个复合证型中。
    1.湿热中阻、肝郁肾亏:脘闷腹胀,口干口苦,肝区不适或胀或痛,便溏黏秽,或目黄身黄,腰膝酸软,舌苔薄白或黄腻或白腻,脉滑或滑数或弦数。治法为清利湿热为主,辅以疏肝活血益肾。常用药:虎杖30g,黄芩15g,苦参15g,黄连5g,车前子30g,制大黄30g,茯苓10g,半夏9g,陈皮9g,桑寄生30g,石斛15g,郁金15g,丹参15g,丹皮15g,鸡内金10g,甘露消毒丹9g。
    2.肝郁脾虚、肝肾阴亏:肝区不适,或胀或痛,乏力,腹满或胀,或有便溏,头晕耳鸣,口干,齿衄,关节酸痛,腰膝酸软,或有低热,舌质偏红或红,苔薄白或腻,脉弦滑。其治疗宜以疏肝健脾、滋补肝肾、清利湿热3法共施,根据证候偏倚而以其中一法为主,余法为次,药味亦随之稍作加减。常用药:柴胡10g,郁金15g,川楝子15g,枳壳1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0g,陈皮6g,白芍12g,女贞子15g,生地黄12g,桑寄生30g,枸杞子30 g,当归15g,丹皮15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15g,车前子15g,制大黄10g,黄芩15g,仙鹤草15g,鸡血藤20g,甘露消毒丹9g。
    3.肝肾阴虚、兼有淤血:右胁隐痛,腰膝酸软,面暗或黧黑,或见赤缕红丝,头晕目涩,齿衄,口干口苦,纳差,身黄尿黄,五心烦热,体瘦,舌红、有淤斑,脉弦滑或细数。该型尽管虚候明显,但因病情处于活动期,乃先以清利湿热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活血化淤之品。所用药物与前述第一型类似,略加白芍、生地黄、沙参等养阴药,随病情缓解,转而补肝肾之阴为主。
    4.肾阳不足、兼有湿热:疲乏,四肢欠温,腰酸,足跟痛,苔薄或腻。治法以温润补肾为主,佐以清化湿热。常用药:巴戟天15g,肉苁蓉15g,枸杞子15g,党参30g,虎杖30g,青皮10g,川芎10g。
    慢性乙型肝炎若归属“胁痛”,可选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八月札、香附、白芍;若无效,可用平肝镇肝药如夏枯草、牡蛎、代赭石。若归属“黄疸”,可选用茵陈、郁金、虎杖、金钱草、赤芍;不效,可试用青黛、犀黄丸。若归属“瘕积”,则宜用峻破消磨之品,如三棱、桃仁、红花,并注意选加性情缓和之活血软坚药如丹皮、当归、丹参、夏枯草、鳖甲
    (二)治肝不忘治胃
    肝胃在生理上为制约平衡的相克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必然相互影响,产生临床症状,“肝胃不和”在肝炎病患者中最为多见。仲景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论脾或胃发生病变,均可导致消化功能的障碍。现只言“治肝不忘治胃”,而不说“治肝不忘治脾”,乃脾胃同属于土,肝木乘土,必先犯胃,然后传脾。言“和胃”亦实寓健脾之意也。肝主疏泄,主宰脾胃气机的升降,一旦肝病,则胃气不达胃浊不降,必引致脘腹胀满、胃纳呆滞、恶心呕吐等症状。王教授熟谙肝胃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强调“治肝不忘治胃”,指出“治疗肝炎不能拘于一脏一法,必须疏肝与和胃兼治,只不过根据病程、病证、病情的不同而分主次而已”。王教授认为,土生万物,木得土荣,古人也有“人以胃气为本”的告诫,若土气一败,不但正气不支,而且患者难以接受汤药之治,端无肝炎治愈之望。在王教授治疗肝炎的医案中,几乎每个方中都有健胃和胃之品,有不少病例通过治胃而达到治愈肝炎之目的,此乃治肝不忘治胃的具体体现。
    (三)擅长应用通降之药制大黄
    慢性乙型肝炎热盛阳明腑结,或湿热两盛胃肠积滞之实证,遣用大黄以治为医者所周知,然该病证候虚实互见,鲜有纯实者。王教授的经验,慢性乙型肝炎无论虚实,如临床出现ALJ、AST和TBiL三项中一项、两项或全部升高,都是湿热之邪较盛的表现,皆应于方药内加入大黄通降,使湿热又有一出路,从大便而去。由于大黄性较峻猛,用量稍多则便稀频频,不易掌握,且该病素多正虚加之湿热邪气非指日可除,而需较长时间服用,故而王教授多用性缓之制大黄,以合病情。临床还常与车前子配伍,所谓前后分消湿热。制大黄用量一般在10~30 g之间,总以大便泄泻如泥如粥,每日2次为佳。即使脾虚便溏,若仅每日1次,也宜加用制大黄,使排便达到每日2次,以促肃清湿热。当AIL、ASr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为防止病情反复,宜续服含制大黄方药数周。
    (四)重视温润补肾
    慢性乙型肝炎乃湿热疫毒为害,病则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则肾失气化。
    第十四节 消渴病治疗经验
    桑景武(1912—1993),长春市名中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桑氏注意到很多消渴病人,久施养阴清燥之品罔效。细审其证,确无阴虚之明证。虽口渴无舌红少津,反多舌淡齿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阳衰诸症。其口渴者乃因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随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饥。于此,仲景《金匿要略》已见端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药测证,显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律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温肾健脾以化饮,消除致渴之源。
    桑氏认为救治肾阳虚衰,未过仲景真武,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用于治太阳病误汗,传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病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气不化则津不行,津不行则渴不止。阳回则津回,津生则热除。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白芍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既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苓术健脾和中,共奏温和化气之功。可谓不生津而津自回,不滋阴而明自充,初学者实难领悟,细细研揣则回味无穷。
    阳气者,身之瑰宝也.阳生则草木以荣,阳衰则草木凋萎。对于年过不惑,多病体衰之人尤须刻意调养,阴津精血再生较易,其阳气耗损却难恢复,故助阳则阳生阴长,精血自沛;伐阳则阴盛阳殁,气乃消亡。消渴者燥热为标,阳虚为本,为其病机之眼目,知此者鲜矣。即用肾气九者。亦思过之半矣。更况一见口渴,多投清滋之品,以阴抑阳,阴阳格拒,上热下寒,寒热交错,必致阳衰阴凝。
    气是人身之本,凡病皆因正气衰馁引起,奈世人不恒风寒以护卫气,节生冷以护胃气,谨房事以护肾气,戒怒郁以护肝气,坐令正气伐伤而致诸疾蜂起。消渴病大多有气虚之证,如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苔滑腻,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症。故无论内伤、外感必是“气虚乃病”。所以治疗上总要审寒热之真伪,辨虚实之异性,以护养正气为要。
    清·柯琴认为真武汤有“壮元阳以消阴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桑氏取真武温肾阳以化气,利水湿以止渴。
    桑氏体会用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术亦多在50g至100g。经方无需有大的增减,对于阳虚而阴竭者,需配人参,气阴双补,乃克有济。配伍适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于人。
    桑氏于临证中,凡消渴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治之。
    例1:王某。男性,36岁。曾因口渴多饮在某医院查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1),尿糖(十十十)。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各种降糖药,并求中医治疗,病情时好时坏,1983年10月求余诊治。患者面色光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口渴欲饮,饮而不解,夜间尤甚,尿频,腰膝冷痛、阳痿,气短懒言、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质淡。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1),尿糖(十十十)。此属气虚肾亏之证,治宜益气温阳,方用真武汤:附子20g 干姜20 茯苓50g 白芍50g 白术30g。守方服lO剂,诸症渐消,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脉沉缓,舌淡苔白,嘱其服用金医肾气九2个月以巩固疗效。
    本患者口渴欲饮,夜间尤甚乃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律,津不上朝所致,故用温肾益气壮阳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凉则谬之千里。正如《医门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消,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效,医之罪也。”
    例2:于某,女性,23岁。1979年格患糖尿病,住本市某医院治疗,曾用降糖灵及中药治疗1个月,出院时空腹血糖10.55mmol/l(190mg/d1),尿糖(十十),出院后由于不能控制饮食,过于劳累,病情逐渐加重,消瘦,盗汗,胸片诊断:“浸润型肺结核”。于l981年4月来诊,面色苍白,两颧发红,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心悸头晕,口渴多次,纳差,大便稀溏,下肢微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查空腹血糖8.88mmol/L(160mg/d1),尿糖(十十十)。此属肾气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治宜温肾壮阳,化气益肺,方选真武汤加减:附子20g 茯苓50g 白芍50g 桂枝50g 当归50g 细辛5g 甘草lOg 木通lOg 干姜20g服药15剂二诊:患者仍咳嗽胸闷,心悸气短,其余诸症皆消,查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脉沉细,此宜益气健脾,温肺养阴以善其后。取造遥散加味:柴胡15g 白芍40g 当归l 5g 白术15g 黄芪50g 五味子15g 山茱萸20g 枸杞子20g 附子20g 龙牡各20g 玄参30g守方服20余剂,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正常。胸片:肺部阴影缩小,自觉一切正常,嘱停服上药,服金匿肾气九1个月巩固疗效。 本患者口渴多饮,纳差,大便稀溏,下肢浮肿为肾气虚弱,命门火衰;两颧发红,咳嗽盗汗为虚火上浮。若见渴止渴,实为南辕北辙,故治以温肾益气壮阳之品,选用黄芪、附子益气壮阳,化气生津,茯苓、白芍健脾益阴,桂枝、细辛通阳化气,引药人肾。逍遥散加味舒肝健脾调肺益气,龙牡沉潜固阴,以使阴平阳秘,三焦通利,病体痊愈。
    例3:宗某,女性,47岁。患糖尿病13年,于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疗,症状有所改善。l983年3月请余诊治。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频口甜,四肢逆冷。脉沉无力,舌苔白腻,舌质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十十十)。辨证为脾肾阳虚之证,急救其阳,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茯苓50g 白芍100g 白术50g 附子20g 干姜20g 桂枝50g 麻黄20g服上药2剂口渴大减,四肢得温,诸症改善,效不更方,连服4剂,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后以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随防3年末见病情反复。 仲景在太阳篇用真武汤治疗太阳病误汗,转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阳衰而不用四逆,缘于阳虚挟水,水盛而重用温阳,本于肾中阳微,故用真武温阳利水而收功。本例病人久病体衰,肾气亏馁,气不化津,津凝液敛,而表现为一派津液不布之证。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布津。茯苓、白术健脾运湿,白芍敛阴和阳,干姜味辛入气分,可协附子温肾化气。由此可见消渴非皆燥热,每属饮证。(刘立昌 桑淑贤 整理)
    李孔定治疗消渴经验 糖尿病 重用地骨皮(2009-01-06 23:05:18)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李老认为,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易伴发其他病证,就一般而言,阴虚内燥,气虚血瘀为其病理特点,故其始则为“消渴”实证,其变则属“虚损”范畴。
    李老指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过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嗜食肥甘则脾胃蕴热,情志失调则肝火内炽,劳伤过度则肾阴虚损。以上诸因均可形成上灼肺津,中耗胃液,下劫肾阴之变,最终形成阴虚内燥,气虚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胃热肺燥则多食渴饮;肾虚津液不摄则多尿、尿甜、消瘦;气虚血瘀既久,三焦失其决渎,脾气失其运化,内湿因之而生。此时,则见口渴不显、食欲不佳、小便短少、大便稀塘或燥结诸症。故强调认识本病应掌握五个要点:一是明确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的综合病证;二是本病初期多以阴津亏损为本,肺胃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三是“热甚则食气”,故初起即见气虚之证,并由气虚不运而产生挟瘀挟湿;四是本病中后期由于阴损气耗,多为气阴两伤及阴阳俱虚的病理。改变;五是多兼瘀滞之症,气虚不运,致血行不畅而留瘀,而津液亏损亦可失润成瘀,两者即所谓“因虚致瘀”,阴虚燥热,可灼血成瘀,此所谓“因实致瘀”也。本病至血瘀阶段,常为气受血阻不能输布水律,或加重消渴,或津滞为湿。故后期易出现多种因脉络瘀阻所致的挟瘀挟湿诸症。
    糖尿病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多食、多饮、多尿、消渴、乏力、骚痒、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又多兼瘀挟湿之证,若纯清热滋明,则阳气易受伐;纯温补益气,则阴津易耗散。根据上述特点,李老将本病分为4型论治,活血燥湿之药,则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入。
    1.中焦湿热,气阴耗伤,用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法。症见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或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使湿热分消,气阴得滋。处方:地骨皮50—100g 僵蚕30g 丹参3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淮山药30g 苍术30g 黄拍30g 知母30g 红参10g。
    2.热甚律伤,气虚血瘀,用清热泻火,益气生律法。症见身热心烦,大饥大渴,小便频数,气息促急,舌红、苔薄黄燥,脉滑大而数。治以清热泻火,益气生律法,使火热去而气津不耗。处方:地骨皮50g 石膏50g 红参1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淮山药30g 僵蚕l0g 丹参30g 知母30g 玄参30g.
    3.气阴两虚,燥热血瘀,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症见食少尿多,渴欲饮水,气息短促,语音低微。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舌黯红、无苔。脉沉细数。此型多见于糖尿病中后期,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使气阴复,虚热去,瘀滞行。处方:红参l0g 山萸肉l5g 玉竹30g 黄精30g 枸杞子30g 丹参30g 天花粉30g 僵蚕30g 地骨皮50g。
    4.阴阳气虚,兼瘀挟湿,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本型多见于后期患者,其临床表现多见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形寒怕冷,面白无华,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酸楚麻木,面浮肢肿,便溏或燥结。舌淡胖、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使阳复本固,气阴得滋,瘀散水去。处方:红参10g 淫羊藿15g 泽泻15g 五味子6g 胡芦巴30g 地骨皮30g 丹参30g 益母草30g 玉竹30g 淮山药30g 枸杞子30g 天花粉30g。
    以上4型,均以地骨皮、红参、玉竹、花粉、淮山药、丹参等为基本方。方中地骨皮甘寒清润,以育真阴而不伤元阳见长。《圣济总录》记载地骨皮饮可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本经》谓其: “主五内邪热,热中消渴。”《本草新编》言其:“凉血、凉骨、益肾、生髓,因此通治三消,实非他药可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骨皮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故为本方之君,李老每用至60—120g。而“热甚则食气”,故辅以人参、淮山药补中益气,玉竹、天花粉清热生津,则阴阳有既济之妙。且玉竹对“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 (《本草正义》)天花粉“退五脏郁热……,以补药而治虚渴,以凉药而治火渴,以气药而治郁渴,以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本草汇言》)由于本病多兼瘀滞之证,经脉瘀滞则津不上承而渴,故用丹参、僵蚕化瘀通络为佐使。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不同证型配入燥湿清热,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故获良效。
    除药物治疗外,李老尤其重视患者的饮食控制,主张减滋味,忌肥甘,食以清淡,不可过饱;并推祟隋巢元方提出的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的“良药”,主张患者选择散步、健身跑、练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耐力型体育活动,以及保持安静乐观的情绪。
    例1:李某,女,48岁。1991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8个月前始感头晕,乏力,口渴,善食易饥,曾住院治疗2个月末见好转。近1月来病情加重,口渴而饮水量多,小便多而混浊,大便秘结。舌暗红、苔薄黄少律,脉滑数。查空腹血糖14.3mmo1/L(258mg/d1),血压21.3/14.7kPa(160/110mmHg)。诊为糖尿病。证属中焦湿热,气阴两伤。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处方:地骨皮30g 丹参3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苍术30g 淮山药30g 知母30g 玄参30g 黄柏15g 僵蚕15g 红参10g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剂,嘱远房事,慎饮食,畅情志,适劳逸。l2月2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复查空腹血糖5.3mmo1/L(96mg/d1),属原方常服,以巩固疗效。
    例2:夏某,男,62岁。1991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年前觉口微渴,饮水增多,末引起注意。2个月后口渴加重,饮食增多,小便多而混浊,身体日渐消瘦。查空腹血糖16.8mmol/l(302mg/d1),尿糖(十十十十)。诊为糖尿病。曾服消渴九、优降糖、等,血糖时升时降。近2个月来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水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酸痛麻木,下胶微肿,五心烦热,便溏,1日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7月5日查空腹血糖14.6mmo/l(263mg/d1),尿糖(十十)。证属阴阳气虚,兼瘀挟湿。治以温阳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燥湿。处方:红参10g 北五味子6g 淫羊藿15g 泽泻15g 胡芦巴30g 地骨皮30g 丹参30g 玉竹30g 山药30g 天花粉30g 枸杞子30g 木瓜30gl0剂,水煎服,2日1剂。嘱节制饮食,调畅情志,注意活动。31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惟轻度口渴,下肢仍酸痛麻木,嘱原方常服。(张 耀 景洪贵 整理)
    华良才三消饮(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治疗消渴 糖尿病(2009-01-06 22:49:33)
    消渴一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后世诸家多有发挥,其论各具特色。笔者精研前贤教诲,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深感东垣提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兰室秘藏·消渴门》)和叶天士提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的。论断,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设计“三消饮”方治疗此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方剂组成:生山药60-100g 天花粉30-60g 地骨皮15—30g 枸杞子15—30g 生地黄15—30g 玄参15—30g 丹皮10一20g 乌梅10—20g。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15—20g,麦冬15—20g;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l0-0g,生石膏30—100g,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lO—l5g,山萸肉10—15g,桑螵蛸10一15g。方中生山药、天花粉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谓天花粉“主消渴”;《丹溪心法·卷三·消渴》说:“天花粉,消渴神药也”。足见此药治疗消渴之功力卓著。生山药在古籍虽罕见治消渴之记载,但近代医家多认为是治疗消渴之必用妙药。二药合用,确有清热降火,止渴润燥之奇功。生地、枸杞子、乌梅酸甘化阴为臣药。丹皮、地骨皮、玄参为佐药,以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枸杞子二者合用有调和全身阴阳,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之妙。本方为基础方,针对三消“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和“津涸热淫”的同一性的本质,牢牢掌握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两个关键,再依据三消各有侧重特殊性的一面,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多可速见功效。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用量宜足,不可因药量大而畏用,否则药不及病,徒劳无功。本方剂中所标明药量之幅度,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斟酌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确定具体剂量,在此范围内使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2.无典型症状之隐性糖尿病,凡血糖量增高者,皆可使用基础方。因为“血糖”含大量热能,也即“血中伏火”,笔者屡用屡效,未见偏差。
    3.近世治消渴多参用“饮食疗法”,笔者体会,除应禁忌辛辣、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不必勉强控制饮食量。只要用药得当,燥热一除,伏火得清,津液渐复,则饮食饮水自可调至正常,诸症亦可随之消除。 曾自豪白术磁石汤治疗消渴验案 糖尿病(2009-01-06 10:57:11)。选自 奇效验案
    [病者]钟某某,[病名] 消渴[病因] 索体阴亏阳亢,长期您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症候] 头晕而痛,口苦口渴,舌燥多饮,形体消瘦,腰及四肢酸痛、乏力,善食易饥,小便量多。[诊断] 舌苔黄厚,脉细弦。脉症合参,此内热蕴结,化燥伤律发为消渴。化验检查:空腹血糖13.88毫摩尔/升(250毫克%),尿糖定性++++,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治则] 健脾生律,镇潜滋肾。[处方] 白术60克、磁石50克。[效果] 上方水煎,日服1剂,连服20剂,血糖降至l0.0毫摩尔/升(180毫克%),尿糖+。再进40剂,诸症消失。血糖7.05毫摩尔/升(127毫克%),尿糖转明,经多次复查,迄今未见复发。
    [按语] 笔者1961年曾治疗一糖尿病患者,因进食生冷不洁之物出现脾虚泄泻,予参苓白术散(白术每剂重用到30克)治疗,不但腹泻痊愈,血糖也大幅度下降。考《本草纲目》二十二卷术条中有白术延年不饥,生津止渴之记载。笔者平素喜用《医方集解》白茯苓丸治疗下消,磁石汤送下,凡遵嘱用磁石者效显,否则效减。笔者自拟白术磁石汤,运用体床20余年,对未使用西药降糖者,治验颇多。
    第十五节 国家级名老中医朱良春用药经验
    【用量】一枝黄花18g,苍耳子12g。
    【功效】疏散风热,清解表毒。
    【主治】时邪外感发热。
    【按语】一枝黄花疏风达表、清热解毒,苍耳子行走上下肌肤,有疏散宣通之功,二药合用,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解表毒,治疗时邪外感之发热,无论风寒、风热所致,均可用之。风寒者加荆芥、防风、苏叶各8g,生姜2片;风热者加牛蒡子、僵蚕、前胡、桑叶各9g,轻证往往—二剂即解。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用量】丁香4g,郁金20g。
    【功效】行气通络,开窍醒脑。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顽固性头痛头晕。
    【按语】丁香气味辛香,辛能行散,香能开窍,具有“开九窍,舒郁气”(《本草再新》)的作用;郁金行气解郁,活血通络,二药合用,可行气通络、开窍醒脑,用于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以及顽固性头痛头晕方中,可增强疗效。二药合用虽为“十九畏”配伍禁忌之一,但临床应用并无不良反应。
    【用量】人参6g,三七3g,琥珀4g。
    【用法】共为细末,分次吞服。
    【功效】益心气,活心血,通心络,安心神。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人参大补心气而推动心血运行;三七活心血、通心络;琥珀安神宁心。实验证明,人参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三药合用治疗冠心病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等作用,对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最为合适。
    【用量】人参6g,五灵脂10g。
    【功效】益气活血,行瘀止痛。
    【主治】气虚血瘀,虚实互见之证,如冠心病心绞痛之胸痹,溃疡病、萎缩性胃炎之脘痛等。肝脾肿大属气虚血瘀者。小儿疳积亦可选用。
    【按语】二药属传统“十九畏”中配伍禁忌之一。久病多虚亦多瘀,胃脘久痛者,恒多气虚夹瘀之证,脾胃气虚,故证见乏力,面苍,空腹时则痛,得食可暂安;瘀血阻络,故疼痛较剧,或如针刺,痛点固定,舌见瘀斑,大便隐血多为阳性。此与脾胃虚寒,其痛绵绵,喜热喜按者明显有异。故治须益气化瘀为主,人参、五灵脂同用,一以益气,一以化瘀,乃证情的对之药。经长期临床观察,二药同用,无任何不良反应。
    【用量】人参8g,升麻10g。
    【功效】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主治】脾虚下陷证,如内脏下垂、慢性痢疾后重、低血压、眩晕、蛋白尿等。若癃闭、尿毒症、大便不爽、胸腹胀满等气虚而浊气不降者亦可参用。
    【按语】《医学启源》:“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
    【用量】人参6g,制半夏8g。
    【功效】补益元气,和胃止呕。
    【主治】妊娠恶阻以及尿毒症等顽固性呕吐属元气虚损、胃气上逆者。
    【按语】呕吐甚者用生半夏9~12g,先煎,或加生姜二片亦可。尿毒症体虚甚者须配合香砂六君子汤,或再加大黄适量,可减轻症状,延长寿命。
    【用量】人参6g,苏木15g。
    【功效】补益心肺,祛瘀通经。
    【主治】肺心病、风心病属心肺气虚血瘀,证见胸闷、咳喘、唇绀、浮肿者。
    【按语】风心病合并咳血者,用二药加花蕊石30g有较好疗效。
    【用量】红人参10g,制附子8g。
    【功效】益气强心。
    【主治】心力衰竭。
    【按语】人参与附子相伍乃著名的参附汤,原用于治疗气阳暴脱之厥逆自汗、气促喘息病证。实验研究证明,人参主要含人参皂甙,具有强心抗休克作用,可治心原性休克;附子主要含乌头碱,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合用则强心作用增强。近现代临床也证实其强心作用,以至成为世所公认的治疗心力衰竭的佳品。若系重症患者,人参、附子用量须加大。
    【用量】红人参15g,生黄芪、田三七各30g。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3g,一日三次,饭前一小时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气化瘀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证见胃脘胀痛,有出血征象,辨证属于脾虚气弱者。
    【按语】服用3~5日,即能增加体气,止血止痛,连服l~2月,每可临床治愈 。
    【用量】三七3g(分冲),熟大黄、郁金、淮牛膝各9g。
    【功效】止血祛瘀,疏肝理气。
    【主治】胃中积热、肝火犯胃之胃出血,证见呕血、便血者。
    【按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之。胃脘痛胀者加木香4g、厚朴3g;胁痛加金铃子、白芍各l0g;嗳气加代赭石15g;脾胃虚弱加砂仁3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各6g;胃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10g。药后二三天即可大便隐血转阴。
    【用量】参三七3g(研末,分次吞服),丹参15g。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定悸。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瘀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实验证明,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故为治疗血瘀性心绞痛的主药。《本草正义》:“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实验证明,丹参亦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并可减慢心率,缩短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二药合用,化瘀通脉,有相辅相成之妙。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无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均可使用。 此外,二药合用,尚可治疗肝脾肿大。
    【用量】三七3g(研吞),鸡内金10g。
    【功效】化瘀消积。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
    【按语】三七化瘀和血,善通肝络;鸡内金消积化食,《医学衷中参西录》尚曰:“治痃癖癥瘕,通经闭”。二药合用,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改善症状,增进食欲,并改善肝功能。
    【用量】三棱、莪术各8g。
    【功效】行气活血,散结化积。
    【主治】①各种气血郁积证,如闭经、痛经、积聚、瘿瘤、痰核等。②肝脾肿大、肝硬化。③胃癌、肝癌、宫颈癌、卵巢囊肿、皮肤癌等。
    【按语】三棱为血中气药,莪术为气中血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之功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功莪术优于三棱。”二药合用则行气活血之力颇强,是治疗癥瘕肿瘤的良药。现今引申治疗多种气滞血瘀病证,建功甚速。
    【用量】土茯苓45g,萆薢15g。
    【功效】祛湿毒,除痹痛。
    【主治】痛风。对膏淋、尿浊、蛋白尿、带下属湿热壅结者亦效。
    【按语】痛风乃嘌呤代谢紊乱,系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所致,在中医乃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之证,治宜泄化浊瘀。土茯苓善祛湿毒而利关节,萆薢善利湿浊而舒筋络,二药合用,可快速消除症状,降低血尿酸指标,是治疗痛风的要药。土茯苓、萆薢亦可同威灵仙合用,威灵仙宣通十二经络,对改善关节肿痛有效。
    【用量】大黄10~15g,人参5~8g。
    【功效】泄浊排毒,益气扶正。
    【主治】①正气衰败,邪毒壅滞之尿毒症。②急性心肌梗塞,证见大便秘结,非通下而不能缓解症状者。③各种血液病,正气衰败而又有火气升腾之吐血、衄血者(此时用生晒参)。
    【按语】二药配伍,用于邪实而正虚之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
    【用量】大黄10~30g,三七3g,花蕊石20g。
    【功效】通腑泄热,化瘀止血。
    【主治】急性脑卒中大便秘结者。
    【按语】用大黄、三七和花蕊石治疗急性脑卒中,不论其出血性或缺血性,均以大便秘结为应用指征,直至大便稀软时停用。三药联用,通腑泄下、化瘀止血,可起到降压、止血、改善颅内压和退热的作用。
    【用量】生大黄3~6g,大黄炭15~30g。
    【功效】泻下排毒。
    【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按语】大黄泻下浊邪,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效。如服后便次在3次以上者,可酌减生大黄用量,以大便每日2次为宜。如加用六月雪、扦扦活、牡蛎各30g、石苇20g,可提高疗效。
    【用量】大黄6g,干姜3g。
    【功效】温脾清胃,安和中州。
    【主治】寒热互结之胃脘痛。
    【按语】纯寒纯热者忌用。
    【用量】生大黄10~15g,生石膏30~60g。
    【功效】峻下清热。
    【主治】外感时邪,卫气同病,肺胃壅热,证见高热、烦渴、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者。
    【按语】生大黄峻下,生石膏清热,二药合用,可直泄经腑实热,从而顿挫热势,存阴保津,缩短疗程。
    【用量】大黄8g,生地黄20g。
    【功效】泻热止血,凉血养阴。
    【主治】邪热夹瘀热之血证,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尿血等。
    【按语】二药合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血有瘀热者亦效。重用大黄、生地,尚可治肝病血热。
    【用量】大黄10g,代赭石30g。
    【功效】通腑、降逆止血。
    【主治】气火上逆、肝火上冲之血证,如咳血、呕血、鼻衄、齿衄、眼底出血、颅内出血、倒经等。
    【按语】大黄泻下通腑,釜底抽薪以止血;代赭石平肝热,重镇降逆以止血,二药合用,上镇下泻,乃针对气火上逆、肝火上冲之血证病势发挥作用。
    【用量】大黄6g,阿胶10g。
    【功效】通腑泻下,养血止血。
    【主治】血虚夹瘀热之血证。
    【按语】大黄泻下通腑,阿胶养血止血,用于治疗血虚夹瘀热的各种血证效果较好,如血淋、血尿、吐血、崩漏、月经过多,以及肝病血证等。
    【用量】制大黄8g,草果仁6g。
    【功效】泄热,化浊,解毒。
    【主治】肾功能不全,证见湿浊化热,毒邪内陷,邪毒交阻而上逆者。
    【按语】大黄泄浊解毒,草果仁燥湿化浊,二药合用,适用于湿浊毒邪蕴滞之证,如热势较重,或阴伤津亏者忌用。
    第十六节 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一、尪痹的临床特点:尪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共有的症状外,还具有病程较长,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的特点,古人称之为“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直蜷挛,不能屈伸:重者活动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因病邪在里,故脉见沉:因肾虚,故常见尺脉弱小:因痛重,故脉弦。脉象常见沉弦、沉滑、沉弦滑、尺弱等。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二、尪痹的常见证候
    1、肾虚寒盛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不耐劳作,喜暖怕凉,膝、踝、足趾、肘、腕、手指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晨起全身关节(或最疼痛的关节)发僵,筋挛骨重,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波及督脉时则脊柱僵弯。舌苔多白,脉象多见尺部弱、小、沉细,余脉可见沉弦、沉滑、沉细弦等象。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最多见。
    2、肾虚标热轻证:此证患者夜间关节疼痛时,自感把患处放到被外,似乎痛轻,但久后又觉疼痛加重,赶紧收入被窝中,手足心也感到发热。痛剧的关节或微有发热,但皮肤不红,肢体乏力,口干便涩。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象沉弦细略数。此为肾虚邪实,寒邪久郁或服热药助阳而邪欲化热之证。此证虽时有所见,但较肾虚寒盛证少见。
    3、肾虚标热重证:此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处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红,因而喜将患处放到被外,虽然在被外放久受凉,仍可加重疼痛,但放回被内后,不久又放到被外。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象常滑数或弦滑数,尺脉多沉小。本证乍看起来,可诊为热证,但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和病程分析,实为本虚标实,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肾助阳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之证,与一般的热痹不同(热痹病程短,无关节变形,关节痛处红肿甚剧,皮肤也赤红灼热)。此证临床上虽也能见到,但较之肾虚寒盛证则属少见之证。本证有时见于年轻、体壮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化过程中,但经过治疗后,则多渐渐出现肾虚寒盛之证,再经补肾祛寒、强壮筋骨、通经活络等治法而愈。
    4、肾虚督寒证:腰骶脊背疼痛,痛连颈项,背冷畏寒,脊柱僵硬弯曲,直腰、弯腰受限,两腿活动受限,得温而痛减,大腿外展或下蹲受限。舌苔薄自或白,脉象沉弦或兼细、或沉细弦迟。甚者可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旭废之人。
    5、湿热伤肾证:多个关节肿痛,痛处用手摸之有发热感,喜凉爽,皮肤不红,常伴有腰膝乏力、晨僵,也可有轻度身热或下午潮热久久难解,关节自感蒸热疼痛,痛发骨内,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舌苔黄腻或浮黄。脉象滑数或沉弦细数,尺脉多小于寸关。此证多见于气候潮热地域.根据从化理论,也会有一些寒证,但湿热证多,寒证少见。
    三、尪痹的治则与方药
    1、治疗法则:尪痹的治疗大法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祛瘀通络。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化瘀通络可祛瘀生新。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荣养,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总之,在治疗时要抓住补肾祛寒这一重点,再随症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标本兼顾。若见有邪郁欲化热之势时,则须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润之品。遇已化热之证,则宜暂投以补肾清热法,待标热得清后,再渐转为补肾祛寒之法,以治其本。另外,还须经常注意调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
    2、方药:根据治病法则的要求。拟定以下5方,随症加减治疗。
    (一)补肾祛寒治旭汤:川续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15g以上时,需先煎20分钟),骨碎补10~20g,桂枝9~15g,赤芍、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lOg,麻黄3~6g,苍术6~lOg,威灵仙l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节15g,炙山甲6~9g,地鳖虫6~lOg,炙虎骨9~12g(另煎对入)。水煎服,每日l剂,分两次服。倘若是虎骨、豹骨、熊骨均买不到,常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醋淬、先煎)9g,三药同用,以代虎骨,经临床观察使用,有时能取到类似效果。本方以《金匮要略》桂芍知母汤合《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壮筋骨.制附片补肾阳,祛寒邪,熟地黄填精补血,补肾养肝为主药以骨碎朴.淫羊蓉、虎骨温补肾阳,强壮筋骨,桂枝、独活、威灵仙搜散筋骨、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为辅药,又以防风敞风。麻黄散寒.苍术祛湿.赤芍化痰清热,知母滋肾清热.山甲通络散结,地鳖虫化瘀壮骨,伸筋草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为佐药牛蘸下行引药入肾为使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叉有反佐之用,以防媪热药助化邪热。
    加减法:上肢关节病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黄10g,羌活1(Ig。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g,皂刺5~6g,乳香、没药各6g或苏木15~20g腰腿痛明显者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g,并加重川I斯、补骨脂用量,随汤药嚼服胡桃肉(炙)1~2个。肢体关节蜷挛僵屈者去苍术、防风、丰盐节。加生薏米30~40g,术瓜9~12g.白僵蚕10g;督脉受累,脊柱僵直变形、届曲受限者去牛膝、苍术。加金狗脊30~40g.鹿角胶9g,羌活9g。关节痛重者加重5付片用量,并再加制草乌6~9g,七厘散l/3管(随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去热地.加砂仁3~5g或藿香10g。脾虚不运、脘胀纳呆者去熟地.加陈皮、焦麦芽、焦种曲各10g。本方最常用,主治肾虚寒盛证。
    (二)加减朴肾治旭汤:生地15~2og.川续断15~19g.骨碎扑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gg.白芍15g,知母I2g(酒炒),黄柏12g威灵仙l2~ISg,炙山甲9g,芜、独活各9g,红花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地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米30g。本方以上方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筋之品。但未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ff}片等祛风寒湿之药。在临床上,车方虽较补肾格寒治旭汤稍为少爵,但较之下方尚属多用本方主用于治疗肾虚标热轻证
    (三)补肾清热治旭汤:生地15~20g,川续15g,地骨皮10g,骨碎补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黄柏12g。成灵仙15g.羌独活各6~9g,制乳没各6g,地鳖虫9g.白僵蚕9g,蚕砂10g,红花10g.忍冬藤30g,适骨草20g,络石藤30g。本方较以上两方均为少用。但遇邪己化热者,须先用本方治疗,故本方专主肾虚标熟重证。标热证消除后,仍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渐转入以补肾祛寒法为主,以治本收功。
    (四)补肾强督治旭汤:熟地15~20g,制附片10~20g.金狗脊20~40g.鹿角胶gg(烊化或鹿角霜10~15g),骨碎补15~20g,羌活i2g,独恬10g,川断15~l8g,挂仲15g,桂枝15g,赤自芍各12g,知母15g.地鳖虫6~9g,白僵蚕9~12g,防风12g.麻黄3~6g.炙山甲9g,怀牛膝12~15g.伸筋草20~30g。本方主治肾虚督寒证。若腰胯疼痛,大腿伸届不利.下蹲困难者,可加泽兰12~15g.白芥子6~9g,苍耳子6~9g1苍术9g,五加皮9g。汗多可减麻黄腰痛明显,以腰脊强痛为主者,可加补骨腊I2g,制草乌3g,干姜3~6g。略见热象者,改熟地为生地,加炒黄柏12g.秦艽12g。骨关节见损者。可加寻骨风5g+自然铜9g(先煎)。
    (五)补肾清化治尪汤:骨碎朴l5~20g,川断10~2Og,一环牛膝9~12g.黄柏9~12g.苍术12g。地龙9g,秦艽l2~18g.青蒿l0~15g.稀莶草30g,络石藤30g,青风藤15~2她,防己10g,成灵仙10~15g,银柴胡10g,茯苓15~30g.羌、独活各gg.炙山甲6~9g生薏米30g本方主治湿热伤肾证。四肢屈伸不利者加桑枝30~40g,片姜黄10g.减银柴胡、防己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9g,荆芥10g,击地龙。痛剧难忍者.可加闹羊花0.3~0.6g,治疗一段时间如出现关节喜暖怕凉之痖者,可参照第二方加减。
    四、注意事项:尪痹病情深重,病程长久,故须服药较长时间.才能渐渐见效。万匆操之过急,昨方令改只要辨证准确,服药无不良反应,则应坚持服5O~100剂观察效果如有效还可以继续服用.以再度提高效果。对服用时间较长的汤药,病情明显减轻后,还须把汤药(第一方为主)4~5剂,共研细末,一日3次,每次2~3g,用温黄酒或酒水各半送服;不能饯橱者,温开水送服,以便于长期服用,加强疗效。
    第十七节 裘沛然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西医学的胃炎分类很,常见的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按其表现统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对胃炎的治疗,裘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方遣药颇有独特之处。今将裘老治疗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胃炎病位虽在胃,而病机与脾、肝、胆的关系至密切。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则令精气敷布于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于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运,必致胃不能纳谷。般胃炎初期,多表现为胃失和降,症见痛、胀并作;病久则波及于脾,脾之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生化不足之虚象。反之,脾虚也会影响到胃的通降功能,最终形成脾胃皆病,虚实互见。肝胆与脾胃间属木土相克关系,肝胆主疏泄条达,与脾胃的升降功能密切相关。若肝气横逆,则木旺乘土;木郁不达,则中土壅滞;肝火亢炽,则迫灼胃阴;肝血不足,则胃失滋荣。胆与胃皆主降,《内经》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说,是指胆有邪可影响及胃。某些胆汁反流性胃炎会出现口苦、呕逆、泛酸诸症,多因胆有郁热,胃气上逆而致。胃炎的发作或证情的进退,常与情志变动有关,其病机离不开气机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进而殃及脾胃的升降功能。
    2.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胃炎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阴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寒,多因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缘因嗜食辛辣,湿热内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等。基于上述认识,故治疗慢性胃炎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之法。辛散苦泄法针对胃炎出现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设。《内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有开泄痞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作用。选用的辛药有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朴等,大凡气得寒而凝滞,得热则散行,故用辛药有开结散痞、温中散寒、通阳运滞之功,临症时根据证情轻重酌情选用。苦药常用黄芩、黄连、龙胆草等。有人认为“苦寒败胃”,似不宜于胃炎。其实,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以龙胆草为例,一般将其作为清泄肝胆之火药应用,常忽视其健胃有良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胃为六腑之一,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以通为补,苦以降逆,正顺应了胃的生理特征。再者,与辛药配伍,又有相反相成作用。若再稍佐柴胡、木香、茴香、香附等疏理肝胆、调畅气机之品,则其功益彰。
    甘缓酸收法专为胃炎久病脾胃虚弱者而立。其中脾胃气虚者,用甘缓以建中,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胃阴不足者,用甘缓以化阴,药用: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尤其要说明的是,对慢性胃炎出现心下痞胀一症,一般受“甘令人中满”说的束缚,而不敢用甘药治痞。裘老则一破后世偏见,辄用甘草、党参、大枣等甘药,甘草一般用量15~30g,与辛散苦泄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并用,使痞消结散, 胃脘畅然, 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此法乃遵从仲景甘草泻心汤证治。《伤寒论[/B]》曾明示此方主治“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 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 一以泻心除烦, 一以补胃中空虚, 一以缓客气上逆。”《别录》也载甘草“温中下气, 可治烦满短气”。可见心下痞满忌甘药之说乃后人臆测之词,甘草本身具有下气除满之功,与辛散苦泄药相配伍,立意缜密,功效卓著。
    第十八节 郭维淮治疗慢性腰腿痛的经验
    名老中医郭维淮是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著名骨伤科专家郭老认,慢性腰腿痛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无论是外力致伤或是风寒湿邪侵淫都与肾亏气虚有关。腰为肾之腑,肾为精之处、气之根,腰部扭挫,气必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滞而血瘀,经络不通而痛。《景岳全书》中“凡病腰痛者,由真气不足”的论述正是对腰腿痛病理本质的高度概括。郭老根据慢性腰腿痛的发病机理将其分为以下四型进行论治: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气滞血瘀型 多有明显外伤史、发病突然。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斜身、突臀、扭腰姿势,腰肌强直不能屈伸。查体腰部活动功能明显受限,侧屈活动两侧不等。侧腰肌紧张或痉挛,椎旁有压痛并向同侧下肢放射,咳嗽时疼痛加重。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拇指背伸试验等显阳性。舌质暗紫或显瘀点,脉沉涩。X线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凸消失,椎间隙不等宽。CT检查多提示为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症。郭老认为,外伤或劳累,气血郁滞于腰脊,治宜活血祛瘀、益气通经。药用活血益气通经汤:黄芪30g,当归10g,续断12g,苍术12g,柴胡10g,红花5g,桃仁6g,全蝎10g,僵蚕10g,独活10g,秦艽10g,桑寄生12g,香附15g,威灵仙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平乐七珠展筋散背部按摩,加单腿压腰法练功。
      慢性劳损型 多有过劳或轻度扭伤史(如久坐、久立、半弯腰劳动或长期以某一固定姿势劳动或学习),开始疼痛较轻,并有沉困酸胀感。腰部活动不灵,站起时腰不能马上挺直,以后逐渐加重及至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查体脊椎两旁均有压痛,无放射痛。舌质鲜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X线检查可见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常有小关节变尖。郭老认为,劳则气伤,气虚则血虚,气血不得营养筋骨,治宜补气养血、强筋壮骨。药用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升麻4g,续断12g,香附15g,乌药6g,威灵仙10g,生白术15g,独活12g,桑寄生12g,狗脊12g,首乌2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
      气虚肾亏型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外伤史。轻者腰部酸困,重着腰部板硬不能挺直,转则困难,双下肢酸困沉重。可兼有小腿外侧麻木、感觉减退或头晕乏力。劳动后症状加重,与天气变化无关。查体脊椎旁轻度压痛或无明显压痛点。舌质淡,苔薄白,脉细。X线检查可见L4~5或L5、S1椎体滑脱或腰骶椎隐性裂,或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郭老认为,年老体衰,气虚肾亏,督脉失养,治宜益气养督、补肾强腰。药用加味补肾止痛散:黄芪30g,党参12g,首乌25g,当归12g,续断12g,狗脊12g,杜仲10g,补骨脂6g,生白术5g,升麻6g,桑寄生12g,威灵仙10g,甘草3g。下肢麻木者,加苍术12g,柴胡10g,全蝎10g,僵蚕10g等以疏肝祛风;兼有头晕、全身乏力者,加女贞子20g,白芍12g,茯神15g,五味子5g等以滋阴养血安神。每日1剂,水煎服。
      风湿痹阻型 多因劳动后汗出、涉水或睡卧湿地而致腰部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郭老认为,风寒湿三气杂合,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寒邪胜者,其痛甚,兼腰部沉困作胀,遇热则轻,遇冷则重。治宜温通经络、活血止痛,药用加味何首乌散:首乌3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羌活10g,独活12g,香附15g,元胡10g,桑寄生12g,牛膝6g。风邪胜者,其痛游走,或左或右无定处,多有下肢麻木。治宜补气养血、镇惊祛风,药用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续断12g,僵蚕10g,琥珀10g,桑寄生12g,秦艽10g,威灵仙10g,香附15g,甘草3g。湿邪胜者,自觉腰部沉痛如折,但活动无明显障碍。治宜温通经络、除风祛湿,药用黄芪30g,党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2g,苍术10g,泽泻12g,秦艽12g,防己10g,香附15g,乌药6g,细辛3g,牛膝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加强功能锻炼,调适起居。
    第十九节 董梦久教授分期辨证治疗更年期失眠的经验
    失眠,中医称“不寐”,亦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病位在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年期失眠患者症状则更为严重,临床以顽固性失眠见,董梦久教授采用分阶段辨证治疗更年期失眠患者,多取得较好效果。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1.病因病机:《素向·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女性绝经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满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故出现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脏亏虚的表现。人之气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常致肝阴亏虚,肝阳偏亢;肾虚阳衰,火不暖土,致脾阳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充,心失所养,魂不守舍,神无所安,导致失眠。再者,肾之津液亏虚,津枯血燥,血液粘滞,儋行不畅成瘀;肾阳导致脾阳不足,失于温煦,无力鼓动气血,日久也可成瘀;脾阳失于温煦,脾失健运,水湿痰浊积聚,痰浊淤血互相影响,阻滞气机,气机郁结,日久化火,火热扰心,故心烦不得眠。虽然导致失眠的病因很多,但更年期失眠患者则主要以痰瘀阻络、气血阴阳失调、心脾两虚多见。
    2治疗:2.1早期活血化瘀,行气祛痰解郁 《丹溪心法》日:“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有怫郁,诸病生焉”。更年期失眠患者前来就诊者常为失眠日久者,忧郁过度致气结伤脾,气机不畅,脾运失常,水湿停聚,酿生痰饮,痰饮阻滞经络[/B],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痰瘀交阻,以致加重病情。病人多表现为心烦失眠,头昏目眩,情绪低落,重者彻夜难眠,胸胁胀痛,哭笑无常,甚者伴有喉中异物感,咯吐不出,吞之不下,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黄厚腻,脉弦。吾师董梦久教授主张此阶段“急则治标”,重在祛瘀化痰通络,行气解郁,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茯苓、白术健脾祛痰,陈皮理气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又配以川芎行气活血化瘀,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当归养血宁心;“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同时配伍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助行血。
    2.2补益心、脾、肾《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过第一阶段治疗后,患者血脉通顺,气血运行重归其道,虽痰瘀得消,但肝肾亏虚、心脾不足非一时可恢复。更年期患者以肾虚血瘀为其病理基础,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阴亦不足,肝肾阴虚于下,心阴匮乏,心阳亢盛,而见心烦失眠。临床多见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头晕失眠,呵欠频作,便秘,尿少色黄,舌红苔薄,脉弦细。 董梦久教授主张后期当以补肾健脾,养心宁神为法。选用六味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其中六味地黄丸平补肝肾,使下水不亏;天王补心丹直补心阴,以抵抗亢盛之心阳,又可补脾之不足,使后天得充。方中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柏子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共奏补心宁神之功;丹参、当归用作补血、养血之助,实为滋阴补血而设;酸枣仁、五味子酸以敛心气而安心神。另外腰膝酸痛甚者,多加用杜仲、川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心烦不得寐者,多加用合欢皮、夜交藤以交通心肾。选用此两方在于补肾阴之不足以治本,天王补心丹既能养心安神,又可补益心阴助肾水上交,以制心火,以求补肾养心安神之效。
    2.3遵古循今,妙用配伍药 妙用芳香醒神药物,如石菖蒲、郁金、旋覆花等。石菖蒲开窍除痰醒神,郁金辛散苦降,行气解郁,清心热而开心窍,治瘀血而化痰浊,二药合用以芳香化浊开窍醒脑解郁;同时善用活血化瘀药物,现代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局部循环和营养状况,增加脑部能量代谢,提高神经元细胞活力,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适当应用此类药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董梦久教授主张运用行气活血药和养血活血药,如川芎、丹参等。慎用温燥类药物,认为温燥类药物易伤阴动气,不适于更年期以肾阴虚为本,痰瘀为标的失眠患者。
    3体会:目前中医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更年期的病因病机由肾虚所致,与痰气郁结、瘀血阻滞血脉关系密切。倪华主张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局部循环和营养状况,增加脑部能量代谢,提高神经元细胞活力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潘宋斌研究了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失眠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更年期失眠患者的治疗,早期活血化瘀祛痰解郁,后期补益心脾肾。其涵义仍是贵在调和阴阳,使气血阴阳运作正常,阴阳平衡、阴阳相交则寤寐正常。临床用药也是引导阴阳气血按照正常规律运行,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同时更年期患者容易精神情绪忧郁、紧张,可配合心理保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疏导,以达到天人相应效果,以预防。许良认为“天人相应”理论来认识人体“入夜则寐,人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的一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表现。
    第二十节 朱良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特色选析
    内容提要: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之肾痹,骨痹范畴,其病变部位以脊柱、腰骶为主,是致残率很高之疾病,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吾师朱良春先生以辩证为主,又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分前期“肾痹型”和久病肾督虚损瘀滞“骨痹型”两类论治,疗效卓著,颇有中医廉验之特色。著名老中医学家邓铁涛先生指出“中医的现代化,必须按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沿着验、便、廉的方向发展,千万不能走西方的复杂化,和高消费道路。”为国家为人民减轻医疗费用过高,就要以廉验的中医药去取代日益昴贵的抗生素。以事实论证,乃是“经验系列”公之于世之的。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关健词:强脊炎、肾痹型、骨痹型、单纯中药、老名医、朱良春
    强直性脊柱炎属血清阳性脊柱关节病,与类风湿关节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本病之临床见证,主要病位是累及患者的骶髂关节和脊柱,前期型患者多有腰髋部酸痛,僵硬。久病肾督虚损骨痹型见脊柱强直,畸形,X线摄片脊柱呈竹节样改变,髋关节破坏,强直。西医至今多用消炎痛,保泰松等西药缓解症状,或配合固定的中药方治疗,虽有近效,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止痛药易损伤胃肠道,引起胃出血,长期服止痛药还会成瘾,危害极大。现就吾师治疗经验选析如下:
    1、强脊炎前期首分湿热痹阻,肾督亏损“前期肾痹型” :笔者以病情轻重,试分肾痹、骨痹论述。肾痹为前期型,又分湿热郁阻和肾督亏损两型,湿热郁阻型证见低热持续不退,舌苔黄腻,舌体瘦,脉细数,腰脊酸痛,或髋痛,膝肿痛,踝肿痛等阴虚湿热症状,因阴虚湿热兼夹,至低热缠绵,痰瘀痹阻奇经,导致膝踝,尤其是骶髂关节疼痛,且在短时间内骶髂关节发生质的变化,其特点为湿热痰瘀痹阻奇经督脉之道路。这类患者骶髂关节X线摄片多以模糊为主。病例⑴朱师曾治蔡某,女,21岁,1997年3月初诊主诉:5个月前腰脊酸痛,尤以骶髂部僵痛明显,伴低热,两膝肿痛,此前常咽痛感冒,在当地医院X线摄片诊为骶髂关节炎,多方治疗均未见效,低热持续缠绵,舌体瘦,脉细小数,舌苔薄黄腻,大便不爽,无家族性病史,朱师诊为督脉亏损,湿热痰瘀阻络,缠绵难解,虚实夹杂,治以清湿热、补肾督、通奇经。处方:①蒲公英、蛇舌草、怀山药、金荞麦、鸡血藤、威灵仙各30g,青蒿、银柴胡、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徐长卿、广地龙、炙僵蚕、虎杖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②扶正蠲痹胶囊1号、2号,各服2枚,每日3次,饭后服(扶正蠲痹胶囊采用藓动物药蕲蛇、全蝎、蜈蚣、地龙等,以低温冷冻干燥技术而制成,其蠲痹通络,祛风定痛之功优于干燥之常用生药,1号偏温、2号偏寒)服药50余剂,低热缠绵已解,体重增加2斤,两膝肿痛大减,惟腰痛未已,咽燥不舒,有粘痰阻塞感,上方去蛇舌草,淮山药,青蒿,银柴胡,加全当归,生熟地,北沙参,补骨脂,杜仲各10g再服60剂,诸证消失,停服汤药,继以“益肾蠲痹丸”巩固疗效。病例⑵前期肾督亏损型: 倪某,女22岁,患者双骶髂关节痛半年,翻身困难,伴无力,腰脊痛,面少华,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弦。当地医院据X线摄片,诊为骶髂关节炎早期,HLA--B27阳性,有家族强脊炎史。朱师诊为肾督亏损,脉络不利之肾痹,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处方:①穿山龙50g,生黄芪、鸡血藤、威灵仙各30g,鹿角霜、制元胡各20g,仙灵脾、熟地黄各15g,仙茅、乌梢蛇、肉苁蓉、补骨脂各10g。②益肾蠲痹丸4gx180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以此方出入共服60剂,诸证消失,嘱以益肾蠲痹丸巩固。
    按:笔者所选以上两案,一为湿热郁阻下焦肾经,低热缠绵不解,一为肾督亏损,奇经不利,前者为寒热虚实夹杂,朱师治以清通补兼司,后者则以虚损为主,一派虚寒见证,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异途同归,均收佳效。同是强直性脊柱炎之前期症,如医者囿于西医之诊断,以辨病论治,对号入座,结果则遥无愈期,以误治为不治。中医之优势在于辨证施治。纵观全国老一辈临床家,均有异常巧妙的高招,善于在高新的医学知识和复杂的病因病机和客观的临床见证中,抓住要领和精髓,把冥思苦索,心领神会,独有见地的东西,变成创造性的观点和方法,在临证中变化从心,不拘一格,遵法度而又不囿于法度,乃化生法外之法,方外之方,不求神而神在,不言法而法成,达到似此上工者之境界。老一辈的高超医术和创造性的发挥,出自历代诸贤而高于诸贤,来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朱师在湿热郁阻肾督案中,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的治法,乃是大方复治法,古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之先例。曹仁伯曾云:“每遇病机丛杂,治此碍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细意研求,或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强直性脊柱炎前期型之湿热郁阻肾督案病机复杂,寒热夹杂,虚实兼见,正虚邪恋,肾督虚损,多脏受累,如用单纯的方药往往顾此失彼,朱师采用此法,可谓缓妥周全之法,大方复治药味虽多,但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协同发挥或相加,毒付作用则会因相互制约而不显。药味虽多却杂而不乱,多方兼顾,标本同治,而又主次分明,配伍之妙当乃别开生面。方中蒲公英甘平,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缪希雍谓“甘平之剂,能补肝肾,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本草新编》云“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蛇舌草微苦甘寒,清热、利湿、解毒,临床体会尤能清肝肾下焦之湿热郁结,民间单方一味蛇舌草治热淋即是明证。山药甘平,为气阴两补之品,金荞麦功能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对肺部感染性疾病及肠道炎症有较好的疗效。以上四药同用共奏甘平之剂,能补肝肾,甘寒微苦能养阴、清热、利湿。盖湿热郁阻肾督之症,清中寓补,久用无弊,鸡血藤活血舒筋,补血镇痛,威灵仙味辛性温,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青蒿“和解枢机”清透伏邪,银柴胡不独清热,兼能凉血,治虚劳骨蒸,自有实效,二药合用对湿热留恋,气机郁滞,膀胱气化不利尤有佳效。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徐长卿、广地龙、炙僵蚕等同用,意即益肾壮督,蠲痹通络,配合扶正蠲痹胶囊1~2号,通补兼施,寒热相佐,疗效相得益彰。下案见证为虚损寒瘀,专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为主,即可速愈。故医者“言常者易,通变者难”也。
    2、强脊炎久病肾督亏损“骨痹型”:强直性脊柱炎后期,气血肾精亏损,督脉空虚,外邪深入经隧骨骱,临证多见颈项前倾,胸椎后突,严重佝偻,目难平视,腰膝酸软,晨僵,夜间疼痛,髋关节强直或半强直,舌体胖嫩,舌苔薄白,脉沉细数。髋关节X线摄片多有变窄及破坏,少数有融合,脊椎摄片呈竹节样变,椎体方形变,椎间小关节模糊,韧带钙化等。骨痹之因,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及外邪久闭由虚至损,虚中夹实。盖肾精亏损,不能濡养督脉,则不荣则痛。督脉空虚,风寒湿乘虚而入,壅阻经络久而变生痰瘀,深入经隧骨骱,则不通则痛。因痰瘀阻滞,故出现肿痛、晨僵,活动功能受限等症,治当益肾壮督,蠲痹通络,虚实兼顾。朱师曾治汪某,男,28岁,初诊主诉,肩、双膝、腰骶部疼痛7~8年,加剧半年,渐至行走,翻身,下蹲受限,伴发热,经当地医院检查RF阴性,ESR60mm/n,ANA系例阳性,X摄片: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椎体融合,骨髓显示:缺铁性贫血,现每天用消炎痛片,雷公藤片维持,刻下夜间出汗,面色无华,二便正常,苔薄腻,脉细弦,朱师诊为肾虚骨痹之强直性脊椎炎,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处方:①穿山龙50g,青风藤、仙鹤草、律草、威灵仙、鸡血藤各30g,青蒿子、生熟地各15g,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②扶正蠲痹胶囊1~2号各服2枚,每日3次,饭后服③消炎痛栓30枚,剧痛时用1枚,塞入肛门内止痛,以上方出入,酌加生黄芪、生白芍、伸筋草、炒白术、制马钱子、徐长卿等共服药180剂,发热一直未作,体重增加,腿肌有力,站立、行走、穿衣均复正常,惟关节疼痛未已,再嘱守服100剂,诸症消失,行走、上下楼均自如,面转红润。舌脉正常,X线摄片复查股骨头密度较前大有增加,再以原方去虫类药并制马钱子,配合扶正蠲痹胶囊巩固2月,症情稳定,恢复工作。
    按:朱师博究本草,熟谙药性,处方用药常自出新意,别具一格,上案“前期型”乃因湿热郁阻下焦致肾督亏损,见阴虚兼夹湿热之症,妙用蒲公英、蛇舌草、青蒿、银柴胡、金荞麦等甘寒、微苦、养阴、清热、利湿,合清透郁热、和解枢机、蠲痹通络之品,使久郁下焦之肾经湿热迅速得解,低热不复发作,证情逐日好转。本案低热前医久治不退,乃因外邪深入经隧骨骱,久病入络,痰瘀壅阻经隧骨骱,非虫蚁之品殊难获效,朱师在蠲痹通络,益肾壮督的主方中,选佐青蒿子疏透骨中之热,《本草正义》谓“青蒿子专治骨蒸,盖凡子皆重,故主里症,且清芬又能疏解血中之滞。”选青风藤泻下焦血分湿热《本草汇言》云:“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症,久服常服大建奇功。”又妙以仙鹤草,律草为伍,仙鹤草苦辛而涩,能止能行,补涩之中寓有宣通之意,且有强壮强心之效,合诸药久用,颇能提高蠲痹通络之功。律草甘寒,清热利尿、消瘀解毒,朱师除用于散结除蒸,利水泄热之外,常妙以大剂量律草通络止痛,且此案重用律草伍大剂量穿山龙,一寒一热,颇能提高通络止痛,通络退热之功,律草又有清退虚热之效。穿山龙除散寒止痛,祛湿利水,化痰消肿,活血解毒等功能之外,更有强胃消食,强壮扶正的作用。更值一提的是改口服消炎痛片为消炎痛栓塞入肛门止痛,消除了长服消炎痛引起胃出血和成瘾的付作用,这些自出新意,别具一格,唯善而用的大医风度,乃吾辈之模楷也。自古以来,中医流派众多,然均各是其是而各非其非,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者鲜。以师所是为是,师所非为非,乃中医学发展之憾事。荀子对战国时期诸子蜂起之评价云:“诸子皆有所见,亦皆有所弊,”中医之门户之见又何独不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是科学的论证。邓老指出:“中医经历了近百年的沦桑而不倒,靠的是中医有一套指导实践的系统理论,能治好病,包括急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吾等整理发表朱师之“经验和特色系例”二十三篇(未完)涉及内外妇儿伤诸多疑难杂病,其中多种疑难病症,至今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药,足可证明中医学术是至精至微的科学,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