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打根的秘密 马来西亚人文风情游

 昵称10769718 2013-05-29

山打根,一个似乎遥远的城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是不存在的,但当你真正到达这里,站在苏禄海之滨,吹着清新中带点温润感觉的海风,与美食、自然、当地人相会,让阳光在你的皮肤中布下健康的因子,你肯定会如我一般想: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山打根山打根

  水屋之中觅美食

  山打根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从广州出发,乘坐亚航那趟唯一的凌晨零点10分起飞的航班,经3小时飞行,抵达马来西亚亚庇机场,不出航站楼,早晨7点再登机飞山打根,不用1个小时便到了。

  虽然总共飞行时间不长,但一路转机,舟车劳顿,到达时人已经疲乏了。这时候最好是选择入住酒店,休息一上午调整精力体力,不过,很可能你预订的酒店房间还未收拾出来,那么就需要选择第二方案——先寄存行李在酒店,然后出去早餐,之后在等待房间的过程中,先看看山打根的街市。

  实话说,这个时候去进食,其实胃口并不好,而且当地导游司机拉着我们去的是一片海滨的水屋,离酒店有10多分钟的车程。所谓水屋,其实严格来说应该算贫民窟,或者说是棚户区。这片水屋以华人聚居为主,是当年漂洋过海来南洋谋生的先辈生活条件简陋的历史遗存,今天很多居住于此的华人后代尽管在经济上不再窘迫,当地政府也愿意提供新的条件要好很多的居住地,但无奈他们在此生活习惯了,并不愿意搬迁。

  说实话,这里的卫生状况一般,尤其是早晨退潮之后,不少生活垃圾袒露在污泥上,在热带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阵阵让人不快的气味,混合着海腥味,直冲鼻子而来——这下,更没胃口了。不过,我们还是跟随热情的导游,从木屋间窄窄的通道,一直往前走,走到海水漫过木屋下木桩被淹没一半的地方。

  一路上,有同行的朋友抱怨:“又脏又臭,政府应该把它们拆了。要整治应该会很快的。”我看着一幢幢水屋外墙上贴满的各参选政党的海报,一条条改善民生的承诺和愿景。心想:拆容易,但是谁也没有权利,在没有经当地居民授权的情况下强拆。否则,那一张张选票就会说话给答案了。这里是脏臭,是需要改善,但这不是允许强力拆迁的理由。

  一抬眼,“森森海上风味”大排档到了。转角进入,果然别有洞天,臭味随着海水的轻拍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一幅搬运收拾各类海鲜的繁忙景象,一张张食桌足足摆了几十张,两边的工人在我们经过的时候,特意夸张的把手中鲜活的大虾展示出来,然后是石斑、大个蛏子,还有性情据说很残暴,必须一个个用单独用塑料瓶分开的大只濑尿虾……华人烹饪独有的香味从厨房里弥漫出来,我们的疲乏似乎被这一激,祛了不少,口水忍不住在口腔中分泌、下咽。

美食美食

  这实在是一顿非常特殊又非常丰盛的早餐,量大,食材又极为新鲜,口味上佳,一夜的奔波辛苦,在这一刻值回票价。一个个熊猫眼的大家,热情高涨,大快朵颐。我现在看着照片,回想当时个个“吃货”本色,看到那一盘盘由虾、鱼、贝壳、苏东(鱿鱼)煎炸烹煮出来的美食,不禁再次口舌生津。

  而那一杯杯当地特有饮料——桔子冰,也颇让人留恋,酸酸甜甜、冰冰爽爽的口感,是难得的佐餐佳品,喝完一杯就忍不住叫老板上第二杯,反正不贵,2、3马币一杯,不妨喝个够。

  从我们坐的桌子向外跨一步,探头出去就是海,海水中是一朵朵宛如白菊盛开的水母,优哉游哉,惬意安然,他们是否也知道我们的快乐呢?我们是否又真的了解他们的愉悦?那一刻分神,若庄周梦蝶,分不清我是水母,还是水母是我……

 风下之乡随风而逝

  山打根华人数量众多,因此佛教香火在此旺盛。

  最早的一座华人寺庙是上世纪80年代建于快乐村山坡上的观音庙,善男信女在这不甚引人瞩目的寺庙内诚心的膜拜观音,附近的还有一座名为三圣宫的庙,在考试期间香火特别鼎盛,据当地人说,该庙中的一尊神明会保佑考生顺利过关。看来,无论华人到了哪里,都能把考试、前程与祈求平安顺利的心愿与寺庙结合起来。

风下之乡风下之乡

  如果是想欣赏山打根湾全景以及参观市区最新庙宇,建立在市南石山顶上的普济寺则是游人必去之所,虽然与国内很多极奢侈的庙宇相比较起来,普济寺算不得规模大和富丽堂皇,但是在山打根,已经非常可观。更讲究的是,寺庙融入了当地的习惯,入庙必须脱鞋。

  但见寺庙红金色相映,辉煌悦目,墙柱雕龙,栩栩如生,镀金的菩萨像照耀明亮的莲花灯及香火味,更衬托出普济寺庄严安宁的气氛。与国内香火大寺相比,我们去的时候香客不多,但由此也少了几分世俗气,让人心下宁静,不敢不收敛心神、不庄重。

  出得庙门,山下就是小小的山打根全城,尽管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第二大城市,但是与国内大多数城市比起来,它还是规模较小的,甚至是有些简陋的,没有几幢摩天大楼。不过它干净,空气是可以随时大口呼吸而不用考虑肺是否承受得住的问题。蓝蓝的海水映射着阳光,几艘海轮慢慢滑过水面,湛蓝的天空,飘着巨大的翻卷着的云朵,若非空气透亮,阳光的紫外线过于强劲,闲庭信步一番,自有风味。幸好,退而坐于庙宇檐阴下,海风徐徐,心情也是大好。

  突然想起那本著名的小说《风下之乡》,说老实话,我并没有看过,只知道是1930年英国人护林官哈利吉斯(Harry Keith)携其美国籍太太爱诺丝(Agnes Keith)来此居住后,爱诺丝将他们在北婆罗州的十多年的殖民地生活体验融入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他俩在山脊上兴建了可俯瞰山打根市全景的两层木板洋房,在日本侵占马来西亚时遭受摧毁,不过于1946年当他们夫妇重返山林时,屋子依照原状重建起来。

  我现在就身处风下之乡,现在的风,和当年夫妻二人吹过的风有何不同?有多少过往、情感、心思、伤痛、苦难都随风而逝了?

  过了一天,我去那个山脊上,看到了那幢绿荫环抱的白色两层洋房Agnes Keith House,没有步入,只是远远地望了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