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苏迷 2013-05-29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苏州西山的林屋洞,有天下第九洞天之誉。自古以来,多有著说传于世。谓之奇,一曰曾为龙居之地,一曰大禹治水后藏五符于此,一曰其洞潜通五岳。虽则都近乎于神话,但总有人信誓旦旦道真,也因此希望“心诚则灵”。唐宋时遇有水旱之灾,朝庭甚至还要派官员至林屋洞祭神。

 

撇开传说中的传奇成分,作为一个石灰岩的溶洞,林屋洞还是有特色的。其洞上有林,洞内广如厦,顶略平如屋,故名状其神。洞中有洞,洞洞相套,各有特色。洞中之石,千奇百怪,任由想象。现在可以参观的是六个洞,名雨洞、隔凡洞、天后别宫洞、金龙洞、丙洞、旸谷洞。

 

林屋洞是水洞,每日出水量在300立升左右,水流终日潺潺。明朝大学士王鏊有诗为证:“洞口有深井,云浆湛虚空。我来携一罂,会与仙源通。”为供游人参观,现在当然是需每日抽水外排。洞之出口,在一小山坡上,略有峭壁之雄。洞之进口与出口处,有不少摩崖石刻,为景点增添了不少人文情趣。其中弥足珍贵的当数宋朝尚书李弥大的《道隐园记》。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林屋洞的入口。“屋檐上”就有一些石刻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林屋古洞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天下第九洞天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僲”字为古体的“仙”字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此处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浙江德清人俞樾在光绪十二年春所题。惭愧的是有几个字至今还辨认不出来。谢谢好友德山指教:壁上的一段篆书乃是“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溶洞胜景之简介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林屋洞导游示意图(少标了一个雨洞)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刚进入溶洞回首,竟有点误入水牢之错觉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雨洞是入林屋洞的第一个洞,因洞内与外界冷热空气相遇,凝结成水珠,滴落下来,故名雨洞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往“隔凡洞”去的方向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隔凡洞,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是林屋洞面积最大,游程最长的一个洞。洞内立石成林,各种象形石栩栩如生,有石灶、石桌椅、石床、石几等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洞中奇石罗立,洞顶如余霞散绮,脚下则波光溢彩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石床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这处的“屋顶”,疑似布满天际的火烧云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道家将林屋洞誉为第九洞天,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又称“左神幽虚之天”,别称“天后别宫”。图为天后别宫一景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洞中多这样的石阶。凭栏俯视,灯光下的岩石如龙宫的祥云缭绕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金龙洞,因其洞顶中部有天然曲槽曰“天沟”,形状起伏多变,有石纹类似龙形而得名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丙洞,原为林屋洞的第三个出口,介绍说因洞内温度高于其他洞区而得名。但我才疏学浅,竟不知这“丙”字亦可如此解释,想必在古时通“炳”吧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旸谷洞为游览路线中最后一个洞,也是通往出口的必经之路。“旸”通“阳”。《左传》有句:日出于谷而天下明。简介牌上有字为“仙草长青,人生不老”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呵呵,你这个家伙吓我啊?拍下来报案去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洞之末,天光远照,回到人间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出洞,有不少石刻,内容大都是当时名人游后志之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此处亦是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这是
首五言诗。光绪辛亥二月辛已日题的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这处则是指示方位的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史载南宋李弥大罢平江知府后隐居于此,自号无碍居士,筑无碍庵,又名道隐园,清同治年间曾重修,“文革”时毁,1997年在景点出口处重建道隐园,供游人休息饮茶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湖天一览。首一行小字“岁在......”看不懂,不知是否是道家的记年法?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林屋晚烟,题林屋山胜景之一

 

林屋洞的溶洞景观与摩崖石刻
珍贵文物,宋朝尚书李弥大的《道隐园记》。李弥大(10801140),字似矩,号无碍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登崇宁三年进士第。以大臣荐召对,除校书郎,迁监察御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