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赏佳作暖身高考

 伢芽 2013-05-30

共赏佳作暖身高考

2013/05/30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之海淀区

  编者按:下周,本届高三毕业生将迎来他们学生生涯中的一件大事——高考。为了备战高考,在此之前,本市各区县分别组织了“一模”和“二模”考试。模拟高考有三个作用:实战模拟定心、志愿排名定位、查漏补缺拔高。从今天开始,“中学作文”将连续刊载几期不同区县“一模”和“二模”考试的优秀作文,一展本届高三学子文采,为高考作文“暖身”。

  同行与孤往◎人大附中高三(14)班 丁颂原

  海淀“二模”作文题: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类型:格言/哲理

  独自上路,意味着少了拘束,多了自由,奔跑时脚步无所顾忌,冲刺的速度难以企及;结伴而行,则代表着互相扶持,减少消耗,前途的障碍群起克之,前进的步伐绵延远方。

  而在我看来,同行与孤往,本都不是我们前行的目的。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终究是希望以我们生命的能量,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远的彼方,抵达我们念兹在兹的理想之地。因而我想最完满的方式,当是先与心念一致的伙伴携手同行,以群策群力披荆斩棘,而后在面对理想的“分岔”或目标的多样时,勇敢地以一己之力走上自己的道路,以无所畏惧的冲刺速度到达终点。其合其分,本质大抵相同。

  彼时欣赏印象派画家的杰作,常常感慨扼腕,想他们建立落选沙龙,一致对抗权威,在新风格的路上走了这样远,却终于大多分道扬镳。然而看得越多,越觉心下释然,无需伤感。他们联手远行,抵达消除了禁锢的广阔天地,而后坚持各自内心所想,飞速地各奔东西。同行时意义不同同行本身,而在同向一个目标集结努力,独行的姿态亦不是孤独,而是前往自己的梦想。莫奈微酡的睡莲绚丽地绽放,雷诺阿粗粝的铜像骄傲地矗立,梵·高旋转的星空固然炫目,高更野性的人体亦有生命之力,最终那一场独行的冲刺,留下这许多独特而伟大的结晶。

  譬如水汇于江,切山开道,奔流茫茫,同行千万里,终于走出重重阻隔,此时骤然铺开,各向四面八方,成就广大的冲积扇,气象风物,阔大非常。

  独行的方式或许不同,最终却可能殊途同归。世纪之前的俄罗斯诗人,常让我感叹先聚后独的力量,曾经一同为诗歌的美丽与真实奋斗的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还有稍后的艾基,他们在书信与诗作中携彼此发现广袤大地上未发掘的美景,认识在时代中变迁的城市,在政治洪流中努力捍卫彼此,保护彼此。最终远行之后,他们独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有人投向“更人道的作品”,用小说记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有人呼唤昨日的太阳,用生命歌唱自由;有人用死亡捍卫美好;有人用田园勾勒民族。彼此分离,他们用短得惊人的时间创造了各自的精彩。而这精彩又静静归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着一个时代人们的挣扎和良知。

  仿佛水滴成云,因为聚合而不惧太阳烤炙蒸发,因为一体而运行万里,最终化为个体疾落,滋润不同的地方,而漫流之后,殊途同归。

  或如水汇于江河,或如云浮于原野,目标只是理想的远方。同行而后孤往,方能既远且疾。挽起身边的手,挥别旧时的人,没有犹豫没有嗟叹,前进的远方,一片光明。

  点评:

  本文没有如多数考生一样简单地选择独行而快或是结伴致远某一个方向确立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看待同行与孤往,它们实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两种姿态:“当是先与心念一致的伙伴携手同行,以群策群力披荆斩棘,而后在面对理想的分岔或目标的多样时,勇敢地以一己之力走上自己的道路,以无所畏惧的冲刺速度到达终点”,这一思考体现认识的深刻不凡,而提炼见出语言的功力。之后的论证紧紧围绕这一观点有层次地展开,思考深入,思维辩证,举证彰显自己的个性,视野开阔有气象,见出积淀的独特与深厚。表达上理性的思辨与形象的比喻相得益彰。在考场紧张有限的时间内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才、学、识、情成就佳构,最佳发挥,实为难得。

  (海淀“二模”作文阅卷组负责人王艳老师)

  与你远行◎人大附中高三(1)班 张睿

  亲爱的弗吉妮娅:

  见字如晤。此时此刻,我就在你的隔壁。我的爱,听到你痛苦的咳嗽和喘息令我心如刀绞。原谅我的胆怯,只是我无法忍受眼见你的生命在我的话音间一寸寸逝去,便只得将这些话书写在信里。

  在我尚未曾与你相遇时,我曾是一名激进的疾行者。我流连过美国每分每毫的土地,从不费心停留,而是疾行。孤身一人地疾行着,看遍了世间百态,那些富贵人家的大马士革毯与转角小酒馆、那被啤酒脏污的石地板无一不激发着我的“创作欲”。我依稀记得终夜写作后双眼充血和手指肿胀后畅快的疼痛。然而这些疼痛是“卷帙浩繁”的产物,连同日后我孤意退学,在西点军校岁月里那难以数计的讽刺教官的短诗一起,都被我一炬而焚。那些所谓“诗作”确曾使我在校友间风云一度,但它们如我的经历般“纷华迷乱”,匆匆而就,虽笔墨庞乱,却难以使我笔下的世界更有一分接近我的追求。

  幸而,在我即将被急速涌动的车马和厚度激增的陈词滥调溺亡时,你落入我的生命,我的弗吉妮娅。

  你的美丽与静谧 真正使我几近干涸的心沐浴到了甘泉。当我望着你,我的妻,你在溪流边采撷鲜花与草莓,阳光洒在你夺目的金发上,如没有穷尽的中国绸缎。我发誓,为你的赞美诗亦如你脚下的清流源源不断,流泻出我的笔尖。我的诗从未如此柔情曼妙,饱含深情。当我在为世人赞叹的诗歌中赋予你天使之名,呼唤你“我美丽的,美丽的安娜贝尔·李”。

  除此之外,我不得不自责。是否是你在我彻夜奋笔之后披衣为我审读初稿的每一个清晨,一点点拖垮了你轻盈纤细的躯体?那样固执地陪伴我至深夜,又第一时间为我阅读,提出谦和的建议。犹记《怪异的故事集》的出版样书送至家中,你的雀跃欣喜久久不能平复,几日家中如同多了一只金色小百灵鸟儿似的。其实我悔恨未告诉过你,这每一篇古怪的小故事都应当“题献”给你,感激你在一个个清晨发掘出它们的光亮,并提示我将之再加打磨。

  而你发掘出的光亮并不仅限于此。我并不能忘,几个月前与狄更斯的会面几乎摧垮了我。“他是那样富有才华!”我面对你而尖叫道。他对文学的掌控与运用就像阿波罗拨动竖琴,而我在这琴声下似乎像一团阴暗的影子。我颓唐地抱头而坐, 而直到你温暖的手掌落在我的背上。然后是颈后,然后你轻轻地抚摸我的乱发。“埃德加,”我记得你说出的每一个有些哀伤的字,“你是这世界上最有才华的文学家,只是你的才华不在别人通常审视的地方,它在莫格街,在钟摆下,在红死病的假面背后。”那时你的病已隐隐埋下,然而你坐在我身边,用不盈一握的手臂环住我,许诺我无论你还能否看到,我的才华一定会带我们走得更远。

  可你错了,吾爱,是你带我在这条路上走了这样远,是你使我真正地拿起笔,并且再不曾放下。我的怀疑与不成熟在你的光辉照耀下洗去,我笔下的世界在与你远行的这段日子中终于实现了我的追寻。

  请陪我走向最远处,接近太阳的地方,请不要离去,我的弗吉妮娅。

  你忠实的,永远的

  埃德加·爱伦·坡

  点评:

  一篇佳作,十分巧思。

  文章有着准确的立意,本文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人物的特殊人生阶段,突显了在爱伦·坡的生命中,结伴同行的重要性,可谓立论巧妙。

  于结构上,先破后立,按照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将其独行时的叛逆与不羁刻画生动,这就愈发突出了“同行”带给他的身心转变。妻子带给爱伦·坡的,从思想情感的直接变化,到事业上的发展,再到遇到坎坷时的勇敢面对,层层深入,由点到面,结构巧妙毋庸置疑。

  最让人赞叹的,是作者选材和构思上的匠心独具。美国作家爱伦·坡,其运笔的精彩与生活经历的传奇一直为人所称道,而因其在中学课本中不被提及,又显得多少有些陌生。本文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适当拉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立意选材,先拔头筹。选择书信体,虽不特别,但极适用于这样的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第二人称的深情呼告,让读者于不知不觉中跟着作者的笔一同沉浸在这份柔情蜜意中,为弗吉妮娅的真情而感怀,为弗吉妮娅的病重而伤怀,为这份“同行”的必要而深深动容。“以情感人,以情服人。”此文深谙此理,巧妙成章。

  (人大附中语文老师申怡)

  “李太白文学奖”中的自卑与自傲◎人大附中高三(14)班 许文睿

  海淀“一模”作文题: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 “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这个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类型:材料文/现实类

  莫言获得诺奖,似乎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与世界接轨”的风潮。随着莫言的种种作品抢占了各大书店的半壁江山,“我们的作品已然走向世界”的观念也根植于许多人心头,甚至有作家提议要设立可与诺奖比肩的“李太白文学奖”,通过用我们的标准来评点世界争夺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话语权的争取,并不是喋喋不休地向他人倾倒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做到的。所谓话语权,不是我们说了多少,而是别人信了多少。所以,想要争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在世界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首先还是要让自己获得理解、认同,使我们的发言变得有分量。而如果缺乏真正的国际认同,恐怕“李太白文学奖”也只会遭人无视,甚至被人耻笑。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文学已然走向世界了,我们又怎么会不被认同呢?但是,中国文学的“走向世界”,才仅仅迈出了一小步。现在的我们,总体上仍旧处于一种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之中:我们不愿意认真地将自己的优势向世界展示,也不喜欢踏实地吸取其它文化的长处,只是急功近利地以“世界级文学奖”安抚着自己的虚荣心。许多的作家与文化人,一面急不可待地讨要着世界的认可,一面又坚持要保有“自己的眼光与标准”,而不愿考虑他人的文化审美,而只能向外输出不为人所接受的作品。这样的行为所折射出的心态,恐怕比晚清的人们好不到哪里去。

  阻止我们被世界所认同的原因之一是文化上的自卑。在我们的文化、文学走向世界前,我们的思想就早已抛弃了自己而投向“世界”的怀抱了。我们所在意的往往只有世界的评价,而厌弃只属于自己的一切。在许多“国际文学奖”占据了新闻的头版头条时,一些同样很有价值的国内奖项,例如茅盾文学奖,则只能远离大众关注的焦点。这种现象,终究还是一种不自信。如果我们都不肯相信自己的评判、自己的价值,那又怎么能让世界欣赏、认同我们呢?说到底,我们中的许多人,欣赏的并不是莫言的文字,而是诺奖委员会的评审而已。

  文化上的差异,反过来又导致了一种自傲的情结。我们在追随由他人引导的潮流时,又不断在心中编织出自己如何强大,如何被世界认可的幻象,以至于滋生出“评点世界”的想法。我们希望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刻上自己的印记,从“李太白”的冠名到使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无不如是。然而,这样的自傲,一方面阻绝了我们取彼之长的可能,一方面也让我们被外界排斥。

  所以,在妄想以什么“李太白文学奖”评判世界之前,我们所该做的是真正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更是端正自己的文化心态。我们应当化自卑为自谦,化自傲为自信,才能使自己的文学能够展现其价值。倘若可以做到这些,我们便也不需要“李太白文学奖”之流来夺取话语权了——世界的目光,定会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中国。

  点评:

  自卑与自傲往往相伴相生,作者准确地抓住这一集体心理特征,从文化的视角,道破了评点世界的高姿态中隐藏的虚弱感,观点深刻。作为时评类作文,议论格局宏大而不流于空泛。从话语权的争取切入,展开自卑与自傲的两方面论证,条理清晰。对文化自卑感的论述很有见地——“在我们的文化、文学走向世界前,我们的思想就早已抛弃了自己而投向‘世界’的怀抱了”。末端提出端正心态,化自卑为自谦,化自傲为自信,虽属常谈,却是真知灼见,作为结尾有力度。文章如果能在充分说理之上再佐以事例和旁证,内容会更丰富立体。

  (人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王艳推荐)

  (人大附中语文老师解村点评)

  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人大附中高三(12)班 滕雅群

  丁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她于1951年凭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这也令我常常感到困惑,中国作家常常因为获得外国的文学大奖而为国内读者所推崇,而什么时候,我们听到过有外国作家获得中国颁发的世界性文学大奖呢?一个有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为何在世界文学席上总是“排队等候”,而没有“召集评点”的地位与气魄呢?

  那位提议设立“李太白文学奖”的作家说得有道理。我们不仅要走出世界,也要评点世界,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承千古。经史子集,煌煌巨构,诸子百家,群星列布,这样绚烂的国学文化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自豪。是啊,中华民族本是骄傲的,只是在近代遭受凌辱之后一直没能摆脱“自卑”的阴霾。不仅仅在科技、国力上自卑,文化上也自卑,文学上也自卑。我们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总想追逐世界的脚步,但自卑的心理却让我们渐渐丧失了自己的眼光和标准,习惯了默认,习惯了听从,习惯用别人的眼光衡量自己。不是我们的呐喊世界听不到,而是我们原本就习惯了缄默不语。我非常佩服辜鸿铭老先生,那位敢于怒斥洋人,在洋人面前大抒中华文明特质与优越性的文化巨擘。也许他偏执,也许他狂妄,但是他自信,他有铁骨铮铮的傲气。如今,这样铿锵的声音在哪里?我们只是在为莫言荣获中国人第一个诺奖而欢呼雀跃,然而是否应当反思,我们民族的创造力绝不应仅于此;我们的评价与我们的声音,也应响彻世界。

  也许有人会质疑,我们凭什么设立这个“李太白文学奖”,我们有什么资格,怎样才能让世界信服?这样的问题着实有理,但我想反问的是,我们什么时候质疑过瑞典文学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议呢?他们有权威,于是他们的评定就一定毋庸置疑,让所有人信服吗?其实对文学的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而一定带有主观认识的色彩。任何一个民族与文化,都有它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审美观念、独特的眼光与标准。既然如此,我们以中华文化的视角去评鉴世界文学,也无可厚非。我们大可不必自卑到连发表自己观点也难以启齿的地步。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也许不需要“绝对权威性”与“不可替代性”,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能够让世界听到沉默已久的中国文坛的声音。

  米兰·昆德拉说,假如一个作家只写作只有他的民族才能理解的作品,那么他是有罪的,因为他造成了这个民族的短视。同样的,一个民族,只能评价本民族作品而不能评点世界文学,那么它在文学上的发展也一定会受到局限与制约。我相信,世界性文学奖在中国的设立,于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个大国的崛起须建立于文化的崛起,而文化的崛起须有文化的自信。要自信,就要面对世界,喊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点评:

  一篇上乘的作文不会不重视题意要求,但也绝对不会只拘泥于题意要求。真正的好作文的考量标准,基本上已经可以不再顾及原本的题意要求,而应该着眼于在满足基本的题意要求之后,作者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表达他对材料的认识以及他的表达效果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本文作者立足当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有关一个文学奖的提议的价值,从而避免了立意的狭隘与肤浅,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表达了对当下中国的发展的关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大情怀,大气魄。

  (人大附中语文老师高建忠)

  明日《中学作文》版将刊登东城区模拟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

  本版制图/姜楠

  漫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