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身浮肿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5-30

蒴 酒方——(水肿臌胀)

  水肿是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痛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臌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感染血吸虫、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淤积于腹内而成。从病变部位看,水肿以肺、脾、肾为中心,臌胀以肝、脾、肾为中心,二者虽有区别,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故归于一处。

  以药酒治疗水肿、臌胀,已有很久的历史,并有丰富的内容。常用大豆、商陆、皂荚、葶葶、芫花、桃皮、水蓼、桑白皮、抽葫芦等药配制而成。有以利尿消肿为主者,有以补肾为主者,有攻补兼施者,有表里同治者,临床可根据病情选用。对因酒食不节之臌胀,在应用药酒治疗时应慎重。
...

水肿,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

全身浮肿,严重者伴有胸水、腹水等,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

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
...

水肿是小儿常见病证,临床以肌肤浮肿及小便短少为主证。见于现代医

学的小儿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疾病。

方1
...

内 科

头风:葶苈子,研末,以汤淋汁,沐头3—4次即愈。(肘后方)

偏正头痛:细辛、雄黄各等分,研细末,用纸捻蘸药搐鼻,左痛
...

九种症状禁止刮痧-中药知识

  刮痧,人们并不陌生。现在许多洗浴中心、美容院、休闲保健中心都设有保健刮痧服务项目。人们认为偶尔刮刮痧能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但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届保健刮痧师职业培训会上了解到,我国目前只有职业刮痧师5万名,大多数美容院、洗浴中心里的刮痧师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中国中医研究院杨金生教授说,刮痧的方向、手法、强度、时间和适应症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


  杨教授介绍,古代刮痧多应用于治疗夏季和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消化道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刮痧是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而在当今,刮痧的功能多半是用来防病保健的。


  保健刮痧手法更简便,操作更安全,主要针对疾病早期预防、病后康复、功能性病症以及亚健康症候、减肥美容、消除疲劳、提高机能等。保健刮痧主要应用范围如:头痛、颈痛、肩痛、背腰痛、腿痛、感冒、牙痛、便秘、腹泻、食欲不振、痛经、疲劳、失眠、养颜美容等。


  但杨教授特别提醒应谨慎选择刮痧,因为刮痧方向、次序、手法、强度、时间以及操作前后注意事项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顾客的健康和安全。如果刮痧师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出现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据他介绍,刮痧有九种禁忌症。


  一、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

第四节 鼓胀





...

如何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除使用药物治疗外,休息和饮食控制非常重要,因此作为家长在治疗上有责任帮助病儿服从医生的医嘱。



    在发病的初期需注射青霉素7~10天,用来消灭残留在病儿体内的细菌。浮肿明显的病儿可用利尿剂,有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时要给予降血压和强心等对症处理。但仅靠医生的治疗是不够的,患病初期,孩子要卧床休息两周,这样可以减轻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使肾脏血流量增加,有利于肾脏病变的恢复和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当浮肿基本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让孩子下床适度活动或到室外散步,但要避免剧烈活动。一般休息3个月后可让孩子恢复正常学习和活动。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家长的耐心管教了。



    饮食方面,在发病初期病儿有尿少、血压高、全身浮肿等症状时,要适当限制盐和水的摄入量。一天的盐量为1~2克,1克食盐相当于中牙膏盖平平一盖,或一大匙酱油的含盐量。比如,早上可以给孩子吃甜点心,面包、果酱和喝粥。中午吃土豆丁炒肉丁、米饭。晚上可以吃鸡蛋炒西红柿,炒扁豆以及无碱馒头。一般可以多吃水果,但不要吃香蕉,因为香蕉里含有大量的钠盐,吃了以后,孩子的血液中会储留大量的钠,使原有的浮肿加重,并增加心脏负担。可以吃的水果有苹果、西瓜、梨、桃等。当尿量增加,浮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含高维生素、高糖的饮食。如家长可给孩子做些香甜可口、糖醋味的饭菜。在病儿尿量较少期间,最好少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以免加重肾脏的负担,待尿量逐渐增加后,就可恢复正常量的蛋白质供给,如鸡蛋、瘦肉、鱼等。注意不可长时间限制孩子的蛋白质摄入量,因为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分限量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

急性鱼胆中毒
一、概述
鱼胆中毒(acute fish gall bladder poisoning)其毒理作用与一般细胞毒相似,可引起肝脏、肾脏、心脏及神经系统损害。常因服用鱼胆来治疗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及眼病而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二、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持续腹痛,阵发性绞痛,伴恶心、频繁呕吐,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样便。
2、中毒性肝病症状 纳差、畏食、肝区疼痛,肝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增高)。持续时间可达1-2个月。
3、中毒性肾病症状 下肢及全身浮肿,尿少至无尿,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及颗粒管型,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4、中毒性神经症状 唇、舌、四肢远端麻木,双下肢末梢型感觉障碍,双下肢周围神经瘫痪,抽搐,昏迷等。
5、中毒性心肌病症状 心运过速,心脏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心力衰竭,以致可发生阿斯综合征。
6、眼部症状 鱼胆汁射入眼球,则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微痛微痒,结膜充血,角膜混浊,视力减退,甚至致盲。
三、诊断要点
1、病史 有生食或熟食鱼胆史,常见于吞食青鱼或草鱼胆。鱼胆中毒似与鱼种关系不大。
2、食鱼胆后0.5-6h内出现肝、肾、心及神经系统症状。
3、同时食用者有类似表现。
四、治疗决策与常规处方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1、洗胃 鱼胆在胃内可存留较长时间,故不论就诊早晚均应予以彻底洗胃。
2、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不宜补液过多,以免造成肺水肿、脑水肿。
3、抗肾衰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鱼胆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故为治疗的关键。
(1)解痉利尿:雷吉丁20mg、多巴胺20mg、呋塞米40mg、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点滴,必要时重复1次。20%甘露醇250ml,静滴,1-2/d。
(2)少尿、无尿期,宜尽早作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3)多尿期,须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特别要注意低钾血症。
4、护肝治疗
(1)静脉注射维生素C120mg/d。
(2)细胞活性药物的应用:如维生素C、ATP、辅酶I(辅酶A)等。
五、综合医嘱
1、鱼胆毒性较大,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是采用综合治疗。
2、慎用鱼胆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及眼病,防止鱼胆中毒。
3、一旦发生鱼胆中毒,要防治肾功能衰竭。
4、配合中药治疗 银花、生甘草、苏叶、积实、厚朴、半夏、陈皮。黄疸尿少者可用大黄、桅子、茅根、黄柏、茵陈、泽泻等以清热凉血,利水退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

青春期常见的月经病
  痛经:在多数情况下,月经期没有疼痛的感觉。若在月经期或月经前1-2天内发生一种由肌肉紧张或痉挛引起的下腹疼痛或腰背酸痛的混合感觉,则为痛经。痛经在青春期女性极为常见。女子初潮后一年内发生原发性痛经者占75%,第二年内发生率占13%,第三年内发生率占5%,第四年内发生率占4%。痛经发生的原因,至今仍不肯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子宫发育不良(往往伴有乳房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异常(如前屈、后屈、成角等)、遗传因素(母亲有痛经史,所生女儿常发生痛经)、内分泌因素(痛经常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而无排卵的月经周期一般不伴有腹痛)等。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月经时腹痛不伴有盆腔妇科疾病;继发性痛经是月经时腹痛,常可查出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盆腔感染等。原发性痛经常见于少女初潮后6至12个月内,排卵周期初建立时;继发性痛经常发生在初潮后2年。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口服止痛药、镇静药为主,或应用激素类避孕药,或服中药。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月 期有部分妇女出现生理上、精神上以及行为上的改变,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女性在此时表现为情绪消极、乏力、烦躁、嗜睡、不愿做家务,甚至哭泣、大怒,个别有自杀行为。有的合并有失眠、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恶心、呕吐、全身浮肿等。这种紧张状态一般在月经前4至5天开始,来月经后消失。有的社会调查表明,女子犯罪行为、突发急症、自杀,大多发生在月经前4天内或行经的4天内。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参予。这种病多发生在有排 月经周期中,可能身体组织对孕激素敏感性失常之故,也有学者认为与维生素B6缺乏有关,当然,这种病也会与个人的精神状况、社会文化因素有关。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给予止痛镇静剂,维生素B6,月经来前10天要吃低盐饮食,避免精神受到刺激等。功能子宫出血:是月经失去其正常有规律的周期,代这以不同频率的月经量过多,月经期过长的子宫出血。多由卵巢功能障碍引起,而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也无全身性出血疾病。某些诱因,如精神过度紧、环境和气候的改变、劳累、营养不良均可加生月经率乱,使经期长短不定,经量多少不等。治疗本病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卵巢 原则,因此治疗较复杂。或者服中药有效。闭经:凡年满18风以上的女性,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原发性财经;月经周期已经建立,而出现连续3至6个月以上不来月经者称为继发性闭经。引起闭经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先天性子宫缺如.子宫发育不良、幼稚型子宫;或者是先天性无卵巢、卵巢发育不良、卵巢功能失调;或者是内分泌系统的肿瘤;或者是患有结核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甚至精神因素、营养不良均可引起闭经。一些渴望怀孕或害怕怀孕的妇女,在闭经的同时,还会有假性怀孕的现象,如早孕反应、乳房肿胀等。有的女子因阴道处女膜先天闭锁(正常有一小孔),使月经不能外流,这种情况称为“隐经”,因此暑经要多方寻找原因,注意区别。治疗时,首先要弄清楚原因,如是生殖器质性病变,要行外科手术治疗,如是功能性闭经,可先用激素治疗或中药调整身体功能治疗。另外要注意补充营养,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月经性偏头痛:是指发生在月经期前、月经期或月经后,伴有偏头痛的特点,往往有家族遗传史。它是一种与卵巢周期变化有关的特殊类型偏头痛,占女性偏头痛的60%以上。月经期头痛加重。该病发病年龄多在月经初潮后于青春期发病,每月发作一次或一次以上,或月经期发作,或月经前1至7天发作,或月经后1至2天发作。在颞侧或前额呈跳痛、爆炸样、刀割样疼痛,头痛持续1至4天,伴随有恶心、呕吐、痛经、心悸等。经研究发现,这类头痛与月经前后雌二醇浓度骤降有关。而且发现,70%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偏头痛加重,头痛频率增加,停服避孕药头痛改善;早孕期头痛加重,孕晚期头痛消失。绝经期偏头痛起于缓解。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消尖痛、阿斯匹林等,加服胃复安。发作前预防性地服用心得安、尼莫地平等。平时饮食注意避含酪胺的食物如腊肉、香肠、柑桔,某些含酒、咖啡、巧克力的饮料亦应少用。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孕妇在妊娠24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等症状,属妊娠期特有的、常见的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原因未能真正明了,迄今较公认的有免疫学说,子宫胎盘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系统平衡失调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与其发病之关系较为密切。妊高征的基本生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导致脑、肾、心、肝、子宫胎盘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妊高征严重程度的不同,其凝血功能也相应出现不同的变化,甚至可导致弥漫性毛细管内凝血(DIC)。 
临床诊断:孕24周以后临床表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1)高血压:血压>130/90mmHg,或与基础血压相比, 收缩压>30mmHg,舒张压>15mmHg。(2)浮肿:经临床休息6-8小时后,浮肿不消退;或每周体重增加0.5公斤。(3)尿蛋白:尿常规有蛋白或尿蛋白尿定量>0.3g/24小时。先兆子痫为血压>160/L10mmHg,蛋白尿++ →+++,伴水肿、头昏、胸闷、眼花等症状;子痫则伴发抽搐、昏迷。
    处理原则:(1)镇静、降压、解痉以防子痫发生。(2)辅助检杳,了解心、肝、肾功能;有无血液浓缩现象,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3)监测
胎儿、胎盘功能。(4)掌握扩容的指征,适当应用利尿剂,适时终止妊娠,预防并及时识别和处理妊高征的并发症。
    妊高征的表现属祖国医学中“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范畴。本病初起于孕妇素体脾气虚、脾阳不足,以致不能运化水液而发为水肿胀满, 或脾肾阳虚水泛为全身浮肿。脾肾两虚阴液受阻,水不涵木或土虚木郁均可导致血虚肝旺,加之精血聚以养胎,更加重肝肾阴虚,乃致肝阳上亢。于妊娠晚期或分娩时,由于阴血聚以下,精血愈亏,孤阳失潜,一经情绪激动或刺激,肝阳暴越,神不内守,肝风内动或气火夹痰蒙蔽清窍,乃致抽搐、昏迷为子痫。这和现代医学的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有相合之处。本病常见有瘀症表现。瘀血的形成是由于患者平素情感抑郁,气机不畅,加之妊娠血聚养胎,使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受阻,发生气滞血瘀,瘀阻脉络,或因阴虚内热,热郁血瘀,久瘀化火更加伤阴。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在妊高征中气滞、阴虚、血瘀互为因果,而中心环节为瘀。治疗应以消瘀为主,临床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水,平肝潜阳,清热熄风等法以消除病因,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使妊娠正常进行。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158例,治愈146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3%。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方数:8)
<!--hzh--><!--hzhend-->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方数:8)


    00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孕妇在妊娠24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等症状,属妊娠期特有的、常见的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原因未能真正明了,迄今较公认的有免疫学说,子宫胎盘缺血,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前列腺素系统平衡失调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与其发病之关系较为密切。妊高征的基本生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导致脑、肾、心、肝、子宫胎盘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妊高征严重程度的不同,其凝血功能也相应出现不同的变化,甚至可导致弥漫性毛细管内凝血(DIC)。
    临床诊断:孕24周以后临床表现高血压、浮肿、蛋白尿。(1)高血压:血压>130/90mmHg,或与基础血压相比,收缩压>30mmHg,舒张压>15mmHg。(2)浮肿:经临床休息6-8小时后,浮肿不消退;或每周体重增加0.5公斤。(3)尿蛋白;尿常规有蛋白或尿蛋白尿定量>0.3g/24小时。先兆子痛为血压>160/110mmHg,伴水肿、头昏、胸闷、眼花等症状;子痫则伴发抽搐、昏迷。
    处理原则:(1)镇静、降压、解痉以防子痫发生。(2)辅助检查,了解心、肝、肾功能;有无血液浓缩现象,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3)监测胎儿、胎盘功能。(4)掌握扩容的指征,适当应用利尿剂,适时终止妊娠,预防并及时识别和处理妊高征的并发症。
    妊高征的表现属祖国医学中“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范畴。本病初起于孕妇素体脾气虚、脾阳不足,以致不能运化水液而发为水肿胀满,或脾肾阳虚水泛为全身浮肿。脾肾两虚阴液受阻,水不涵木或上虚木郁均可导致血虚肝旺,加之精血聚以养胎,更加重肝肾阴虚,乃致肝阳上亢。于妊娠晚期或分娩时,由于阴血聚以下,精血愈亏,孤阳失潜,一经情绪激动或刺激,肝阳暴越,神不内守,肝风内动或气火夹痰蒙蔽清窍,乃致抽搐、昏迷为子痫。这和现代医学的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有相合之处。本病常见有疥症表现。瘀血的形成是由于患者平素情感抑郁,气机不畅,加之妊娠血聚养胎,使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受阻,发生气滞血瘀,瘀阻脉络,或因阴虚内热,热郁血瘀,久瘀化火更加伤阴。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在妊高征中气滞、阴虚、血瘀互为因果,而中心环节为瘀。治疗应以消瘀为主,临床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行水、平肝潜阳、清热熄风等法以消除病因,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使妊娠正常进行。(归绥琪)



方     名


子气方


子肿方


黄芪腹皮汤


地参滋阴方


养血熄风方


复方当归散


治痫方


活血化瘀合剂


...


全文:

江南卷柏



  江南卷柏


  Herba Selaginellae Moellendorfii


  (英)Moellendorf's Spikemoss Herb


  别名 石柏、岩柏草、黄疸卷柏。


  来源 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cm。主茎直立,禾杆色,下部不分枝,有卵状三角形叶,疏生;上部3~4回分枝,分枝上叶二形,背腹各2列,腹叶(中叶) 疏生。斜卵圆形,锐尖头,基部心形,边缘膜质白色,有微齿,背叶(侧叶)斜展,覆瓦太,长0.3~0.6cm,单生枝顶;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龙骨状,边缘有齿。孢子期8~10月。


  生于林下或溪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北至陕西南部。


  采制 夏、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成分 含两种醛类成分,另有酚性、酸性及中性物质。


  性味 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活血消肿。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胸胁腰部挫伤、全身浮肿、血小板减少。



...

四、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症状是疾病和/或证候的临床表现,是组成疾病和/或证候的临床要素,要进行辨证识病,必须从症状人手进行分析判断。内科疾病症状学是研究和描述症状的基本病机,症状的临床特征所反应的病机差异性和与相关症状、体征、舌脉组合出现时所反应的病机,从而为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诊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内科疾病常见症状很多,现择其主要症状就其症状学要点介绍于下。


(一)发热


发热是他觉或自觉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一般来说,有“阳盛则热”和“阴虚发热”两种基本病机。发热能耗气伤津,损害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发热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发热方式有急性发热、慢性发热;热势有微热、低热、高热、灼热等。发热的主要类型有如下几种:


急性发热:发热起病急,病程较短,通常热势较甚或伴恶寒,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慢性发热: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低热多见,亦有高热者,以内伤发热最多。


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


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若伴舌红绛,为营分发热或阴虚发热;若舌有瘀点瘀斑,多为瘀血发热。.


潮热:每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如潮汛之准时,多为阴虚发热或湿温发热的表现。


高热:又称壮热、蒸蒸发热,表现为肌肤灼热,体温多在39℃以上,多为外感发热,阳明经证的特点。


低热:一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五心烦热: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和心烦,多为自觉发热,体温不一定升高,或时伴烘热感,多为阴虚发热或肝郁发热的表现。


(二)咳嗽


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样声响,常伴咯痰勺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截然划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损气津,损害机体,剧咳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咳嗽的发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临证时应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和痰的色、质、量、气味。咳嗽有下列临床表现。


急性咳嗽,伴寒热症状者,多为外感所致,有风寒、风热、燥邪等病因。


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胁痛等症状者,多为内伤所致,由肺或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


昼咳甚: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多为外感咳嗽。


晨咳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夜咳甚:黄昏或夜间咳嗽加剧,单声咳者,多为阴虚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痰,心悸气喘者,多为水饮凌心射肺所致。


咳声响亮,为实证咳嗽;咳声低怯,为虚证咳嗽;咳声重浊,为风寒或痰浊咳嗽。


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


干咳少痰,多属燥热或阴虚;咳而痰多,多属痰湿或虚寒。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三)气喘


气喘又称喘息、喘逆,是呼吸气息急促,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肺气上逆、肾气失纳,病变涉及肺、肾和心、肝等脏腑,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应了解呼吸气息的深浅、病程经过、年龄、体质、伴发症及舌脉特征等。


年轻体壮病气喘多为实喘;年老体虚病气喘多为虚喘。


新病过程中气喘,多实喘;久病过程中气喘,多虚喘。


热病过程中气喘,多实喘;大失血或大汗、大吐、大下后突然出现气喘,多属虚喘,甚至是元气败绝的危候。


喘而气盛息粗,呼吸深长,脉浮大滑数有力者为实喘;喘而气弱息微,呼吸浅表,慌张气怯,脉微弱或浮大中空者为虚喘。


喘而汗出,腹满身热,脉洪大有力者,为实热证;喘而汗出,汗出如油,面青肢冷,六脉似无,为元气欲脱之危候。


喘而痰嗽,为痰热或痰湿壅肺;喘而痰涌,喉中如拽锯,神昏厥逆者,为痰闭或肺失治节,百脉瘀阻的重症。;


喘而以呼出为快,多病在肺;喘而以深吸为快,多病在肾;喘而夜甚不能平卧,伴咳泡沫痰者,多为水饮射肺;喘因情志诱发,多为肝郁犯肺。


(四)口渴


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口渴的程度有口干、微渴、大渴、饮不解渴、渴不思饮。临床时应结合饮水的多少、喜冷饮热饮、伴发症如发热与否、口味异常、小便多少,尤其是舌苔厚薄、舌上津液多少等进行分析。


口不渴,津液未伤,为寒证或表证;口渴,津液已伤,为热证或里证。


渴喜凉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舌质淡者,为阳气虚,气不化津;渴不喜饮,口粘腻,舌苔腻者,为湿浊阻滞,津液不能上潮。


发热而渴者,热在气分;大热大渴大躁,脉洪大,为阳明经证;口渴舌燥,腹满便秘,为阳明腑实证;发热口渴,但渴不思饮,舌红绛者,为热在营分。


夜间口渴,多为阴津不足;口渴,但漱水不欲咽,舌上有青紫瘀斑者,为瘀阻,不能上布津液。


渴而口苦者,多为胆火内炽;渴而口酸者,多为木火伤津;渴而口咸者,多为肾水不足;渴而口甜,舌苔腻者,多为湿热。


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浊,或善食易饥者,多为消渴病;烦渴脉数,小便不利,为热人膀胱,气化不利。


(五)腹痛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腹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腹部脏腑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因虚而疼痛。临床时应结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质、发作缓急、持续时间、伴发症状等进行分析。


腹痛急发,多属实证;腹痛慢性发作,多属虚证。


腹痛隐隐,多属虚证;腹痛剧烈,多属实证。


腹痛喜温喜按,痛属虚寒;腹痛据按,按之痛甚,痛属实证。腹痛而腹软,多属虚证;


腹痛而腹满硬,多属实证。寒凝腹痛,脉必沉迟;热积腹痛,脉必数大。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六)胸痛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脉,气血不通而疼痛,一般为实证,病邪有寒、热、痰、瘀,但也有本虚标实证。临床时应分析疼痛的性质、牵连部位及伴随的症状等。


胸痛憋闷,有压榨感,多为气滞、痰阻;胸痛如刺,夜间为甚,多为血瘀阻滞。


胸痛连脘腹,手不可触者,寒热结胸;胸痛连胁,病在肝胆;胸痛痛连左手尺侧者,为胸痹心痛;胸痛痛引肩背,发热呕恶者,为肝胆湿热;胸痛痛连肩背,脉沉紧者,为寒凝心胸。


胸痛伴发热咳嗽,咳则痛甚,为肺热络伤;胸痛伴咳吐脓血痰,为肺痈;胸部隐痛,咳嗽无力,多为肺气虚弱,余邪未尽的肺热病后期,也可见于肺痨;胸痛伴心悸,病在心;心胸卒然大痛,持续不解,面青肢冷,脉微细者,为心脉闭阻不通,特称“真心痛”以示危证。


(七)饮食异常


饮食异常是指患者的食欲、食量改变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其中尤以脾胃疾病更为常见,其基本病机是脾胃的功能紊乱,运化失常。通过了解饮食情况,可以测知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临床除应了解食欲、食量的异常外,还应结合其他症状一道分析。


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


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


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


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


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者,多为胃火亢盛;兼大便溏泻者,多为胃强脾弱;若兼见消瘦多尿或尿有甜味者,则为消渴病之征。


喜食异物者,多为虫病之兆。


(八)汗出异常


汗出异常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或无汗,是内科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通过分析汗出异常的性质,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和疾病的轻重等。临床时应了解汗量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时间、汗出部位及主要兼症等情况。


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脉浮紧者,为外寒束表;若在发热过程中无汗,兼皮肤干皱无弹性,舌红绛者,为邪热人营伤阴;若长期无汗,兼口、眼干燥或关节疼痛者,为燥证。


自汗:一般指日间汗出,动则益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气虚、阳虚。


盗汗:是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潮热、颧红等,多为阴虚内热,阴津被扰所致。


战汗:多见于热病过程中,寒热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常见于正邪交争之时,为疾病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


汗出不畅:发热汗出不畅,身热不扬,汗出粘手,伴脘痞纳呆,舌苔黄腻,为湿热病。


大汗不已: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者,为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汗出粘手,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乃阳气暴脱,津随阳泄之亡阳证。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


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为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


(九)头晕


头晕是指病人自感头部发昏,周围景物好象在旋转,人有要跌倒的感觉,轻者闭目即止,重者不能站立,若兼眼花目眩者称为眩晕。头晕可见于外感或内伤疾病,其基本病机是风火痰瘀等病邪侵扰清窍或闭阻脑脉、或正虚脑失所养。临床时常结合伴随的症状进行分析。


头晕耳鸣:兼见面赤、口苦咽干,为肝阳上亢所致;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健忘者,为肾精亏虚所致。


头晕目眩:兼寒热、口苦咽干,为外感少阳证;兼面色不华,心悸失眠,为气血亏虚;多在头项运动时发作,颈僵肩沉,甚则活动转侧受限,为三阳脉阻之项痹。


头晕头痛:恼怒加重者,为风阳、肝火上扰清窍;外伤所致,或舌有瘀点瘀斑者,为瘀血阻络。


头晕呕吐:舌苔白腻,或眼球震颤者,为痰浊上蒙。


(十)乏力


乏力是指疲乏无力,为多种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气血亏虚或湿困阳气,肢体失于温煦濡养所致。临床时应结合相伴的症状进行分析。


乏力气短:伴汗出心悸,舌淡脉弱者,为气虚。


乏力身重:伴纳呆脘痞,苔腻脉濡者,为湿困;伴面色萎黄,便溏或稀便,食少腹胀者,为脾虚夹湿。


乏力头晕:伴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为气血亏虚;伴腰膝酸软,目眩耳鸣者,为肝肾亏虚。


乏力身黄:伴纳呆呕恶,腹胀或胁痛,苔黄腻者,为肝胆湿热。


(十一)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随胃气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症状,为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外感、内伤都可引起,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或内伤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呕吐也是机体对胃内异物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帮助机体排除胃内的有害物质,但超出正常保护性反应的呕吐会耗损人体的气津,加重病情。临床时应结合呕吐的病程、呕吐物的性质气味、呕吐的声势、伴随症状进行分析。


急性呕吐,多属实证;而慢性呕吐,则有虚有实,如舌苔腻浊,脉象有力者,一般为实证,如舌淡脉弱无力者,多属虚证。


干呕无物:伴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为胃阴不足。


呕吐酸水:伴脘胁胀痛,与情志有关者,为肝郁犯胃。


呕吐酸腐:伴脘腹胀痛,恶闻食臭,为饮食停滞。


呕吐苦水:舌红苔腻,脉弦者,为胆胃郁热。


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胃气虚寒或痰饮内阻。


呕吐出如阳尘水、赤豆汁样血性内容物或伴柏油样黑便者,属血证吐血的主要症状;若见于中风、肺胀的病程中,多属垂危之兆。


呕吐而二便闭者,为关格、癃闭之征。


喷射状呕吐,多为脑病;呕吐频作而伴高热,项强,头痛剧烈,时有抽搐者,为热毒燔炽,冲逆阳明,引动肝风。


(十二)大便异常


大便异常是指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等方面异于平常,多为脾胃系统方面的症状,也能反映疾病的寒热、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大便异常的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肠道的传导失常。临床时除应了解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气味外,还应结合其伴随症状一并分析。


大便秘结:身热口干者,为热伤津液;伴腹满拒按疼痛,苔黄厚干燥,为热结腑实之证;若不小便又无矢气,腹满疼痛呕吐者,为关格证;若大便干燥难解,伴口干舌红少津者,为阴虚肠燥;若大便干燥难解,面色不华,心悸舌淡者,为肠道血虚不润;若大便并不结燥,甚或大便先硬后溏,解便困难者,为气虚或阳虚通降无力。


虚坐努责:指无大便而有便意,虽经努力解便而无便可解者,常伴解便后气短疲乏,为气虚下陷之兆。


大便次数增加:便稀如水,为湿盛或脾虚所致之泄泻;便色黄糜臭秽,为湿热泄泻;大便不爽,里急后重,为湿热壅滞。


大便完谷不化,多为脾虚运化无力;若大便臭秽,腹胀痛者,为伤食所致。


大便色白,兼身目发黄,身痒者,为肝胆湿热阻滞。


大便脓血,为痢疾之征;大便色黑如柏油样,为胃肠络伤之远血;大便带色红鲜血,为肛门近血,多见于热伤肠络或瘀血、瘀热阻肠之痔疮。


一般大便次数逐渐减少,由稀转软,由黑转黄,为病顺,反之则为病逆。若病重期间,大便突然失禁,排便次数陡增,多是阳气下陷的表现,当特别注意。


(十三)小便异常


小便异常是指小便的次数、量、颜色、气味及解便感觉等方面异于平常的一种症状,其基本病机是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因此,小便变化不仅是肾与膀胱病变的主要症状,也是观察体内津液盈亏及病情顺逆的指征。


小便色黄短少,主热;小便清长者,主寒;小便色红,为尿中带血,多为尿血或血淋的症状;小便色白如米泔浑浊者,为膏淋或尿浊。


尿中有砂石者,为石淋的主要症状;尿中有脓者,为重症淋浊;小便静置后分层,上层有凝块如膏脂者,为膏淋。’


尿有甜味者,为消渴病;尿有臊臭气味者,为下焦湿热,气化不利。


尿频:尿急尿痛而每次尿量少者,为淋证;尿频而不痛,但小便余沥不净,尤以夜尿多者,为阳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老年男性而尿频,排尿不畅者,为肾虚瘀阻。


尿少:水肿病过程中常见尿少。热性病过程中,发热口干者,为热伤津液;若小便量极少,甚至无尿者,为津液枯涸,化源告竭之危象。若水肿病后,尿少或尿闭,伴浮肿、呕恶,为癃闭之水毒内蓄;尿少而小腹充盈,则为膀胱气化不利或尿道阻塞所致尿液内蓄,前者属虚,后者属实。


尿多:指全日总尿量增多,若小便清,乏力畏寒者,为阳虚气化失摄;若伴善食喜饮,身体消瘦者为消渴病的主要症状。


(十四)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湿滞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严重者还可伴胸水、腹水,其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代谢失调。临床时应了解浮肿的程度,见面目虚浮,手足发胀,但压无凹陷,称为潜在性水肿;若仅踝肿,按之凹陷易复,为工度浮肿;较重者,浮肿过膝,按之凹陷没指,不易恢复,为Ⅱ度浮肿;更重者全身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为Ⅲ度浮肿。临床时还应了解水肿的发病经过及伴随症状。


急性起病,多由外邪所致的阳水;慢性起病,多为内伤所致的阴水。


身半以上肿甚,其病属阳;身半以下肿甚,其病属阴。


始于头面,伴恶风或疮痍者,多为风水相搏,其病在肺;始于下肢,伴面白,身倦畏寒者,为气不化水,其病在脾肾。


伴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者,为水湿化热或湿热壅盛;伴心悸、唇紫、脉虚数或结代,为水邪凌心,瘀血内阻;伴喘促、汗出、痰多呈泡沫样、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伴呕吐不食、脘腹胀满,是水毒干胃,脾气不运;若伴身颤动,神昏,是水湿之邪内盛,暗耗肝阴,虚风内动。


(十五)神昏


神昏即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的症状,是内科危重病的临床表现。在外感发热、中风、厥脱、水肿、消渴、肺胀等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都可出现,是疾病危重的重要指征。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时疫、热毒内攻,内伤阴阳气血逆乱,导致邪气蒙扰神窍,神明失司,或元气败绝,神明散乱。既往神昏多归属于心病,本教材归属于心脑病证,因脑为元神之府,为了便于理解,故心脑并称。


临床上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


神识恍惚:先见情感淡漠或情绪烦躁,继而辨知事物不清,恍恍惚惚,但强呼之可应,回答问题已不够准确。


神志迷蒙:为嗜睡朦胧状态,强呼之可醒,旋即昏昏入睡。昏迷:为呼之不应,不省人事,二便不能自制。


昏愦:即昏迷之甚,不仅呼之不应,对各种刺激也无反应,常伴目正睛圆,口张目合,舌卷囊缩,汗出脚冷,手撒遗尿,鼻鼾喘促或气息微弱等绝证。


神昏伴高热,谵语,烦躁,抽搐,或斑疹衄血,舌红绛而脉细数,病在心、肪,为热陷心营。


神昏而呈似清非清,时清时昏的状态,伴咳逆喘促,痰涎壅盛,苔腻而垢浊,脉濡数,病在心、肺,为痰蒙神窍。


神昏以谵语烦躁为主,伴日晡潮热,腹满疼痛,苔黄燥,脉沉实,为阳明腑实,热扰神明。


神昏以谵语如狂为主,伴少腹硬满急痛,唇爪青紫,舌绛,脉沉细而涩,为瘀热交阻,热人血室,病及心、脑。


神昏以昏迷不醒,或昏而时醒为主,伴黄疸日深,斑疹衄血,或腹胀如鼓,舌绛苔腻,为肝胆湿热,内陷心营。


神昏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伴肢体抽搐,鼾声痰鸣为特征,为肝阳暴张,引动肝风,上逆蒙扰心、脑,神明不用。


神昏发生于大失血、大吐泻过程中,为元气败绝,神明散乱。


(十六)抽搐


抽搐是以四肢不自主的抽动,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症状,多见于内科的急重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或内伤,构成风、火、痰、虚等病理因素,导致筋脉失养而搐搦,因肢体抽动有风邪善行数变之特征,故病机上常简称为生风、动风。临床上要分析起病的缓急,抽搐的力量与幅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


急起发病,阵阵抽搐,或持续抽搐而有力.,属实证;缓起发病,抽搐呈手足蠕动,抽搐无力,属虚证。


热病过程中抽搐,伴壮热,汗大出,渴欲冷饮,神昏谵语者,为热极生风。


热病后期发抽搐,抽搐无力,伴低热或潮热,心烦不宁,口干舌燥,脉细数,为阴虚生风。


吐泻后发抽搐,抽搐无力,伴疲乏气短,或畏寒怯冷,舌淡者,为土虚木旺之虚风内动。


大失血或慢性失血后发抽搐,抽搐无力,伴面色不华,心悸头昏,舌质淡者,为血虚生风。


急起抽搐,伴面红气粗,头痛呕吐,神昏,偏瘫者,为肝阳暴张,阳亢化风。


外感外伤后,阵发性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伴神昏喘促头痛,为疫毒、风毒引动月干风。


(十七)出血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外出于肌肤口鼻诸窍的症状,出血原因很多,其病机属实者多由于火热伤络,属虚者多由于气不摄血。临床时应结合出血的部位、颜色及伴随症状等进行分析。


齿衄:指血从牙龈处溢出,又称牙宣、牙衄,病变与胃、肾有关。


耳衄:指血从耳腔处溢出,出血量大者又称脑漏,病变与肾、肝有关。


目衄:指血从目眶或眼球处溢出,出血量大者也称脑漏,病变与肝、肾、胃有关。


肌衄:指血从肌肤渗出,又称紫斑、紫癜,病变与心、脾、肺、肾有关。


鼻衄:指血从鼻腔溢出,出血量大者又称鼻洪,病变与肺、胃、肝有关。


咯血:指血随咳咯而出,常伴有痰涎,又称咳血,其病变与肺、肾、肝有关。


呕血:指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胃内容物,又称吐血,其病变与脾、胃、肝有关。


便血色黑者为远离肛门处的胃肠出血,称远血;便下鲜血或先便后血,为近肛门端的肠段出血或痔疮出血,称近血。


尿血:指血从小便中而出的症状,病变多在肾与膀胱。


血色鲜红,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常发生于热病过程中,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血色鲜红,手足心热,口干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灼伤络脉。


血色淡红或暗红,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淡者,为气虚气不摄血。


...

江南卷柏的作用-江南卷柏的功效
全文:

江南卷柏



  江南卷柏


  herba selaginellae moellendorfii


  (英)moellendorf's spikemoss herb


  别名 石柏、岩柏草、黄疸卷柏。


  来源 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40cm。主茎直立,禾杆色,下部不分枝,有卵状三角形叶,疏生;上部3~4回分枝,分枝上叶二形,背腹各2列,腹叶(中叶) 疏生。斜卵圆形,锐尖头,基部心形,边缘膜质白色,有微齿,背叶(侧叶)斜展,覆瓦太,长0.3~0.6cm,单生枝顶;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龙骨状,边缘有齿。孢子期8~10月。


  生于林下或溪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北至陕西南部。


  采制 夏、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成分 含两种醛类成分,另有酚性、酸性及中性物质。


  性味 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活血消肿。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胸胁腰部挫伤、全身浮肿、血小板减少。



...

第三节 胃癌

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的,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以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黑便、脘部积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据文献记载,胃癌的发病率约为整个消化道癌肿的40%-50%,占消化道癌肿的第一位。男性患者,胃癌也居各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大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85%的病人是在40岁上,但约有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我国男女之比约为2.3-3.6:1。不同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显区别,高低之比可相差10倍。我国在世界上居于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尤其是甘肃河西走廊、胶东半岛及江浙沿海一带。


胃癌的治疗效果还不够满意。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其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手术加中药、化疗加中药和放疗加中药,可以起到提高疗效或减毒增效的作用。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在中医学中属于“噎膈”、“反胃”、“症瘕”、“积聚”、“伏梁”、“心腹痞”、“胃脘痛”的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说:“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而更多的学者则以为古人所谓“心之积”的“伏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今部分胃肿瘤的临床表现。如《素问·腹中论》说:“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又说:“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臀,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这种从脐上到心下的上腹部包块,很象现今的胃癌。治法和方药方面,武威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还专门载有“治伏梁方”,本方主治脘腹痞满肿块等症,也可能是治疗胃部肿瘤最古老的方剂之一。《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治疗胃反呕吐的大半夏汤,《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旋覆代赭汤,《医部全录》记载的华佗胃反为病方(雄黄、珍珠、丹砂、朴硝),《本草纲目》治疗噎膈反胃方(硇砂、槟榔)等治疗方药,对现今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仍有参考价值。


胃癌是中西医学共同的疾病名称,西医学对胃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腺癌、未分化癌、粘液癌、特殊类型癌(包括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等)。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半数以上见于胃窦部,尤其是沿小弯侧。其次是贲门,再次为胃底及胃体等部位。


胃癌、胃部其他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迄今为止,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据患者的起病经过及临床表现,可知本病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饮食不节如烟酒过度或恣食辛香燥热、熏制、腌制、油煎之晶,或霉变、不洁之食物等,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滞津停,酿湿生痰;或过食生冷,伤败脾胃之阳气,不能温化水饮,则水湿内生。


2.情志失调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克伐脾土,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


3.正气内虚如有胃痛、痞满等病证者,久治未愈,正气亏虚,痰瘀互结而致本病。


或因年老体虚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复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使痰瘀互结为患,而致本病。


本病发病一般较缓,患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以胃脘疼痛、嗳气作胀、胃纳不佳、大便色黑等为首发症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因三脏之经脉均循行寸:胃,胃与脾相表里,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则酿湿生痰,阻于胃腑;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其和降有赖于肝气之条达,肝失条达则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进而可以发展为气滞血瘀,日久形成积块;中焦脾胃有赖肾之元阴、元阳的濡养、温煦,若肾阴不足,失于濡养,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可发为胃癌,或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虚寒内生,阳气不足无以化气行水,则气滞、痰阻、瘀血变证丛生。初期痰气交阻、痰湿凝滞为患,以标实为主;久病则本虚标实,本虚以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和气血两虚为主,标实则以痰瘀互结多见。


【临床表现】


本病以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黑便、脘部积块为中心证候。


1.脘部饱胀或疼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药物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偶有疼痛呈一定规律或用药有一定疗效者,但随病情发展,疼痛加剧而无规律。


2.纳呆、消瘦早期即可出现,厌食油腻,消瘦进展迅速,常伴气血亏损、面白浮肿等症。


3.黑便多时断时续或呈持续性,少数出血较多者可伴有呕血,大量出血者可出现气随血脱证候。


4.脘部积决出现较晚,可扪及边缘不整齐、质硬的肿块,疼痛拒按,肿块位于贲门者则有吞咽困难或呃逆,位于幽门部者可出现反胃。晚期痰瘀流注于左颈窝或左腋,可出现如栗子或花生米大小的痰核,质硬压痛。


胃癌转移出现相应转移病灶的临床症状,如肝肿大、黄疸、腹水、前列腺上部坚硬肿块、卵巢肿大等。


【诊断】


凡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警惕,并及时进行胃肠钡餐X线检查、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40岁以后开始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明显食欲不振和消瘦者;


2.胃溃疡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4.X线检查显示胃息肉>2cm者;


5.中年以上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消瘦和粪便隐血持续阳性者。


【鉴别诊断】


1.胃痛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及受寒等因素有关;常反复发作,其痛势相对胃癌之疼痛较缓,不呈进行性加重,不伴极度消瘦、神疲乏力等恶病质征象。此外,借助现代诊断方法,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若胃痛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应做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以排除癌变的可能。


2.痞满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的自决症状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尤胀形的特点;起病多缓,反复发作;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胃癌中有部分病例也可以痞满为主症,此时,当借助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3.使血以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由多种胃肠道病引起,如胃痛、腹痛等。胃癌的便血常伴见胃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脘部积块等主症,大便稍黯或紫黯,甚至可呈柏油样,且多持续发生,应用一般止血药效果不理想,即使暂时止住,不久即可反复,重者可伴有吐血。可借助』: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胃癌的发生与正气内虚、痰气交阻、痰湿凝滞,痰瘀互结有密切关系。胃癌早期,多见痰气交阻、痰湿凝结之证,以邪实为主;中晚期则多见痰瘀互结、胃阴亏虚、脾胃虚寒、气血两虚等本虚标实而以正虚为主之症。临床上多病情复杂,虚实互见。


2.辨胃气的有无 食欲尚可、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搏从容和缓是有胃气之象,病情尚浅,预后较好;反之,则胃气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胃气绝,则五日死。”胃气的虚实,关系着人体之强弱,甚至生命之存亡。


3.辨危候 晚期可见大量吐血、便血、昏迷等危候。


治疗原则


本病多由气、痰、湿、瘀互结所致,故理气、化痰、燥湿、活血化瘀是本病主要治标之法;后期出现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者,则应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进。本病病位在胃,多有脾胃气机阻滞,气化不利,运化无权,在治疗中应始终重视顾护脾胃,勿损正气,也是应遵从的治疗原则。这一点对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疗患者更为重要。只有胃气得充。脾气得健,才能使气血生化有源,也才能助药以祛邪。但补虚时,用药也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呆滞脾胃(,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选用具有一定抗胃癌作用的十草药。


分证论治


·痰气交阻


症状:胃脘满闷作胀或痛,窜及两胁,呃逆,呕吐痰涎,胃纳减退,厌肉食,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开郁至神汤。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脾气健则气机运行正常,痰湿无从内生;香附、当归、柴胡调和肝脾之气血,理气化痰;佐以苦寒的栀子以解痰气交阻郁久之热,以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可加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闷胀,疼痛明显者,可加厚朴、郁金以行气活血定痛;呕吐痰涎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痰湿凝滞


症状:胃脘满闷,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腻。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导痰汤。


以祛痰降逆的二陈汤为基础,加入理气宽胀的枳壳,祛风涤痰的南星,共呈祛风涤痰功效。方中南星、半夏燥湿祛痰力量颇强,故本方是强有力的祛痰剂。若伴腹胀便溏,可加猪苓、泽泻、苍术以利水渗湿,健脾理气。


·瘀血内结


症状:胃脘刺痛而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扪及腹内积块,腹满不食,或呕吐物如赤豆汁样,或黑便如柏油样,或左颈窝有痰核,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香附、乌药、枳壳疏肝理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可加三棱、莪术破结行瘀,但有呕血或黑便者,应注意把握活血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可配伍白及、仙鹤草、地榆、槐花以止血;加海藻、瓜蒌化痰软坚;加沙参、麦冬、白芍糍阴养血。吞咽梗阻,腹满不食者,也可改用通幽汤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胃热伤阴


症状:胃脘部灼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剧痛,进食时可有吞咽梗噎难下,甚至食后即吐,纳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舌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益胃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


方中用竹叶、石膏辛凉甘寒,清胃之热;人参、麦冬益气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其性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且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使参、麦生津而不腻滞;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若大便于结难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脾胃虚寒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腹部可触及积块,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泛吐清涎,面色觥白,肢冷神疲,面部、四肢浮肿,便溏,大便可呈柏油样,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


人参大补元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共奏健脾温中之效。可加丁香、吴茱萸温胃降逆止吐。若肢冷、呕吐、便溏等虚寒症状明显者,可加肉桂、附子即桂附理中汤,以增力口温阳补虚散寒之力。全身浮肿者,可合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利水。便血者,可合黄土汤温中健脾,益阴止血。


·气血两亏


症状:胃脘疼痛绵绵,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眠,自汗盗汗,面浮肢肿,或可扪及腹部积块,或见便血,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


该方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四物汤补血调肝,在此基础上更配伍黄芪益气补虚,肉桂补元阳,暖脾胃。共奏气血双补、补虚暖中之效。此证型多属胃癌晚期,以虚为主,气血两亏,不任攻伐,当以救后天生化之源、顾护脾胃之气为要,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适当配合行气、化痰、活血等攻邪之晶,且应与补益之品并进,或攻补两法交替使用。若气血亏虚损及阴阳,致阴阳俱虚,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则为阴阳离决之危候,当积极救治。


经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已筛选出一些较常用的抗胃癌及其他消化道肿瘤的中药,如清热解毒类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菝葜、肿节风、藤梨根、拳参、苦参、野菊花、野葡萄藤等;活血化瘀类的鬼箭羽、丹参、虎杖、三棱、莪术、铁树叶等;化痰散结类的牡蛎、海蛤、半夏、瓜蒌、石菖蒲等;利水渗湿类的防己、泽泻等。上述这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药物,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胃癌的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晚期出现合并症及转移,可参见有关章节,辨证论治。病情危重者还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


【转归预后】


胃癌早期以邪实为主,如痰气交阻、瘀血内阻,可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之晶以消除邪实,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法,部分患者病情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转为胃热阴伤、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出现正虚邪盛之势。


胃癌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但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少病人病情可缓解。晚期胃癌可合并肝肿大、黄疽、大量便血、呕血或转为鼓胀等,均为危重难治之证,预后不良。近年来,对晚期胃癌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用中药积极扶正培本,适当辅以攻邪,使不少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预防与调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按时进餐,不食过烫、过冷、过辣、变质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腌熏食品,细嚼慢咽,戒除烟酒;多食新鲜瓜果蔬菜、豆类,适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粗杂粮。既病之后,应注意精神护理,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饮食应尽量做到色香味佳,富于营养又品种多样,如奶类、鱼、肉末、果汁等,有吞咽困难者应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适当补充液体、能量和维生素,以维持生命之必须。


【结语】


胃癌一病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病变之初多有胃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等自觉症状,易被勿视;或久患胃痛、痞满等胃病经治无好转者,凡有以上症状持续出现者,应尽快结合现代检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期早期诊断、早朗治疗。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内虚等因素日久而成。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的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痰气交阻、痰湿凝滞、瘀血内结为多见,本虚以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为多见,常虚实夹杂,致使气滞、痰凝、湿聚、瘀血交结于胃腑日久形成积块,胃之升降失调,气阴耗伤,甚至阴阳俱损,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因此以理气、化痰、燥湿、活血化瘀为治标之法,并根据标本虚实之轻重缓急配合扶正之法是为标本兼治之治疗原则。始终顾护胃气,培补后天,也是治疗的关键之一。胃癌初起以标实为主,久则以正虚为主,常标本同在,虚实夹杂,若邪盛之征如积块较大而质硬、疼痛剧烈、腹满不食等症状突出,而正衰之象如纳食极少,或食人即吐,极度消瘦,大量黑便,甚则呕血等症状明显,则预后不良。


【文献摘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人而还出,后沃沫。”“胃病者,腹满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论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姆溪心法·翻胃》:“年少者,四物汤清胃脘,血燥不润,便故涩,《格致余论》甚详;年老虽不治,亦用参术。”


《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因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侥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腑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大肠之下口为魄门。三府津液既伤,三门自然干枯,而水谷出入之道不得流通矣,贲门于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为噎膈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


【现代研究】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


胃癌死亡率居于我国恶性肿瘤之首,有效地防治胃癌前期病变,阻断其向癌发展,是预防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根本措施和手段,因此胃癌前期病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型肠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为真正的癌前病变已成为公认[中华肿瘤杂志1993;(3):235L目前西医对本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仅作定期随访、密切观察,而中医药在治疗上已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优势。关于本病的病因多数学者认为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常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药物刺激、情志失调、脾胃素虚或他病久病及胃而致病。病位则多与胃、脾、肝有关。病机的研究多数文献主张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邪毒有关。如陈氏将本病分为5型论治:①脾胃虚弱型予香砂六君子汤;②肝胃不和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③脾胃湿热型予藿朴夏苓汤加减;由胃络瘀血型予丹参饮加味;⑤胃阴不足型予一贯煎加减。治疗45例,临床总有效率91.12%,胃镜有效率77.78%[中医杂志1994;(7):418L柳氏以黄芪;党参、吴茱萸、肉桂、丹参、赤芍、香附、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炮山甲、甘草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61例,肠化生有效率87.5%,异型增生有效率 74.5%,临床总有效率91.8%[中医杂志1993;(5):285)。


·临床治疗


目前胃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术后化疗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治疗手段。中医治疗多配合手术、化疗,在防治胃癌术后化疗等副反应方面有一定优势。如刑氏以西洋参、茯苓、白术、黄芩、黄连、半夏、草河车、山慈菇、刀豆子、黄芪、生姜、干姜、生甘草、炙甘草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防治267例胃癌术后化疗副反应,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2-4周服中药,每日1剂,50剂为1疗程。结果表明中药辨证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在防治化疗副反应,保护机体免疫功能上有显著差异(P<0,01)[新中医1996;(2):42)。


·实验研究


实验方面以中药对动物移植实体瘤、对胃癌血象、对DNA指数、对免疫调节因子、对胃癌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及对HP感染的影响等多侧面、多途径进行了研究。金氏等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钱伯文教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钱氏验方水煎剂灌胃,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钱氏验方能有效地抑制S180实体瘤的生长,抑制率为 34%-4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0):44L周氏通过实验观察到抗胃癌药“扶正抗癌方”能降低肿瘤小鼠的全血粘度(P<0.01),改善肿瘤小鼠的高凝状态[浙江中医杂志1992;(12):564]。张氏等通过自建动物模型,观察了消痞灵冲剂(党参、三七、莪术、白花蛇舌草等)对在体鼠胃癌前病变DNA含量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消痞灵冲剂预防组和治疗组的DNA指数,S期及G2/M期细胞数、细胞增殖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4):59]。朱氏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了123例晚期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献血员T细胞亚群及其Ta受体表达,同时动态观察了扶正抗癌冲剂及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前后NK活性、ID2R及其IFNr变化,结果发现在胃癌晚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受损,扶正抗癌冲剂则能通过提高NK活性及升高免疫调节因子水平而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化疗及手术则导致晚期胃癌患者免疫调节因子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使其生存质量更差[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4;(3):43L陈氏采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中药连黛片(黄连、吴茱萸、青黛等组成)对实验性大鼠胃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该药1.5g/kg剂量灌胃给药12周后,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且可影响基因蛋白表达 [中国医药学报1997;(增刊):123]。张氏报道黄连、大黄、乌梅、丹参、三七等对HP有较强抑制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268]。


...

第十节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故中医文献把钩虫病称为黄肿病、疳黄、黄胖、饕餮黄等。四川及浙江民间又称为懒黄病、粑黄病、桑叶黄等。


钩虫病的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钩虫称为伏虫。《诸病源候论·九虫候》说:“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


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人,最后移行至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导致钩虫病。其主要的病理为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真临床表现]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 “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成虫寄生在小肠,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但劳动力反而减退,异嗜生米、茶叶,甚至泥土、碎纸等胃肠失调的症状。严重者出现心悸短气,四肢乏力,头晕耳鸣,面足浮肿,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数而弱等气血亏虚的症状。


【诊断】


1.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临床症状。


2.在钩虫病的流行地区,有钩蚴的感染症状。


3.大便检查发现钩虫卵。


【鉴别诊断】


钩虫病病情较重,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


1.黄疸黄疸发病较急,而久病后出现黄疸者,一般均有肝胆病史。黄疽临床表现为全身黄色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目睛黄染,小便黄赤。钩虫病的发黄则为肤色萎黄或黄而浮肿,目睛不黄,小便清长。


2.水肿水肿的病因不一,浮肿部位不同,一般按之凹陷甚或凹陷不起,皮薄光亮,色泽鲜明,小便短涩,饮食正常或纳减,证有虚实之分。钩虫病的浮肿表现为下肢足踝浮肿,或面部目胞浮肿,甚则全身浮肿,但肤色发黄或萎黄不荣,好食易饥,或嗜食异物,无小便短涩,纯属虚证。


【辨证论治】


·粪毒犯肤


症状:手足接触泥土之后,很快出现局部奇痒、灼热、疱疹,搔破后脂水浸淫、红肿,·苔白薄,脉平或濡。


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桃叶泄毒汤。


本方以桃叶、辣蓼草、连根葱、荆芥、苏叶、苦参各30g,水煎3-4沸,趁温熏洗局部。如水冷,则加热后再洗,一日数次。


钩蚴在侵入皮肤的24小时内,尚有90%以上停留在局部,可用热敷法和能杀灭钩蚴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用热敷局部,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或用土荆芥油涂抹患处。


·虫邪犯肺


症状:皮肤受邪数日后,出现胸闷咳嗽,喉痒难忍,甚则频咳不止,喉间痰鸣,苔白,脉平或濡数。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止嗽散。.


方中以桔梗、紫菀、陈皮宣肺化痰,白前肃肺降逆,百部止咳并有杀虫作用,荆芥、甘草疏表和中。喉间痰鸣,喘促痰多者,可合用射干麻黄汤降逆平喘。


·脾虚湿滞


症状:面色萎黄,或面色黄而虚浮,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木炭之类,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方药:黄病绛矾丸加减。方中以平胃散健脾燥湿,理气和中;绛矾燥湿补血;红枣益脾养血。


·气血两虚,


症状:颜面、肌肤萎黄或苍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肿,脘闷不舒,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质淡胖,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脘闷纳差者,加木香、砂仁理气调胃。


钩虫病均需进行驱钩治疗,目前用于驱钩虫的中药效果尚欠理想,可采用适当的驱钩虫西药治疗。


【预防与调摄】


预防钩虫病的主要措施是:积极治疗钩虫病人,减少传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杀灭粪中虫卵;做好劳动防护,减少钩蚴感染机会。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进气血的生长及脾胃功能的恢复。病情严重的患者应适当休息。


【结语】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钩虫致病的主要病机为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及相应的临床症状。钩虫病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驱除钩虫、补益气血及调理脾胃是治疗钩虫病的主要原则。积极治疗钩虫病人,搞好粪便管理,做好劳动防护,是预防钩虫病的主要措施。


【文献摘要】


《医林绳墨·鼓胀》:“黄肿者,皮肉色黄,四肢怠惰,头眩体倦,懒于作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频,食欲善进,不能生力,宜当健脾为主。”


《医碥·黄疸》:“黄肿与黄疽,分别处在肿而色带白,眼目如故,不如黄疸之眼目皆黄而不带白,且无肿状,似不必以暴渐分。又黄肿多有虫与食积,有虫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之类。用使君子、槟榔、川栋、雷丸之类。食积则用消食药,剂中不可无针砂,消积平肝,其功最速。治疗亦与黄疸有别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力役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俗名脱力黄,好食易饥,怠惰无力。”“黄胖,宿病也,与黄疽暴病不同。盖黄疽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蒸郁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


...

踏雪斋和扫叶庄

  清朝,江苏吴县出了几位名医,最有名的一位叫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还有一位差不多和叶天士齐名,叫薛雪,号生白。叶、薛二位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两家住得也很近。


  乾隆年间,苏州流行大瘟疫,官府在此设立医局,救治老百姓,规定名医轮流参加义诊。这一天,医局里来了一名更夫,全身浮肿,皮肤肿成了黄白色,等候医生给他治病。


  薛雪先到医局,给这更夫诊脉后挥手让他出去,对他说:“你的病很重,没法治了,回去吧。”出了医局的大门,正好碰上叶天士来医局。叶天士在轿子里看到了更夫,便说:“这不是更夫吗,看你这病是由于烧蚊香中毒引起的,你跟我进来吧!”进和医局,叶天士给更夫开了两剂药,对他说:“不用害怕,吃了这两剂药就会好的。”薛雪在一边恰恰听到看到了这一切,认为叶天士是有意弄他的难堪,心中又恼又恨,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


  叶天士听说后也非常生气,就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至此两人不再往来。


  后来,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小心翼翼地开了处方,可母亲吃了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薛雪那里,薛雪笑笑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没办法了。”薛的一个弟子插话说:“白虎汤性重,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雪说:“她这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症,药性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边以后,叶很便服薛雪的见解。他确实想到了白虎汤,也确实是担心母亲年高承受不了。听了薛雪的话后,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很快好了。这件事教育了叶天士,觉得名医更应心胸宽阔,互相学习,就主动地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重归于好。




...

补益类中成药

【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炙)。
【功能】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者慎用。合剂,服用时振摇。密封贮藏,置室内阴凉处。
【用法及用量】口服:水丸剂,成人,每次3~6g,每日3次;合剂,每次15~20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情减量。
【剂型及规格】水丸剂:每瓶100g,每袋装3g、6g、60g,250g。合剂:每瓶装100ml。


六君子丸


【组成】党参、白术(麸炒)、茯苓、半夏(制)、陈皮、甘草(蜜炙)。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痛便溏。
【用法及用量】水丸:口服,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剂型及规格】水丸:每20丸重约1g。


人参归脾丸


【组成】人参、薏苡仁、酸枣仁、远志、甘草等。
【功能】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主治】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贫血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用法及用量】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3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2次,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
【剂型及规格】大密丸:每丸重9g;水蜜丸;小蜜丸;片剂:每片0.3g相当原生药0.98g。


人参养荣丸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等。
【功能】温补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本方系补气补血,宁心安神之剂,多用于气虚血亏,失眠怔忡,面色白,疮口久久不敛等病。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是:形瘦神疲,食少无味,惊悸健忘,虚热自汗,皮肤干燥或毛发脱落,或溃疡血气不足而寒热不退,疮口不敛,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弱。这些指征体现了脾肺气虚,营血不足的病机。临床具体运用如下: (1)虚劳:表现面色白,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自汗盗汗,毛发脱落,舌淡白,脉虚弱者。西医诊断之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结核病恢复期,低血压,产后及病后虚弱等症,见有上述表现者,用此丸治之。(2)惊悸怔忡:多为气血虚弱引起,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时时心悸,惕惕不安,健忘少寐者。西医诊断之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见有上述表现者,可服之。(3)骨痨:表现疮口久不收口,以致寒热不退,肢体倦怠,消瘦面黄,食少气短,舌淡脉弱等。西医之慢性骨髓炎、骨结核手术后,疮疡破溃不收口等,见有上述表现者,用此丸辨治。
【注意事项】因心火亢盛,灼伤阴液所致的心悸失眠等忌用。贮藏方法:密闭,置阴凉干燥处保存。
【用法及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剂型及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含药量约4g),每盒10丸。


人参健脾丸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等。
【功能】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胀呕恶,腹痛便溏,小儿疳积。
【注意事项】忌油腻生冷。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小儿酌减。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6g。


千金止带丸


【组成】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等。
【功能】补虚止带,和血调经。
【主治】用于脾肾阳虚,湿邪下注所致病证。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之证者禁服。忌食生冷寒凉之品。贮存宜置阴凉干燥处。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6~9g,每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剂型及规格】水丸:每3g约50粒。


生脉饮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能】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脉微自汗。用于治疗休克,心脏病,肺炎等。
【用法及用量】肌注:每次4ml;静脉点滴一般为20~30ml。口服:胶囊,每次3~4粒,每日2~3次。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冲剂,每次1袋,每日2~3次。
【剂型及规格】注射剂:每支2ml。口服液:每支10ml;冲剂:每袋18g。


百部丸


【组成】百部粉、小雌鸡(去毛、爪、肠)。
【功能】润肺,补虚赢,杀虫。
【主治】用于骨蒸劳嗽,肺结核。
【注意事项】忌生冷辛辣食物,肺结核活动期不宜服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0~30天为一疗程。
【剂型及规格】水丸:每袋18g。


妇科十味片


【组成】香附、甘草、党参、白术、茯苓等。
【功能】补益气血,祛湿止带。
【主治】妇女带下(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
【剂型及规格】片剂:每片重0.3g,每瓶100片。


妇科千金片


【组成】党参、当归、千金拔、金樱子根、鸡血藤等。
【功能】补益气血,祛湿止带。
【主治】妇女带下(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
【注意事项】忌辛辣油腻食物。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
【剂型及规格】片剂:每片重0.32g,每瓶重150片。


补中益气丸


【组成】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等。
【功能】健脾益胃,补气养血。
【主治】气血虚弱,中气不足引起的气短烦闷,咳嗽喘息,畏风自汗,头晕耳鸣,脾虚之泻,脱肛,妇女子宫下垂。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肾虚者不宜服用。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剂型及规格】水丸:每50粒重3g,每瓶60g、120g。


炙甘草合剂


【组成】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等。
【功能】益气补阴,补血复脉。
【主治】用于气虚血少,心动悸,脉结代,气短羸瘦,虚热咳嗽。近年也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等心脏病。
【注意事项】摇匀后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25ml,一日3次。
【剂型规格】合剂:每瓶装500ml,相当于原药材500g。


定喘丸


【功能】理肺补气,止嗽定喘。
【主治】肺虚痰盛引起的咳嗽痰喘,心悸气短,口渴咽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大蜜丸:每丸重3g;小密丸:每6粒重1g。


参苓白术丸


【功能】补气健脾,调中止泻。
【主治】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身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疲倦等症。
【注意事项】孕妇不宜服用,忌食生冷物品。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剂型规格】水丸:每袋装9g、18g。


香砂六君丸


【功能】补脾胃。
【主治】脾胃虚弱,而兼痰湿。
【注意事项】感冒忌服,孕妇忌服。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密闭贮藏,置室内阴凉处。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成人每次服6~9g,每日服2~3次;片剂,成人每次服4~6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合剂,成人每次服10~15ml,每日3次。用前摇匀。
【剂型规格】水丸剂:每50粒重3g;片剂:每片重0.46g,每瓶装80片、100片。合剂:每瓶装500ml。


黄芪健中丸


【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功能】建中益气。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注意事项】忌气恼寒凉。密闭贮藏,防潮,置室内阴凉处。
【用法及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之间服1/3量。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9g。


颈复康冲剂


【组成】黄芪、川芎、红花、党参、丹参等。
【功能】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散风止痛。
【主治】用于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的头痛、头晕、颈项僵痛、肩背酸痛、手臂麻木等症。
【注意事项】本药含活血通络药物较多,药性偏温,故孕妇忌服,经期停用。消化性溃疡、肾性高血压等患者慎用或遵医嘱。如有外感发热、口鼻咽痛暂停服用,服药后如有恶心、出汗过多等症状可减少剂量或停药即可消失。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2袋。饭后服为宜,少量黄酒为引,效果更佳。15天为一疗程,总疗程为一个半月。
【剂型及规格】冲剂:每袋重10g,相当原生药27.9g。


十全大补丸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等。
【功能】益气养血、温中补阳、通利血脉、健脾补肾。
【主治】凡属气血两虚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此药。(1)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症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头晕心悸。(2)月经失调: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期提前或错后,量多或量少、色淡质稀、行经时腹部隐痛。(3)疮疡痈疽:气血亏虚引起痈疽久不收口或疮疡不能透发及溃破后脓液清稀日久不愈。(4)自汗:经常自汗出、伴畏风寒、易伤风感冒、用此药以扶正祛邪、固表止汗。
【注意事项】内有实热者不宜服用。本药毒副作用很小,一般临床未见有不良反应。本药宜阴凉、干燥处贮藏。
【用法及用量】口服: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丸或10ml。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10g。


八珍益母丸


【组成】益母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功能】补气血,调月经。
【主治】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又治疗经腹痛,白带过多,腰酸倦怠,不思饮食。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月经频至月经量多者忌服。个别人服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皮疹者,停药后即可迅速消失。
【用法及用量】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密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均每日2次,温开水服用。
【剂型及规格】大蜜丸:每丸重10g;小蜜丸;水蜜丸。


当归调经丸


【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当归等。
【功能】养血调经。
【主治】用于体弱血亏,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赤白带下。
【注意事项】血瘀气滞证禁用。感冒忌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剂型及规格】大蜜丸:每丸重10g。


乌鸡白凤丸


【组成】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人参、鳖甲(制)、牡蛎(煅)等。
【功能】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气血两虚所致病证。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湿热内盛者慎用。忌生冷辛辣油腻苋菜之物。贮藏宜置阴凉干燥处。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9g。


养血荣筋丸


【组成】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黑豆酒炙)、赤芍、继断等。
【功能】养血荣筋,活络散风。
【主治】外伤或风湿日久引起的筋骨疼痛,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不利,肿胀等陈旧性疾患。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9g。


生化丸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
【功能】养血祛瘀。
【主治】产后受寒恶露不行或行而不畅,夹有血块,小腹冷痛。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之物。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9g,每盒10丸。


催乳丸


【组成】当归、通草、麦芽、川芎、漏芦等。
【功能】益气补血,活络,下乳。
【主治】产后气血亏损,乳汁不通,乳汁稀少。
【注意事项】忌气恼,忌食醋。贮藏宜置阴凉干燥处。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9g。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滋阴补肾,兼益肝脾。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口干口渴,失眠健忘,小便频数,经少经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或见小儿五迟五软,囟开不合等症。
【注意事项】忌辛辣油腻之品,可长期服用。但遇急性病证宜停服。密封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用法及用量】口服:成人每次6~9g,每日2次。温开水或温淡盐水送下;小儿每次1.5~3g,每日2~3次。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2~3次。
【剂型及规格】水丸、片剂:每袋或瓶,120g、250g。蜜丸:每丸重6g、9g。口服液:每支10ml。


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菟丝子等。
【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症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下肢浮肿等。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忌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剂型及规格】蜜丸:每丸重9g。


龟鹿补肾丸(液、胶囊)


【组成】菟丝子、仙灵脾、续断、锁阳、狗脊等。
【功能】温肾益精,补气养血,固涩止遗。
【主治】主治肝肾不足,精液不固之遗精滑泄,妇女带下,崩漏之病症。可见头晕耳鸣,四肢发软,腰膝酸疼,夜尿多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房事。小儿忌服。阴凉干燥处贮藏。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饭后温水送服。
【剂型及规格】蜜丸剂:每丸重9g,每盒装10丸。


补肾固齿丸


【组成】地黄、丹参等。
【功能】补肾填髓,益精固齿。
【主治】本方主治因肾气虚损所致牙龈萎缩,牙齿松动,风凉寒气刺激疼痛等。
【注意事项】属实热证和有表邪未解者禁用,服药期间少食辛燥之物,注意节制房事。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下。
【剂型及规格】水丸:每80g/瓶。


肾炎温阳片


【功能】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主治】用于慢性肾炎,证见脾肾阳虚,全身浮肿,面色苍白,脘腹胀满,纳少便溏,神倦尿少。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
【剂型及规格】片剂:每片0.3g。


心宝丸


【组成】附子、肉桂、人参、鹿茸、麝香等。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
【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低下引起的心动过缓,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及心悸、气促、疲乏、食呆、下肢浮肿、紫绀、呼吸困难等;老年性心脏无力,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缺血;期外收缩。
【注意事项】青光眼忌服。感冒发热、孕妇慎用;服药后如觉口干,可用淡盐开水送服。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
【剂型及规格】浓缩丸:每丸60ml,每瓶20丸。

...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是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法则。对病毒携带者和肝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患者应多用清热解毒药,如山豆根、板蓝根、蒲公英等。  
  ①黄疸:肝硬化病人面色晦黄、黑黄,属阴黄,不宜过多用苦寒药,只宜轻缓利胆,如茵陈、蒲公英、板蓝根等。  
  ②消淤散结:一般常以活血化淤,益气养阴为原则,以当归补血汤为主,重用黄芪,配以党参、丹参、当归、鳖甲、龟板。除养阴软坚外,还可试用昆布、海藻。倦怠无力、全身浮肿、舌苔白腻、腹胀者,予以补脾祛湿,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辅以理气,用枳壳、陈皮、香附等。  
  ③水膨、气膨:即腹胀、腹水量多。a.增加水、钠从尿中排出:一般多通阳利水,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饮;温阳利水用实脾饮;温肾利水用真武汤。五皮饮为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实脾饮为厚朴、白术、木瓜、草果仁、茯苓、附子、干姜、炙甘草、大腹皮、生姜;真武汤为附子、生姜、白芍、白术、茯苓。b.增加水、钠从粪便中排出:攻水药大部分较为猛烈有毒,能使水饮从二便排出,只适于水肿痰饮的实证,如十枣场。方中莞花、大戟、甘遂均能泻六腑之水,辅以大枣,不损脾胃。  
  ④肝硬化晚期:此时多伤及肝阴、肾阴,可应用鳖甲、龟板、何首乌、黄精等。鳖甲养阴清热,软坚散结;龟板育阴潜阳,益肾壮骨,二者为补肾阴的主要药物。 ...

饮食过咸有害健康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缺了它就会饮食无味,还觉得软弱无力;但若长期摄入过多,则很容易影响健康,诱发疾病。
一、饮食过咸易患感冒。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氯化钠浓度过高时,钠离子可抑制呼吸道细胞的活性,使细胞免疫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这样口腔咽部的感冒病毒就易于侵入呼吸道。同时,由于血中氯化钠浓度增高,也可使人体内干扰素减少以致抵抗力降低。所以,日常多吃盐的人易感冒。
二、饮食过咸可以引起胃炎、胃癌的发生。食入过量的高盐食物后,因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粘膜会造成直接损害。动物实验表明,当喂给大白鼠浓度(12%或 20%)的食盐水以后,鼠的胃粘膜产生广泛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和坏死,而低浓度的食盐水则不会引起这些病理改变,高盐食物还能使胃酸减少,并能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减弱了胃粘膜抵抗力的作用。因而使胃粘膜易受损而产生胃炎或胃溃疡。同时高盐及盐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内被细菌转变为硝酸盐,然后与食用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三、饮食过咸会加重糖尿病。新近国外专家在实验中发现,食物中的钠含量与淀粉的消化、吸收速度和血糖反应有着直接的关系。食盐可以通过刺激淀汾酶的活性而加速对淀粉的消化,或加速了小肠对消化释出的葡萄糖的吸收,以致出现进食高盐食物者,其血糖浓度高于进食低盐食物者,因而专家提醒糖尿病病人应限制食盐摄入量,作为防治糖尿病的一种辅助措施。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四、饮食过咸易诱发支气管哮喘。国外学者在实验中发现,这种病的患者在摄入钠盐量增加后,对组织胺的反应性增加,易于发病,使病情加重。因而限制钠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加重。
五、饮食过咸可罹患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心力衰竭,出现全身浮肿及腹水。患有肾炎、肝硬化的人,也会因饮食过咸而加重水肿,加重病情。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辩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二)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气机以畅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同时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各有不同。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于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



(四)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直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二、血病辨证


血的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


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二)血瘀证


血瘀证,是指因瘀血内阻所引起的一些证候。形成血瘀证原因有:寒邪凝滞,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气滞而引起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或因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脉外,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所形成。


【临床表现】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由于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候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痛甚。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消。


出血是由于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循经而外溢,由于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则为瘀血之症。



(三)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血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热逼血妄行,血络受伤,故表现为各种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火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身热、口渴。火热扰心神则心烦。热迫血行,壅于脉络则舌红绛,脉滑数。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此处所指血热主要为内伤杂病。在外感热病辨证中,有热入血分的“血分证”亦是指血热。但于此处所指的血热在概念上完全不同。外感热病之血热,详见“卫气营血辨证”。



(四)血寒证


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手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客于血脉,则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故见手足或少腹冷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妇女经期推迟,色暗有块。舌紫暗,脉沉迟涩,皆为寒邪阻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之征。


三、气血同病辩证


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征候。


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


【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由于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二)水液停聚证


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


1.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1)阳水 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所以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2)阴水 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见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饮


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


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脘闷,纳呆呕恶等。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或发为癫狂,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停聚于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


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


(2)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

偏方大全
1 内科:     
偏头痛:生萝卜汗二匙,仰卧滴鼻中,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左右皆痛俱滴。     
发热:生梨汁20毫升,生藕汁20毫升,一次服下,每日2次。     
食欲不振:羊肉50克,山药30克,大米50克,生姜3片煮粥吃,每日1次。     
消化不良:鲜山楂20克,鲜葡萄30克,生吃,每日2-3次。     
呕吐:苹果1个,蜂蜜30毫升,苹果蘸蜜,饭前吃,每日2-3次。     
腹胀:枣树皮2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每日1-2次。     
腹泻:大米100克,莲子50克,将大米炒黄,与莲子研末,每次服6-9克,每日2-3次。     
外科:     
风湿性关节炎:黄豆30克,玉米叶30克,桃仁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肩周炎:白菜根30克,生姜12克,乌蛇15克,水煎服,每日1-2次。     
急性腰扭伤:鲜茴香苗60克,生姜20克,共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     
扭伤:韭菜100克,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     
外伤出血:艾叶3克,丝瓜叶6克,共研细末,敷伤口上。     
阑尾炎:芹菜30克,野菊花30克,藕节20克,水煎服,每日2次。     
儿科:     
小儿高热:蝉衣、人参各15克,黄芩、茯神、升麻、牛黄、牡蛎各地0.3克,天竺黄3克.共研细末,每次1.5克。用荆芥、薄荷煎汤兑服。一日3次,日数不限。     
百日咳:尖贝粉10克,冻糖30克。蒸服,每日1剂,连服10天。     
婴儿腹泻:水芋头杆(晒干或晾干)20克,煎水20毫升,分2次服。     
新生儿黄疸:鲜藕15克,赤小豆3克,水煎服,每日2次。     
麻疹:胡萝卜60克,老丝瓜1个,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2次。     
风疹:荞麦叶15克,甘草1克,水煎服,每日1-2次。     
白喉:白萝卜叶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1 APC除PP水污迹     
P·P水(高锰酸钾溶液)使用后, 会使接触部位、特别是手染成黄色, 一般洗涤剂又不能去除. 若用1片APC或维生素C, 蘸水擦洗被染黄的部位, 很容易洗去。     
2 “核麻蜜”治愈哮喘病     
哮喘病患者天一冷就气短, 稍一动就气喘。     
秘方名“核麻蜜”,具体做法是:     
取核桃仁250克, 黑芝麻100克(上锅微炒),将核桃仁捣碎, 再取蜂蜜一饭勺, 水两饭勺, 在炉火上煮沸, 趁热倒入捣碎的核桃仁和黑芝麻, 用筷子搅拌均匀, 放在笼屉上蒸20分钟即可. 每天早晚各二汤勺. “核麻蜜”方属治疗型与营养型药方, 主治咳嗽、哮喘、肺病及动则气短;不必忌口, 烟酒患者可照常饮用     
, 但最好控制点;服法是早饭前、晚睡前吃二匙, 按量服完为一个疗程,病重者可连续服用, 无任何副作用;制药材料市售均可, 不一定要用当年产鲜货.     
3 “口疮”速治一法     
取维生素C药片适量(根据情况自定), 碾碎(可取一纸对折, 把药夹其中, 用硬物在外挤压), 把药面涂在“口疮”患处, 一两次即见效.     
4 “史君子仁”治小孩蛲虫病     
小孩患蛲虫病, 肛门奇痒. 可到中药店买“史君子仁”二十多粒, 用锅炒熟, 味像花生米, 脆香好吃, 每次给小孩吃五六粒,服两三次即愈.     
5 “芝麻花”治冻疮     
芝麻花能治冻疮方法是:仲夏时节, 芝麻开花正盛, 采几朵新鲜芝麻花, 放在手掌内, 轻轻揉几下, 使其湿淋淋的, 然后将揉过的芝麻花在生过冻疮的地方涂擦, 干了, 再擦, 重复几次, 这样冻疮就可治愈.     
6 氨水除手指烟迹     
在一杯温水中滴上几滴浓氨水, 把手指插入浸一会, 烟迹便可除去.     
7 按摩腹部可通便     
用按摩腹部方法可解除或缓解便秘症状. 按摩方法简便易行:用右手从心窝顺摩而下, 摩至脐下, 上下反复按摩40-50次,按摩时要闭目养神, 放松肌肉, 切忌过于用力, 如按摩时腹中作响, 且有温热感, 这说明发生良好作用. 另在按摩时, 适量喝一点优质蜂蜜更好。     
8 按摩穴位可治脚气与脚臭     
洗脚时, 将双脚放在盆内温水中泡两三分钟, 待双脚都热了, 用一只脚的足跟压在另一只脚趾缝稍后处, 然后将脚跟向前推至趾尖处再回搓. 回拉轻, 前推重, 以不搓伤皮肤为宜. 每个趾缝搓50-80次, 双脚交替进行. 速度为每分钟100-120次. 每晚一次. 脚气较重上部皮肤已破者不宜用此方法.     
9 按摩穴位治失眠     
失眠,按摩穴位进行催眠, 选出一组穴位:百会、太阳、风池、翳风、合谷、神门、内外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按摩次数以失眠程度为准,失眠轻少按摩几次, 失眠重多按摩几次. 按摩后立即选一种舒适的睡姿, 10分钟左右可入睡. 如果仍不能入睡, 可继续 按摩一次即可入睡.     
10 白醋可防治感冒和脚气     
用白醋防治感冒和脚气, 效果很好. 感冒初起, 或者流清鼻涕时, 可用卫生棉球浸白醋塞鼻孔, 一日两三次, 当天或第二天即可治好. 脚气病患者, 可用棉球浸白醋涂患部, 止痒又杀菌, 有轻微脱皮, 涂一次可半个月不犯, 再犯再涂.     
11 白矾水烫脚治汗脚     
汗脚症, 冬季更严重, 弄不好会冻脚. 在烫脚水中加入白矾10-15克, 待白矾溶化水中后, 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烫脚15-20分钟, 每晚坚持一次, 连续烫脚5-6天为一疗程能治好汗脚症。     
12 白酒泡灵芝可治失眠     
神经官能症引起失眠, 不能睡觉, 有个偏方:原料白酒一斤, 灵芝半两;灵芝用水洗净, 放进白酒瓶内, 盖封严;酒逐渐变成红颜色, 一周就可饮用. 每晚吃饭时或睡觉前根据自己的酒量, 多则喝5钱左右, 如果平时不喝酒的同志可少喝。     
13 白萝卜美容     
白萝卜性平和, 除痰润肺. 将白萝卜皮捣烂取汁, 加入等量开水, 用来洗脸, 可以使皮肤清爽滑润, 对于有哮喘、慢性咳嗽的人尤为适用.     
14 白萝卜煮水治鼻塞     
治鼻塞且伴有头痛一法:     
取白萝卜3-4只放入锅中加清水煮, 沸后又即用鼻吸蒸气, 数分钟后, 鼻渐畅通, 头痛消失. 亦可将萝卜切片泡于杯中, 用鼻吸蒸气, 此病再不犯。     
15 拌动上身可治便秘     
便秘者排便常很困难, 如果您坐在便池上抖动上身, 肚子一松一缩地动, 用不了多久, 大便便会顺利排下。     
16 薄公英治“对口疮”     
“对口疮”生于脖子后, 因和嘴相对而得名.     
治疗偏方:     
用鲜薄公英捣成泥, 合鸡蛋清敷之, 仅一周就痊愈。   
17 饱食后不宜立即洗澡    
饱食后立即洗澡, 会使副交感神经由兴奋突然转入抑制, 胃肠蠕动减慢, 消化液分泌减少, 皮肤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大. 这样, 消化系统血流量骤然减小, 增加了心脏功能负担, 容易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的发作. 因此, 不宜饱食后立即洗澡, 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后洗澡为好.    
18 贝母蒸梨治咳嗽喘    
用鸭梨一个, 洗净, 挖去中间核后放入鲜贝母2克、干贝母1克和一点冰糖;然后放碗里, 加上多半碗水, 水里再放点冰糖, 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成. 每天晚晚两次一天吃完;七天一个疗程, 连续五个疗程即痊愈.注意要坚持用药, 切忌中断.    
19 鼻塞异物的处理    
小孩把异物塞到鼻子内时,取异物的窍门是:    
如果异物塞在一边的鼻孔内, 可用一张纸条, 刺激另一个鼻孔, 使孩子打喷嚏, 鼻子里的异物自然会被喷出来.    
20 鼻窦炎按摩疗法    
1,患者自由放松地坐在椅子上,将双手搓热;   
2,用左手从额头右边摸至左边, 再用右手从额头左边摸至右边, 如此来回各5次;    
3,用双手中指头从眉宇间顺着鼻梁两侧往下摸, 至鼻翼两侧的凹陷处(迎香穴)时, 有节奏地按穴位5次, 如此反复5次;    
4,用手食指按迎香穴约20次, 有节奏地旋转按压, 用力以略有酸胀感觉为度;    
5,每天早起、午休和晚上入睡前各进行一次。    
21 憋气止呃法    
“迅速止呃逆法”:    
“呃逆”俗称“打嗝儿”, 可在刚开始时深吸一口气, 用力憋住, 同时胸腔用力, 直到憋得“脸红脖子粗”, 实在憋不住时再呼气. 一次即可止住.    
22 冰箱保存染发剂    
各种染发剂在室温或炎热的天气中, 会失去部分效能或改变色泽. 若放在冰箱中保存, 可长期保持其原有的功能, 不变质.    
23 补肾虚二    
肾虚盗汗时, 用黑豆衣10克, 浮小麦10克, 用清水煎服.    
24 补肾虚一    
黑豆25克, 文火炒熟, 天花粉(中药店有售)50克, 两者混合一起研成粉末, 制成小丸子, 以黑豆汤送服. 此为一次量, 日服两    
次.    
25 踩鹅卵石治好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 后脑麻酥酥地胀痛, 稍用脑即如刀剜一样疼痛.    
治疗方法:    
每天早晚漫步500-1500米;    
每星期到布满卵石的干河床上稀里哗啦地踩上两个多小时, 寒暑从未间断, 奇效出现, 小小鹅卵石治好脑供血不足。注意穿上轻便软底鞋, “踩石”前, 还要做好腿、脚、腰部的准备活动    
26 侧柏叶泡酒治脱发    
治脱发一方:侧柏叶(生品)浸于白酒中(加盖), 7日后弃去柏叶, 每日涂于患处. 试之, 感凉爽, 一月有余, 秃顶钻出黑发, 日久渐多.    
27 茶叶糊可止血    
不小心碰伤流血时, 只要捏一小撮茉莉花茶放进口里嚼成糊状, 贴在伤口处(不要松手), 片刻即可将血止住。    
28 茶叶枕的妙用    
将泡用过的茶叶晒干, 装在枕头里, 睡起来柔软清香, 可去头火.    
29 炒大盐可治老寒腿    
患有老寒腿的人, 可用棉布缝一个书本大小的口袋, 双层, 中间絮上些棉 , 不宜太薄或太厚;每天晚上将大粒盐1公斤放锅内炒数分钟, 听到响声即可;将盐倒入袋内, 口封好;睡前将此口袋放置于关节疼痛处, 盖上棉被. 每晚敷一小时左右,连敷一周为一疗程, 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    
30 陈醋与发型    
在理发吹风前, 往头发上喷点陈醋可使发型耐久, 还能使头发颜色变得黑亮, 柔软润泽, 增添美感.    
31 吃白萝卜可治“胃烧”    
“烧心”病, 只要吃饭就烧得难受, 顿顿饭后吃几片白萝卜,结果痊愈。患胃病时吃白萝卜也有效.    
32 吃栗子可治口腔溃疡    
长期口腔溃疡,吃栗子可治。每晚下班回来吃一点, 起初吃熟的, 后来吃生的, 效果更佳.    
33 吃药三巧(1)    
中药煎好后, 把汤凉至低于体温时再服用. 因人的舌头味感同汤药的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汤药在37℃时味道最苦. 高于或低于 这一温度, 苦味就会减弱. 因此, 服药应等药的温度降至37℃以下.    
34 吃药三巧(2)    
长期服用洋地黄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 都要服用氯化钾. 氯化钾无论是水剂还是粉剂, 其味均不爽口. 如将氯化钾混合到等量的橘子汁或姜汁汽水中, 再服就会可口.    
35 吃药三巧(3)    
因厌恶药味而不愿坚持服药时, 可在服药前几分钟口中含些冰块, 这样可使味蕾麻痹, 服药较易.    
36 吃鱼肝油有助长个子    
眼睛生角膜炎, 几瓶鱼肝油丸能治好,吃鱼肝油还有助长大个子.    
注:鱼肝油主要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 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相当低,只要膳食平衡,一般不会缺乏. 如果长期过量服用,会引起中毒症状, 因此要慎重.    
37 除口臭三法(1)    
茶叶去除法:    
吃了大蒜后, 嘴里总有一股异味, 这时只要嚼一点茶叶(或吃几枚大枣), 嘴里的大蒜气味可消除。喝上1杯浓茶亦有同样效果。    
38 除口臭三法(2)    
牛奶去除法:    
吃大蒜后喝1杯牛奶, 臭味即可消除.    
39 除口臭三法(3)    
盐水漱口法:    
用盐水漱口, 或在口中含盐水片刻, 能把引起口臭的细菌杀灭。    
40 穿双丝袜睡觉保脚暖    
有人冬天睡觉脚冷, 老年人尤甚. 靠热水袋暖脚有许多不便. 有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穿一双干净、稍觉宽松的短筒丝袜睡, 一会儿脚就温热起来. 注意不要穿长统袜和线袜, 可常备一双专用睡袜. 睡时双脚不要蜷缩, 要自然伸出, 待脚感到太热时, 双脚交互一捋便脱下了.    
41 吹口哨美容    
吹口哨可“动员”脸部肌肉充分运动, 因而可以减少面部皮肤皱纹,收到美容之效. 吹口哨还能使脉搏减缓、血压降低。    
42 葱姜粥预防风寒感冒    
250克粳米洗净放入有2000克清水的锅中;锅开后改用微火, 熬制六成熟时加入洗净切成碎末的葱白100克、姜粒25克;熬制九成熟时再加入100克红糖;熬熟即成.    
43 醋蛋液治好老毛病    
治失眠症及膝盖骨刺症, 每天早晨喝一次醋蛋液,做法是:    
将一只红皮鸡蛋洗净用150-180毫升米醋(须用酸度8-10度米醋)泡在广口瓶里, 置于20-25℃处48小时后搅碎鸡蛋, 再泡36 小时即可饮服.    
44 醋棉球治蛲虫病   
幼儿感染蛲虫病后常喊肛门痒痒, 这是蛲虫到肛门产卵所致, 此时应取一棉球蘸醋塞入肛门. 此法对大人同样适用。   
45 醋使指甲油长久光泽   
在涂指甲油前, 先用棉球蘸点醋, 把指甲擦洗干净. 等醋完全干了以后, 再涂指甲油不容易脱落,可保持光亮生辉.   
46 醋水浸泡治手癣   
醋120克对水1000克, 浸泡患处, 每天一次, 治手癣.   
47 醋水浴   
用1小杯醋倒入热水中, 搅匀以后洗浴, 可使人顿觉手足轻松舒适。   
48 醋治手脚裂   
手脚裂口, 疼痛难忍。买一斤醋, 放在铁锅里煮, 开锅后五分钟, 把醋倒在盆里, 待温后把手脚泡在醋里10分钟, 每天泡两三次, 7天一疗程. 两个疗程后, 病彻底好。   
49 打针的松弛   
肌肉注射时, 如果臀肌紧张, 既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也不利注射及药物的吸收. 打针前嘱患者不停地屈动脚趾并数数, 能使其分散注意力, 使臀肌松弛, 从而痛感减轻, 注射顺利。   
50 打针结块的消除   
针眼部位出现结块,是由于药物未被吸收引起的,可取一块生土豆, 切开敷于结块部位,能消除结块。  
51 大米饭美容   
用煮熟的不太硬的米饭, 趁热而不太烫的时候, 用手揉捏成团, 贴到脸上不停地揉搓, 直至搓成粘腻的污黑小团为止, 再用清水把脸洗净. 这样米饭便可将皮肤汗孔的油脂及污物都粘出. 坚持半年, 会使面部的皮肤洁白。   
52 大蒜按摩可治感冒   
取紫皮大蒜切成片状, 在百会、太阳、风池、迎香、合谷诸穴位按摩五分钟, 然后在脚下涌泉穴按摩十五分钟, 可治感冒. 感冒初起效果佳, 重感冒应配合吃药. 按摩后穴位表面皮肤形成大蒜薄膜, 应保持四小时再洗净.   
53 大蒜敷脚心可治咳嗽、鼻衄、便秘   
每晚睡觉前, 洗净脚后把大蒜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上(位置在1/3脚处);用医用胶布贴紧贴牢;时间在8小时左右(大蒜对皮肤有刺激, 贴的时间不宜过长), 对咳嗽、鼻衄及便秘有一定疗效, 连续敷7-10天, 效果更佳. 少数人脚心敷蒜处起水泡,可暂停敷贴, 待水泡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 一般不再起水泡.   
54 大蒜能治瘊子   
脸上长出一颗小米粒大的瘊子, 后渐渐长到绿豆那么大. 将蒜瓣切成小块, 用以擦抹患处. 先是瘊子表面出现干痂, 最后竟至完全脱落. 患处光洁如初, 未留任何痕迹。   
55 大蒜治感冒流鼻涕   
将大蒜削成圆锥状, 裹一层薄药棉, 塞入鼻孔, 一次五六分钟, 连续四五次, 清涕即止.   
56 淡盐水治沙眼   
坚持每日用淡盐水洗眼, 效果不错。   
57 倒行治好了我的腰痛病   
腰部骨头有骨刺, 作理疗及药物治疗均不见好转.倒行可解除腰腿背部疾患。   
方法是:找一平坦地双手插腰, 腰背挺直, 两眼直视正前方, 向后退着走, 速度可适当加快. 若在练倒行时, 再加作几下腰部运动, 更好.   
58 碘酚可治青春痘   
青春痘(粉刺)令青年们苦恼, 下面方法可供参考:   
因碘酚(即碘酒)有极强的杀菌和消炎作用, 可用棉球蘸之擦患部, 每日早晚各一次, 两天即可痊愈.   
59 冬瓜大蒜治肾炎   
得了严重的肾炎, 全身浮肿, 一按一个坑, 有一个偏方:   
用冬瓜片和蒜片放到锅里蒸熟(不放任何调料), 每日吃3次, 一个大冬瓜没吃完, 浮肿便消去。   
60 冬季护膝一法   
腿疼, 冬季稍有风寒, 行动就不方便. 选两块直径约15厘米大小的太空棉, 反射层向腿部, 用别针别在衬裤的两膝盖处, 洗衬裤时可以取下, 装拆方便。   
61 冬季护膝一法2   
有腿痛、膝关节痛的人和中老年人, 冬季要保护好膝盖免受风寒. 穿毛裤过冬的可找些毛皮或呢绒剪出两块17×17厘米左右方块或长方块, 把四角剪圆, 缝在毛裤两条腿的膝盖处(用毛线织两块缝上也行),其中以使用毛皮的效果最好, 膝和腿会有热乎乎的感觉. 这样做比护膝灵活又不致影响腿部血液流通.   
62 肚脐敷药治腹泻   
湿寒引起腹泻, 很痛苦. 将白胡椒粉或云南白药敷于肚脐上, 上面用消毒棉纱盖住, 最外面用虎骨或伤湿止痛膏封住, 几小时后从脐内有水分排出, 腹痛、腹泻痊愈.   
63 儿童消痱二   
若身上生有痱子, 可将苦瓜切片, 用带汁的苦瓜肉(或将苦瓜捣汁)遍擦痱子处, 1~3天后, 痱子即可消退.   
64 儿童消痱三   
用温水将长痱子处洗净, 用牙膏轻轻涂擦, 有明显效果。   
65 儿童消痱四   
用一小块冰块, 在生痱子处来回涂擦, 痱子即刻消失.   
66 儿童消痱一   
西瓜皮洗净, 削去内层残留瓜瓤, 用来擦患处, 浴后擦效果更佳, 每天3次,一般两天后即可见效.   
67 儿童宜食苹果糊   
将苹果捣成果酱糊, 加温后再食用, 不仅幼儿适宜, 一般病人食用也是易消化的佳品.   
68 儿童宜食糖醋鱼   
做鱼时, 放一些醋和糖, 能使鱼的骨、刺及纤维软化, 给儿童食用, 不会出意外.   
69 耳朵异物处理方法(1)   
巧引飞虫出耳 :   
小虫会飞进耳朵里时,   
1,马上到暗处, 用灯光把小虫引诱出来;   
2,滴进3~5滴甘油(食油亦可), 过2~3分钟, 把头歪向患耳一侧,小虫会随油淌出来;   
3,用注射针管或用漏斗接上皮管, 将温水灌入耳内, 随即歪头倒出, 小虫会随水流出,然后用棉球轻轻把耳内的水擦净。   
70 耳朵异物处理方法(2)   
耳中取豆   
如孩子玩豆子时, 不自觉地把豆子塞入了外耳道,   
1,用95%的酒精滴点异物,使豆子收缩变小后滚出;   
2,用细竹管(如毛笔竹套)轻轻插入耳道, 然后嘴对着竹管,用力吸气,豆子就会被吸出来。注意:操作中要确保耳朵不受损伤。   
71 发乳的使用(1)   
头发洗后待手捏不粘时, 搽发乳最为适宜。头发太湿, 搽上发乳, 水分不易挥发;头发太干, 擦上发乳, 不太光亮.   
72 发乳的使用(2)   
搽上发乳后, 头发可能会穿上“白衣”, 只要用木梳梳十余次, “白衣”自会消失.   
73 发油消肿   
孩子在玩耍中头部被磕, 起一大包, 哭声不止.给孩子抹上发油, 轻轻揉动. 不一会儿, 大包就消了, 哭声也止了.   
74 防龋齿的二种方法(1)  
茶水漱口法 :  
茶叶中含有氟元素, 能起固齿作用. 茶水属碱, 能中和酸, 可防龋齿发生, 并能抑制某些病菌。  
75 防染发剂污染的新方法  
染发时, 在头发的边缘处涂抹一圈食油, 可防止染发剂粘染皮肤或衣领. 如果一旦皮肤污染上了染发剂, 可用烟灰涂在上面, 然后再清洗, 即可除去.  
76 防治脖子痛的简易保健操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不良习惯是造成脖子和肩膀酸痛的原因, 如打字或计算机终端工作、经常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或长时间打麻将牌. 颈部肌肉长期受这些习惯的影响, 会使头部向前突出破坏正常的姿势而引起脘子痛. 下面介绍一套简单 
的肩颈保健操, 动作应轻柔, 呼吸自然, 每个动作可重复3至5次:  
①先作缓慢的深呼吸, 头向左转眼看左肩, 再向右转眼看右肩;然后使下巴前后伸缩以松弛颈肌.  
②两肩向耳部耸起, 挺直背脊, 然后使两肩尽可能地下垂.  
③两肩分别作圆周活动, 先抬肩向前转动, 再向后转动.  
④坐着将双手平放在大腿上, 下巴慢慢垂到胸部, 然后然后使头从左至右再从右到左转圈, 深吸气大声呼气, 使头颈部在缓慢的转动中感到舒畅. 如出现劈啪声不必担心, 那只是肌腱或韧带在伸展时擦过骨头的声音.  
⑤将头偏向左肩, 左手越过头顶放在头的右边, 另一只手放在右肩上;然后非常轻柔地试将头向左拉;再将头偏向右肩, 做同样的动作. 如果感到手的压力过大, 可以简单地将头轮流向左右歪斜.  
⑥将头往下缩, 两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顶上, 使下巴向两肩左右来回作半圆活动, 但不要真 将头向下压.  
⑦活动至此, 可以逐步做一些站着的练习. 站立收缩腹部, 举起双臂作想像的爬绳运动,两臂轮流像真的一样做向上抓绳动作.  
⑧两臂轮流前后绕圈挥动, 想象棒球运动员的投球动作, 先按顺时针方向, 再逆向挥动.  
⑨回到坐的姿势, 将右手贴在右边脸上, 当头向右转动时, 用手给脸部加点阻力, 数两下然后向左做重复的动作. 头向每边偏转时, 幅度要尽可能的大一些.  
⑩结束动作:将手按在脖子背后、头发与头皮结合线的上边, 然后从上向下按摩, 或者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压在脖子后面两边, 自上而下按摩至肩部。  
77 防治冻疮二  
取辣椒梗1把(约500克), 切碎后放在铁锅里, 加水适量煮沸, 取其汁液, 每天傍晚洗擦易患冻疮的部位, 连续5~7天, 可防以后生冻疮。  
78 防治冻疮三  
鲜芝麻叶、花十几片, 放在生过冻疮的皮肤上, 搓擦约20分钟, 然后将叶汁等留在皮肤上, 待1小时后用清水洗净, 反复几次, 可明显见效.  
79 防治冻疮四  
新大蒜头上市后, 选一些紫皮独头蒜, 去皮捣烂后, 放在烈日下曝晒1小时, 待蒜液升温后, 取大蒜汁涂擦患过冻疮的皮肤上, 每天3-4次, 连涂4-5天, 即防冻疮。  
80 防治冻疮五  
冻疮初起时,用热醋涂抹, 醋干后, 再行涂抹, 一日数次, 可见效。  
81 防治冻疮一  
夏天吃西瓜时, 将皮稍留厚些, 白中带红, 用它轻轻地揉搓冬天患过冻疮的部位, 每次3~5分钟, 每天1~2次, 连擦5天, 可有效预防冻疮再发。  
82 防治晕动病(1)  
儿童乘车、船头晕时, 可在其肚脐上塞上一小块生姜, 并用胶布贴紧即可.  
83 防治晕动病(2)  
在口罩上涂点清凉油或将鲜姜片放到口罩里, 上车船前戴上。  
84 防治晕动病(3)  
乘飞机、车船前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不要吃得过饱或空腹, 少吃油腻食物. 在飞机、车船上尽量选择通风良好的座位, 双目远眺, 减少眩晕感. 必要时可服“晕海宁”等药物。  
85 防治晕动病(4)  
保持安静,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有条件的可卧床闭目休息, 并口服1~2片“晕海宁” 、“非那更”. 一般下机、下车或上岸后, 症状自行消失.  
86 蜂,蝎蜇伤之应急处理  
1,被马蜂, 蝎子蜇了, 用碱面和煤油涂于患处即愈.  
2,被黄蜂或毛虫伤了皮肤, 立刻用稀氨水搽抹患处, 可立即消毒止痛, 效果甚佳.  
3,被蜂,毒虫刺伤皮肤,用人乳酱汁涂搽,能减轻疼痛。  
87 蜂蜜可治疗口腔溃疡  
1,蜂蜜可治疗口腔溃疡,且无痛苦。  
方法:晚饭后用温开水漱净口腔, 用一勺蜂蜜(最好原汁蜂蜜)敷在溃疡面处, 含1-2分钟, 再咽下, 重复2-3次. 第二天疼痛即减轻, 连续治疗两天即基本痊愈.  
2,用筷子蘸蜂蜜一滴涂于口腔溃疡处, 能在12小时内见效. 最好是晚睡前涂于患处, 含在口中, 早晨起床能疼痛减轻许多. 一日数次, 效果更好.  
88 蜂蜜治甲沟化脓  
1,甲沟感染化脓用棉签蘸蜂蜜涂抹伤处, 不包不扎, 几日下来, 脓干瘪, 疼痛消失, 伤口长好.  
2,指甲处被刀削破亦可如此治愈。 注意提防买着假蜂蜜.  
89 服药时间的安排(1)  
滋补类药物 : 如人参、蜂王浆、蜂乳等, 适宜在早晨空腹或晚上临睡前服用.  
90 服药时间的安排(10)  
激素类药物 :  
人体对激素类药物的反应有时间节律, 如对可的松. 在早晨6~9点之间, 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最高, 夜间12点左右最低, 所以服用激素药物, 最好在早饭后服用1次为好.  
91 服药时间的安排(11)  
铁剂 :  
贫血患者补充铁剂, 如果晚7点服用, 比早7点服用在血中的浓度增加4倍, 疗效更好.  
92 服药时间的安排(2)  
助消化药物 宜在饭前10分钟服用, 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充分与食物混合.  
93 服药时间的安排(3)  
催眠、缓泻、驱虫、避孕药: 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作用快的泻药在早晨空腹服用).  
94 服药时间的安排(4)  
维生素类药物: 一般宜在两餐饭之间服用(用维生素k止血时应及时服用).  
95 服药时间的安排(5)  
抗菌素类药物 :  
排泄较快, 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 每隔6小时应服药1次.  
96 服药时间的安排(6)  
降血压药物:  
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服降血压药1日3次, 分别安排在早上7时, 下午3时和晚上7时, 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用量要适当少些. 临睡前不可服用降压药.
97 服药时间的安排(7) 
治皮肤过敏药: 如扑尔敏、苯海拉明, 宜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98 服药时间的安排( 
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斯匹林等, 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99 服药时间的安排(9) 
消炎药物: 
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多在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 如服消炎痛等药物, 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最好, 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药。 
100 抚摸治疗鸡眼 
抚摸治疗鸡眼法,具体做法是:每日任何时间不限, 用手指尖部或手指肚爱抚性地抚摸鸡眼处, 如同抚摸爱物(小猫小狗)般轻轻抚摸, 千万不可用力, 也不可有厌烦心理, 有空就抚摸, 时间长短不限。 ...

告别中医中药原文

告别中医中药(原文)


张功耀  |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沙,410083


内 容 提 要


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关键词:废除 中医 中药


1879 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1〕。俞先生的这个“废医”(“废除中医”的简称,下同)主张,明显影响了曾经赴日留学的两位浙江后生,一位是余云岫,另一位就是鲁迅。前者赴日先攻物理,后转大阪大学主攻医学,回国后却以斥责中医为“伪学”而名闻海内外,有自撰的3集本《医学革命论》流传后世。后者赴日学习西医,回国后却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为己任,其中包括“废除中医”,代表作就是短篇小说《药》。在这些“海归派”的倡导下,在20世纪的20年代形成了一股废医热潮。除余云岫和鲁迅之外,还有政治人物孙中山,学者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都是 “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有学者已经指出过,这些“海归”的废医派人士均把废医主张与国民性的改造联系在一起。〔2〕然而,中国的文化是很难改造的。几乎所有新起的思想,不管是内生的还是外部引入的,都要被淹没在庸众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即使在科学思想有了一定普及的今天,要继续说服人们接受这个120 多年以前就提出的废医主张,也还有许多艰苦的理论工作要做。


以文化进步的名义


在我国,主张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竞争的“爱国者”不少,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爱国者”具备了理解和保守中国旧文化的能力。同样,尽管中国至今仍不乏批评主张“废除中医”的人,却没有任何“护医使者”指明了中医的前途。有不少人曾经试图通过“中医现代化”来振兴中医,实际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中医越是“现代化”,中医所暴露出来的缺点也就越多。典型的例子是,曾经被中医称为“大补之王”的人参(Panax ginseng, L.),经现代化研究以后,既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药用价值,相反却发现了它对于某些疾病(如高血压、便秘、咯血、重感冒、失眠、过敏)的有害作用。 为回避这个严酷的现实,另有一些人提出了一种底气不足的新主张。他们认为,中医是越古老越可靠,中医的前途不在于现代化,而在于复古。可是,这个复古倾向一冒头就被人们嗤之以鼻了。明眼人心里很清楚,复古只会掩盖中医的缺点,不会给中医带来任何积极的后果。由之,中医走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笔者首先想要论述的是,中医走入今天这种境地,是它从来不曾主动地寻求进步造成的。


中医祖于不立方剂的《内经》和《难经》。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西汉古方以前,我国中医史家常以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始立冬寒之方为中医方剂的开始。嗣后,复有河间医生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始明温暑,易州张元素传《医学启源》理脾胃,其徒弟东垣老人李杲写《兰室秘藏》讲内伤,张子和以《儒门事亲》攻痰饮,丹溪先生朱震亨以《丹溪心法》究阴虚,至此形成了“中医六宗”。中医史上也还出版过《医林改错》那样的书。这看上去,中医也是不断进步的和求实的。其实不然。中医六宗带有标榜性质,并无实质性的进步。其创新程度,还不如轻便自行车与山地自行车之间的差异。那些自认为可以进行医学纠错的人,自己所犯的医学错误甚至更为严重。


就世界范围看,最古老的医学都是草本医学。笔者曾经考查过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美洲地区的医学。〔3〕将其与中国古代医学相比较,不难发现,所有古代医学都有十分相似的起源。比如,西医里边的“发炎”(inflame,inflammation)就与中医里边的“上火”是一致的。在化学药物兴起之前,全世界所有古文明发源地的人民都是用草医草药治病的。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古中国大概还是兴起草医草药较晚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使“护医使者”们对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做稍微详细一点的论证。


高春媛女士曾经出版过《文物考古与中医学》一书,其中对甲骨文医学资料总结得比较详尽。笔者阅读后发现,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勉强可以解释得过去的“病”字,却没有一个“医”字,哪怕是不可靠的“医”字也没有。〔4〕这表明,在甲骨文流行的时代,中国还没有医学。至于立有方剂最早的中医著作,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14种医书,其存续年代在公元前193年左右。如果拿它与其它文明地区的医学做比较,中国古代医学的肇始年代,不仅与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医学形成的反差较大,与古希腊医学所形成的反差也是相当大的。对此,笔者已经指出过,19世纪5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发现的由20000多个瓦版残片组成的《尼尼微医书》,其明确可追溯年代达到了公元前2100年,比夏启王朝立国还要早大约100年左右,比甲骨文的存续年代早大约700年,比马王堆医书早1900年。古希腊的医学原来以为是公元前8世纪才开始的。最近,从公元前16世纪的草纸书中发现了古埃及人使用过来自克利特人的药方。这一证据把希腊医学的历史往前推进了800多年。遗憾的是,如此久远的医学历史文物和文献证据,在中华文明的考古中还没有发现。〔5〕


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可能还没有“医”,只有“巫”。众所周知,中国的“巫”是纯粹的“医骗子”。后来才逐步从“巫”当中分离出了“医”。由于中国古代的“医”起源于“巫”,使得中国的“医”一开始就与“巫”搅在了一起。事实上,我国今天流行的“中医”(尤其是民间中医)依然保留着“巫”的痕迹。


中国古代何时才把“医”和“巫”分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以秦越人(扁鹊)为中国最早的“医”。其依据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的一个誓言:“信巫不信医,不治也。”于是,扁鹊成了中医的鼻祖。有考据认为,扁鹊生于周威烈王19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如果这个说法确实,那么,中医鼻祖扁鹊比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公元前 460-377年)小53岁。更有甚者,我们至今没有发现扁鹊有任何医学著作流传后世。《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极有可能是伪托扁鹊之名刊刻的,而且已经失传。希波克拉底则无可置疑地留下了10大册之巨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据西方科学史家介绍,这部比扁鹊的出生还要久远的古代医书所包含的医学主题有53个,迄今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公元11世纪出版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最大页码编号是5526。对此,我们只要指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刘衡如、刘山永父子的校注本《本草纲目》,连同“目录”和“索引”在内才2000页,足见《希波克拉底文集》著述的宏大了。


要论历史悠久,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历史更悠久。要论内容丰富,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内容更丰富。更何况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之后,有盖仑(公元二世纪)和阿维森纳(公元九世纪)两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可是,当16世纪化学医学兴起的时候,欧洲人还是告别了他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草医草药,走上了化学医学的道路。


继化学医学革命成功之后,医学在19世纪末又发生了生理医学革命。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以后,20世纪的人类正在酝酿一场基因医学革命。在中国,既没有跟上化学医学革命的步伐,也失去了生理医学革命的机遇。人类文化多次长足的进步,居然没有触动中国传统医学的任何方面。这种不思进取的文化,难道是先进的文化吗?因此,以文化进步的名义,我们有理由告别既不可能复古,也不可能走向现代化的中医中药。


以科学的名义


许多为“中国古代无科学”做驳斥的学者,总是试图指出中国和西方存在“不同的科学”。这样的假定是虚幻的。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中医之所以不属于科学医学,就在于它的经验判断和理论陈述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人以为,中医虽然不属于科学医学,但应该有资格被称为经验医学。其实不然!中医的绝大部分概念和陈述没有经验基础。诸如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之类的概念在经验世界是不存在的。也有一些概念,表面上看似乎存在某些经验基础,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它们脱离经验世界很远。药性的“五味”(辛、甘、苦、咸、酸)和“四气”(寒、热、温、凉)表面上看很有些经验的味道,其实它们不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类似的还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都是不能被赋以任何经验意义的概念。另有一些表面上看属于经验世界的存在,但它的描述方式却不具有任何经验性,而且描述也不精确。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的“脉诊”方法。这种描述不精确,没有实际诊断价值的经验方法,使慈禧太后至今还背负着洗不清的“喜脉案”。其实,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脉相来表达。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中医断言为一种经验医学。


此外,中医也完全不是理性医学。理性科学以完全形式化的推理为特征。表面上看,所有被完全形式化的概念只存在于理性思维领域,远离经验世界。可是,几乎所有的理性概念都具有经验的可还原性。比如,“点”、“线”、“面”在经验世界是不存在的,但它们却都可以用来解析经验世界的存在。你可以将桌子上的某个位置叫做“点”,你也可以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叫做“点”,如此等等。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中医概念达到了这样既高度抽象,又可做经验还原的理性思维境界。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医的非科学特征,我们不妨以《黄帝内经》中关于水肿病的论述做一次具体的解剖: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歧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6〕


这段文字以黄帝的口吻提出了这么一个病理学疑问:通常认为,疾病是从外到里演化的,可是偏偏有些疾病“不从毫毛而生”,五脏自己就变得不起作用了,“水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为什么呢?然后,作者以“歧伯”的口吻教导黄帝如何对水肿病人进行保养和治疗。其中,“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所表达的是对水肿病人的治疗原则。它把治疗水肿比喻成称东西,把蕴积的部分去掉,保持一种平衡,水肿就可以好了。这个教导明显是一种表面判断,没有任何深入的趣味。肿了的病人要消肿,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实在不是一种了不起的“学问”。然而,歧伯却以煞有介事的姿态讲出了一些连他自己都如坐云雾的“医理”,其中引起中医学者最大兴趣的莫过于“缪刺疗法”。


按照《素问·水热穴论》的说法,人体中有水俞57处,亦称“肾俞57”。人若有水肿病,可判断为“肾俞积阴”。按照“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缪刺原则,左边水肿刺右边,右边水肿刺左边,一直刺到“见血立已”。可是,水肿病人基本上是左右俱肿或全身浮肿的。如此,如何才能“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呢?估计写这段文字的作者也未必清楚。至于用这种方法处置水肿病人,会不会出现“以复其形”(消肿)的医疗效果,也只好由患者的生命去作赌注了。至于“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之类的医疗措施,则没有任何明确的操作含义。它是不是巫术,我们姑且不去妄加断言,但至少它为江湖医生施行巫术留下了一个广泛的空间。


无可讳言,水肿病曾经是一种难以理解和治疗的疾病。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如此。虽然水肿病被发现得很早,但直到19世纪,英国医生John Blackall 和Richard Bright才将肾源水肿、肝源水肿和心源水肿区别开来。1898年,英国生理学家斯大林(Ernest H. Starling)描述了作用于毛细血管膜的水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oncotic forces)之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水肿是因为这两种力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细胞内外钠离子含量的变化最有可能破坏这种平衡。这也是西药医生劝告水肿病人少吃盐的科学依据所在。至此,关于水肿的认识才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由上可知,尽管不同的古文明地区在战胜疾病方面有大致相同的起源,但以后的发展道路迥异。值得我们效法的是,西医在取得进步之后,便很快告别了前人所取得的那些不可靠的认识,主动用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医学实践。中医则不然。它具有强烈的“恋旧癖”。居然没有任何医学科学的进步使中医发生过丝毫改变。


现代人当然没有理由去苛求古人的不开化。但是,如果现代人继续维护古人的错误,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和对人类生命的摧残了。因此,以尊重科学的名义,我们有理由告别因果关系和原理关系都不明确的中医中药。


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


最近20多年来,由于化学药品自身的局限性和广泛被滥用的现实,欧美医药学界出现了一种自然疗法(Natural Therapeutics)的研究取向。古代文明中曾经流行过的草医(Herbal Medicine)和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针灸(Acupuncture),受到了这一研究取向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以草药和针灸作为辅助疗法的小诊所。国内一些不负责任的大众媒体,以此发表带渲染性的报道说,中医已经风靡世界了。其实,正如前述,草本医学并不为中国所独有,而是在16世纪以前的一切古文明世界中都存在的医学方法。因此,欧美医药学界推行的自然疗法也不是只参考中国古代的医学记载。此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自然疗法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中国古代滥用自然界的恩赐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我们以对姜的药用价值研究为例,来比较二者的不同:


相传,孔子是喜欢吃姜的。《论语》中有孔子“每食不撤姜”一说。王安石说,姜能“疆御百邪”,把姜的药用价值夸大到了可以抵御所有外感疾病地步。其它古文明地区(如古埃及人和古印度人)也有以姜入药止呕的记载。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的时候,辑录了姜的药用价值达44种。但是,经自然疗法医药学家核实。姜的确切药用价值只有两种,那就是“止呕”和“通关节”,即对反胃(nausea)和骨软骨炎(osteoathritis)有效。〔7〕


这个确证过程是严格的。以姜的止呕作用为例:


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华盛顿中心医院的D. Mowrey医生把姜做成姜粉胶囊用来缓解因流行性感冒而引起的呕吐。后来,又有一位德国医生发现了姜对于消化不良和晕动呕吐也有疗效。1984年,美国宇航局(NASA)拨款支持姜粉胶囊抗晕动的研究。研究小组把它与晕海宁(dimenhydrinate)、安慰剂(placebo),多潘立酮(domperidone)、敏克静(meclozine)、桂利嗪(cinnarizine)等进行了药用价值的对比研究,他们在1489例对比实验中,发现给每4小时500毫克姜粉胶囊与给每4小时100毫克的晕海宁,具有相同的抗晕动的效果。〔8〕而且,姜粉胶囊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大约在相同时间里,自然疗法医药学家,以每4小时给姜粉胶囊250毫克的剂量,在70例抗妊娠反应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这样,姜粉胶囊在感冒、舟车运动和妊娠中出现的呕吐,都取得了可靠的疗效证明。


这样的研究与王安石和李时珍随意夸大姜的药理作用,以及中医方剂中滥用姜入药,属于完全不同的规范。


滥立方剂在汉以后的中医文献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随便翻开一本医书,往往是一种疾病立有若干个方剂,一个方剂又同时使用了若干种“药物”。尽管保留在各种中医文献之中的“良方”、“验方”、“奇方”、“神效方”汗牛充栋,却都没有切实可靠的临床实验依据和医理。正由于此,中医方剂的“有效”没有普遍意义。有的 “疗效”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其中,将鸦片用于止痛和止泻就是有害“疗效”的例子。目前,西医为了缓解病人痛苦,从鸦片中提取单体吗啡用于止痛,但在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其所以做出这样严格的规定,就是因为西医既认识到了吗啡的药用价值,也认识到了吗啡的毒性作用。这与中医滥用“佛粥”(鸦片的中医别名)止痛和止泻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立方混乱与它滥用“药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医的“药”是否真有药用价值,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确证。事实上,中医方剂中的“药”不乏“食品”、“污物”、“毒品”和“穿肠而过的异物”。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把自缢的绳子烧成灰兑水服,可以治疗突发性癫狂。如果把这种绳子收藏二年以上,效果会更佳。又记载,将丢弃路边的烂草鞋烧成灰兑酒喝,可以治疗霍乱。诸如此类的配方是不可能具有确切的药用价值的。


熟悉中医方剂学的读者也许知道,中药医生遵循君臣佐使、六气岁物、七方十剂、气味阴阳、五味宜剂、升降沉浮、五运六淫、十九畏、十八反的配伍方法进行多味立方。某些“神效”方,可能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味或者两味,在立方的时候,却偏偏要开十几二十味。笔者在农村习医(中医)时见过的方剂曾多达49味。中医如此立方,模糊了中医药物对于疾病之间的医理关系,同时浪费了许多“药材”资源,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有甚者,中医通常以“奇特”来追求“奇效”。于是,成对的人形首乌、高山顶上的雪莲、悬崖上的灵芝、房顶上的茅草、灵猫的.、老虎的阴茎、猴子的脑髓,沙漠腹地的发菜,如此等等,因为其“奇特”而被视为“药中珍品”。于是乎,越是稀有的动植物资源,遭到的破坏也越严重。


因此,为避免不科学的医药措施继续危害生物的多样性,一切有良知的学者都应该承担起一种文化责任,呼吁国人自觉告别中医中药。


以人道的名义


中医一直自我标榜为“仁术”。可是,这种“仁术”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仁爱特征。举其要者,有如下一些:


一、装腔作势,欺骗患者。


医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本是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知识体系。事实上,人类的疾病本身也是变化多端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除了医学尚未认识到和解决的疾病外,还会出现一些新型的疾病,2002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在世界许多地方流行的SARS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无论医学怎么发达,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战胜所有的疾病,尤其不能很快战胜哪些新型的疾病。


中医则一直漠视这个事实。对于中药医生所接触的疾病,不管是已经认识的,还是尚未认识的,他总可以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术语来装腔作势地作些“辩证”,就连SARS和AIDS那样的新型疾病,中药医生都要煞有介事是“辩证”一番。不仅如此,它甚至能够针对所有的疾病开出药方。“包医百病”这个成语出自中国,恐怕不是偶然的。


中国医学界这种不求甚解而又装腔作势的风气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遗患。为使中国的“护医使者”对中医的弊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举这样一个例子:


估计现代人不大会相信立春时节的雨水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大概是唐朝的掌禹锡首先在《本草拾遗》中记载了这个方剂。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时,在“水部第五卷”进一步地引述了它:“立春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9〕现代人固然会对这个“神效”嗤之以鼻,但李时珍则十分固执地相信它是真的,并为这个方剂做了阐发:“立春节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类似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不知骗了多少病人,害了多少学士。鲁迅先生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10〕,并不是恶意而刻薄的谩骂,而是确切的事实!


二、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坑害患者。


由于中医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盲目性,使得中医关于“药”的概念相当混乱,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


1、污物入药。 尽管没有人确证过将狗屎绞汁口服可以“解一切毒”、治疗小儿霍乱、心绞痛、月经不调、发背痈肿等疾病,但《本草纲目》却在兽部第50卷推荐了这样的方剂。〔11〕这样的污物入药在《本草纲目》的“水部”(如磨刀水、三家洗碗水、古冢中水、洗脚水、溺坑水等)、“土部”(如蜣螂转泥、鞋底泥、猪槽垢、香炉灰、粪坑泥、尿坑泥等)、“服器部”(如裹脚布、月经布、内裤、篦梳、炊帚等)各卷中最为多见。


2、毒物入药。 中医以毒物入药已经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得到了不少揭示。其中以滥用矿物,让患者吞服大量的重金属或其它有害成分最为普遍。除中医推荐用来治疗精神性疾病的朱砂、辰砂含汞,密陀僧、禹余粮含铅以外,国内已有临床报道证明,中医成药的天王补心丹、牛黄解毒片、大活络丹、至宝锭、紫雪散容易导致肾中毒,甚至双肾萎缩;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等,可引起洋地黄样心律失常;云南白药、小活络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毒可出现口唇麻木、头晕恶心、最终可致心律紊乱以致死亡。如此等等。目前的临床统计表明,在所有中药的毒性作用中,以肝中毒最为多见。值得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由于中医入药的原理不清,方法上相当混乱,不可能指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有中医药物进行药理分析,和对其毒性进行一一甄别。因此,中医究竟选择了多少毒物入药,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一点与西医在药品投入临床之前,事先阐明其毒副作用及其用药限量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的正确解读是:“纯中药制剂,尚未阐明其毒副作用”。


3、异物入药。 几乎所有的中药方剂,真正起作用的可能只有一味,甚至所有的药都没有用,真正起作用就是所喝的水。于是,在多味入药的方剂中,“多余”的药物就成了穿肠而过的异物。患者花费大量的钱财购买一些穿肠而过的异物,对患者所造成的坑害是可想而知的。“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证明,即使是“上好的”人参,对于所有的疾病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可见,中医的异物入药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患者花钱买回的“药物”中,竟然不乏污物、毒物和异物。它们不但不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反而还要使患者不明不白地忍受各种危害。这样的“仁术”是道德的吗?


古人入药混乱限于古人的认识水平。现代人明知其有害,却要竭力去维护它,这种不道德的文化欺骗行为,难道是可以容忍的吗?


三、以严格的“奇方”追求“奇效”为难患者,并为医生的无效施治开脱责任。


古代立方大多凭经验,没有什么理论。16世纪中叶,瑞士医生巴拉塞尔苏士(比李时珍大35岁)根据当时的化学思想,首次指明了草本医学中所使用的药物,真正起作用的是药物中的“精素”。为此,他通过结晶升华获得了人类第一个化学药物:愈创木酚。与这种寻求药物内在起作用的“精素”不同,中医立方则通过从药材的选择、药物的炮制、药物的收藏,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严格规定来追求“奇效”。细辛要水渍令直,蜈蚣要足朱为上,黄精要七蒸七晒,螵蛸要胶于桑树者,上党的人参,川西的当归,齐州的半夏,毒蛇含过的石头,总之,所有中药必须“产之有地,采之有时,制之有法”,才能奏效。此外,还有将药物分成上、中、下“性三品”以应天适时,把握君、臣、佐、使和“五味”“四气”的宜忌、标本、升降、沉浮的配伍法式以相宣摄。到了唐朝,气象变化也被引入了用药法式,于是又有了“四时宜忌”和“五运六气用药式”。此外,还有“不得违越”的剂型规定。甚至熬药用的水,烧火用的柴都是使中医方剂创造“奇效”的严格规定。


这样严格而奇异的立方不为别的,只为追求“奇效”。显然,这样严格的规定是很难做到的。于是就有“良方易得,好药难求”一说。立方如此严格,见效了自然是 “奇方”的“奇效”;如果不见效,当然就是没有“好药”或“真药”了。由之,医生无效施治的责任被开脱得干干净净。而患者为了疾病的好转,不得不按照这些严格要求,爬山涉水、劳民伤财去寻求“真”“奇”的药物。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真”“奇”的追求没有任何医学意义。


总览以上,这样的“仁术”何曾有丝毫的仁爱之心?今天,应该是我们彻底揭露“仁术”真相的时候了。


①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消耗人参最多的国家,其基本消耗目的是用它来改善人的活力,消除疲劳。19世纪,欧洲人依据中国人的这个习惯开始研究人参真实的药用价值。其结果,居然是否定性的。20世纪,美国人也开始了对人参的研究。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没有发现人参有任何确切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于是,经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严格审查确认,人参属于“一般认为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的食品,而不是药品。1970年代以来,医学界陆续发现了人参的许多副作用。由之,这个被列入“一般认为安全”的食品陆续有了一些安全防线,它告诫人们,重感冒,咯血,过敏,失眠,便秘,高血压患者不宜进食人参。


参 考 文 献


〔1〕 俞樾,废医论,原载《春在堂全书·俞楼杂纂》(卷45)(M),清光绪十一年刊本,第1-13页。


〔2〕 陈小野,余云岫医学革命论中的民性观点(J),第八届全国医史学术会议(南宁,1988年)交流论文。


〔3〕 张功耀,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110页。


〔4〕 高春媛,文物考古与中医学(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2页。


〔5〕 同〔3〕。


〔6〕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7〕 Altman RD, Marcussen KC. Effects of a ginger extract on knee pain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J) 2001;44:2531–2538.


〔8〕 Wood CD, Manno JE, Wood MJ, et al.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ginger with various antimotion sickness drugs. Clin Res Pract Drug Reg Aff.(J) 1988;6:129–136.


〔9〕 李时珍,本草纲目(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10〕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11〕 李时珍,本草纲目(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0页。


申明:好草网对此观点持反对态度

...

第三节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三)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四)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五)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过极或肝肾阴虚,致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而发病。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机,常可互相转化,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炽盛,可以灼烁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化火伤阴。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小结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鉴别:


① 肝气郁结:


性质:实证。


症状: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易怒,妇女月经不调。


舌象:薄白。


脉象:弦。


② 肝火上炎:


性质:热证。


症状: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黄,吐血衄血。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③ 肝阴不足:


性质:虚证。


症状: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蠕动。


舌象:舌红少津。


脉象:弦细数。


④肝阳上亢:


性质:本虚表实。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弦而有力。



(六)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征候。


临床上常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


1。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根据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为辩证要点。肝阳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眩晕欲仆,或头摇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肝脉络舌本,风阳扰络,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所以步履不正,阳亢则灼液为痰,风阳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流窜脉络,经气不利,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风升,故喉中痰鸣。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腻苔为挟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机反应。


2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心神而发病。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热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热邪蒸腾,充斥三焦,故高热。热入心包,心神昏愦,则神昏,躁犹如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狂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征。


3。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本证的临证表现,证候分析属外感热病所致者,详见“卫气营血辨证”;属内伤病所致者,详见“肝阴虚证”。


4。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要证的临床表现,征候分析详见“肝血虚证”。



小结 肝风四证鉴别如下:


① 肝阳化风:


性质:上实下虚证。


主症: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兼症:头痛项强,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苔:舌红苔白或腻。


脉象:弦而有力。


② 热极生风:


性质:热证。


主症: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兼症: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舌苔:舌红绛。


脉象:弦数有力。


③ 阴虚动风:


性质:虚证。


主症:手足蠕动。


兼症: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舌苔:舌红少津。


脉象:弦细数。


④ 血虚生风:


性质:虚证。


主症: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


兼症: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



(七)寒凝肝脉证


寒凝肝脉证,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寒邪而发病。


【临床表现】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寒凝经脉,气血凝滞,故见少腹牵引睾丸冷痛。寒为阴邪,性主收引,筋脉拘急,可致阴囊收缩引痛。寒则气血凝涩,热则气血通利,故疼痛遇寒加剧,得热则减。阴寒内盛,则苔见白滑,脉沉主里,弦主肝病,迟为阴寒,是为寒滞肝脉之证。



(八)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有痞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浊阴痒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显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或见痞块。肝木黄逆侮土,脾运失健,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



(九)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惊悸不宁,烦躁不寐,日苦呕恶,胸闷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眩晕耳鸣或惊悸失眠,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


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使溏泄等。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凡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或劳心过度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凡心气虚甚,寒邪伤阳,汗下太过等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出现此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谈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证候分析】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心阳暴脱证,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辨证要点。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劳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请加重。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心阳衰,宗气骤泄,故呼吸微弱。阳气外亡,无力推动血行致络脉瘀滞,血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心神失养涣散,则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小结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


相同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不同点:


①心气虚: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脉虚。


②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③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二者常则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证候分析】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致心动不安,出现心悸征忡;神失濡养,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血与阴又同中有异,故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则外流而为盗汗;虚热上炎则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主阴虚,数主有热,为阴虚内热的脉象。



(三)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劳倦,或进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证。


【临床表现】心中烦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脉数有力。甚则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心火内炽,心神被扰,则心中烦热,夜寐不安,甚则狂躁谵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均为里热征象。心开窍于舌,心火亢盛,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或生舌疮。心火炽盛血热妄行,见吐血衄血。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则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四)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征候。常由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为闷痛,并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并见畏寒肢冷,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若疼痛而胀,且发作时与情志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气滞之证。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本证多因正气先虚,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容易继发瘀血内阻,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气血不得畅通而发生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循臂内,出腋下,故疼痛牵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小结 心血淤阻证的病因鉴别如下:


共同症状: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不同症状:


① 淤血内阻: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


症状: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


② 痰浊停聚:


疼痛特点:闷痛特甚。


症状: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腻,脉沉滑


③ 阴寒凝滞:


疼痛特点:突发剧痛,得温痛减。


症状: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④ 气机郁滞:


疼痛特点:胀痛,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


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五)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证候分析】本证以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故见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闷作恶;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则喉中痰鸣;上迷心窍,神识受蒙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人事不省。舌苔白腻,脉滑是痰浊内盛之象。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属于癫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为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伏心经,时或痰涎上涌而致,属于痫证。



(六)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外感邪热,挟痰内陷心包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外感内伤皆可见到,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辨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成为辨证要点。外感热病中,邪热蒸腾充斥肌肤故见高热;火势上炎,则面红目赤,呼吸气粗;邪热灼津为痰,故痰黄稠,喉间痰鸣;痰火扰心,心神昏乱,故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火内盛之象。内伤病中,因痰火扰心而见失眠心烦;痰阻气道则见胸闷痰多,清阳被遏故见头晕目眩。若神志狂乱,气机逆乱,则发为狂证,出现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等症状。



(七)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证,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水液入于膀胱。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甚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心烦;津为热灼则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征。


小肠的常见病证除小肠实热证外,尚有小肠虚寒和小肠气痛,分别归属于“脾阳虚”和“寒滞肝脉”中讨论。


三、脾与胃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辩证要点。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皆为脾气虚弱之症。



小结 脾病虚证鉴别如下


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


① 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和寒湿中遏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痞闷胀痛,食欲减退。湿注肠中,则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吐。寒湿属阴邪,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湿滞于经脉,故见头身困重。


湿阻气滞,气血不能外荣,故见面色黄晦。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湿泛肌肤可见肢体浮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皆为寒湿内盛的表现。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脾为湿困,则肢体困重。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肌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七)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八)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九)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十)胃热证


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辩证要点。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小结 胃病寒热虚实的鉴别


① 胃寒:


疼痛性质:冷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迟。


②胃热:


疼痛性质:灼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渴喜冷饮。


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③胃阴虚:


疼痛性质:隐痛。


呕吐:干呕。


口味与口渴:口咽干燥。


大便: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④食滞胃脘:


疼痛性质:胀痛。


呕吐:酸腐食物。


口味与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腻。


脉象:滑。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虚和阴虚,实证多见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大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足以及阳气亏虚等。


肺的病变,主要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腠理不固及水液代谢方面的障碍,临床上往往出现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症状。大肠的病变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便秘与泄泻。



(-)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不足所致。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体倦懒言,声音低怯,痰多清稀,面色晃白,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活动减弱为辨证要点。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则咳喘气短,气少不足以息,且动则耗气,所以喘息益甚。肺气虚则体倦懒言,且动则耗气,所以喘息益甚。肺气虚则体倦懒言,声音低怯。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聚而成痰,故痰多清稀。面色晃白为气虚常见症状。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固,故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为气虚之征。



(二)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液成痰,胶固难出,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液不足,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津润,则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三),风寒犯肺证


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寒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兼见风寒表证为辩证要点。感受风寒,肺气被束不得宣发,逆而为咳;寒属阴,故痰液稀薄色白。肺气失宣,鼻窍通气不畅致鼻塞流清涕。邪客肺卫,卫气郁遏则恶寒,正气抗邪则发热,毛窍郁闭则无汗。舌苔白,脉浮紧为感受风寒之征。



(四)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侵犯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风热袭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热邪煎灼津液,故痰稠色黄。肺气失宣,鼻窍津液为风热所熏,故鼻塞不通,流黄浊涕。肺卫受邪,卫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郁遇故恶风寒,风热上扰,津液被耗则口干咽痛。舌尖候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所以舌尖发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进之征。



(五)燥邪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燥邪犯肺耗伤津液,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肺系症状表现干燥少津为辩证要点。燥邪犯肺,津液被伤,肺不得滋润而失清肃,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伤津化燥,气道失其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见干燥而欠润。肺为燥邪所袭,肺卫失宣,则见血热恶寒。若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胸痛咯血。燥邪伤津则舌红,邪偏肺卫,苔多白,燥邪袭肺,苔多黄。脉数为燥热之象。



小结 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的鉴别


风热犯肺:


① 发病季节:冬春多见。


②主症:咳嗽痰稠色黄


③兼症:。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


④舌苔:舌尖红苔薄黄。


⑤脉象:脉浮数。


燥邪犯肺:


①发病季节:秋季多见。


②主症:干咳痰少质粘,唇、舌、咽、鼻干燥。


③兼症:恶寒发热。


④舌苔:舌红苔白或黄。


⑤脉象:数。



(六)痰湿阻肺证


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寒湿外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阻于肺间,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腻色白易于咯出。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



小结 风寒犯肺症、痰湿阻肺证的鉴别


风寒犯肺症


①性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液稀白。


③兼症: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④舌苔:白苔。


⑤脉象:浮紧。


痰湿阻肺证


①性质:外感急性发作属实,慢性发作为本虚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


③兼症: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④舌苔:舌淡苔白腻。


⑤脉象:滑。



(七)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辨证要点。湿热在肠,阻滞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蕴结大肠,伤及气血腐化为脓血,故下痢脓血。


湿热之气下迫,故见暴注下泻,肛门灼热。热邪内积,湿痢伤津,故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热为病,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八)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大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而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九)肠虚滑泄证


肠虚滑泄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临床表现】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失禁为辨证要点。下利伤阳,久泻久痢,阳气虚衰,大肠失其固摄之用,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或脱肛。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小结 大肠病三证鉴别如下:


大肠湿热证:


①主症:下痢脓血或黄色稀水。


②兼症: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③舌苔:舌红苔黄腻。


④脉象:滑数或濡数。


大肠液亏证:


①主症:大便秘结难解,数日一行。


②兼症:口干咽燥,或口臭,头晕。


③舌苔:舌红少津。


④脉象:细涩。


肠虚滑泄证:


①主症:便泄无度或失禁脱肛。


②兼症:腹痛隐隐,喜按喜温。


③舌苔:舌淡苔白滑。


④脉象:弱。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两者为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作用。


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本,一有耗伤,则诸脏皆病,故肾多虚证。膀胱多见湿热证。


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水液代谢的异常方面,临床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以及水肿,二便异常等。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为小便异常及尿液的改变,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以及遗尿小便失禁等症。



(一)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是指肾脏阳气虚衰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精神萎靡,面色晃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全身机能低下伴见寒象为辨证要点。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阳气不足,阴寒盛于下,故下肢尤甚。阳虚不能温煦体形,振奋精神,故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肾阳极虚,浊阴弥漫肌肤,则见面色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之象。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阳萎,女子则宫寒不孕。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故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水液内停,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水湿下趋,肾处下焦,故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水势泛滥,阻滞气机,则腹部胀满,水气上逆凌心射肺,故见心悸咳喘。



(二)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是指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肾病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肾阴不足,髓海亏虚,骨骼失养,故腰膝酸痛,眩晕耳鸣。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阴虚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遗精早泄。女子以血为用,阴亏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血可致崩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三)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证,是指肾精亏损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调养失宜,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


【临床表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卤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减退,以及成人早衰表现为辨证要点。肾精主生殖,肾精亏,则性机能低下,男子见精少不育,女子见经闭不孕。肾为先天之本,精不足则无以化气生血,充肌长骨,故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无以充髓实脑,致智力迟钝,动作缓慢,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卤门迟闭,骨骼疲软,成人早衰。肾之华在发,精不足,则发不长,易脱发;齿为骨之余,失精气之充养,故齿牙动摇,耳为肾窍,脑为髓海,精少髓亏,脑少空虚,故见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精损则筋骨疲惫,故动作迟缓,足痿无力。肾衰精,脑失充,则灵机失运,可见精神呆钝。



(四)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证,是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


【临床表现】神疲耳鸣,腰膝酸款,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肾气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为辨证要点。肾气亏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气血不能充耳,故神疲耳鸣。骨骼失之温养,故腰膝酸软。肾气虚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而清长,或夜尿频多,甚则遗尿失禁;排尿机能无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可致尿后余沥不尽。肾气不足,则精关不固,精易外泄,故滑精早泄。肾虚而冲任亏损,下元不固,则见带下清稀。胎元不固,每易造成滑胎。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肾气虚衰之象。



(五)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证,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气所致。


【临床表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和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征。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虚阳外浮,脉见浮大无根。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息促。肾气不足,久延伤阴,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小结 肾病五证的鉴别如下


相同点:均为虚证,均见腰膝酸软,神倦无力。


不同点:


肾阳虚症:


①生殖:阳萎,女子宫寒不孕。


②二便:五更泄泻。


③其它症状:形寒肢冷,浮肿。


④舌:舌淡胖苔白。


⑤脉:沉细。


肾阴虚症:


①生殖:遗精早泄,经少经闭。


②二便:溲黄,便干。


③其它症状: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干颧红。


④舌:舌红少津


⑤脉:细数。


肾精不足症:


①生殖:精少不育,经闭不孕。


②二便:


③其它症状:痿软,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


④舌:舌淡红苔白。


⑤脉:沉细。


肾气不固症:


①生殖:滑精,早泄,带多,滑胎。


②二便: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遗尿失禁,夜间尿频。


③其它症状:神疲耳鸣。


④舌:舌淡苔白。


⑤脉:沉弱。


肾不纳气症:


①生殖:


②二便:


③其它症状: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


④舌:舌红苔白。


⑤脉:细数。



(六)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六、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每一个脏腑虽然有它独自特殊功能,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因而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常见有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为较少见。因此在辨证时应注意辨析发病脏腑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在治疗时才能分清主次灵活运用。


脏腑兼病,证候极为复杂,但一般以脏与脏、脏与腑的兼病常见。具有表里关系的病变,已在五脏辨证中论述,现对临床最常见的兼证进行讨论。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征候。多由五志化火,思虑过度,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等引起。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证候分析】本证以失眠,伴见心火亢,肾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心火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水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致肾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心悸。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腰为肾府,失阴液濡养,则腰酸;精室为虚火扰动,故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水亏火亢之征。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则腰足酸困发冷。



(二)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两脏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所致。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肾阳气虚衰,全身机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心阳为气血运行、津液流注的动力,故心肾阳虚则常表现为阴寒内盛,全身机能极度降低,血行瘀滞,水气内停等病变。阳气衰微,心失濡养,放心悸怔忡,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三焦决渎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可见口唇爪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皆为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血行瘀滞,水气内盛之征。



(三)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面色晃白,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悸咳喘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主呼吸,心主血脉,赖宗气的推动作用以协调两脏的功能。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可使心气亦虚。反之,心气先虚,宗气耗散,亦能致肺气不足。心气不足,不能养心,则见心悸。肺气虚弱,肃降无权,气机上逆,为咳喘。气虚则气短乏力,动则耗气,故喘息亦甚。肺气虚,呼吸机能减弱,则胸闷不舒;不能输布精微,水液停聚为痰,故痰液清稀。气虚全身机能活动减弱,肌肤脑髓供养不足,则面色晃白,头晕神疲;卫外不固则自汗;宗气不足故声怯。气虚则血弱,不能上荣舌体,见舌淡苔白。血脉气血运行无力或心脉之气不续,则脉见沉弱或结代。



(四)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而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谈嫩,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和慢性出血为辩证要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具统血功能。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亦虚。


故两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成为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健忘;肌肤失荣,故面色萎黄无华。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虚机能活动减退,故神倦乏力,脾虚不能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妇女经量减少,色淡质稀,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五)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心肝病变的常见症状和血主虚证共见为辩证要点。心方血,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则心血不能充盈,因而形成心肝血虚证。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血不上荣,则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肝血不足,目失滋养,可致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筋脉爪甲失血濡养,可见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以血为本,肝血不足,月经来源匮乏,则经量减少,色淡质稀,甚至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六)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经气火上逆犯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郁怒伤肝,或肝经热邪上逆犯肺所致。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粘量少色黄,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胸胁灼痛,急躁易忽,目赤口苦咳嗽为辨证要点。肝性升发,肺主肃降,升降相配,则气机调节平衡。若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循经犯肺,即成肝火犯肺证。肝经气火内郁,热壅气滞,则胸胁灼痛。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可见头晕目赤。气火内郁,则胸中烦热。热蒸胆气上溢,故觉口苦。气火循经犯肺,肺受火灼,清肃时之令不行,气机上逆,则为咳嗽。津为火灼,炼液为痰,故痰黄粘量少。火灼肺络,络伤血溢,则为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内炽之征。



(七)肝脾调证


肝脾不调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健运,气机通畅,有助肝气的疏泄,故在发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调证。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故喜太息,气机郁结不畅,放精神抑郁;条达的失职,则急躁易怒。脾运失健,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中气滞则腹痛,排便后气滞得畅,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本证寒热现象不显,故仍见白苔,若湿邪内盛,可见腻苔,弦脉为肝失柔和之证。



(八)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


【临床表现】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常见有两种表现,一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型,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一为寒邪内犯肝胃型,以巅顶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辨证要点。肝主升发,胃主下降,两者密切配合,以协调气机升降的平衡。当肝气或胃气失调,常可演变为脾胃不和证。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滞,则脘胁胀闷疼痛;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嗳气呃逆;肝胃气火内郁,可见嘈杂吞酸;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带数,均为气郁化火之象。若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肝经上达巅顶,经气被遏,故巅顶疼痛;寒性阴凝,得阳始运,得寒则凝,故头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胃府受病,中阳受伤,水津不化,气机上逆,则呕吐清稀涎沫;阳气受伤,不能外温肌肤,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为寒邪内盛之象。



(九)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失调,房室不节,情志内伤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肾阴液相互资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两者往往相互影响,表现为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形成肝肾阴虚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虚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津不上润,则口燥咽干;筋脉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肝阴不足,肝脉失养,致胁部隐隐作痛。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火炎于上,则两颧发红;内迫营阴,使夜间盗汗;扰动精室,故多见梦遗。冲任隶属肝肾,肝肾阴伤,则冲任空虚,而经量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十)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导致脾肾两脏阳虚而成。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肾阳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火之温煦;肾主不液,温养脏腑,须靠脾精的供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脾阳,则脾阳亦不足或脾阳久虚,日渐损及肾阳,则肾阳亦不足,无论脾阳虚衰或肾阳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展为脾肾阳虚证。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晃白。


阳虚无以温煦形体,故畏寒肢冷。阳虚内寒,经脉凝滞,故少腹腰膝冷痛。脾肾阳虚,水谷不得腐熟运化,故泻下不止。不利清谷,五更泄泻。阳虚无以运化水湿,溢于肌肤,则面浮肢肿;停于腹内则腹胀如鼓;水湿内聚,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属阳虚水寒内蓄之象。



(十一)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脾;若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及肺所致。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色晃白,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湿浊内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虚损。久咳不止,肺气受损,故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脾运失健,则食欲不振,腹胀不舒;湿浊下注,故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为气虚之象。肌肤失养,则面色晃白,水湿泛滥,可致面浮肢肿。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十二)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两脏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肺阴受损,肺虚及肾或肾阴亏虚,肾虚及肺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甚至咳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肾阴液互相滋养,肺津敷布以滋肾,肾精上滋以养肺,称为“金水相生”,在病理变化上,无论病起何脏,其发展均可形成肺肾阴虚证。阴虚肺燥,清肃失职,故咳嗽痰少;热灼肺络,络损血溢,故痰中带血甚或咳血;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喉为肺系,肾脉循喉,肺肾阴亏喉失滋养兼虚火熏灼会厌,则声音嘶哑;肌肉失养,则形体日渐消瘦。虚火上浮则颧红,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阴虚生内热,故骨蒸潮热。腰为肾府,肾阴亏虚,失其濡养,则腰膝酸软。热扰精室,肾失封藏,则遗精。肾水不足,阴血亏虚则致经少;火灼阴络受伤则见崩中,皆为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发热之候。


...

第一节 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称本病为 “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载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现象,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时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分别为完善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疮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临床表现】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诊断】


1.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复。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3.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脏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而腹壁无青筋暴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鲜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合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以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开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治疗。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转归预后】


凡水肿病程较短,或由营养障碍引起的浮肿,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较好。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泛,出现口有秽味,恶心呕吐;肝风内动,出现头痛,抽搐等症,预后多不良,每易出现脱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预防与调摄】


本病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此外,尚须注意摄生,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起居有时,预防外感,加强护理,避免褥疮。


【结语】


水肿为常见病,外感内伤均可引起,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三脏,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本病,其中以肾脏为本。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表实热证多为阳水,里虚寒证多为阴水,但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转化。水肿的治疗原则是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以扶正为法。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在调摄上,应特别注意水肿时忌盐,预防外感,避免过劳等。水肿消退后,还要谨守病机以图本,健脾益气补肾以资巩固,以杜绝其复发。


【文献摘要】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苑陈整,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水热穴论篇》:“勇而劳甚则肾污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驸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景岳全书·肿胀》:“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医门法律·水肿》:“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之属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现代研究】


·肾脏性水肿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钟氏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为脾肾不足、湿热内阻、气滞血瘀,创立益气补肾活血汤,随症加减治疗浮肿48例,结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 93.75%。该方对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压及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作用[中医杂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论治肾小球肾炎方面,疗效显著。叶氏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20例,按病程分为邪盛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邪盛期分风热与湿热、风寒与寒湿证,以祛邪为主;恢复期分阳虚、气虚两型,治疗以清化余邪而扶正为法。结果临床痊愈率83.1%,好转率16.9%。远期随访310例,绝大多数情况良好[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3;(7):12)。


2.肾病综合征


鲁氏等对黄芪当归合剂(二味等量制成)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该合剂虽然不能直接减少尿蛋白,但能促进肝脏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肾病综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况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症和总体蛋白贮备,从而对肾病综合征起治疗作用。通过对实验性木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实验观察,黄芪当归合剂不仅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还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loo。肾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本晶在降脂同时还减少了肾小球硬化指数(P<0.01)和细胞外基质的聚积(P<0.01)。表明该合剂在该病治疗中不仅能调节蛋白质代谢,还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症,防治肾小球硬化和保护肾功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7(8):478)。


·心源性水肿


近年来,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肿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剂量万附葶方[万年青、附子(先煎)、葶苈子)治疗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强心补肾、泻肺利水为法,有效率为88.93%[浙江中医药杂志1990;(5):195)信张氏用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药用人参(另煎)、附子(先煎)、黄芪、丹参、葶苈子、桂枝、枳壳、泽泻,总有效率达94%[浙江中医杂志1992;(9):387)。蒋氏认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关乎,肾,病理因素为瘀血,病机为阳虚气弱,水停瘀留,单用西药效差,临床用益肾活血汤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72例,显效率69.4%,认为中西医结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医杂志1993;(2):95)。梁氏等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治疗心衰,应强调辨证论治,但不要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测手段,准确查明心衰的基础病变,不仅可判断预后和疗效,同时可避免盲目性和减少失误,并可使治疗用药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药治疗心衰的适应症多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顽固性心衰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情况紧急时,应先用西药救急,以免贻误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肾、肝等脏,反之,他脏病变亦可影响至心而演变为心气、心阳虚衰或心阳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肾及心,从而出现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诸证,此时肺脾肾俱虚,心阳受累,心血瘀阻。治疗除温通心阳、活血化瘀之外,尚须重视温肾健脾利水以及泻肺平喘。常选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桃仁、红花、丹参、地龙、葶苈子等治疗肺心病心衰,临床观察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均有明显疗效。心衰乃多种疾病迁延日久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病理环节,瘀血、痰浊、水饮乃其标实之候。由于瘀血、痰浊、水饮等邪实每在脏腑亏虚的基础上产生,可见标实乃本虚所致。故治疗上强调扶正固本,绝不可标本倒置,一味攻逐,而伤正气。心衰整个病程中常合并有瘀血。因此,治疗心衰应重视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础上,结合心衰的基础病变及其病理机制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如病因为风心病者,常选用桃仁、红花、鸡血藤、苏木以活血化瘀通络。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发病机理的基础上,从中西医两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寻求结合点,并指导用药,将能取得更好更确切的疗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黄化治疗,发生了洋地黄中毒,出现传导阻滞。此时可在基础辨证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细辛、麻黄、三七等药物,常可使传导阻滞改善[中医杂志1998;39(4):242]。


...

蒙药方剂(二)



   蒙药方剂是根据治病需求,遵循蒙医配方理论配合组成的成方。它具有综合治疗的作用,用药量小,灵活性强,并以调和药物毒性、减少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治病防病为目的。
    在蒙医文献、本草及正式出版物所记载的成方数以万计,但现代临床常用的约在1000左右。下面就临床各科代表性药方举例如下:
治疗赫依症方
如:八味清心沉香散
处方:沉香10克,广枣、天竺黄、北沙参、红花、檀香各4克,紫檀、肉豆蔻各2克。
制法:以上八味,分别挑选,研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功用:平喘,止咳,镇痛。用于赫依、血相搏致气喘,气管炎,吐泡沫痰,胸部刺痛,心悸等症。
用法与用量:成人一次2-3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治疗协日症方
如:清热大黑散
处方:黑冰片7克,土木香5克,地格达、土黄连、麝香、诃子、余甘子(或栀子)、毛诃子(或川楝子)、牛黄、天竺黄、红花各2克。
制法:以上11味,分别挑选,除麝香、牛黄外,其余9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另将麝香、牛黄研细,与上述粉配研,混匀。
功用:清协日热。用于热协日病,目肤发黄,瘟疫,瘟疫陷胃,口渴烦燥,消化不良。
用法与用量:一次1.5-3克,一日1-2次,凉开水或冰糖水送服。
治疗巴达干症方
如:四味光明盐汤
处方:光明盐、诃子、荜茇、干姜等份。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
功用:温胃,消食,解毒。用于消化不良,药物、食物中毒。
用法与用量:成人一次3-5克,一日1-3次,水煎服。
治疗血症方
如:三果汤
处方:栀子2份,诃子、川楝子各1份。
制法:以上3味,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澄血之浊清。用于新旧血热,瘟热,目赤,眩晕头痛,病血与精血相搀。
用法与用量:一次3-5克,一日1-3次,水煎放凉后服。
治疗黄水症方
如:四味文冠木汤
处方:文冠木5克,毛诃子(或川楝子)3克,诃子、余甘子(或栀子)各1克。
制法:以上四味,研碎成粗粉,过筛,混匀。
功用:清热,燥黄水。用于热性黄水病,水肿,各种关节炎,湿热性皮肤病症。
用法与用量:成人一次3-5克,一日1-2次,煎服,或皮肤患处煎汤洗。
消粘驱虫方
如:六味荆芥散
处方:玉竹(或羌活)、益母草各3克,信筒子、蓍草各2克,荆芥、盖孜各1克。
制法:以上六味,分别挑选,研碎成细粉,混匀。
功用:杀虫,止痛。用于阴道滴虫病。
用法与用量:一次3-5克,水煎冲洗阴道,或制成栓剂外用。
治疗阏症方
如:十三味牛黄散
处方:牛黄、红花、瞿麦、地格达、菊花、关木通、五灵脂、土木香、木香、沙棘、制波棱瓜子、芫荽子、香青兰等份。
制法:以上13味,除牛黄外,其余12味,分别挑选,粉碎成细粉;另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配研,过筛,混匀。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肝“宝日”病,月经过多,呕血,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⒈5-3克,一日1-2次,凉开水送服。
破痞方
如:六味硝石散
处方:炒硝石、阿魏、光明盐、干姜、荜茇、胡椒
制法:以上六味,分别挑选,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功用:温胃,破石痞。用于食积,食痞,胃脘不适,各种石痞,尿闭腰痛等症。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⒈5-3克,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消浮肿方
如:十味铁落散
处方:制铁落9克,诃子、毛诃子(或川楝子)、余甘子(或栀子)、拳参、信筒子、辣椒、干姜、荜茇、胡椒各1克。
制法:以上10味,分别挑选,研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功用:消浮肿。用于全身浮肿,眼睑、面部、小腿等浮肿。
用法用量:成人一次⒈5-3克,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

蒴酒方
蒴 酒方——(水肿臌胀)








  水肿是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痛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臌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感染血吸虫、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淤积于腹内而成。从病变部位看,水肿以肺、脾、肾为中心,臌胀以肝、脾、肾为中心,二者虽有区别,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故归于一处。








  以药酒治疗水肿、臌胀,已有很久的历史,并有丰富的内容。常用大豆、商陆、皂荚、葶葶、芫花、桃皮、水蓼、桑白皮、抽葫芦等药配制而成。有以利尿消肿为主者,有以补肾为主者,有攻补兼施者,有表里同治者,临床可根据病情选用。对因酒食不节之臌胀,在应用药酒治疗时应慎重。








(《圣济总录》)








  【配方】蒴 根。








  【制法】上一味,捣汁一盏,酒一盏和之,置暖处一宿。








  【主治】治水气通身黄肿。








  【用法】旦起空心服之,瘥。 ...

猪苓高产栽培新技术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表面呈褐色,苓肉白色,干后淡褐色、坚硬,略有弹性,稍轻,内部致密。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生长过程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产生子实体及孢子,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并逐渐变成黑色与营养源脱离关系,这时只等蜜环菌侵入后,又开始继续生长,蜜环菌不侵入当年的白苓。只侵入休眠后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猪苓为著名传统药物、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主治肾炎、肝炎、肝硬化、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淋疾,猪苓中分离的猪苓多糖制剂对肝癌、食道癌、肺癌及白血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幼嫩的子实体味道十分鲜美,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随猪苓药用价值开发和猪苓在食品保健和化妆品应用,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八十年代末,科研人员采用菌核伴蜜环菌仿野生栽培,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投入大,生长缓慢,效益低,难以推广。随着科学技术对猪苓的研究开发,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出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生长期由过去的5-6年,缩短为3年,每平方米可获得10-15公斤鲜品猪苓,且栽培不受季节限制。可获得巨大的效益。宜于阔叶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是林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林业为主发展林下经济,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发首选致富项目。
   栽培方法:
   1、选地。人工栽培选地十分重要。要以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猪苓生长应选择在海拔300-1500米,坡度15-50度。地势东照阳和西照阳的半阳半背坡向为好,植被应选以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土壤选择15公分左右的腐殖质土层下为黄沙粘土为好,微酸性,含水量在40%左右,盐碱土和草碳土地段不宜栽培。
   2、温度。猪苓在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到9.5度即可萌发,在18-20度生长最快,超过28度生产缓慢,低于9度超过30度猪苓停止生长。
   3、材料。⑴猪苓菌;⑵蜜环菌。猪苓和蜜环菌应选择菌丝粗状,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的优质菌种。⑶菌材:以柞、桦、槭、榆为好,木棒直径4-10公分,长60公分,并砍上鱼鳞口备用;⑷阔叶树叶;以湿润的树叶为好;⑸树叶和腐蚀土的混合物。
   4、栽培方法。在选好的栽培地中,顺山挖栽培窝,窝与窝之间株距30公分,行距为50公分,并有作业道,窝的规格长1米,宽70公分,深15公分,每窝栽培两层猪苓,在窝底铺上2-3公分的湿树叶,选8-10公分左右的菌棒,用打眼器或电钻,钻眼深1.5厘米,眼距10公分,把猪苓菌种投入眼中,不用封口,然后每窝中间放一根。再把砍完的菌棒以行距6-8公分摆放在树叶上,把蜜环菌菌段摆放菌棒在鱼鳞口处,猪苓菌种掰成4-6公分的小块均匀地摆放在菌棒中间,上面铺上湿树叶,培上2公分的腐蚀土,在按上述规程进行第二层栽培,栽完后窝顶层盖约6公分并形成龟背形,以防窝内雨季积水。
   管理与加工:管理简单,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使其保持自然生长,试验表明猪苓菌种在一适宜的条件下,播种50天左右,可长出豆粒大的白色幼苓,再经过40 天左右即可形成灰苓和黑苓,3年后每窝为产鲜苓10-15公斤,按折干率40%可干品4-6公斤,采挖的猪苓去净泥土和菌索,及时晾干晒干或烘干,然后放在通风处保存待售。
   效益分析:每平方米放1瓶猎苓菌,1瓶蜜环菌,即菌种款15元,栽坑人工费2元,材料费2元,总计19元左右,三年可产商品苓5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每公斤 60元,每平方米产值300元,除掉投资19元,可获利281元,每亩地可栽培300窝以上,可获利8.43万元,除人工看护费三年计1万元,计利润 7.43万左右,效益非常可观。
   (通化县朝阳特产加工厂 李宏远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4期 )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
治疗与护理
(1) 居家护理方式适用于轻症患者,执行门诊治疗配合居家休息的处理措施。目的是通过加强监护,达到控制病情防止发展为重症的目标。
a、保证休息。适当减轻工作或居家休息,除保证夜间8~10小时睡眠时间外,白天应有2小时的午休。并提倡左侧卧位有利于增加尿量,亦有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
b、 饮食指导。选择高蛋白、多维生素、低脂的食物,保证初充足够的铁和钙剂,除非全身浮肿、一般不严格限盐,但应避免摄取过多的盐腌食品。
c、 药物治疗。适量的镇静剂如安定等能抑制丘脑和丘脑下,减少来刺激。用药期间向孕妇说明药物的作用,解除顾虑取得配合。
d、 产前检查。加强母儿监测措施,增加高危门诊次数,同时让孕妇及家属识别出现持续头痛、上腹疼痛、眼花、恶心、呕吐或面部及手背浮肿等症状,一旦发现必须立即就诊。
(2) 住院护理:经居家观察护理病情未能控制或中、重度病例,一般需要住院处理。
① 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孕妇,耐心解答提问,帮助熟悉住院环境,解除患者焦虑心理。
② 休息。除特殊允许外,病人应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好)。提供清洁与安静的环境,室内光线宜暗淡,以保证病人休息和足够的睡眠。
③ 饮食。提供高蛋白、多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食物。病情一旦好转,可逐渐恢复正常食盐。如果突然出现头痛、胸闷、视力模糊等,立即与医师联系配合抢救措施。
④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出、入量,定时听胎心、测血压,重视病人的自觉症状。如果突出现头痛、胸闷、视力模糊等,立即与医师联系配合抢救措施。
⑤ 定期检查尿常规,尿比重、尿蛋白定量、准确称取体重,重复眼底检查以衡量治疗效果。
⑥ 病室管理。病室整齐无多余物品,避光、安静且舒适;病床放置位置离开过道,备有床栏、抢救车及吸痰器等。
⑦ 药物治疗,按医嘱正确使用镇静、降压、解痉、利尿等药物。熟知各种药物剂型、剂量、作用、副反应及用药途径,根据病情变化按医嘱及时调整用药。
⑧ 终止妊娠。经积极治疗病情继续恶化或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权衡利弊动员引产。
(3) 子痫孕妇的处理: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最严重的阶段。处理原则是积极控制抽搐、防止受伤、减少刺激、加强监护,适时终止妊娠。
① 派专人守护,提供整体护理措施。
② 昏迷病人应取头低侧卧位,垫高一侧肩部;及时吸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暂禁食;供氧气吸入;上下齿间放置卷有纱布的压舌板;床沿置床栏防坠地受伤。
③ 室内置深色帘幔遮光,保持安静、空气流通。一切操作集中,避免过多扰动及一切外来刺激以防诱发抽搐。
④ 按医嘱选用硫酸镁及其他药物控制抽搐。
⑤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产兆,每1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记出入量,及时送血、尿化验,复查眼底及床边心电图等。及早发现并处理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胎盘早剥等并发症。
⑥ 适时终止妊娠,子痫发作时往往自然临产,如无产兆,应在控制抽搐24~48小时内根据胎龄、骨盆、宫颈条件及胎儿成熟度选择分娩方式。因为妊娠终止后病情可自行好转,故适时终止妊娠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⑦ 产后24小时至5小时内仍可能发生子痫,需继续加强护理观察。
(4) 硫酸镁的应用护理:硫酸镁具有解痉、降压、利尿的作用,故静脉滴主或肌注硫酸镁有预防和控制子痫发作的作用,适用于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硫酸镁又是一种中枢抑制剂,过量会引起呼吸和心率抑制甚至列亡。治疗剂量的硫酸镁,对宫缩和胎儿都无明显影响。正常孕妇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为 0.75~1mmol/L;治疗浓度为2~3mmol/L;超过3~3.5mmol/L将出现中毒现象,首先为膝反射消失,随着浓度增加进一步相继出现全身肌强力减退及呼吸抑制,超过7.5mmol/L时出现心跳停搏。为此,使用硫酸镁治疗时强调:
① 每次用药前及持续静脉滴注期间检查膝反射必须存在;呼吸每分钟不少于16次;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
② 床边应备有解毒作用的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10ml针剂,发现镁中毒时,立即静脉推注。
③ 硫酸镁肌肉注射对局部有刺激性,故加用2%普鲁卡因2ml,采用8.33cm的长肌肉针头行深部臀肌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痛时用热水袋热敷。
④ 静脉给药期间,监测胎心、胎动变化,加强巡视避免药液漏血管外。严格掌握进药的速度(每小时输入1g为宜),维持血镁浓度,以保治疗效果。
硫酸镁的具体用法:首次负荷剂量用25%硫酸镁10ml溶于25%葡萄糖液10ml中,缓慢(不少于5分钟)静脉注入;继以25%硫酸镁60ml溶于5%葡萄糖液1000ml中作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小时1g,最快不超过2g)。晚间睡前停用静脉滴注,换用25%硫酸镁10ml加2%普鲁卡因作深部臀肌注射。次日起不用负荷剂量,仅用静脉滴注及晚间肌注,连用数日。也可仅用肌注方法,即25%硫酸镁20ml加2%普鲁卡因2ml,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的缺点有局部疼痛,不易被病人接受。静脉滴注给药可使血中镁离子有效浓度在1小时达到高峰,而后迅速下降;而肌肉注射于两小时达高峰而后缓慢下降,故白天静脉滴注,晚间肌注,可使患者血中镁离子有效浓度持续维持。临床依病情选择用药途径,并随病情变化调节用药剂量。
...

踏雪斋和扫叶庄

  清朝,江苏吴县出了几位名医,最有名的一位叫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还有一位差不多和叶天士齐名,叫薛雪,号生白。叶、薛二位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两家住得也很近。


  乾隆年间,苏州流行大瘟疫,官府在此设立医局,救治老百姓,规定名医轮流参加义诊。这一天,医局里来了一名更夫,全身浮肿,皮肤肿成了黄白色,等候医生给他治病。


  薛雪先到医局,给这更夫诊脉后挥手让他出去,对他说:“你的病很重,没法治了,回去吧。”出了医局的大门,正好碰上叶天士来医局。叶天士在轿子里看到了更夫,便说:“这不是更夫吗,看你这病是由于烧蚊香中毒引起的,你跟我进来吧!”进和医局,叶天士给更夫开了两剂药,对他说:“不用害怕,吃了这两剂药就会好的。”薛雪在一边恰恰听到看到了这一切,认为叶天士是有意弄他的难堪,心中又恼又恨,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


  叶天士听说后也非常生气,就把自己的书房改为“踏雪斋”,至此两人不再往来。


  后来,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小心翼翼地开了处方,可母亲吃了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薛雪那里,薛雪笑笑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没办法了。”薛的一个弟子插话说:“白虎汤性重,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雪说:“她这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症,药性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边以后,叶很便服薛雪的见解。他确实想到了白虎汤,也确实是担心母亲年高承受不了。听了薛雪的话后,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很快好了。这件事教育了叶天士,觉得名医更应心胸宽阔,互相学习,就主动地去薛雪家登门拜访,两人重归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