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子午关 《新唐书》卷叁十七《地理一》云:“长安,赤。总章元年析置乾封县,长安二年省。有大安宫,本弘义,后更名。南五十里太和穀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微寺。有子午关。” 根据记载,子午关在长安城南边五十里左右。那么,子午关因何得名,对应今天的中国地图,又在哪里呢? 老马说,子午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有山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子”,即子山;有山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午”,即午山。在子山和午山附近设置关口,就是子午关。 子午关就在今天安徽金寨县关庙乡一带。 古文字“子” 古文字“午” 子山、午山 狗尾续貂,红线是午山,黄线是子山 小结 人言:崖山之后无中国 刚听到这句话时,老马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中华大地至今仍巍然,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江山,水流向东,浩浩荡荡,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而今,老马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在文化层面上。宋亡之后,中华大地山河虽存,原汁原味的华夏文化却逐渐消磨殆尽了。 单就地理命名来讲,宋之后的地理命名,已经没有华夏文化的那种艺术性了。 象形文字产生的过程,就是给世间万物命名的过程,华夏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观诸物,近察己身”,而后根据诸物外观内涵,取类比象,推而广之。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先民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融自然界的现象特征于人类生活、器物的命名中,又把人类生活中的见闻经历融入对自然山川的命名中,人和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灵活务实的思想作风。神无方而易无体,在天为象,在地成形,大自然造化是没有什么标准可言的,古人在对事物命名时,顺应自然,也是没有什么标准的。他们对山川的命名,有以动物、植物形象命名,有以生活中熟悉的器物命名,有以身体器官命名,还有以生产劳动祭祀场景命名。同一座山,不同的人去命名,调查角度、范围不同,是可以有不同命名的。总之,只要这个命名能反映山川的形象特征,只要这个命名可以达到记载、交流的目的,只要这个命名使用起来方便,只要能解决问题,什么都是可以的,这是是不受条条框框限制的。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莫过于此。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先民的无神论特征。他们知道,给予自己衣食、主宰自己平安的是自然和土地,而不是鬼神,因此,他们在对山川命名时,只是忠实于山川的本来特征,而远离迷信。那种求吉祥、图吉利的命名方法,是不符合华夏文化的世界观的。 华夏文化的这个特点,也体现在国号和行政区域的命名上。宋代之前,商、周、秦、汉、宋几个统一王朝,包括那些分治时期的各朝各国,他们国号的命名,都是根据开国君主的封地来进行的,所谓“有其国必有其地”,所谓“龙脉”一说,即缘于此。这种按照地理地形命名山川、方国、朝代、郡县的方法,使后人只要查看地形,就能轻松确定前人记载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不必翻箱倒柜乱挖他人祖坟。宋之后的各个朝代,元、明、清,这种文化特征消失了:元以《易经》经文取国号;明以宗教称呼取国号;清的国号来历,至今没有一种清楚的说法。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当是此指。 在此老马呼吁,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首先要做的,是实现文化的复兴。而文化复兴的关键,是将传统文化研究的重心,从务虚文化、迷信文化,回到务实文化、自然文化上来。这也是老马不遗余力,致力于山海经研究的目的所在。 最后,感谢大家对老马的支持和关注,明日其老马工作重心还会放在对山海经的考证上。 此贴以后会成为老马的读图笔记,一旦有新地名的考证结果,老马就会贴在这里。 42、成都 考证都江堰,我们必须要先考证成都。 《史记 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 那么,成都因何得名呢?恐怕除了老马,其他人谁也说不清楚。 成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势象古文字“成”字,是谓成山;另一山山脉走势象古文字“都”字,是谓都山。成山和都山合在一起,就是成都。 《宋史》载:“皂江支流迤北曰都江口,置大堰。” 又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所谓“都江堰”,是因为该堰置于都江之上而得名;所谓都江,是因该江过“都山”有关。 成都,自古属于蜀地,就在今天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一带。 古文字“成” 古文字“都” 成山和都山 狗尾续貂成山和都山 43、都江堰的鱼嘴、离堆、宝瓶口 有人问,老马你说成都在湖北,都江在湖北,湖北可以都江堰? 老马说,湖北当然有都江堰,都江堰的三大标志性工程鱼嘴、离堆、宝瓶口,至今仍然在湖北省。 有人曾经实地考察四川那个都江堰,说那个鱼嘴怎么也看不出象鱼,宝瓶口怎么看也不象一个瓶子。哈哈,因为历史上的都江堰在湖北,四川那个所谓的都江堰是冒牌的,那个鱼嘴、离堆、宝瓶口都是牵强附会的,你怎么能和历史记载中的对应上呢? 水利工程中,分水建筑一般被称为“鱼嘴”,这是为什么呢? 老马说,这是因为,最早的分水工程都江堰,附近有有一座山,其山脉走向象一条鱼,而这个堤堰工程,是在鱼嘴位置修建的,鱼嘴之名由此而得。 而所谓的都江,就是今天的广水河。 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就在今天湖北广水市武胜关镇一带。 《史记 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那么,这个离碓在哪里呢? 要搞清楚离碓在哪里,我们必须先要弄清,离和碓是什么意思。 先看离。 《说文解字》载:“离,离黄仓庚也。”本字做離,是一种鸟。 《禽经》载:“仓鶊,黧黄,黄鸟也。”即是今天的黄鹂鸟。 再看碓。 《说文解字》载:“碓,舂也。”碓,就是舂米用的石臼。 离碓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所在地的山脉走势象黄鹂鸟和石臼,因此得名。 离碓就在今天湖北省大悟县县城附近。 黄鹂鸟 舂米石臼 离碓 狗尾续貂,黄线为离,红线为碓 根据公开资料,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宝瓶口因何得名,它又在哪里呢? 老马说,宝瓶口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离碓附近,都江经过的地方,有一山其山势走象瓶罐,灌口、宝瓶口之名都由此而来。 宝瓶口就在今天湖北广水市杨寨镇一带。 宝瓶口 狗尾续貂 都江堰三大标志性工程鱼嘴、离碓、宝瓶口位置示意图 44、夏地 中国号称“华夏”,其实这个称呼是不合理的。古代的中国,本是由华、夏、蛮、夷四个部分组成的,华地代表北方,夏地代表西方,蛮地代表南方,夷地代表东方。华夏蛮夷只是不同方位的代称而已,本意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好坏之分,只是到了后来,被汉代某些儒生给歪曲了,弄得华夏成了高贵文化的代名词,蛮夷成了落后文化的代名词。所以老马说,大汉族主义绝对要不得,你搞大汉族主义,你就只能龟缩在大别山的某个角落,你汉地的地盘其实很小的,搞大汉族主义,最终只能把自己搞死。只有民族的大联合、大融合、大发展,才是唯一出路。 既然“华”、“夏”并称,我们已经知道,华地就在今天的大别山一带,那么夏地又在哪里呢? 一帮子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在河南鼓捣了几十年,结果对夏朝的考证仍然是一无所获。为什么呢?方向错了嘛,夏朝根本就不在河南,你在那个地方掘地三万尺,也绝对拿不出令人振奋和信服的东西来。 那么,夏地在哪里呢? 按照我们老祖宗对地名的命名方法,老马发现,夏地,就在今天湖北巴东县、兴山县和重庆巫山县交界的地带,也就是今天三峡库区之内。 夏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夏”。 古文字夏 夏地 狗尾续貂夏地
45、黄帝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史记》开篇即是《黄帝本纪》,黄帝,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黄帝到底是人呢,还是部落?其发迹地在当今中国哪个位置呢? 关于黄帝发迹地,河南、陕西两省纷争不断,都说自己是黄帝故里,投放巨资,大兴土木,建宫设陵,并广而告之,举行声势浩大的祭拜仪式。老马说,这两个地方,你们也不要争了,因为你劳民伤财的弄一堆钢筋水泥的仿古建筑,或建造一些想象中的木偶石像,并不能证明黄帝就在你那个地方。 真正的黄帝故里,在今天的重庆市城口县。 为什么说黄帝故里在今天的重庆市城口县呢? 这仍要从中国古代帝、国命名和地方命名的习惯说起。元朝之前的历史,数遍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宋,朝代的命名,皆因其开国皇帝的封地命名,而其封地名称的由来,皆因其地山脉走向而来。 这个,和黄帝、炎帝的由来是一脉相承的。《说文解字》载:“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载:“帝,君也。”帝,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王、君。那么黄帝这个天下之王,之所以叫“黄帝”,而不叫“苍帝”,不叫“白帝”,不叫“青帝”,不叫“炎帝”,而偏偏叫“黄帝”,和其发迹地,也就是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封地,是有必然联系的。 黄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称帝之前,发迹于“黄地”。而“黄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黄”。 黄地,也就是《山海经》里的“黄山”,黄帝发迹的龙脉所在,就在今天重庆市城口县。 参考坐标:城口县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 四十八个青草塘。 古文字黄 黄山 狗尾续貂 46、炎帝 炎黄炎黄,说了黄帝,不能不说炎帝。炎黄二帝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典范,黄帝在重庆市城口县,那么炎帝又在哪里呢?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关于炎帝故里之争,竟然比黄帝故里之争还要热闹,牵涉到四省五地(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 老马说,你们这些个四省五地呢,也不要争了,投放巨资,到头来只是忽悠自己忽悠国人罢了。 什么叫文化?把生产生活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才叫文化。指着一堆城墙说,这是炎帝古城;指着一个古墓说,这是炎帝陵;指着一块石碑说,这是炎帝碑......不追问下炎帝的来历,而是凭空乱造,是没有文化的顶级表现。 我们老祖宗是有文化的,象形文字是文化的顶级表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观诸物,近察己身,万物化为文字,此为归纳。而后用文字去指代身边的事物,此为演绎。归纳演绎之间,象形文字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这个炎帝,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叫的。炎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地在炎地;而炎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炎”。 炎帝故里就在今天的四川省宣汉县,参考坐标:宣汉县峰城镇。 古文字“炎” 炎地 狗尾续貂 47、阪泉之野 《史记》记载,黄帝、炎帝在阪泉之野交战,以黄帝胜利而告终。那么,这个“阪泉之野”在哪里呢? 老马说,这个阪泉之野,也不是随便叫的,不是说你指着一块空地说,这是阪泉之野,它就是了。 阪泉之野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地形走势象古文字“阪”和古文字“泉”。 阪泉之野,就在黄帝和炎帝地盘之间,所以能作为二者交战地。 阪泉之野,仍然在今天的四川省宣汉县,参考坐标:宣汉县樊哙镇。 古文字阪 古文字泉 阪泉之野 狗尾续貂,黄线为“阪”,红线为“泉” 48、蚩尤 和黄帝、炎帝并列称雄的,还有蚩尤。《史记》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那么,这个蚩尤在哪里?黄帝和蚩尤交战的涿鹿又在哪里呢? 老马说,蚩尤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地叫蚩尤;而蚩尤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蚩”和古文字“尤”。 蚩尤,仍然在今天的四川省宣汉县,和炎帝一河之隔,参考坐标:宣汉县平楼乡。 古文字蚩 古文字尤 蚩尤 狗尾续貂,红线为“蚩”,倒过来看;黄线为“尤” 49、涿鹿之野 黄帝的位置有了,蚩尤的位置有了,那么,黄帝擒杀蚩尤的涿鹿之野又在哪里呢? 老马说,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叫“涿鹿”。涿鹿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涿”和古文字“鹿”。 逐鹿之野,仍然在今天的四川省宣汉县,参考坐标:宣汉县自由乡。 古文字“涿” 古文字鹿 涿鹿 狗尾续貂,红线为“涿”,黄线为“鹿" 50、釜山 《史记》载:“(黄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涿鹿找到了,那么釜山又在哪里呢? 前几天看了一篇资料,说是一些专家在河北省找釜山呢,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座象釜的山,悻悻而归。 老马说,黄帝合符的釜山,在今天的重庆市呢,你跑到河北,怎么能找到呢? 釜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山山脉走势象古代的“釜”。 釜山,就在今天的重庆市开县,参考坐标:开县梓潼乡。 有图有真相,开县的釜山,那可是真象釜,釜身、釜耳、支架一应俱全 釜 釜山 狗尾续貂 位置示意图 51、尧 尧作为五帝之一,到底在哪里呢?真是如官学所说,在今天的山西省吗? 老马说,尧,不是随随便就叫的。尧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于尧地。而尧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尧”。 《山海经 南次二经》载:“尧光之山。”老马在拙著《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一书中已经指出,尧光之山就在今天江西九江的庐山一带。当时,老马虽然发现了山海经里的部分山脉和中国古文字的联系,但是没有系统的去研究。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尧光之山”,确实是在今天九江的庐山一带,不过,今天的庐山,只是“光山”,而“尧山”,另有所指。 那么,“尧山”到底在哪里呢? 老马说,“尧光之山”,尧山、光山二者必然在一起。尧山,就是今天庐山的附近,参考坐标:江西九江瑞昌市花园乡。 古文字尧 尧山 狗尾续貂 52、舜 要找到舜地所在,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舜”,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载:“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舜,就是舜草,楚地称为葍,秦地称为蔓。 那什么是“葍”、“蔓”呢?说起这种植物,农村的人都知道,都见过,就是我们俗称的打碗花,又叫葍秧、狗儿蔓。 因此,舜的本意,就是打碗花。 打碗花 那么舜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地在舜地;而舜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舜草,即今天的打碗花。这个打碗花,可是花叶俱全!再次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老祖宗的聪明智慧。 舜地,就在今天安徽省泾县,参考坐标:泾县云岭乡。 舜地 狗尾续貂 53、禹 禹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于禹地;而禹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势象古文字“禹”。 禹地,相信很多人都去过,老马也去过,因为禹地在今天,仍然是一座名山。当我们身置其中,被形形色色的宗教传说迷惑了双眼,怎么也想不到,禹,因这座山而留名青史。 禹地,就在今天安徽池州的九华山一带——这里现在被称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古文字“禹” 《说文解字》载:“禹,虫也。”古文字“虫” 禹地 狗尾续貂 尧舜禹位置示意图 54、鲧 《史记》记载,鲧治水九年无功,被尧诛杀于羽山,那么,这个鲧在哪里?羽山又在哪里呢? 老马在拙著《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一书中指出,羽山就在今天的安徽黄山一带。不过当时老马还不知道,羽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黄山山脉走势象古文字“羽”。 要找到鲧的位置所在,我们必须要先弄清楚,“鲧”的本意是什么 《说文解字》载:“鲧,鱼也。” 《玉篇》载:“鲧,大鱼也。” 可见,鲧的本意就是鱼。 再来看古文字“鲧”,也是和鱼有关的 那么,鲧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相象古文字“鲧” 鲧地,仍然在今天安徽池州九华山一带。从鲧和禹的关系来看,鲧地是禹地的一部分。 狗尾续貂 那么我们现在对于史书中的某些传说,就可以很轻松的理解了: 尧帝时,命令鲧地首领(今安徽池州九华山一带)去治理洪水,结果鲧治水不力,被尧帝诛杀于羽山(今安徽黄山) 后来,禹继承了鲧的土地和人口(即“鲧复生禹”),继续治理洪水,结果治水成功。 可见,史书中的所谓“某帝生某帝”中的“生”,并非是当今意义上的生产,而是代表了一种继承关系。 某些不学无术的所谓学者把“鲧复生禹”理解为禹是男人所生,或者禹是剖腹所生,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55、夏后 有人说,既然老马考证夏地在三峡库区一带,禹在安徽九华山一带,那么禹建立的夏朝在哪里呢? 老马说,根据《史记》记载,禹、启称帝的朝代,国号叫“夏后”,不叫“夏”。我们常说的“华夏”之夏,指的的是三峡库区那个夏,而非“夏后”之夏。 那么,这个国号“夏后”是怎么得来的,它又位于哪里呢? 其实关于“夏后”的由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所交待: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禹,他的姓是姒,但是对其后代进行分封时,就采取各个地方名称为姓了,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等等。 可见,这里的夏后,也是一个地方名,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夏”和古文字“后”。 夏后,仍然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参考坐标:池州市解放乡。 古文字夏 古文字后 夏后 狗尾续貂 56、启 《史记》记载,禹死后,夏后帝为“启”,启是禹之子。那么,这个启又在哪里呢? 老马翻阅资料,发现竟然有人把“启”的来历解释为剖腹产,真是笑得人肚子疼。 实际上,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地在启地;而启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古文字“启”。 启地,仍然在今天安徽省池州市,参考坐标:池州市涓桥镇。 古文字“启” 启地 狗尾续貂 现在我们来看下鲧、禹、夏后、启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从以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禹、启和夏后之间互不从属,老马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禹建国,其国号要取为“夏后”? 司马大人含含糊糊的记载真的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 57、蒙古 当老马在地图上闲逛,偶然间看到蒙古二字时,也倒吸一口凉气——因为老马怎么也不敢相信,历史上和宋、金并列的蒙古,竟然就在安徽省合肥市一带!而老马原先以为,蒙古怎么着也得在今天的河南河北一带吧。 历史上的蒙古国,先是处于金国统治之下,其后联宋灭金,最后连宋也灭掉了。那么,这个长期和金、宋对垒的蒙古,到底在哪里呢?是今天所谓的内蒙古、外蒙古吗?蒙古国的铁骑,真的曾经横扫过欧洲吗? 老马查找资料发现,所谓的蒙古入侵欧洲之说,不过西方某些人出于各种目的胡言乱语,而后被某些自信不足的国人拿作意淫的材料。实际上,在中国的史书中,你找不到蒙古曾入侵欧洲的任何记载。 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本土政权之一,其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发迹地地形走势象古文字“蒙”和古文字“古”。 蒙古,就在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境内,参考坐标:安徽省肥东县王铁乡 古文字“蒙” 古文字古 蒙古 狗尾续貂 58、契丹 说到蒙古,就不得不说契丹和辽、女真和金。 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曾经强大的地方政权,这个地方政权强大到什么地步呢?这个政权强大到当时的北宋、高句丽都对其称臣,后兴的女真、蒙古干脆就是其领土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契丹”二字究竟怎么来的呢?其大致位置又在今日中国哪里呢? 老马在翻阅资料过程中,发现某些专家真是胡说八道,说什么“契丹”一词是镔铁的意思,其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因为契丹国后曾经改为“辽”,于是,就把辽也牵强附会为有镔铁的意思。 还有的专家更可笑,竟然把今日之内蒙古的一个古墓打造成了契丹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之堂弟耶律羽之的墓地,还煞有介事的搞什么DNA鉴定。这更是赤裸裸的造假,因为历史上的契丹国再怎么跑,也不会跑到今日的内蒙古去。 契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地形走势象古代的契刻工具和古文字“丹”。 历史上的契丹国,其实在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参考坐标:含山县钜兴乡。 上面关于契丹的解释不准确,重发。 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曾经强大的地方政权,这个地方政权强大到什么地步呢?这个政权强大到当时的北宋、高句丽都对其称臣,后兴的女真、蒙古干脆就是其领土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契丹”二字究竟怎么来的呢?其大致位置又在今日中国哪里呢? 老马在翻阅资料过程中,发现某些专家真是胡说八道,说什么“契丹”一词是镔铁的意思,其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因为契丹国后曾经改为“辽”,于是,就把辽也牵强附会为有镔铁的意思。 还有的专家更可笑,竟然把今日之内蒙古的一个古墓打造成了契丹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之堂弟耶律羽之的墓地,还煞有介事的搞什么DNA鉴定。这更是赤裸裸的造假,因为历史上的契丹国再怎么跑,也不会跑到今日的内蒙古去。 契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地形走势象古代的信物“契箭”和古文字“丹”。 历史上的契丹国,其实在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参考坐标:含山县钜兴乡 那什么是契呢? 《说文解字》载:“契,大约也。”契,就是重要的约定。 《易经》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古时是结绳记事,后来的圣人换为文字和契约。 《前汉·高帝纪》载:“帝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刘邦和众功臣约定起事,把信符一分为二作为约定,在铁契上刻文字,用丹砂涂红,作为契约见证。 《旧唐书·裴行俭传》:“是日传其契箭,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当天,凭借裴行俭的契箭,各个部落的酋长都愿意听命,一起把俘虏送到碎叶城。 《新唐书 吐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吐蕃这个地方的人,领兵造反时,以七寸金箭作为约定信物。 以上资料可以知道,契的本意是重要约定,是双方或多方兑现约定的信物。到了唐代,契箭作为一种信物在军队中已经非常流行,这是因为古人有在箭上刻主人姓名徽号的习惯,见箭如见人。 当然,以箭为契不知始于何时,但最晚到唐代,这种习惯已经很流行了。而契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地形很像当时的信物“契箭”和古文字“丹”。 契箭 古文字丹 契丹 狗尾续貂 59、辽 史书记载,契丹国曾改国号为辽,后又改回契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复呢?辽地,又究竟在哪里呢? 实际上,契丹改国号为辽,并非是辽的意思是什么镔铁,也非契丹国皇帝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契丹人“转徙为时,车马为家”,其统治中心到辽地时,便改国号为辽。以龙兴之地作为国号,这是符合华夏文化的一贯传统的。所以,辽、宋有南北朝之说,那些说契丹人是少数民族的人,请不要再没有任何根据的意淫,在中国古代,只有地域的概念,而没有什么民族的概念,这个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元朝在修订宋史、金史、辽史时,为将那个王朝作为正统而争论不休。 辽作为契丹国的一块领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地形走势象古文字“辽”。辽水、辽河皆来源于此。 辽地,仍然在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参考坐标:巢湖市居巢区司集镇。 古文字“辽” 辽地 狗尾续貂 60、女真 女真开始时属于契丹国的一部分,后来造反,灭了契丹国,建立了金朝,蒙古一度也处于其统治之下,随后金又灭了北宋。那么,女真到底在哪里?其国号“金”又来源于哪里呢? 老马时候,女真的名号,不是随便叫的,其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该地地形走势象古文字“女”和“真”。 蒙古、契丹的地理位置我们已经确定,那么女真,肯定也不会太远。 女真,仍然在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参考坐标:巢湖市居巢区散兵镇。 古文字女 古文字真 女真 狗尾续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