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密】古代女子发型

 无@为 2013-05-30
  发型与发冠既能增加女子的仪容美貌,又是区分女子年龄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古代女子的发型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仅唐朝段成式的《髻鬟品》中,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

  虽然各种发髻的名称相当多,但基本都是按照髻的形态和装饰来命名的。如:发髻似螺,曰螺髻;似凤,曰凤髻。
  
古代女子发型的变化,基本上是按照梳、绾、鬟、结、盘、叠、鬓等的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不同的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而古代女子的发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双挂式、
  反绾式、
  拧旋式、
  结椎式、
  盘叠式、
  结鬟式。
==========================【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

  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双挂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丱(guàn)发 
  双平鬟 
  双丫髻 
  垂挂髻 
  十字髻 
丱(guàn)发,童发。 

  南朝 梁简文帝的《舞赋》:“丱发初筓,参差俱集。”
  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双平髻,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垂挂髻,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
  (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
  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
  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
  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
  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 
  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


  
反绾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元宝髻 
  双刀髻 
  惊鹄髻 
  朝天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 双刀髻 ★==========================

  双刀髻其梳编法 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
  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 朝天髻 ★=========================

  朝天髻,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
  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
  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拧旋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型:
  随云髻 
  凌虚髻 
  灵蛇髻 
  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 
===========================★ 随云★============================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国宪家猷》:“陈宫梳随云髻。”
  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 凌虚髻 ★===========================

  “凌虚髻” 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

  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 灵蛇髻 ★============================

  灵蛇髻 ,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

  《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 回心★===============================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下图右上)


  
 =========================★ 朝云近香髻 ★============================

  朝云近香髻,是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
  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 

  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

  
结椎式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发式:
高椎髻 
抛家髻 
倭堕髻 
坠马髻 
倾髻 
牡丹头 
 ===========================★ 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 抛家髻 ★==============================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

  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朶子」,向一端倾斜呈抛状。



  
===============================★ 抛家髻 ★==============================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

  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朶子」,向一端倾斜呈抛状。




  
===========================★ 倾髻★===========================

  倾髻,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牡丹头 ★============================

  明代妇女发式。
  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

  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


  

  有以下几种典型发式:
  单螺 
  双螺 
  百合髻 
  盘恒髻 
 =========================★ 单螺 ★=============================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

  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 双螺 ★=============================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

  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好女春华里宫女的发型应该也是双螺的。


  
 =======================★ 百合髻 ★============================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 盘恒髻 ★==========================

  盘桓髻,即卧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

  《中华古今注》:“长安妇女好为盘恒髻,到如今其法不绝。” 

  盘恒髻在汉代即盛行于当时都城长安妇女中。后历经隋唐、两宋各朝仍然“其法不绝”,为中、下层妇女所习用。


  ——————————————【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

  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

  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

  


  结鬟式有以下几种主要发式:
  凌云髻 
  飞仙髻 
  飞天髻 
  垂鬟分肖髻 
============================★ 凌云髻 ★=============================

  凌云髻属于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 飞仙髻 ★===========================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

  
 ==========================★ 飞天髻 ★=============================

  古代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jie”。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

  据《宋书·五行志》记载:“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 垂鬟分肖髻 ★========================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

  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其他】—————————————— 

  巾帼 
  花冠 
  莲花冠 
  凤冠


  =========================★ 巾帼 ★===========================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在汉代,宫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

  
 ========================★ 花冠 ★=======================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 莲花冠 ★============================

  莲花冠: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

  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唐宋妇女多好用。


  
==========================★ 凤冠 ★============================

  凤冠: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

  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简洁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